1、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D出生率(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解析】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一环境下差异是很大的,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C、D分别为年龄组成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定义,是正确的。【答案】A2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B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
2、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D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解析】本题中A、B两项关于种群出生率与人口出生率的概念都是正确的。影响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的区别,影响种群出生率的因素主要是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而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除一定的自然条件外,人口政策、人们的生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人口的出生率。【答案】C3下列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解析】种群密度减小,即为衰退型的年龄组成,老年个体所占比例大而幼年个体数目较少。【答案】A4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
3、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不正确的是()A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N393415【解析】据计算公式得种群数量88(只),所以C项不正确。【答案】C5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将某地分为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将某地分为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再计算平均值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相加获得总数值A BC D【解析】种群密度为单位面积该个体的数目,所以取样方时大小应相同且为1 m2,计数时应计算平均值即为种群密度。【答
4、案】A6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答案】B7(2010年潍坊模拟)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
5、显的群聚现象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解析】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是建立在以下假设之上的:被标记的动物混合要均匀,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没有大量个体的死亡、出生和迁入、迁出,被标记的动物要均匀分布,动物应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且标记物不易脱落。【答案】C8.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研究了右图,该图表示了鲸的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曲线1代表死亡率,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曲线2代表死亡率,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曲线1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曲线2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A BC D【解析】横坐标表示种群数量,在由OP的
6、过程中,种群数量增加,此时出生率应大于死亡率,故1为出生率,2为死亡率,当达到P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答案】B9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增长曲线的相关知识。种群在自然状态下增长曲线成“S”型,即具有最大值K。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后增长率逐渐降低,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答案】B10.在营养、资源较好的培养基上接种少量细菌,每隔一段时间测量细菌的个体
7、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菌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解析】从题干中获得的信息有:将少量细菌接种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在一段时间内细菌数量增长相当于“J”型曲线。解答本题时应首先明确各曲线的特点,然后结合相关知识解答。【答案】A11(2010年汕头高三模拟题)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类进行种群调查研究,资料如下:年份种群数量捕捉标志数第二天重捕数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197050197180197280801619738080819748080101975808013那么1970年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生长曲线是()【解析】设每年种群数量为N,捕捉标志数为x,第二
8、天重捕数为y,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为z,则根据公式Nx=yz,计算出19721975年种群数量分别为N72=400只,N73=800只,N74=640只,N75=492只。根据计算出的数量画图为C。【答案】C12“华南虎照片事件”终于尘埃落定,所谓“华南虎照片”系假照片,“拍照人”周正龙涉嫌诈骗被逮捕。下列叙述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A野生华南虎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直接影响野生华南虎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C如果野外发现野生华南虎,可进行易地保护D生活在动物园中的老虎可以组成一个种群【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同种个体的总称。动物园中的老虎可以是
9、一只或多只,只有具有繁殖能力的一个虎群才能组成一个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以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措施,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是对前者的补充,是把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濒危动物园繁育中心等进行特殊保护。【答案】D二、非选择题13如下图所示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1)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由大到小依次是_。(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A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_。因此我们要认真执
10、行人口的_政策。(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使害虫种群年龄组成变为三图中_类型。(4)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组成会变成_所示。【解析】从题干中获取的信息为:坐标系中表示年龄与个体数的关系;解答本题时,首先应分析三条曲线对应的年龄组成类型,再结合各小题作答。A曲线表示年幼个体多而年长个体少,为增长型。我国70年代时人口就属于A型,表现为人口大幅增长。B曲线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相当,属稳定型。C曲线中老年个体相对较多,属于衰退型。在捕鱼业中只有通过合理的政策使种群的数量稳定,才能实现可持续捕捞。用性
11、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年龄组成将成为衰退型,在渔场中采用“抓大放小”的措施,会使幼年个体所占比例上升,年龄组成将成为增长型。【答案】(1)A、B、C(2)人口密度越来越大计划生育(3)C(4)A14.如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池塘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1)根据该曲线判断下图中能反映该种鱼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是()(2)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是型。(3)对该曲线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A进行渔业捕捞的最佳时间是t1以后的某一时间B在t1t2时间段种群数量快速下降C该种群数量在t2时达到K值D该曲线反映的是种群增长的“S”曲线【解析】(1)由种群
12、增长率曲线可知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减为零,即在t2时刻,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属于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增长的“S”形曲线。(2)在t1时期,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出生率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3)曲线中t1时期代表“S”形增长曲线中的位置。t2时期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K值。t1t2时间段,种数增长率下降,但种群数量并未下降,仍在增加,只是由于天敌、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源的影响导致增长率下降。【答案】(1)B(2)增长(3)B15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发酵食品的制作有密切关系。有人对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进行探究。(1)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
13、化的?(2)作出假设_。(3)制定计划(略)(4)实施计划a将配制好的液体培养基煮沸。煮沸的目的是_。b接种、培养。接种酵母菌时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目的是_。c计数、记录结果。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估算出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N0),在此之后连续观察7天,分别记录下这7天的数值,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回答问题。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计数之前建议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目的是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预测最可能的结果:_。若最终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是_。【解析】微生物群体增长的规律研究是通过取样法测定恒定容积培养液中的菌体数实现的。此数量受容器大小、培养液多少等因素制约,因此,结果与开放环境中生物数量变化不同,有一衰亡期。【答案】(2)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先增多后稳定再减少(其他合理假设也可)(4)a.消灭培养液中的杂菌b防止杂菌与酵母菌竞争,影响酵母菌生长c表格略(表格:有7天的记录;每天有多组记录求平均值)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均匀分布稀释酵母菌培养液(5)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先增多,后稳定,再减少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累;pH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