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试题13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2003年3月17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了在河南洛阳发现了东周时期王陵遗址的消息,而对确立这些重要遗存属于东周王室的重要证据之一,便是六马之驾,考古学者称之“天子驾六”。关于“天子驾六”的发掘出土,其史学价值在于A体现了周天子的“神权”特征 B修正了逸礼王度记中的错误之处C有助于考证周朝实行的礼乐制度 D证明周天子与贵族在权力上的矛盾尖锐 【答案】C考点:礼乐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从材料“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而关于“天子驾六”的
2、发掘出土为研究周朝的礼乐制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所以答案选C。14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大市,曰昃(太阳偏西)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材料说明先秦时期A按时段分类交易 B已经出现了夜市C交易场所已趋同定 D市场初显专业化【答案】A考点:商业的发展表现。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的记载,西周的市场按照开市时间分为“大市、朝市、夕市”三类,对各类市场的贸易人员都有规定。故选A。15梁启超在纪念某一运动时说:“目前之政治运动,专恃感情冲动作用。感情之为物,起灭迅速,乏继续性,群众尤甚。吾以为近日之青年,宜萃全力以从事于文化运动,则将来之有效的
3、政治运动,自孕育于其中”他评述的是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答案】C考点:五四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政治运动”“青年,宜萃全力以从事于文化运动”中,可以判读出这次运动时五四运动。所以答案选C。16标语具有战斗力,在战争年代尤为如此。下列标语与其它三个不属于同一时期的是A B C D【答案】B考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抗日战争。根据标语的内容可知,A、C、D都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号召“抗战到底”,应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故B项符合题意。17“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同学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时代的风貌。观察下面两幅照片,我们可以得出
4、的最准确结论是A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B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个人主义所取代C由个人崇拜、教条主义趋向思想解放,个性凸显D反映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答案】C考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一幅照片中人们被艰苦朴素的观念信条引导着,坚持要不奢华,以穿有补丁的衣服为荣耀,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着装风气,也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向质朴的工农大众靠近。这是中国文革时期教条的表现,而第二幅照片中的人穿着自己想穿的样式的衣服,服装的颜色丰富而鲜艳,所以答案应该选C项。18.2014年,山东省共安排援疆项目81个,投资额10.14亿元,其中76%的资金
5、用于民生项目,52%的资金用于三项重点。这些举措是为了 A改善新疆的自然环境 B新疆地方享有更多自治权 C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D引导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答案】C考点: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帮助西部的发展,特别是民族地区的人民的生活的改善,体现的是实现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故选C。19从鸭绿江到曾母暗沙,在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上,有一支“蓝色”的队伍一 直在默默守候着她。中国海监,就是这样一支履行这一神圣使命的海上综合执法队伍。中国海监的巡航体现了我国 A坚决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 B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基本准则 C坚持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 D 积极承担国际责任【答案
6、】A考点:中国海监海上巡航, 是我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表现, 不是我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的表现,故选 A,不D项。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B 观点错误。C 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20.二战后某国际文件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上述规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统一了战后全球货币核心地位关系 B稳定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秩序C确立了各国货币与黄金直接挂勾制度 D确立美国干涉各国货币汇率先例【答案】B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题目明确说到“若市场
7、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所以上述规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B。21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命进化规律。随后,很多西方宣扬白人种族优越的人用此理论来解释社会发展,并在西方政界和学界形成了风靡一时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解释社会发展的理论A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抗英斗争 B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C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是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扩张的说辞【答案】D考点:进化论的影响 。该题材料反映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西方被政界人士用来解释社会发展,其理解的角度是“宣扬白人种族优越”,显然是从反面进行批
8、判的,故D项符合题意。22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德国兴起了全国性的文学运动,一大批作家从民族历史中寻找题材,发扬民族精神,反对封建制度,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解放个性,赞美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对这一运动产生直接影响的是A法国的启蒙思想 B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C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D德意志的统一【答案】A考点:启蒙运动的影响。B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C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D德意志完成统一是在1871年。这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该文学运动反对封建制度,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解放个性,是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故选A。23. “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这
9、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不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答案】D考点:史学研究:史料。从材料“不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可以分析的出对史料的解读有时代性和个人的差异,故选D。38(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晚明时,中国政治上已明显比西方落后。(清朝)康乾历称“盛世”,但生产力
10、并无根本性进步,乾隆晚期,国运已现衰象。几百年欧洲每个世纪都有创造。中西发展趋势上差异,已十分昭然。 陈乐民欧洲与中国材料二 “1862年附设于总理衙门的京师同文馆,三十年间译著近两百种延聘法国毕利干教授化学,英国德贞教授解剖学。”“19世纪中期以后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资产阶级新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政治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同传统文化进行着多角度、多层面的较量,并以其自身具有的相对高势能,不可逆转地占据了优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第3版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策和增长上经历了以1978年为界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中国慢于世界总体
11、经济的增长。1978年后效率提高和生产率显著改善。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回答:(1)结合材料一,试对中西社会从17世纪至19世纪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不同发展趋势加以比较。(12分)(2)据材料二,归纳晚清民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史实说明之。(12分)(3)结合材料三,说明“第一阶段中国慢于世界总体经济的增长”的政策因素。(4分)【答案】(1)(12分)中国明清两朝在政治上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2分),而西方政治上逐渐确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2分);中国在经济上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仍以自然经济为主,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分)西方则进行
12、了工业革命,经济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并继续殖民扩张的道路(2分);中国在明末清初产生了批判继承儒家的思想,但影响并不广泛,明清中国社会的思想主流仍以理学为主体(2分);西方17世纪末以来产生了启蒙思想,并影响广泛(2分)。(2)(12分)特点:西学的传播渠道多。(2分)采用西式学堂;西学书籍;外籍教师;留学生等形式。(2分)(4分)西学的内容更广泛。(2分)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民主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等领域。(2分)西学传播影响深刻。(2分)促进了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促进近代化等。(2分)(每项特点和说明各2分,每个特点用两例史实说明,史实具体的也可。)(3)中国实行
13、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对外经济交流。(2分);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先后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造成经济建设的巨大破坏与曲折(2分)。考点:(1)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比较,时间是从17世纪至19世纪前期,材料只是提供了中西之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距,中方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所以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中西方的不同发展趋势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只要基础知识熟练,不难作答。(2)解答此题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概括。从材料“三十年间译著近两百种延聘法国毕利干教授化学,英国德贞教授解剖学。”可以看出向西方学习的渠道多样,从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
14、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可以看出学习的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3)根据材料三可以知道,第一阶段是指1978年之前,“中国慢于世界总体经济的增长”的政策因素主要考虑中国建国之后到1978年做出改革开放决策之前的政策,所以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建国以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政策主要有经济方面的经济体制的选择和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左”的错误决策以及“文革”的发生等。39(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70年以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
15、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材料二 技术革新向前推动了这个进程,使得浩如烟海的信息、图像、钱币、股票和其他可通过数字转换的东西得以即时传递。许多具有全球化经济特色的交易逃避了各国政府的控制,或者只受到最低限度的管理。既然国界对一些大公司的交易和许多支撑全球经济的金融过程越来越无关紧要,那么人们关注的重点就会从国家间关系转向全球关系。克罗卡特反美主义与全球秩序材料三 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并没有完全陷入被动,正是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积极活动才推动了国内经济的
16、开放以及全球经济的整合。而事实也证明国家对迅猛的全球化进程,并没有茫然无措,相反,正在积极地调整既有的决策方式、政策选择以及行为轨迹。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4分)(2)国内外学术界关于 “经济全球化中民族国家的处境”问题多有争论。请以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4分)(3)对于“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职能”这一话题,材料三的观点更容易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共鸣。试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的观点。(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工农业生产发展,
17、提供物质基础;促进交通、通讯工具的改进,提供联结纽带;刺激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形成。(3分)(2)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民族国家的功能衰退。超国家的国际经济组织在世界经济整合和发展中日益重要,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3分)(3)(7分)评分标准:采点评分与分层评分相结合。观点恰当得2分。无论证过程不得分;有论证过程文字得1分;基本合理得2-3分;论证合理,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得4分。言之成理即可,不拘泥于答案。总结得当得1分。实例:观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没有弱化民族国家的职能。论证: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民族国家仍然是非常积极、非常重要的推动者,例如中国在1992年决定建立
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整合和发展;经济全球化面临环境污染、恐怖主义、能源危机等问题,也需要各国政府加强合作;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起了主导作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面临更多威胁,发展中国家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体制和技术创新,完善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总结:发展中国家既要积极投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去,也要坚定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考点:经济全球化的评价与影响。(1)第一问,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是1870年前后,所以解决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问题就可以依据材料一的内容来逐一的分析归纳。第二次工业革
19、命是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标志,进入电力时代后,社会生产力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更有力的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第二问,这个问题可以转化成如何评价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来回答。史家历来对经济全球化有争议,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是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材料二的观点是对全球化持肯定态度的,所以回答时不要答错了内容。同时要依据材料中所提示的“那么人们关注的重点就会从国家间关系转向全球关系”这个论点来分析归纳。(3)第三问,此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非常高。材料的观点非常的鲜明,主题也十分明确。首先学生要把材料的观点阐述清楚,然后再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来评价
20、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问题时的主要观点是: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大国主导,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些或更多的负面影响,但发展中国家又不回避这种世界潮流,我们还要积极应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45(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治领导人在竭力实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废除了藩体制,撤销了原来的阶级制度,依靠征兵制设置了军队以取代过去的武士阶级,建立了近代经济机构的基础,这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而创建了近代政治体制。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材料二 从中古东方型的社会,转入现代西方型的社会。其工程之浩巨,可想而知。但是那光绪也
21、要把这百年难变之“型”,而变之于指顾之间,其必然失败。诏书一日数下,朝野莫知所适,也不是个办法。不幸这位年轻皇帝,显然感到国亡无日,所以迫不及待。但是他的军师谋臣,应该有见及此。不幸康某木讷执拗,识见不足;而操切浮躁,且有甚于幼主。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采取了哪些革故鼎新的措施?并分析有何效果?(6分)(2)同为近代化改革,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据材料二概括其失败的原因。(4分)【答案】(1)措施: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四民平等;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写出任意2点得2分)效果:推动日本实现工业化,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
22、2分)(2)中国的戊戌变法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实施者急于求成,缺乏政治经验。(2分)考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第一问,日本维新的政策,依据教材与材料内容归纳。可以从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入手分析。可从原文中整理归纳,从政治上、经济上、阶级关系上分析。关于维新的效果,可直接用材料中的“这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而创建了近代政治体制”来回答即可,也可以按照教材内容归纳,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与统治危机。(2)第二问,中日维新一成一败原因的对比,可从两国的具体国情入手分析归纳。首先要从两国改革的背景分析,中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并且其内部没有产生分化,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其次
23、是从改革实施的过程的不同来分析,“诏书一日数下,朝野莫知所适”,从这个内容来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改革者经验不足,急于求成;再次是从改革者素质的角度分析,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是十分幼稚的,所以导致在改革过程中树敌过多,改革阻力大。46.(10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梁启超立宪法议材料二 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政体是自由的,而公民却毫无自由;或者是,公民可能是自由的,而政体却无自由可言。在这两种情况下,前者是政体在法律
24、上是自由的,而事实上不自由;后者是公民在事实上是自由的,在法律上不自由。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粱启超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思想主张相似的主要原因。(4分)【答案】(1)相同:宪法(或法律与公民权(或公民自由)是不可分割的;突出强调法治。(2分) 不同:梁:强调宪法与民权相互保障; (2分)孟:法律限定公民与政体的自由程度。(2分)(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2分); 封建腐朽势力阻碍社会进步。 (2分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对比中外近代民主思想。第(1)问对比粱启超和盂德斯鸠思想
25、的异同。梁启超认为“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但是孟德斯鸠认为“前者是政体在法律上是自由的,而事实上不自由;后者是公民在事实上是自由的,在法律上不自由”;第(2)问考查分析粱启超和孟德斯鸠两者思想主张。二者的思想主张相似点很多,主要原因在于二者的代表的阶级利益和依据的经济基础相似,同时面临着腐朽的封建制度。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1914年战争爆发约6周之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波特采夫致信英国泰晤士报: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两者都在德国皇帝领导下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毫无
26、疑义的是,胜利,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我个人预计这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到来),将属于协约国。德国的威胁长久以来悬在世界头上的诅咒将被打碎,被打碎的到它永远不再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世界各族人民渴望和平。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回答:(1) 根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预计的战争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其预见是否正确。(6分)(2) 根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4分) 【答案】(10分)(1)结果:协约国打败同盟国集团,取得战争胜利;永久消灭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2分)不完全正确。协约国虽然打败了同盟国集团;但战后协约国对战败国的掠夺,激化了德国
27、与协约国集团之间的矛盾,为新的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历史根源。(4分)(2)态度:支持政府参加一战。(2分)理由:战争能够维护民族利益;维护世界和平。(2分)考点:第(1)问,材料“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我个人预计这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到来),将属于 协约国”“德国的威胁?将被打碎,被打碎到它永远不再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即 波特采夫预计的战争结果,从一战结果来看,其预测不完全正确,结合史实回答即 可。第(2)问,材料“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 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体现波特采夫的态度,即支持政府参加一战,其理由是“民族之 战”“被打碎到它永远不再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 世界各族人民渴望和平”, 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