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综合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模范,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这两个国家成为对手的根本原因是()A.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B.美国和英法有着历史的渊源C.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D.德国的潜水艇战伤害了美国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德矛盾尖锐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冲突,是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故C项符合题意。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威尔逊的话来说:“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源于人类的本性,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
2、图和优柔寡断。”这句话直接反映出()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国都是帝国主义国家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C.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大多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参战D.各个参战国家都是为了各自国家人民的利益而战答案C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都是为各自利益而战,意大利的临战倒戈更能说明这一点。当然,对塞尔维亚来说,他所进行的是一场民族自卫战争,但这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答案为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还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但是与题干内容不
3、符,B项错误;帝国主义国家是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不是为了国家人民利益而战,D项错误。3.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与有效的公正行动”。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A.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B.借此与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C.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D.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答案B解析美国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交战双方都有紧密的经济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美国采取中立立场的主要目的是借此与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故B项正确;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史实来看,美国更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和世界
4、霸权,而并非殖民地本身,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主要在欧洲大陆,不会蔓延到美洲和破坏美国经济,排除C、D两项。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位新政府官员说:“我们接受停战和进行媾和谈判,是为了给新德国带来和平,但是,实际上我们给新德国的第一个礼物竟然是一个被强加的屈辱和约。”“屈辱和约”指的是()A.九国公约B.凡尔赛条约C.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D.四国条约答案B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了巴黎和会,会上通过的凡尔赛条约是战胜国处置德国等战败国的产物,所以对德国来讲就是一个“屈辱和约”,故选B项;九国公约没有涉及德国,它是关于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问题的条约,故排除A项;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是华盛顿会
5、议上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海军军备的条约,与德国无关,故排除C项;四国条约是美、英、日、法四国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权利的一种规定,与德国无关,故排除D项。5.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美国发出邀请的主要意图是()A.减轻巨额军费开支造成的沉重经济负担B.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充当和平使者的角色C.通过外交手段重新确定远东太平洋地区统治秩序D.牵制日本扩张,与英国共享亚太地区领导权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
6、的是美国发出外交邀请,要召开华盛顿会议,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环境特征可知,美国在巴黎和会上并没有真正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希望通过华盛顿会议,用外交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美国当时主要是为了扩张自己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重建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说法错误,均排除。6.列宁在1917年8月所写的一篇文章中说道:“三年来的战争把我们向前推进了三十来年”“战争异乎寻常地加快了事态的发展,令人难以置信地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危机”。列宁意在强调()A.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赢得各交战国政府的支持B.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逐步明确C.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已
7、经成熟D.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战争异乎寻常地加快了事态的发展,令人难以置信地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危机”,可以看出人们对资本主义越来越失望,临时政府的统治不得人心,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故C项正确;A、B两项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危机加深,不是强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故D项错误。7.1917年秋季,农民起义行动已席卷俄国91.2%的县区。城市工人、士兵则掀起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俄国临时政府已经经历三次危机。据此可知,此时的俄国()A.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革命统一战线的确立与巩固C.群众强烈要求反对封建专制D.无产阶级革命形
8、势逐步成熟答案D解析材料中农民起义、工人和士兵游行以及俄国临时政府已经经历三次危机,说明此时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逐步成熟,故D项正确;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A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俄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确立与巩固,B项错误;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C项错误。8.1919年列宁选派工人征粮队到农村征粮,要求选派征粮队员必须审慎,每个工厂每25个人推派1人,要“保证每个候选人忠诚老实,能遵守革命纪律不让那些总想浑水摸鱼的流氓和骗子混进派往农村的征粮队”。这说明列宁()A.认识到征收粮食税的重要性B.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C.意在防止征粮危害工农联盟D.认为征粮能
9、有效巩固新生政权答案C解析材料“选派征粮队员必须审慎,每个工厂每25个人推派1人”“保证每个候选人忠诚老实,能遵守革命纪律不让那些总想浑水摸鱼的流氓和骗子混进派往农村的征粮队”表明列宁意在防止征粮危害工农联盟,故C项正确;A、D两项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错误。9.列宁在苏俄这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富有创新意义的成功探索。这一举措是指()A.新经济政策B.苏联模式体制的建立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混合经济体制的实施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苏俄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苏俄国情的发展社会
10、主义的道路,故选A项。苏联模式是斯大林探索出的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苏俄生产力落后的实际情况,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排除C项;混合经济体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等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排除D项。10.1927年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开始动工建设。它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据此可知当时()A.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B.苏联推崇市场经济体制C.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D.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答案C解析题干中提及第聂伯河水电站“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
11、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可知第聂伯河水电站受到国外技术专家的支援,有新经济政策的影子,故选C项;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故排除A项;1927年苏联处于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奉行计划经济体制,故排除B项;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是在苏联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后,即1937年,故排除D项。11.1926年,益世报记载:“孙(传芳)刻下旷观大势,颇欲于短期间内,休养生息,蓄养五省之精力,不欲有事于他方,故对北吴南蒋,极尽敷衍之能事。”这种现象反映了()A.国民政府进行北伐的必要性B.北伐战争具有深入发展的可能性C.北洋军阀间的割据混战状态D.北伐战争遭到严重挫折答案B解析
12、据时间信息“1926年”和材料中的“孙(传芳)欲于短期间内,休养生息,蓄养五省之精力”“对北吴南蒋,极尽敷衍之能事”可知,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北伐战争。当北伐军进攻吴佩孚时,同为北洋军阀的孙传芳并未对其进行有力援助,这说明北洋军阀内部矛盾重重,这一态势有利于北伐战争的深入发展,故答案为B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是国民政府北伐的主要原因,但材料没有体现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孙传芳坐视北伐军攻打吴佩孚而不愿提供帮助,并没有反映出北洋军阀间的混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北伐战争遭到挫折,故D项错误。12.“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成为奋斗的目标,它的领导者被人民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
13、志”。这一历史事件是()A.越南抗法斗争B.桑地诺抗美游击战争C.克里姆建立共和国D.智利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的目标是桑地诺在抗美游击战争中提出的,故选B项。13.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有一段解说词:“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2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1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材料主要表明()A.斯大林拖拉机厂生产能力很强B.纳粹德国侵略遭到斯大林格勒人民反抗C.苏联模式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D.工业化建设为取得战
14、争胜利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苏联的工业发展较快,为取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A项是表面现象,排除;B、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4.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从图片中的“1942”、材料中的“美国特种部队”“青天白日图案”“缅甸之星”可以判断出,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的合作,故C项正确。A项发生在抗日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美国
15、对中国的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特种兵进入缅甸作战,而非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故D项错误。15.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向中国政府请求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后来不断增兵。中国政府出兵援助英国,一方面出于道义,另一方面是下列哪一国际文件在起作用()A.中英南京条约B.联合国家宣言C.开罗宣言D.波茨坦公告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总体需要,中国组织远征军入缅与英美盟军共同作战,因此B项正确。中英南京条约是184
16、2年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里面没有协同英军作战的内容,A项错误;开罗宣言是1943年11月签署的,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波茨坦公告是1945年7月发表的,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唯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应该结束的方式:欢呼、握手、跳舞、喝酒,充满了希望。时间是1945年4月25日,
17、地点是位于易北河边的德国东部小镇托尔高,事件是美苏军队的首度会师,这两支军队从地球的两端进军纳粹德国,迎面相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一方的大同盟领导人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和约瑟夫斯大林,他们在战时的两次高峰会议上已经握过手,为一个更好的世界祝过酒。然而,为什么在托尔高会师的士兵在迎接对方时会表现出惶惶不安,仿佛他们在期待会见外星来客?对所有上述问题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其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摘编自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冷战:交易谍影谎言真相材料三雅尔塔体系要保卫的并不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和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分庭抗礼
18、的国际关系格局”,即两极格局;相反,雅尔塔体系要保卫的是整个战后的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在这一点上,雅尔塔体系基本完成了任务。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1)就国际关系而言,指出材料一中德国、日本、意大利三国要“修正”的内容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参加的两次高峰会议对战后世界作出的重要安排。简析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大国之间的关系走向破裂的原因。(15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雅尔塔体系基本完成了任务”的依据,并概括其能够“基本完成了任务”的原因。(10分)参考答案(1)修正的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安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处置以及确保
19、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安排(或奠定了雅尔塔体系的基础)。原因:美苏两国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尖锐。(2)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制约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首分别形成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双方势均力敌;两极对峙格局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壮大,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联合国发挥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反战思潮盛行。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德国、日本、意大利要修正的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小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参加的重大国际会议安排了战后对
20、德处置的措施和战后世界格局的特征,奠定了雅尔塔体系的基础;第三小问,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以后,同盟国之间关系会走向破裂,主要是美国和苏联在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导致的。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及所学知识,从雅尔塔体系在维护和平方面的作用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两大阵营、两极格局、联合国、世界人民反战思潮等方面分析。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当代俄罗斯历史编纂学中,对苏联时期一些重要历史问题争论激烈,提出了很多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视角,20世纪20年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就是其中一个复杂而又发人深思的问题。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作为狭义的反危机纲领出台的,有人认为它是
21、广义上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两者的混合物。评述材料中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5分)参考答案示例观点:新经济政策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临时性的反危机纲领的混合物。评述: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实行的,因此它是一种应急性的反危机纲领和措施;同时,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实质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所以新经济政策又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途径。因此,新经济政策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临时性的反危机纲领的混合物。解析首先根据材料概括其观点,如新经济政策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临时性的反危机纲领的混合物,然后结合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目的、实质以及影响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