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优化学生的注意品质作者:佚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优化学生的注意品质作了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初中生在数学课堂上引起分心现象的主要原因,指出优化学生的注意品质应注意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握教学节奏,重视学习的层次性;创设激励情境,激发求知欲望;以联系的观点指导学习,思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变式训练,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它对初中数学教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落实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作用.:数学教学,优化注意品质,策略摒弃应试教育,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把学生从
2、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面对50人左右的一个初中班级,教师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听课专心致志,注意力非常集中;有的学生东张西望,很不安定;有的学生则从来不受任何干扰,认认真真地学好各门功课;有的学生做什么事都漫不经心,疲疲沓沓,因此许多学生的注意品质函需优化.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心灵的门户”,初中生的学习必须有注意活动的配合,才可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索、总结优化学生注意品质的策略,对于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引起初中生分心现象的原因
3、有许多,笔者随机抽样调查了本校14个班中的250名学生,其中既有初一的学生,也有初二和初三的的学生,问卷调查表明:认为没有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听不懂老师所讲的数学内容,是引起他们分心的主要原因之一的有83.2%;认为作业量大,课业负担重,学习感到疲劳而引起在课堂上分心的有55.4%;由于对初中的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有20.4%,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引不起兴趣的有5.5%;认为初中的数学学习不重要、没有实际用处的有0.4%.在分析和研究引起初中生分心现象主要原因的基础上,笔者从精心组织课堂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着手,采用以下策略优化学生的注意品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联系实际,
4、学以致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早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的、神秘难道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我们所呈现给学生的数学材料,大多数是抽象化的、理想化的、标准化的数学模型,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相去较远,数学内容对初中生显得比较抽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身边熟知的现象人手,挖掘出切合学生认知规律且能反映概念本质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发现、去概括、去创造.比如:在教学正三棱柱的概念及其画法时,我们先让学生观看三棱镜,学生们个个神情专注,然后再结合三棱镜和示意图,直观、具体地引出正三棱柱及其侧棱的概念.因为学生们得到的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离他们的生活很近,所以非
5、常容易接受,并且我们应多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们动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萌发出一种“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有用”的感觉,从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巨大力量,树立学好数学的正确态度.2把握教学节奏,重视学习的层次性“如果在学生的意识里事先没有跟教材挂起来的思想,那么你就无论如何也无法控制他的注意力,在这里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常识,有了这些常识,他就会把毫无趣味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苏霍姆林斯基语).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注意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与不同因素,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教学过程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
6、,这个系统是靠学生反馈信息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应时时注意学生,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听课的眼神和一举一动中,了解他们是懂了还是没懂,在发现问题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困难,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变换启发方式,铺设学习台阶,协助他们克服困难,满怀信心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初中生正值少年时期,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而且脑的“情绪区域”长时间地处于兴奋状态,兴趣就会消失,注意力就会分散,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教学的节奏,一环扣一环,有张有驰,步步深人.“人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应
7、该以学生主动、积极思维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大胆思考,这就要一改传统的授课法:教师说,学生听,然后大量地解题和考试的做法;一改教师权威主义为师生间合作、协调共享的关系,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增进师生间良好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构建学生自主求知的学习模式,久而久之,使学生不仅乐于学习,而且养成专心学习的习惯.3创设激励情境,激发求知欲望“思维从惊奇和疑问开始.”在上数学课时,教师常常可从一两个实际的或有趣的问题出发,让学生们急于想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使他们形成认知冲突,处于徘愤情境之中,从而有效地激起他们的求知欲,紧紧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
8、在上“分组分解法”一课时,教师先出示挂图,计算图示的长方形面积,得到等式。+bx十ay+妙=(a+b)(x+y),接着问:“这个等式如何用分解因式的方法得到呢?”学生们感到用以前学过的分解因式方法无图l长方形面积计算济于事,从而造成认知冲突,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时候,教师略加启发,学生们纷纷想到应该用分组的方法进行分解.教师再适时地引人课题:分组分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发思考.教师应针对初中生的好奇心理,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制造悬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问题,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和思维方式.4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思索知识内在的联系心理学实验表明,注意的
9、对象越集中,组成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那么注意的广度就越大,反之,注意的广度就小.皮亚杰曾指出,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知识、技能后,我们应该及时地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以联系的观点指导学生学习,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事物的本质,扩大学生的注意广度,优化学生的注意品质.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10、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5重视变式训练,激活学生思维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
11、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
12、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叶圣陶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教材中出现的许多例题、习题,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和良好的拓展性,除了落实双基、训练思维等功能外,还可以适当地拓展,如改变题目的部分条件,探索结论的变化,或者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是否存在更一般的结论,或者考虑问题的逆命题是否正确,这样不仅会起到“解一题知一类”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
13、刻、灵活、开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注意品质.例如,“想一想”:如果一个圆柱的轴截面是正方形,那么侧面积与表面积的比是多少?(浙教版初中数学第四册P103),学生们分析后纷纷解得,如果一个圆柱的轴截面是正方形,那么侧面积与表面积的比是2:3.接着教师问,如果一个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的比是2:3,那么它的轴截面是正方形吗?学生学习了圆锥以后,教师将这个思考题作进一步拓展,如果一个圆锥的轴截面是等边三角形,那么截面积与表面积的比是多少?反之成立吗?在这样的变式训练中,学生们始终兴趣盎然,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学会用联想、类比的方法分析问题,启发他们对已经解决的数学问题加以反思、引申和变化,从而提出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在教学中,我们提倡“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问题.”长此以往,就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注意品质的健康发展.优化学生的注意品质,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每一个知识点的传授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建立师生间合作、协调共享的关系,创设徘愤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培养学习兴趣,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