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019浙江金华十校联考)近几十年来,北极海冰的范围呈现出持续减小的趋势。读2018年以来(至8月初)80N以北区域气温监测数据变化图,完成12题。1北极地区()A2018年夏季气温高于常年B气温0 以上天数超150天C地表吸收太阳辐射时期比多D北极浮冰界线时期比要偏南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北极地区2018年夏季气温低于19682002年平均气温,A项错误。北极地区2018年气温0 以上天数不到100天,B项错误。时期气温在0 以下,时期气温在0 以上,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
2、面辐射,故时期地表吸收太阳辐射比少,再者,时期北极地区为极夜现象,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几乎为零,而时期为夏季,此时北极地区为极昼,地表吸收太阳辐射为全年最大,C项错误。时期气温低,在0 以下,海水结冰,浮冰范围大;时期气温在0 以上,海冰融化,范围缩小,D项正确。2引起北极海冰范围缩小的气候变化不会导致()A某些物种面临灭绝B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C地球电离层磁暴现象减少D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对主要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部门影响更为显著;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3、,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影响人体健康。而地球电离层磁暴现象与太阳活动有关。(2019全国卷)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35题。3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答案A解析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可知,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可能是气温升高,A项正确;气温降低一般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项错误。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表明平地上水分条件变差,故降水不
4、可能增多,C项错误;降水减少不会导致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项错误。4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答案D解析西伯利亚地区位于较高纬度,气温较低,冻土广布,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低洼地区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项正确;洪水是由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与湿地面积增加关系不大,A项错误;材料中“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表明导致该地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B项错误;没有材料显示该地地面沉降的信息,C项错误。5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
5、地C草地D寒漠答案C解析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上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主要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B项错误,C项正确;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平地减少的耕地不会主要转化为林地,A项错误;气温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主要转化为寒漠,D项错误。(2019河南许昌洛阳联考)读我国某边防检查站(45.2N,82.6E)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67题。6该区域()A围湖造田使艾比湖面积减小B山谷线与国界线重合C春末夏初可能发生洪涝灾害D边防检查站风力相
6、对较小答案C解析据经纬度可知,该边防检查站位于新疆。该地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再加上用水量大,使入湖水量减少,导致湖泊面积减小,A项错误;山谷线与国界线不重合,B项错误;该地纬度高,地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冬季降雪较多,春末夏初积雪融化,可能发生洪涝,C项正确;边防检查站位于峡谷出口,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较大,D项错误。7图中交通线的建设()A占用了大量优良耕地B加强了该区域乡村联系C临近湖泊,用水方便D地形相对平坦,工程量小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图中交通线沿线地形相对平坦,工程量小,D项正确;该地优良耕地少,咸水湖的水一般很少直接使用,图中铁路线对该区域乡村联系作用不大,A
7、、B、C三项错误。(2019河南平顶山阶段性检测)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合掌屋”是日本独有的一种民宅建筑,位于日本本州岛歧阜县大野郡白川村,这里四面环山、水田纵横。屋顶由茅草覆盖而成,茅草厚度达七八十厘米,屋顶坡度达60,状如双手合掌,因此得名。据此完成810题。8影响白川村选址的主导因素是()A水源B地形C气候D矿产答案B解析白川村位于山间盆地,地形相对平坦。9“合掌屋”屋顶造型独特的气候原因是()A夏季多暴雨B冬季多暴雪C春季多沙尘暴D夏季多台风答案B解析日本“合掌屋”所在的地区冬季寒冷多暴雪,屋顶倾斜度较大,可使屋顶最大限度地承载厚重的积雪,同时让过高的积雪自然滑落。10从安全角度着想,白川
8、村居民最需防御()A暴雪B火灾C泥石流D暴雨答案B解析“合掌屋”是以木头、茅草为材料建造而成,最需防御火灾。(2019山西太原期末)坐落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落,数百栋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上错落排布。每年7月至10月,古朴建筑之上,长长木架托起圆圆的晒匾晾晒各种作物,整个山村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卷,形成著名的“晒秋”景观(下图)。据此完成1112题。11“篁岭晒秋”的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光热条件优越B民居沿山坡分布C生物资源丰富D梅雨期空气潮湿答案B解析位于亚热带的江西婺源由于地形崎岖,平地少,从而使得当地居民屋顶上用竹匾(一种器具)晾晒作物,形成了一种“篁岭晒秋”现象,故B项正确
9、。12图中所示的建筑物屋顶坡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A利于通风散热B利于雨季排水C利于积雪滑落D节省建筑材料答案B解析篁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高温多雨,屋顶倾斜便于多雨季节排水,故B项正确。(2019湘赣十四校第一次联考)读我国某地区乡村地区空间分布与海拔关系图,回答1314题。13下列表述和图示对应正确的是()A乡村聚落个数增多的区域也就是面积增大的区域B图示乡村聚落面积与个数分布均呈正态分布的空间集聚特征C乡村聚落面积最大区域2013年与1995年相比聚落个数变化不明显D乡村聚落个数最多的区域2013年与1995年相比聚落面积没有变化答案B解析乡村聚落个数增多的区域在海拔400米到8
10、00米之间,而乡村聚落面积增多的区域在海拔200米到600米之间,A项错误;乡村的聚落个数和面积都是随着海拔的增高先增加后降低,因此大体呈正态分布,B项正确。乡村聚落面积最大的区域,2013年和1995年相比,是在大致海拔250米,此处乡村聚落个数减少较明显,C项错误;乡村聚落个数最多的区域在海拔350米左右,此时对应的乡村聚落面积2013年比1995年有所增加,变化明显,D项错误。14对图示区域聚落的描述,最可能的是()A该区域聚落民居屋顶多平顶B该区域聚落民居受地形影响较大,注重散热通风C该区域聚落分布受地形影响不大,最典型的民居是四合院D该区域聚落最典型的民居是窑洞答案B解析从聚落分布的
11、海拔看,该区域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区。该区域聚落民居受地形影响较大,注重通风散热,平顶民居、四合院、窑洞多分布于北方。(2019百校联盟TOP20联考)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位于爪哇岛北部的沿海平原上。近年来其城区地面下沉严重,部分地区年均下沉25 cm,成为世界地面沉降速度最快的地区。下图为爪哇岛西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517题。15该时期雅加达地面沉降幅度大的原因主要是()A板块活动强烈B地下水开采过度C建筑物重力作用D海面上升幅度大答案B解析板块运动导致地区整体上升、下沉或位移,短时间内对城区地面下沉影响较小;雅加达人口集中,该时期降水少,用水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潜水位下降
12、,在地面建筑的重压下,易导致地面下沉;建筑物的重力作用常年存在,不会有季节差异;海面上升,地下水水位会随之上升,地面不会局部沉降。16推测雅加达城区一年中沉降程度最大的时期是()A35月B68月C911月D12月次年2月答案B解析地处爪哇岛的雅加达位于南半球,属于热带雨林气候,68月东南信风受南部山地抬升,使南坡多地形雨;雅加达处于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地下水水位比其他时间段下降快,成为一年中地面沉降程度最大的时期。17缓解雅加达该季节地面沉降的措施主要是()A建设蓄水工程B改进建筑材料C禁止开采地下水D提高地面硬化率答案A解析雅加达南部山区北坡修建水利工程,在降水丰沛时期蓄水,在降水相对较少
13、时期使用,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局部城区地面下沉严重,建筑材料与之不相关;印度尼西亚属于发展中国家,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提高地面硬化率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2019湖南益阳上学期期末)2018年第十届中国国际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暨第五届地源热泵与地热能技术产品博览会于8月2629日在南京召开。地源热泵是利用地表土壤热源为室内供冷供热的空调系统,下图为会议中展示的地系热源原理图。读图,完成1820题。18关于地源热泵原理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源热泵随纬度升高而减少B冬季抽取的相对是“冷水”C夏季抽取的相对是“热水”D地壳活跃地带土壤热源能量丰富答案A解析地源热泵利用的是地表土壤热源,地
14、表土壤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少,A项正确,D项错误;冬季抽取“热水”,用于取暖,B项错误;夏季将室内热量释放到地下水中,此时地源为“冷源”,C项错误。19下列国家中,一年地源热泵使用时间对应正确的是()A挪威夏季B美国冬夏两季C新加坡冬季D英国全年答案B解析地源热泵主要功能是冬季取暖,夏季降温。美国四季分明,冬夏季节都可以使用;挪威纬度高,冬季寒冷,夏季凉爽,主要是冬季使用;新加坡位于热带地区,主要是夏季使用;英国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温和,使用较少。故选B项。20与常规家用空调相比,地源热泵空调系统()A受天气变化影响大B向大气散发的废热少C安装所需的空间小D初装费用相对
15、便宜答案B解析地源热泵通过与地下水交换热量进行工作,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小。地源热泵安装时,需要埋设管线,占用的空间比较大,初装所需的费用也比较高。地源热泵夏季从建筑中吸取热量释放到土壤中,实现向建筑供冷,所以向大气散发的废热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2019河北衡水中学大联考)气温距平(或降水距平)是指某年的气温(或降水量)平均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下图为云南省蒙自市19952014年春季气温距平和降水距平示意图。据此完成2122题。21图中蒙自市春旱最为严重的年份是()A1996年、2004年B2000年、2011年C2010年、2014年D2001年、2012年答案C解析降水
16、量距平数值为负,且数值越小,说明降水量越少;气温距平数值为正,且数值越大,说明气温越高;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则干旱趋于严重。读图可知,2010年和2014年春旱最为严重,C项正确。22蒙自市春旱频发且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季风变化B地形阻挡C深居内陆D人类活动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春旱主要发生在个别年份,云南省地处季风区且季风不稳定,造成降水量的不稳定,易引发旱灾,A项正确。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56分)23(2019安徽合肥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末次冰盛期(末次冰期的全盛时期)是地质历史时期最近的一个极端寒冷期。在末次冰盛期内,受季风环流变化的影响,中国大陆自然带位置与
17、现今差异较大,同一个古人类遗址内石器制品数量减少。下图示意末次冰盛期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1)与现今相比,指出末次冰盛期中国东部季风区大陆自然带位置特点。(2分)(2)分析末次冰盛期以来中国大陆以东海岸线变化的原因。(4分)(3)研究表明,造成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成为温带草原带的重要原因是夏季风弱。请从下垫面性质和海陆位置的角度分析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夏季风弱的原因。(6分)(4)自然带的变化影响食物的获取,进而影响文明的演进。大地湾石器遗址在末次冰盛期石器制品数量明显减少,试分析其地理原因。(4分)答案(1)位置偏东、偏南。(2)气温升高,大量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
18、升;淹没沿海陆地,海岸线后退。(3)末次冰盛期亚欧大陆雪线降低,冰川和冻土覆盖面积增大;夏季,冰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强,冰川冻土融化吸收能量多,夏季陆地增温慢,亚洲低压势力减弱;黄河中下游地区距海洋距离增大,夏季风减弱。(4)气温降低,降水减少,自然带由温带森林、草原带变为温带草原带;渔业资源减少,植物生物量减少,动物南迁,食物数量减少,单位面积生活的人数量减少,大地湾石器遗址中石器制品数量明显减少。(或单位面积资源量不足,采集和渔猎需要更大面积、更长距离,单位面积生活的人数量减少。)解析第(1)题,与现今相比,自然带整体位置偏南,偏东。第(2)题,末次冰盛期中国大陆海岸线位于现在海岸线以东的地区
19、。从气温、海平面上升等方面分析。第(3)题,我国夏季风的形成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末次冰盛期夏季气温低,大陆气压较高,海陆气压差小,风力小;黄河中下游地区距海洋距离远,风力难以到达。第(4)题,石器制品数量明显减少,说明人口数量减少,人口数量减少是因为气温降低,资源减少。24(2019四川仁寿零诊)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材料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区中怒江中游地区,坚韧不拔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千脚屋”,建盖这种楼房,不必平整地基,就地取材,离地修建,傈僳族的这种竹楼简单、实用,还便于新建、搬迁和修缮。材料二傈僳族居住在江河峡谷的山区和半山区
20、,往来交通十分不便。傈僳族创造出“溜索”作为交通工具。1957年,怒江上架设了第一根钢绳溜索后,蔑溜索逐渐被替代,但直至2011年,三江上还有42对溜索。交通运输部调研后明确对怒江、澜沧江上的42对溜索实施“溜索改桥”项目,只保留10对用于观光旅游。材料三横断山区地形图、千脚楼和溜索景观图。(1)分析“千脚屋”成为该区域傈僳族传统住宅的原因。(5分)(2)分析傈僳族创造“溜索”作为交通工具的原因。(6分)(3)简述“溜索”改桥后对当地传统房屋“千脚屋”的有利影响。(4分)答案(1)(傈僳族居住地多位于)高山峡谷地区,平地少;当地建房竹木丰富,便于就地取材;该种房屋通风透气,能防潮避湿,居住相对
21、更舒适;这种房屋建筑时间短,成本低,且易于新建、搬迁和修缮;房屋离地修建,可以防虫蛇,防兽。(2)该地区山高谷深,谷多,建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河谷跨度相对小,溜索适宜于短距离运输;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舟楫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修建桥梁资金缺乏;当地经济不发达,人口密度小,对运输的需求小;当地竹木藤条植物多,有便宜、合适的自然建筑材料。(3)使“千脚屋”更加靠近交通便捷道路两旁;运输便捷后,建筑材料可能会被更加坚固耐用的材料所替代;与外界联系更加密切,受外来文化影响加大,建筑风格和式样会有所变化;旅游开发和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利于部分“千脚屋”得到更好地保护。解析第(1)题,传统民居的
22、形成从地形、气候、材料、使用价值等方面分析。第(2)题,交通工具的选择从地形、运输量、材料等方面分析。第(3)题,改桥后对传统建筑的影响,从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保护意识等方面分析。25(2019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2018年10月11日凌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境内(位置见下图)因连续降水发生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蓄水量达2.9亿立方米,对下游造成了巨大隐患。(1)描述金沙江堰塞湖的形成过程。(3分)(2)分
23、析该地区容易形成堰塞湖的自然原因。(6分)(3)指出堰塞湖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5分)答案(1)连续的降水致使坡面物质不稳定;在诱发因素和重力作用下,滑坡体进入河道并淤塞河道;阻止河水下泄,致使河道水位迅速上升。(2)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质不稳定;地处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坡面物质稳定性差;多山地地形且落差较大;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上游河道较窄,容易堵塞。(3)危害:堰塞湖的堵塞物受到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破坏,湖水会漫溢倾泄,造成洪灾。措施:组织沿岸及下游受影响群众紧急转移;相关水库、电站做好预泄腾库准备;加强监测,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
24、;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人工疏导和爆破作业,消除河道阻塞物,疏浚河道。解析第(1)题,据材料信息“因连续降水发生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可知,强降水引发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金沙江堰塞湖。第(2)题,据材料信息“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可知,该地堰塞湖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剧烈、地形起伏大、降水强度大、河道狭窄等有关。第(3)题,堰塞湖内水量增加,泥沙堆积,造成堰塞湖溃决,形成巨大危害。防范措施从组成管理、工程建设、加强监测、人工疏导等方面分析。26(2019四川内江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环渤海地区水
25、资源极为短缺,为了增加水资源的供应,人们正在探索一种新途径海冰淡化。海水含有钠、钾等多种盐类物质,在结冰过程中析出盐分,但是一部分高盐度盐水仍然会被包裹在冰块内。开采的海冰在适当的温度下放置两个月左右,其内部的高盐度盐水会沿着冰裂缝自然排除,之后融化的海冰就符合淡水的标准。海冰资源的丰富度受太阳辐射、水体深度(储热量)、盐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渤海形成了丰富的海冰资源,但空间分布不均(见下图)。(1)据图描述渤海海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4分)(2)分析辽东湾海冰资源较为丰富的原因。(4分)(3)推测目前渤海海冰还未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原因。(3分)答案(1)主要分布于近岸海域
26、;集中分布于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海区(或海湾地区分布面积大);辽东湾海冰面积最大、最厚(或辽东湾海冰资源最丰富)。(2)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温度较低,结冰时间长;河流注入,海水盐度低,易结冰;海区封闭,与临近水域的热交换少;水域深度小,储热少,冬季放热快。(3)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利润较低;废水处理难度大,对环境的危害严重。解析第(1)题,海冰的空间分布特点从整体分布、集中分布地区、最丰富地区等方面描述。第(2)题,据材料可知,海冰资源的丰富度受太阳辐射、水体深度(储热量)、盐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即可分析。第(3)题,未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原因主要从开发利用难度、开发成本、开发的负面影响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