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国远虑虽死何伤南北朝时,北魏尚书令古弼不怕得罪皇帝,敢于向魏太武帝拓跋焘提出批评意见,即古人所说的“谏诤”。他有一句名言:“为国远虑,虽死何伤!”据资治通鉴宋纪,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夏天,太武帝拓跋焘去河西打猎,尚书令古弼留守京城。到了河西之后,拓跋焘即刻给古弼下了一道指示,要他把精壮的马送去打猎。可是古弼不但不挑好马,反而“悉以弱者给之”。拓跋焘看见古弼派人送来的净是一些弱马,气得大骂:“这个笔头奴,竟敢捉弄我,等我回去,先斩此奴!”为什么拓跋焘骂古弼为“笔头奴”呢?因为古弼“头锐”,脑袋长得尖,像毛笔头,又正好符合古弼忠诚坦荡、敢于直言的品性,所以,拓跋焘平时就把他视为
2、直而有用的“笔”,亲切地称他为“笔头”,一旦发怒时则呼之为“笔头奴”。此刻,拓跋焘雷霆大怒,消息传开,古弼的下属们都惶恐不安,害怕受牵连杀头。古弼安慰他们说:“我为人臣,不让皇上迷恋游猎,如果有罪过的话,我想这个罪也是小的;如果朝廷不能做到有备无患,使国家缺乏军事所需(乏军国之用),这个罪才是大的。现在北边的柔然人正强盛起来,经常骚扰我国边境,我现在把肥壮的马供给军队使用,调拨老弱的瘦马给皇上打猎,这是为国家安危而深谋远虑,即使为此死了,又有何妨?再说,这件事是我一人决定的,责任在我,要死也是我去死,大家用不着忧虑了。”拓跋焘听到古弼的这些肺腑之言后,顿然醒悟,不禁叹服道:“有臣如此,国之宝也
3、!”不但没有降罪于古弼,反而赞誉他为“国宝”,随即“赐衣一袭、马二匹、鹿十头”。在皇帝个人利益与国家长远利益之间,古弼宁可得罪皇帝也不愿损害国家利益,这在“朕即国家”的封建时代,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胆略。由此,笔者不禁想起西汉谏官萧望之说的“朝无争臣(诤臣),则不知过”(资治通鉴汉纪),意思是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直言敢谏的人,执政者听不到批评甚至反对意见,就不知道朝政得失和自己的过错,长此以往是很危险的。古人有言:“屋漏在上,知之在下。”(资治通鉴梁纪)倘若今日社会各级权力机关,居下位者多一些如古弼那样的“为国远虑”之士,敢吐诤言真话;居上位者多一些容人纳言、不耻下问的气量,那么,官场“虚夸症”、“阿谀症”等,也许就不得不落荒而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