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942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36页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4部分 第16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6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湖北省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1)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小说和散文是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常考的两大体裁,本单元针对阅读鉴赏小说而设。下面就从“阅读鉴赏小说”的角度对“考纲”作“阐释”。“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对小说而言,“分析综合”的两个考点可作如下解读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结构”要求考生从小说的情节出发,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从而把握作品的整体结构特点;“概括作品主题”要求考生从小说所述具体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作

3、品的要旨。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要求考生能从小说这一体裁的特点出发,准确把握小说如何通过情节的叙述、环境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同时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艺术手法。“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对“小说”而言,“鉴赏评价”层级的三个考点可作如下解读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要求考生从语言角度鉴赏小说,体会小说中关键性语句的丰富含意,品评小说语言表达的艺术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要求考生把握小说中的人物、事物或景物等形象的特征,尤其是人物形象的特征;鉴赏作品

4、通过具体形象和特殊的表现手法传达出的思想感情;领悟作品表达思想感情时显现出的高超的艺术性。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价值判断”是指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特定的事物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审美取向”是指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事物美与丑、好与坏的判断标准,或说是个人对事对物喜恶的取舍范围。“作出评价”即对作品表现出来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恰当评说。“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见解、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对“小说”而言,“探究”层级的三个考点可作如下解读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

5、和人文精神”。要求考生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语言表达等“角度”以及作品的意义、价值、审美等“层面”切入,挖掘出作品的深层内涵,发现作品中再现的本民族的心理倾向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特质。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考生从作品回溯作者的创作背景,探究作品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的关系,进而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探究作者力图通过小说传达出的思想感情以及寄寓于小说中的愿景。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涵泳文本,自主理解和体验文本的思想情感,提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鉴赏小说”,在文本的选择上,以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为主,但不排除从中、

6、长篇小说中节选的可能性;以传统手法的小说为主,但也不排除现代派小说。各种流派的作品都可能涉及,中外作品都有可能出现。选文长度一般在1200字左右。从能力要求看,主要考查“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方面的能力,其中“分析综合”是基础,“鉴赏评价”是重点,“探究”会有一定程度的涉及。从命题形式看,一般设置四道小题,或全是主观题,或一道客观题、三道主观题。从具体试题看,“兼类”现象较为普遍,也就是说有些考题很难说是专门针对某一考点,而是主要落实某一考点兼及其他考点的。一、(2013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阿根廷莱巴尔莱塔晚饭时,饭店里走进一

7、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他风度翩翩走上前台,朗声说道:“诸位,敝人十分愿意应邀在此介绍一种奇迹,迄今无人能窥见其奥妙。近年来,敝人深入自己影子的心灵,努力探索其需求和爱好。兄弟十分愿意把来龙去脉演述一番,以报答诸位的美意。请看!我至亲至诚的终身伴侣我的影子的实际存在。”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中,他走近墙壁,修长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在墙上。全厅鸦雀无声,人们一个个伸长脖子,争看究竟。他像要放飞一只鸽子似的,双手合拢报幕:“骑士跳栏!”骑士模样的形状在墙上蹦了一下。“玉兔食菜!”顿时,出现一只兔子在啃白菜。“山羊爬坡!”果然,山羊模样的影子开始步履艰难地爬一个陡坡。“现在我要让这昙花一现

8、的形象具有独立的生命,向大家揭示一个无声的新世界。”说完,他从墙壁旁走开,影子却魔术般地越拉越长,直顶到天花板上。“诸位,为了使影子能脱离我而独立生活,敝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研究。我只要对它稍加吩咐,它就会具有生命的各种特征甚至还会吃东西!我马上给诸位表演一番。诸位给我的影子吃些什么呢?”一个炸雷般的声音回答说:“给,给它吃这块火鸡肉冻。”一阵哄堂大笑。他伸手接过递来的菜盘,走近墙壁。他的影子随即自如地从天花板上缩了回来,几乎贴近了他的身子。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身子并未挪动,那影子却将纤细的双手伸向盘子,小心翼翼地抄起那块肉,送到嘴里,嚼着,吞着“简直太神了!”“嗯,你信吗?”“天哪!夫人,我

9、可不是三岁的小孩!”“可是,您总不会否认这把戏确实很妙,是吗?”“给它这块鸡脯。”“梨!看着它如何吃梨一定妙不可言。”“很好。诸位,现在先吃鸡脯。噢,劳驾哪位递给我一条餐巾?谢谢!”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场娱乐。“再给它吃点饼,你这影子可有点干瘦呵!”“喂,机灵鬼,你的影子喝酒不?给它这杯酒,喝了可以解愁。”“哎呦,我笑得实在受不了喽。”那影子又吃、又喝,泰然自若。不久,那人把灯全部打开,神情冷漠而忧郁,脸色显得格外苍白。他一本正经地说道:“诸位,敝人深知这般玄妙的实验颇易惹人嘲讽、怀疑,但这无关紧要。总有一天,这项旨在使自己的影子独立于本人的实验,必将得到公认和奖励。临走前,敬请凡有疑问

10、者前来搜一下敝人的衣服,以便确信我绝没有藏匿任何物品。诸位的慷慨惠赠,无一不为我影子所食。这如同敝人叫巴龙卡米洛弗莱切一样千真万确。十分感谢,祝大家吃好,晚安!”“见鬼去吧!”“谁要搜你的身子!”“幻术玩够了,来点音乐吧!”卡米洛弗莱切,真名叫胡安马里诺,他面朝三方,各鞠了个躬,神态庄重地退出了餐厅。穿过花园时,突然有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你给我滚!”警察厉声吼道,“下次再看到你,就让你和你的影子统统蹲到警察局过夜去。”他低下头,慢慢地走了出去。拐过街角,他才稍稍挺直身子,加快脚步回家。开门的是他女儿,十五六岁光景。“你不回来,小家伙们不愿睡,他们可真累人呵!”两个金发的孩子在一旁玩耍着,兴高

11、采烈地迎接他。小姑娘走过来,缓声问道:“带回来什么没有?”他没吱声,从衣服里掏出一方叠好的餐巾,从里面取出一块鸡脯,几块饼,还有两把银质小匙。她把食物切成小块,放在盘里,同她的两个兄弟吃了起来。“你不想吃点什么?爸爸。”“不,”他头也不回地回答说,“你们吃吧,我已经吃过了。”马里诺面朝窗子坐下来,茫然失神地凝望着沉睡中城市的屋脊,琢磨着明天该去哪里表演他的奇迹(沈根发译,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马里诺说影子是有独立生命的实际存在,是让观众相信他对影子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他的表演技艺的高超。B马里诺离开饭店前,请客人上前搜身,以证明他没有带走任

12、何物品,这表明他品行端正,爱惜自己的名声。C马里诺谢幕时,有人发出“幻术玩够了,来点音乐”的呼声,这呼声暗示客人们看穿了幻术,需要更多的娱乐节目刺激。D马里诺穿过花园时,遭到警察的威胁和警告,表明马里诺的影子表演缺乏新意,已经让警察感到厌烦了。E小说对马里诺在家中茫然失神状态的描写,真实反映了一个江湖艺人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物的同情。试题解读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综合”的能力。试题选取小说中的五个细节拟制选项,通过考生对选项所作分析正误的判断考查考生阅读小说的能力。B.“表明他品行端正,爱惜自己的名声”不对,这里只是他的激将法,以达到客人不搜身的目的;D.“表演缺乏新意,已经让警察感到厌

13、烦了”的分析不对,这一细节表现了警察对下层艺人的轻视;C.“客人们看穿了幻术”的分析不对,他们“需要更多的娱乐节目刺激”的分析正确。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2)“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小说以“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为题,新颖别致。“喂自己的影子吃饭”,是事件,而行为主体是“人”。“影子”作为艺人表演的凭借物,在文中既起到线索的作用,也对表现人物高超的技艺以及艰难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小说通过艺人的表演,以及别人对他

14、的态度,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参考答案: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通过影子逼真神妙的表演,表现主人公幻术技艺的高超;通过制造故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埋下伏笔。(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3)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人物是通过其言行举止来表现的,分析此题,要抓住人物的这些特点,如“饭店里走进一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那人把灯全部打开,神情冷漠而忧郁,脸色显得格外苍白”,

15、“敝人深知这般玄妙的实验颇易惹人嘲讽、怀疑”,“他低下头,慢慢地走出去”,“茫然失神地凝望着沉睡中城市的屋脊”等。参考答案:演艺精湛:能说会道,善于捕捉观众心理,赋予无声的影子以独立的生命;地位卑微:人前强颜欢笑,依靠表演取悦观众,却遭观众厌弃和警察驱逐;忍辱负重:为养家糊口而奔走卖艺,却只能独自忍受精神的孤独和痛苦。(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本题从情节安排切入,指向的却是对作者“

16、创作意图”的探究。小说前半部分写马里诺的表演,后半部分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一方面反映了下层民众艰难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升华了小说的主题,揭露社会的冷酷,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回答此题,既要结合小说的情节,又要联系小说的主题来思考。参考答案: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

17、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8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二、(201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马裤先生老舍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

18、房!”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茶房刚走开两步。“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拿枕头!”“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拿茶!”“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

19、开。“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你呢?”我问。“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

20、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我心中安坦了许多。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拿茶!”“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好啦!”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稍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趣!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

21、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

22、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C马裤先

23、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试题解读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涉及到对小说手法、人物形象某一细节的分析,兼及对语言艺术魅力的鉴赏等内容。C.本项是对马裤先生言行中一个细节的分析,有两处错误,一是“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原文所述是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毯子;二是说马裤先

24、生的行为是因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从原文看这是表现他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况且马裤先生也并不是一个讲究卫生的人。E.“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的,和“我”的言行关系不大。A.选项所说的“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不准确,描写的主要是“我”在火车上的经历,小说是通过“我”的观察来写马裤先生的;另外,“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的说法不妥,本文的特点是以细节刻画人物,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试

25、题解读本题从人物形象描写切入,从表现手法运用的目的的角度命制,关涉“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等考点。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审清题干,是问开头这段的人物描写有什么意图;第二,要从这段人物描写的内容和它所处的位置来分析它所起的作用。人物的衣着言行首先是刻画人物,其次由于它处于文章开头,一般可能会有点题的作用,也可能有引出下文、为下文人物的活动作铺垫的作用,还可能会有与结尾形成照应的作用,还可能会有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等等。答题时要把这些一般规律与具体的人物描写结合起来分析。参考答案: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为后文即

26、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要“听其言,观其行”,抓住文章对人物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信息,先筛选,后分析概括。马裤先生是作者讽刺的对象,他身上集中了很多缺点,答题时先把体现这些缺点的言行进行筛选,分析出他自私自利、不讲公德、庸俗无聊、趣味低下、爱占小便宜、不讲究卫生等性格特点,然后再分点概括。参考答案: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

27、由。(8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个可以对探究对象作出不同解读的问题,体现了文学作品中形象、主题、创作意图等可多元解读的特点。解答这类试题时,可以依照两个原则:一是从文本出发谈自己的认识,二是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谈看法。这类探究题,观点可以有多种,不是唯一的,只要自己的看法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这篇小说中的“我”只是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小说是通过“我”的见闻来表现马裤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可以将“我”看作不对表达主题思想构成直接影响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我”对马裤先生既有反感,也听之任之,难免引起争议。所以从哪一方面谈都可以。参考答案:同意,“我”也

28、有人性弱点。“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展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的顶点;“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是情节发展的必

29、然结果。从历年的高考情况看,“分析作品结构”主要从三个角度命题。一是直接让考生梳理小说的情节,或依据情节发展的线索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二是通过小说情节的某一细节(作铺垫、设伏笔、显抑扬、设悬念的细节以及倒叙、插叙部分是高频命题点)考查对小说情节结构的把握;三是通过抓情节中“拐点”(情节、感情的变化的转折点)这一关节点考查对小说情节结构的把握。小说情节的设置是为表现小说主题服务的,因此分析小说的情节须观照小说的主题(特别是那些要求对情节安排“作用”作分析的题)。小说的情节往往是与人物塑造相关联的,因此分析情节也须观照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的展示和发展变化。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30、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小说的主题是通过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因此概括小说的主题,须通过细读文本,深入领会作者在小说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里寄寓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而且还要努力发掘那些作品获得艺术生命后客观滋生的意蕴。从历年的高考情况看,“概括作品主题”主要从三个角度命题。一是直接让考生概括小说的主题。二是以小说的情节为切入点,从分析“作用”的角度考查对小说主题的解读;或是通过发掘虚构故事情节所寄寓的人生哲理,考查对小说主题的解读。三是以小说中的人物为切入点,从分析“形象”的角度考查对小说主题的解读;或是通过分析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考查对小说主题的解读。例1:(2012江西卷)阅读下

31、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报复法雨果克里兹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

32、。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

33、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我的儿子名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

34、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游,不得安身!”“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的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

35、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午夜的钟声响了。老头怪叫一声,抠动了扳机。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

36、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16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思维导引小说中某一具体情节作为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大情节链中的一环,对其他情节的发生发展起着或铺垫或承接或推动等作用;人物性格是通过情节来表现的,所以情节对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也起着重要作用;情节还关涉故事的环境、背景等。总之,注意到情节的这些作用,联系小说的具体情境,就能够作答了。参考答案: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点明彭恩的身份;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为下文作铺垫。17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思维导引小说的开头或结尾,常被用作考查对小说结构的命题点。微型小说,由于篇幅短小,作者往往在结尾处追求

37、一种突变的效果,即小说在叙述的结尾发生了突变,给人一种意料之外、振聋发聩、引人深思的效果。此外,结尾的“突变”,还有丰富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运用这种结尾方法的小说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情节本身应是具有不同寻常的特点;二是情节的转换应合情合理,虽是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三是结尾之“突变”,在前文应不露痕迹埋下伏笔以形成呼应。参考答案:(特点)情节发生逆转;具有喜剧色彩。(艺术效果)呼应前文;出人意料,令人回味;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旨。例2:(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面包沃尔夫冈博歇尔特注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

38、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39、我也听见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没有。大概

40、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两人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

41、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她注意到,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够了。晚上我

42、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注】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18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思维导引本题直接让考生概括小说的主题,并要求结合全文作分析。概括小说的主题是在理解、分析基础上的概括;而分析就是为概括出来的主题找到心理、情感上的依据。本文的注释点明了人物的生活背景,人物的情感是在妻子发现丈夫偷吃面包、丈夫掩饰、妻子理解丈夫、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这一系列的情节发展中体现的,主题也是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考答

43、案:(主题)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才能渡过困境。(分析)在深夜的厨房,结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都发现对方“老了”,表现出相互之间的爱怜之情。丈夫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妻子发现丈夫偷吃面包,本可以当场“揭露”,但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而替丈夫圆谎。第二天晚餐,妻子善意撒谎,多分给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爱。丈夫深感愧疚。1了解常见题型。以上两例,分别考查了“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主题”。高考中大部分试题的拟制会因为切入点和角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形式。涉及“分析作品结构”的试题,有以下常考题型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

44、以概括。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该如何来理解?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该如何理解?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情节的合理性探究。涉及“概括作品主题”的试题,有以下常考题型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2掌握解题要领。解答“分析作品结构”的试题,须掌握以下要领对直接要求“分析作品结构”的试题,须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对作品各段落作合理切分归纳,进而把握小说的结构。对通过小说情节的某一细节考查对小说情节结构的把握的试题,须通过对这一细节在

45、文中的特殊作用(如作铺垫、设伏笔、显抑扬、设悬念等)的分析,从情节设置的艺术手法的角度来认识作品的结构。对通过情节中某个关节点(如“拐点”)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结构的试题,须结合小说的主题,从揭示小说主题的角度来认识作品的结构。上述三类试题中,凡是还要求解说情节安排“作用”的试题,都是兼及赏析表达技巧的。对这类试题的解答,须解读出作者安排情节的艺术匠心。对小说结构所作的分析,其表述形式随题而变,没有定式。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遵循“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表述一定要准确、到位、简洁。解答“概括作品主题”的试题,须掌握以下要领对直接要求“概括作品主题”的试题,要从具体文本出发,结合社会氛围和时代背景,从作

46、者在小说中表达的见解、观点、主观意图以及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行概括。对通过小说“情节”和“形象”考查解读小说主题的试题,我们可以通过对小说精巧构思的特殊意义的分析来探求小说的主题,可以通过对人物性格或命运变化的分析、通过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来认识小说的主题。从小说的标题或重要句子入手命制的试题,须透过其表面意义,从其实际的双关义、比喻义、象征意义中解读出深层意蕴,进而解读出隐含其中的小说主题。联系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也是解读小说主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小说主题的概括,一般可以采用以下表述形式:通过对情节的叙述(或“通过对的描写”),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的社会现象,揭示的本质,

47、歌颂(或“揭露”“批判”“讽刺”)了,告诉人们的道理(或“表达了的思想感情”)。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对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的基本特征就是对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描绘,也包括这一文体叙事上的语言风格。“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实际上就是通过对小说的基本要素的分析,去领悟作品是如何反映生活本质的,因此与这一考点对应的高考试题往往会有一个具体的切入点;在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往往是相关联的,因此与这

48、一考点对应的高考试题又往往会带有一定的综合性。这里的“主要表现手法”指的是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普遍采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它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从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看,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从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看,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从情节的安排看,有伏笔、照应、烘托、铺垫、悬念、突转、抑扬、对比等;从叙述的人称看,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重在分析其艺术效果,阐述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高考中可以针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这一考点直接命题,但更多的是与其他考点结合起来命题。例1:(2013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枪口下的人格徐树建这是19

4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

50、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

51、,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

52、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问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

53、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有删改)15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思维导引本题主要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着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对这一题的解答也需要首先对贝尔蒂这一人物形象准确定位。解答这一题,还须特别注意题干中“主要”和“哪种”两个词,这是要求考生对小说中最突出的、多次使用到的那一种艺术手法作分析。明确了试题指向,我们才不会将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表现手

54、段当作最佳“答案”,而判定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对比”。至于“分析”,就是要结合原文,用小说中的具体事件和人物来说明是怎样对比的。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贝尔蒂与霍夫曼之间的对比,即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与贝尔蒂的真诚、高尚相对比;贝尔蒂与迈尔之间的对比,即迈尔对待俘虏时的冲动与贝尔蒂的理性相对比,迈尔在死亡面前的恐惧与贝尔蒂的视死如归相对比;在霍夫曼狼一样的眼光下,人们的惊慌失措与贝尔蒂的镇定自若相对比。例2:(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活着余华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

55、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

56、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

57、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

58、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

59、那它也该干活了。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21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思维导引“环境”是小说的一大要素,针对“环境”命制

60、的试题一般都是指向小说这一体裁的“文体特征”的。有关自然“环境”的试题,大多不会止于写了什么或怎么写的,而会要求分析它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答题的关键也就在对环境描写作用的了解和认知,明确环境描写是如何为表达主题服务的。环境描写有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衬托形象、推动情节、升华主旨等一系列的作用,本文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可从以上几个角度和文章结构角度进行思考。做题时要先对文段内容进行梳理,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涉及的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概括总结。参考答案: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例3:(2013湖

61、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未婚妻法奥杜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把头伸在篮子外面。我犹豫了好一会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把它们从这里拿开。”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我坐下以后,坐在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不是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

62、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表达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客都留心倾听,他们听了之后都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个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么办?”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个难看的妻子。”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

63、“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腓力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嗳!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兴。”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

64、系,你非常使我喜欢。假如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对农民夫妇说:“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拿出了一块煎饼。她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我辞谢了她的好意。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我看到这一对好

65、人一心爱着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时,自己因不是他们的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的爱情使自己觉得多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我看到一个身材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吻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他们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去雇一辆车子。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

66、的花母鸡的头时,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是啊!假如我早知道”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人群走了。”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一定是很幸福的。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每一条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的我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选自世界名人散文精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有删改)15“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思维导引“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多次出现,但他只是文中的次要人物。

67、对这一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作分析,既关涉小说中“人物”这一要素,又关涉“情节”这一要素,这些都与小说这一体裁的“文体特征”相关。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对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的烘托作用,对故事推进、情节展开的作用,对主题表达的作用。正是这个“看报纸的旅客”和农民的对话,使得我们明白农民提家禽进城的背景和目的,也正是他的玩笑,使农民才误把“我”当儿子的未婚妻并由此展现人心纯朴,演绎人际温情。因此,这个人物在文中对故事推进、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参考答案: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的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

68、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解答“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试题,要把握以下要点。1了解试题特点。小说的“基本特征”比较抽象,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涵盖面又太广,因此针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试题一般会从小说的诸要素中或是从小说的某一具体的细部选择一个切入点。将小说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具象化,是这类试题的一个特点。2掌握解题要领。对这类试题的解答也有相应的要求。解答关涉小说“基本特征”的试题,应在小说“基本特征”观照下对小说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或环境描写中最能体现小说这一体裁特点的部分(包含共性部分和特色部分)作具体分

69、析,进而揭示小说是如何反映生活的本质的。这类试题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答案一般应包括针对试题提出的问题作具体分析的部分和在具体分析基础上作抽象化总结的部分。解答关涉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试题,则应侧重对小说用到的某种具体表现手法的“作用”作分析。“作用”可以从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小说主题的揭示与深化等方面考虑,或分条列陈,或择其要点阐述。这类试题也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手法”(用到什么手法)、“内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和“作用”(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三个关键词绝不可忽视。列在“鉴赏评价”层级的这一考点包含两个要点,一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一是“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70、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重在思想内容,要求能够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去分析。“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重在艺术性,要求能够分析这类语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的表情达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针对这一考点的试题,命题点通常设在小说中的重要句子上。命题方式一般是先要求“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然后要求“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也有只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或“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提出要求的。例1:(2013重庆卷第14题)(文本枪口下的人格见第198199页)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的含意?思维导引本题指向“体会重要语句的

71、丰富含意”。该句写的是霍夫曼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侵略者的一个动作。但这个动作,是小说情节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也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一笔,所以答题不能孤立地看这个动作,而要把这个动作放到整个故事的大背景中来思考,要联系小说的主题思考。主人公贝尔蒂在整个故事中表现出的真诚、正直、高尚的人格与霍夫曼傲慢、狭隘、虚伪的人格形成鲜明的对比。面对一颗伟大的灵魂,连凶残的霍夫曼都受到震撼,说明霍夫曼产生了羞愧和敬畏,更衬托出贝尔蒂灵魂的伟大。参考答案:贝尔蒂高尚的人格震慑了霍夫曼的灵魂,使之感到羞愧和敬畏。表现了霍夫曼复杂的人性。例2:(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文本活着见第199页)20

7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思维导引本题要求考生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基础上“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可从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方式等角度入手,再结合文章内容展开。这两句话,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二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答题时既要准确说出句子的表现手法,也要体会句子的内涵和表达效果。参考答案:(1)运用比喻,将牛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老人对亲人的渴望。(2)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

73、作之后的疲惫。22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思维导引小说的“题目”是一个常见命题点。分析文章的“题目”一般是从内容、结构、情感、主旨等角度进行,但也可以从“语言”的角度进行,正如这一题。这篇小说的题目“活着”是一个表示状态的短语,但它凝练地概括了小说的内容,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老去的一人一牛讲述“活着”的生存状态,使读者产生对生命的思考,形象生动,耐人回味。“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就是要在解读题目包蕴的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把表达效果解读出来。参考答案:“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形

74、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答“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试题,要把握以下要点。1了解试题特点。试题命题点通常设在小说中能体现“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重要句子上。“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是考查的重点。2掌握解题要领。解答要求“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并“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试题,前者是基础,后者是重点;对直接要求“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试题,也应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为基础;对仅提出“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试题,也不可忽视对“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重在思

75、想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首先,应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理解句子语境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去分析,在小说主题的观照下解读出其丰富的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重在艺术性。“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首先要分析并确认这类语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次是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运用这些表现手法对作者的表情达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最后,对语句“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作概括。要熟知常见于小说的“语言表达艺术”及其功能(例如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以便在鉴赏中能灵活辨析和进行解说。要了解一般的答题范式(参见“典题例析”),以

76、便在答题时变通使用。本考点包含“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三个要点。“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要点有两个:一是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二是揭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意义。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的把握,须将人物置于特定情节、特定环境之中,结合小说中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及细节描写)进行;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意义的揭示,则须在小说主题的观照下,对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作解读(即解读出小说中人物形象对表达小说主题的意义)。“赏析作品的内涵”的重点是分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小说的思想感情是蕴含在小说的情节设置、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的具体叙述和描写之中的,

77、因此对小说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分析应从情节、环境、人物形象入手,甚至从情节的某一细节、环境中的某一景物或者人物的某一动作入手。对小说内涵的赏析,注重的是考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一个审美过程,只有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赏析,才能获得综合审美效应。“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看似一个较“虚”的目标,但从小说的具体内容(情节、环境、人物形象)入手,抓住了在小说中表现突出的某些方面,就能化“虚”为“实”。高考中涉及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是综合性的。“欣赏作品的形象”是高考中的一个高频命题点,但针对人物形象拟制的试题,往往会向“赏析作品的内涵”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延伸,或者干脆通

78、过“欣赏作品的形象”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中的“形象”往往与小说中的情节、环境和小说的主题密切相关,在考查其他考点的试题中往往会兼及“欣赏作品的形象”。例1:(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文本未婚妻见第200页)17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对农民夫妇的描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对深化作品主题有何意义?思维导引这是一道专门针对“欣赏作品的形象”命制的试题。两处画线的句子,一处是写在火车上一对农民夫妇热情地招待“我”的情景,从小说对他们一系列热情而慷慨的举动描写中,读者不难通过他们对“我”的热情与关爱,看到他们纯洁美好的心灵,看出他们淳

79、朴、善良和慷慨的性格特点。第二处画线的句子是写车到站后这对农民夫妇的对话,从他们充满遗憾的对话中,读者同样能看到他们的淳朴、善良和慷慨的性格特点。由此,我们可以将他们的性格特点概括为“淳朴、善良和慷慨”。至于探讨“后一处文字对深化作品主题有何意义”,那就得从两处画线句子的不同“背景”寻求答案。在火车上农民夫妇对“我”的关爱,有把“我”误作儿子的未婚妻的因素,而在下车后,在农民夫妇明确“我”的身份后表现出的更加慷慨,便将小说的主题“爱”由家庭亲情向普遍的人间温暖拓展,从而使主题得到了深化。参考答案:这两处描写表现了农民夫妇纯朴、善良、慷慨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在描写农民夫妇误以为“我”是儿媳时表

80、现出的亲情的基础上,写误会消除后仍表现出对“我”的关爱,由表现家庭亲情向表现人间温情拓展,深化了作品主题。16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思维导引本题直接指向“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兼及“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本题,要先找出本文中涉及的或隐或显、或虚或实的各类人物,再找出其对比点,然后再从形象塑造、主题表达和艺术手法运用的表达效果等角度赏析。本文的人物主要有“我”、农民夫妻、看报纸的旅客及其他旅客、一个老媪、“儿子”,还有一个未出场的人物“未婚妻”。文中形成对比的人物主要有两组:一是老媪和农民夫妇,二是“我”与“未婚妻”。要看出“我”的孤苦与“未

81、婚妻”的幸福形成对比,须有一定的鉴赏水平。参考答案:老媪与农民夫妇形成对比,老媪的自私、冷漠更加凸显农民夫妇的善良、热情;(或:老媪与其他旅客形成对比,相互映衬,表现出老媪的冷漠和其他旅客的热情。)“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形成对比,“未婚妻”的幸福,突出了“我”的孤苦处境。例2:(2013山东卷第19题)(文本活着见第199页)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思维导引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与一般试题不同的是,这里的“形象”不仅有人物形象,还有动物形象;这里的“欣赏”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在两个形象的比较中进行的(要求概括两个形象的“相似之处”)。解答此题,

82、就应在小说创设的特定情境和对这两个形象的具体描写中分别对这两个形象个性特征中的共性部分作概括。聪明的考生还会从两个形象的共性中进一步透视出其典型意义,并将此作为答案的一部分(例如此题“参考答案”的“”)。参考答案:老迈年高;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表现出生命的韧性。解答“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试题,要把握以下要点。1了解试题特点。“欣赏作品的形象”是高考中的一个高频命题点。高考中涉及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是综合性的。2掌握解题要领。从具体的描写中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重视揭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意义。小说中的人物,特别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83、形象(作者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小说中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形成的,是在情节的发展中通过描写方法表现出来的。因此,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离不开情节与环境,更离不开对人物的具体描写。这些描写主要包括外貌描写(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或思想变化进行的具体刻画)、语言描写(包括对话、独白等)、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细节描写等。“欣赏作品的形象”不仅要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还应揭示小说中人物形象对表达小说主题的意义。小说中的次要人物,除了通常作为见证者

84、或线索人物起着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的作用之外,还往往作为反面参照,通过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次要人物的这一突出作用不可忽视。关涉“欣赏作品的形象”的综合性试题,要处理好答题基础与答题重点之间的关系。“赏析作品的内涵”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样的试题,往往和“欣赏作品的形象”相关联。在这类试题中,“作品的形象”往往作为“赏析作品的内涵”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载体,那么“欣赏作品的形象”就成为解答这类试题的基础。但对试题的解答,还是要根据题干的指示。例如解答“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试题,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上,解答“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试题,就应该重点从思

85、想性和艺术性结合中作赏析,从而获得综合审美效应。小说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表现在小说的思想积极与否、健康与否、深刻与否以及与时代精神是否合拍,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批判力量,作者的感情是否真挚、是否符合时代的精神和审美习惯等。这些,都需要读者在阅读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从近几年高考的情况看,小说的选文一般都富有文化内涵,折射出作家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就这些文本命制的试题大都从某一细部切入,通过对作品蕴涵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分析,考查考生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例1:(2013重庆卷第17题)(文本枪口下的人格见第198199页)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

86、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与尊严?思维导引本题是针对“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命制的,“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是“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具体体现,“你怎样看待”则是要求考生“作出评价”。作者对贝尔蒂是“褒扬”,但也不回避他人性中的弱点;对霍夫曼是“贬抑”,但也肯定他邪恶内心深处尚未泯灭的一点人性对这一点,考生不难把握。“对文中涉及的风度与尊严”发表自己的看法,则是问题的核心,也是重点和难点,只有把握住小说的情节,参透小说的主题,才能获得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贝尔蒂的风度表现为对战俘人格的尊重与保护,其尊严表现在对侵略者的蔑视,对自己高尚人格的捍

87、卫,以及坚守正道视死如归的坚贞。霍夫曼则是将对法国人的傲慢与鄙视视为风度,其尊严不过是占领者的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以及嗜杀无度。参考答案:(1)作者赞扬了贝尔蒂高尚的品格,但并未将其简单化;贬斥了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但并未将其脸谱化,也暗示了霍夫曼人格的复杂性。(2)贝尔蒂的风度显示为对战俘人格的尊重与维护,他的尊严则体现为对侵略者的蔑视和对人格的捍卫。霍夫曼所谓的风度不过是在虚伪的礼貌言行中包藏着的对法国人的傲慢与鄙视,所谓的尊严其实是占领者的居高临下和泄愤杀人。例2:(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圣诞夜的歌声匈牙利约卡伊莫尔城里住着一个叫亚诺什的穷靴匠。他每天拼命赚钱

88、,却一直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家中隔年就有新生命呱呱坠地。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人世,撇下他孤零零地给孩子喂饭、穿衣。分面包时,一次得切成三片!给孩子们做鞋时,一下就要做三双!养家糊口难啊,靴匠常常叹息。圣诞节那天,披着飘飘洒洒的雪花,靴匠去给客户送靴子。奔忙了一天的他,很晚才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店铺里的玩具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禁不住想:过节了,得给孩子们买些礼物。买三份,花销太大;只买一份,又不公平。想来想去,他决定送给孩子们一件特别的圣诞礼物!“孩子们,都到这儿来!”亚诺什到家后招呼道。孩子们一个搂住他的脖子,一个扑到他怀里,他又把最小的一个抱在膝上。“知道吗?今天是圣诞

89、节!今晚不干活了,我们好好乐一乐!我来教你们一支歌,非常好听的歌,这是父亲为你们准备的圣诞礼物。”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得几乎要把家里闹翻天了!“静一静!现在跟着我唱。”亚诺什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那首优美而古老的圣歌。歌声轻盈,调子欢快,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在这个温馨的夜晚,小天使们美妙的歌声,从婉转到高亢,一遍又一遍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一位富有的老爷。他一个人住着九个房间,第一个房间用来闲坐,第二个睡觉,第三个用餐其余的又派什么用场呢?此刻他正在第八个房间里抽烟,琢磨着自己怎么在圣诞夜也提不起兴致呢。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

90、靴匠家。“你就是亚诺什,那个靴匠吗?”“是的,老爷,您有什么吩咐?”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可他瞬间改了主意,说:“哦,你有这么多的孩子!”“是的,老爷。唱歌,嘴多声音大。”“吃起饭来,恐怕嘴更多吧。听着,亚诺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把你的孩子送我一个,我来养,将来他会成为有钱的老爷。”亚诺什惊讶地睁大了双眼,谁能不动心呢?他的孩子将成为老爷!这些乖巧可爱的孩子,该过上好日子啊!给!为什么拒绝呢?可选谁呢?他喃喃自语:“老大,听话懂事,长大会有出息的;老二是个女孩,送给老爷不好;老小,是妻子豁命生下的,怎能送人?”可怜的亚诺什嘴唇直哆嗦,几乎哭着说:“谁想离开这儿,坐漂亮马车?吃好吃的东西?谁想去,就

91、站出来吧”面对这样的诱惑,孩子们却都怯生生地缩到父亲背后,扯住父亲的手、裤腿和皮围裙,谁也不吱声,好像要远远地躲开这位富有的老爷。“不行,老爷。不行啊!我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您,我们得在一起”富人无奈,只好要他们别再唱歌了。作为补偿,他给靴匠1000本戈,随后回到楼上去继续他的无聊时光。亚诺什小心翼翼地将钱锁进箱子,藏好钥匙,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们噘着嘴,不说话。屋里笼罩着冰冷而令人窒息的气氛。亚诺什坐下,又习惯性地做起靴子来。拿着皮料,他裁着,削着,不知不觉又哼起那首歌。似乎有微弱的声音在应和?抬头一看,孩子们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正围着他小声哼唱。他一脚踢开椅子,打开木箱,翻出那1000本戈,

92、三步两步跑到楼上。“老爷,请收回您的钱,让我们唱吧!我们高兴,这比1000本戈重要啊”没等富人反应过来,亚诺什就将钞票放到桌上,转身跑回了家。他挨个亲吻孩子,屋里重新响起了优美而纯净的歌声唱着唱着,望着简陋的厨房,想起锅里的白水煮土豆,亚诺什又为把钱送还感到一丝歉疚。圣诞节,除了歌声,孩子们是不是也得有点儿奶酪和香肠呢?孩子们的歌声很快淹没了他的不安。富有的老爷在第九个房间里来回踱步,思忖着,诧异着,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究竟寻到了什么快乐?(有删改)(4)小说结尾写到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思维导引这本是一道探究题,但就其探究的目标而言,它又可以说是

93、一道“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题。小说中的亚诺什人穷志不穷,为了人格尊严,毅然将钱还给富人。如此结局很合乎中国人的价值评判标准。可命题者仍要求考生深究“他是否应该还钱”,这正是这道试题的价值所在。如此发问,剥去了文本阅读中常见的“伪崇高”的外衣,意在考查考生真实的价值评判标准,检测考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深度。解析时既要紧扣文本内容,又要根据要求联系现实谈出自我的感悟。参考答案:亚诺什不该把钱送回去。他本来可以用这笔钱给孩子们买些可吃可玩的圣诞礼物,仅有歌声的圣诞节是不完满的。亚诺什应该把钱送回去。快乐是钱买不来的,穷人也有尊严,靴匠不应该以牺牲一家人的快乐为代价而接受施舍。亚

94、诺什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例如他可以邀请富人跟他们一家一起唱歌过节。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快乐是较为圆满的。解答“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试题,要把握以下要点。1了解试题特点。“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试题,一般会从某一细部切入,为考生指定一个具体细节作为分析的对象,要求考生对其中蕴涵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分析和评价。那么,考生就一定要根据试题要求把答题重点放在“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上,而不能对具体语句的艺术手法等方面作过多的阐述。2掌握解题要领。把握“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准确把握,是“作

95、出评价”的前提。解答这类试题应首先对作品蕴涵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确认。掌握评价“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标准。“价值判断”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作出的判断,或者说是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或问题所作出的好与坏或应该与否的判断。“审美取向”是指人们对事物美与丑、好与坏的判断标准,或说是个人对事物喜恶的取舍范围。“评价”虽然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我们所持的标准仍应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这一标准应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类共同理想,能够促进历史的进步,以及符合人们对真、善、美的共识。进行辩证分析和评价。“评价”须是客观、公正、准确的;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96、”作评价,还须是辩证的。因为“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可能是复杂的、瑕瑜互见的,不是简单地作出是非判断就了事的。遵循答题规范。这类试题的解答,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明确指出“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是什么,然后再作分析评价;二是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一定要有分析,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对作品进行探究性解读这一部分涵盖了“探究”层级的三个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所谓“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

97、多种内容。“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大群体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下、在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所形成的典型心理特点。“人文精神”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就是要求考生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特色等角度,从意义、价值、审美等层面,对小说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进行发掘。“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本考点要求探讨的两个对象密切相关,前者要求通过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探讨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后者要求通过对作品所蕴涵的丰富意蕴的理解,探讨作者的创作目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

98、有创意的解读”。“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体验。此项考查特别强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高考中,针对上述三个考点中某一考点单独命题的情况并不多见,以某一考点为主兼及其他考点的情况则较为普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一考点常常与“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等考点结合起来命题,试题常常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考点常常与“概括作品主题”等考

99、点结合起来命题,试题常常以“情节”为切入点。涉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一考点的试题最常见,这是因为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中的任何细节,考生都可以“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以这一考点几乎可以和关于小说阅读的任何考点结合起来命题。例1:(2013湖南卷第18题)(文本未婚妻见第200页)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思维导引本题从“作品的形象”切入,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我”的思想感情,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加以探究。解答本题,要综观全文,先逐一筛选出能体现“我”的思想感情的信息点,然后分别加以赏析探究,最后分类整合作答

100、。要注意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参考答案:“我”从农民夫妇对“我”父母般的关爱中感到了温暖,同时产生了对自己身世和处境的伤感之情;看到农民夫妇一家的恩爱、和谐,“我”产生了羡慕之情;“未婚妻”的幸福,引发了“我”对亲情、爱情的期待和渴望。例2:(2013重庆卷第18题)(文本枪口下的人格见第198199页)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他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思维导引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谈谈你的看法”显示了试题的开放性。解答时,要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切不可脱离原文,更不可穿凿附会。组织答案,要遵循原文,尤其是“分析”

101、时要扣住原文的主要内容。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肯定也罢,否定也罢,要联系原文,还要言之成理。比如肯定,因为贝尔蒂善待俘虏是对国际公约的遵守,也表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与侵略者的无道和残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侵略行为的谴责。(这种观点较为合理。)如果否定,可以从面对凶残而且强大的敌人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恶”不可一味宽容忍让等角度去分析。贝尔蒂“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从肯定角度看,贝尔蒂救迈尔直接地表现了他的人格高尚,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坚强,“灵魂的伟大”。(这一角度的分析更为合理。)从否定角度说,贝尔蒂“救”迈尔只能是暂时的,按照霍夫曼的狭隘与自私,迈

102、尔最终也将被杀。如果贝尔蒂利用敌人的虚伪,暂时保护自己,还可以寻找机会除掉霍夫曼,可以为后面的杀敌报国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一解答有些牵强,但还是遵循了原文的思路。)参考答案:贝尔蒂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他善待俘虏既是对国际公约的遵守,也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贝尔蒂应该救迈尔。在贝尔蒂看来,让迈尔替自己去死有辱自己人格,因此他用生命捍卫了人格的尊严。1解答涉及“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研读文本。要从文本中“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不能凭空想象或乱贴标签。尽力“发掘”。要尽力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特色等多个角度

103、,从意义、价值、审美等多个层面进行“发掘”,不能就事论事或任意发挥。规范答题。要明确试题要求,针对提问答题。特别是兼及多个考点的试题,要处理好“切入点”和“落脚点”的关系,从“切入点”出发,对准“落脚点”作分析,从而得出符合试题要求的答案。2解答涉及“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依本探源。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在作品主题的观照下,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进行探讨。相互观照。作为创作动因的“创作背景”,与体现创作目的的“创作意图”大体上是一致的;它们又与小说的主题密切相关。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利用这种相关性,互为参照。

104、规范答题。要明确试题要求,针对提问答题。3解答涉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明确“指向”。即明确“切入点”和“落脚点”,这类试题的“落脚点”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而“切入点”会各有不同,解题时须针对试题提出的具体问题(即“切入点”)作分析,而不要大而化之地随意发挥。把握好“度”。“个性化”和“有创意”要把握好“度”,要在共性的基础上显个性,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求有创意,切不可违背生活原则和逻辑事理。遵循原则。答题一定要遵循“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的原则。【相关链接】小说的整体阅读从阅读规律来看,读一篇小说,应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再由

105、局部到整体的过程,高考中解答小说阅读题也不例外。初始的整体阅读,重在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语言风格,初步把握小说的主题,对作品形成总体印象。答题过程中的阅读,更多的是局部阅读,是具体试题导引下的有特定目的的阅读;但这种阅读一定是在初始的整体阅读观照下进行的,因为有些试题看上去是针对小说的某一个“点”(如某一情节、某一环境、某一细节,或是小说的题目、小说的线索、某些语句的表达方式等等)命制的,而答题时却须以理解全文为基础,特别是那些要求“联系全文”作答的题。小说的探究题,如对小说题目的意蕴、作者的创作意图、小说的主旨、小说的语言风格等问题的探究,就更要从整体上(即“联系全文”)思考作答。下面主要

106、以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小说阅读题为例详加解析。(2013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峡谷阿城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

107、忽地不见去向。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

108、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

109、,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在柜里。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

110、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脚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

111、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答案: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这是一道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查“分析综合”的能力。该题一般设置五个选项,五个选项分别在五个细节性的“点”上拟制,试题会涉及全篇内容,“人物”“线索”“艺术手法”“结构”

112、等都是常见的命题点。若不能全面把握全篇内容,解题将会遇到很大困难。A.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基本正确,只是个别地方不够准确,如对四脚蛇的描写,“眼睛眨也不眨”仍是为了突出呆、静,所以“以动衬静”的说法很勉强。B.对人物的分析不准确。说肥汉被骑手的气概、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在原文中无根据。肥汉的呆也是一种粗犷,是对骑手的陪衬。C.对小说的语言文字特点和表现手法所作的分析是正确的。D.对小说的艺术手法分析错误。说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是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这是不对的。通读全文可知,本文重在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而非心理描写,人物性格主要是通过环境烘托和人物陪衬来体现的。E.对小说的艺术风格分析正确。

113、)(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兼及“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小说中的“鹰”,并非闲笔,对小说中插入描写“鹰”的文字“意图”的分析,须联系上下文,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以及对主题的表达等方面思考,总之,要在“整体”的观照下解决“局部”的问题。解答此题首

114、先要回到文本,从小说第2段、第4段、第9段中找到“三次写到鹰”的文字,然后再分别分析这三处描写各有什么意图。)(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本题主要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文中第10段对骑手进行了细致的外貌刻画,之后又对骑手骑马上坡的行为举止和在酒馆吃饭喝酒的情景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突出了骑手从容稳定、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因而我们可以从骑手的外貌、举止

115、、性情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答案。)(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

116、的主题更为鲜明。(本题从小说的情节安排入手,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情节的安排,要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要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因此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可以在这一大框架下尽力发掘,能解“读”出几条理由就说几条理由。诸如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效果的获得、思想内涵的蕴含、审美意义的体现等都可以成为寻求答案的思考方向。)高考中,命题者追求的是全面考查考生阅读小说的能力,但却往往只是从小说中选择若干“点”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这不仅因为小说这一体裁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小说中“情节”“人物”和“环境”的任何“点”都是牵动全篇的,还因为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者也是密

117、切相关的。从“点”上命题却能辐射全篇,就是这类试题的特点。面对高考试题的这一特点,在解答小说阅读题时强化整体意识、善于从“篇”中寻求“点”上问题的答案就显得尤其重要。解答小说阅读题要注意以下要领。(一)整体感知,把握主题考生在答题之前,必须先快速浏览整篇文章,大致弄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小说写了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还要初步思考一下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获得对小说的整体感知,是解答所有阅读题的基础。获得“整体感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在解答内容复杂、关涉全篇的试题时,能迅速在文中找到试题

118、的对应点。如解答例文峡谷第(1)题(“下面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和第(2)题(“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小说的深度理解。解答小说阅读题,必须首先抓住“主题”这一核心,否则答题就容易走偏。例如如果没有了小说主题的观照,解答2013年重庆卷第14题(“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的含意?”),就不能准确解读出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解答2013年重庆卷第17题(“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与尊严?”),也不能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

119、美取向”作出准确评价。“整体感知,把握主题”的具体方法,可以参照本单元第“”节的“解题指津”。(二)“点”上命题,“篇”中求解情节、人物和某个细节都是高频命题点。但小说阅读题虽然在这些“点”上命题,却一定要从“篇”中求解。1整体着眼,理清情节。情节是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小说的人物塑造、主题揭示都是在情节的展开中进行的。关涉“情节”的试题,可能在整个情节链中的某一个“点”(开头、结尾或“拐点”等)切入,但答题却必须从整体着眼。这是因为情节中的任何一个“点”只有置于整个情节链中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如2012年江西卷报复关于小说“开头”(第16题)和“结尾”(第17题)设置的试题(文本、试题及试

120、题解读见第195196页)就是这样的。就完整的小说情节命制的试题,如2013年重庆卷第16题“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的第11题第(4)小题(详见第193页和第208页),则更是如此。至于要求解说某一情节设置的“作用”的试题,就不仅要关注整个情节链,还要联系小说的主题进行思考。2整体把握,分析人物。人物是小说的又一重要因素。对一篇小说而言,如果不能塑造出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那么这篇小说就是很失败的。要求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试题,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的第11题第(3)小题(详见第193页和第207页),就须要根据小说的主题,结合小说的情节,从对人

121、物的具体描写中去概括。显示人物性格(或心理)变化的试题,如2013年辽宁卷第11题第(2)小题“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的心理变化”,就更须依托文本,否则就无法发现“变化”。有些关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的试题,无论是像2013年重庆卷第15题“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2013年湖南卷未婚妻第16题“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那样涉及单一艺术手法(对比)的试题,还是像2013年湖南卷第15题“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样涉及多种艺术手法的试题,如果缺失了对小说的整体把握,都将无从着手。3整体观照,赏

122、析细节。不少小说阅读题会涉及小说的细节。整体阅读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基础。其一,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考生就能按照题干要求,快速、准确地从文中检索到试题的对应“点”,并筛选出对答题有用的相关信息。其二,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就能从整体着眼,将分散的“点”串联起来,找到准确的答案。如2013年辽宁卷圣诞夜的歌声(文本见第204页)第11题第(3)小题“文中画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及重复出现的作用”一题,若非从整体着眼,就很难解读出其“含义”(第一处“歌声”体现出亚诺什一家单纯的节日快乐;第二处“歌声”体现出他们的亲情经受考验后的快乐),也很难准确分析出其共同“作用”(可使情节跌宕

123、,前后呼应,人物鲜活,更能彰显主题)。(三)依据要求,简明作答小说阅读题的解答,有一个总的要求,那就是“依据要求,简明作答”。弄清楚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问“哪种”就答“哪种”,问“哪些”就答“哪些”;要求赏析“艺术手法”就答“艺术手法”是什么,其表达效果怎样这就是“依据要求”。而“简明”,就是指答题时不出现多余的信息,语言不啰唆重复,观点态度明确,不含混,不模凌两可。板块一中国小说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爱的延续朱道能一场迟到的秋霜,凋零了院里的最后几片树叶。妻子也像片枯叶一样,静静地躺在床上。丈夫急急忙忙叫来了村医。村医翻了翻眼皮,号了号脉搏,连药箱都没有打开,只是摇了摇头,

124、低低地说了一句:“这次真的不行了,快准备后事吧!”这样的话,丈夫两年前就听过,说这话的是城里的医生:“这病已经是晚期了,如果做手术,还能支撑个一年半载的,但要花费几万元,不做就赶快准备后事吧!”妻子一把拽住丈夫,头也不回地往外走。走出医院,两人忍不住蹲在地上,抱头痛哭。日暮时分,他们在村口的河边洗了脸,然后,微笑着向三个张望的孩子走去。第二天,妻子说:“从今天起,我教你学习做饭”丈夫愣怔了下,点点头。妻子说:“穷日子要富着过,粗茶淡饭也要做出滋味来。想法让伢们多吃几口饭,他们正长身子骨哩”于是,妻子就靠坐在椅子上,事无巨细地教起丈夫来。“每顿饭挖一瓢米,太多了,吃剩饭。太少了,不够吃。”“切菜

125、时,手指贴着刀口一点点退。退得快了,菜就粗了,吃了不上口。”“炒菜时,要把油烧红了再下锅。旺火勤翻,起锅放盐。”丈夫嗯嗯地应着,轻巧的刀铲,拿在他手中,却像是在使唤一头不听话的牯牛,尽管憋得满头大汗,还是饭煮得夹生了,菜炒得焦糊了妻子就嗔怪道:“看你笨手笨脚的样子,啥时候才能学会呢?”丈夫嘿嘿一笑:“不着急,你慢慢教,我慢慢学,总有学会的一天!”妻子叹口气:“我等不急啊”白天教丈夫做饭,晚上在煤油灯下,妻子又教他缝补衣服。妻子说:“老话说:大手大脚混日子,缝缝补补过日子。日子再穷,也不能让伢们穿着露肉的衣服出门”丈夫连连点头。“记住了,燕儿是女伢,爱美,能不用补丁的,尽量不要用。”“大强、小良

126、是男伢,衣服破得快,补丁用得多。别忘了,补丁的布,一定要挑颜色相近的。别像贴块膏药似的,让别人笑话他们。”丈夫一边听着,一边用拿惯锄头犁耙的大手,笨手笨脚地捏起一枚小针,眯着眼,从穿针引线学起。当丈夫吭哧半天把才补好的一块补丁,拿给妻子看时,听到的却是一声叹息。丈夫挠挠头皮,把补丁拆开,说:“一回生,二回熟。你慢慢教,我慢慢”“学”字没出口,丈夫却“咝”的一声,缩了一下手。妻子一把拉过丈夫流血的手指,放在口里吸吮着,眼泪便滴在丈夫的手背上。丈夫却在笑:“你瞧我,是不是比咱家的猪还笨啊?”妻子“扑哧”一笑后,丈夫又很认真地说:“我现在才明白,咱们家真的一天也离不开你!”就这样,妻子教,丈夫学,不

127、知不觉中,两年的光景就过去了。这中间,妻子曾经倒下了几次,但每次都在村医“恐怕不行了”的预言后,又顽强地活了过来,重新出现在厨房里,油灯下看着气若游丝的妻子,丈夫知道,这次妻子是真的挺不过来了。于是,泪水一下子就盈满了眼眶。村人闻讯赶过来,看着妻子深陷的眼窝里一双直直瞪着的眼睛,一位老人叹气道:“唉,这伢放心不下,就是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啊!”丈夫便俯下身,贴着妻子的耳朵,说:“你放心吧,我会把孩子带好的”妻子依然直直瞪着眼珠子,一动不动。突然,丈夫站起身,径直去了厨房。随后,便传来了叮当声响。一会儿,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丈夫端来了一盘热气腾腾的小菜,放在妻子鼻子下:“你闻闻,我刚做的菜,香吗?

128、要不,让孩子们尝一尝”于是,三个孩子含着泪水,品尝着父亲的手艺,齐声道:“嗯,好吃。跟娘做的一样好吃,娘,真的!”妻子的眼皮动了动,还瞪着。丈夫又站起身,打开衣柜,拿出一件破衣服。然后在一片惊讶的目光下,娴熟地穿针引线,左缝右补。须臾间,一个针脚细密的补丁就呈现在妻子的眼前:“你看看,我补得怎么样?”妻子吃力地转动着眼珠,看看衣服,又看看丈夫,两行热泪,从眼角滑落到脸颊这一刻,妻子终于明白过来,原来丈夫早就学会了做饭缝补,却一直装着笨拙的样子,让她原本已经干涸的生命,又燃烧了几百个日日夜夜(节选自2010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开头对环

129、境作了描写,如秋霜凋零了树叶,其意图是交代自然环境凄冷、毫无生机的特点,也预示着妻子的生命走到了尽头。B在得知做手术需要花费几万元,做了手术也仅能支撑一年半载之后,夫妻二人抱头痛哭,不但表明妻子的病已经无药可救了,更说明夫妻二人都已经绝望了。C文中对妻子教丈夫学做饭和缝补的情节作了细致的描绘,意在凸显妻子的勤劳、无私以及照顾孩子与丈夫时的体贴入微,同时也体现了丈夫的良苦用心。D文中两次写到丈夫的笑,两次笑的含义不同,前一次是丈夫做不好时的自怨自艾,后一次是丈夫故意装作不会做时的自我解嘲。E临终前,妻子得知了丈夫是故意装笨的,这才明白丈夫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而用心良苦,至此,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情感也

130、得以升华。答案B D(B.“说明夫妻二人都已经绝望了”说法不对。从下文丈夫装笨来延续妻子的生命来看,丈夫并没有绝望。D.与原文判断不符,两次笑的含义相同,都是为了给妻子一个活下去的理由。)2文中多次提到医生给妻子下达病危通知,作者这样设置有何用意?参考答案交代妻子的病情,即将不久于人世;医生预言的存活时间与下文妻子又活了两年形成对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小说中的“丈夫”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坚强乐观:面对妻子病危的噩耗,痛哭过后,依然微笑着向孩子走去。责任心强:为了孩子,硬是学会了料理家务,如做饭和缝补衣服。耐心细致、体贴入微:照顾病重的妻子并帮助其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有智

131、慧:用装笨的方法来延续妻子的生命;临终时,妻子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爱的延续”为题有何好处。参考答案“爱的延续”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即在丈夫的精心照顾下,病重的妻子又活了两年;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即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如为了能让孩子吃饱穿好,妻子支撑着病体教丈夫做饭和缝补,而丈夫为了让妻子的生命得以延续,而选择装笨;引起读者的思考,即如何对待爱的思考;化抽象为形象,言简意丰,耐人回味。(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提琴阿城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

132、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

133、知道呢。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

134、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北京解放了,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

135、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选自阿城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开头写在老侯胜任锛活儿的情况下,师傅又让他煞大锯,这意在表现老侯的手艺了得,为下文修提琴的情节作铺垫。B在到处抄家砸东西的

136、时期,老侯寻到干部模样的人的单位,看到提琴被当作勺子使用时却只是站在那里看,这表明老侯胆小怕事。C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本篇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以小见大,以一把提琴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反思精神。D通过提琴的最终命运,我们也见证了老侯精神世界的转变,他由一个技术工人,转变为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E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叙述老侯的经历,在看似平淡的述说中,为揭示小说的主题层层作好铺垫,笔法老练,平中见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答案B D(B.“这表明老侯胆小怕事”不对。从前面老侯对干部模样的人的叮嘱以及下文老侯一直跟着刷大字报的人,可以看得出,老侯是担心好琴被糟蹋。D.“精神世界转变”,夸大

137、其词,“转变为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也不对,作者用的是“好像”。)2请谈谈小说以“提琴”为题的好处。参考答案提琴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提琴展开的。小说通过提琴由被人爱惜到当作勺子用来刷大字报的命运的转折,表现了作者对“文革”的反思,对“文革”摧残文化的痛心。提琴虽小,却表现出大的主题。3小说主人公老侯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参考答案爱动脑,勤思考,善琢磨,技艺精湛。锛原木、煞大锯,不容易的活儿,可是老侯却做得很好;粗看西洋琴感觉很复杂,明白了道理后,就能修好;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应付。是一个怀旧的人,珍惜自己的手艺。对修好的提琴,仍念念不忘,见到干部模样的人时,特意叮

138、嘱保管好;后来发现被当作刷大字报的勺子使用时,非常难过,很是痛心。4本篇小说语言方面有何特点?这种写法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借鉴意义?参考答案本篇小说文字朴实无华、平淡隽永,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任何说教与大谈道理,作者没有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仅仅在作一种直观冷静的陈述,可是由于饱含真情,读者深受感染。借鉴:好文章无需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空洞的说教。写作应当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只要具有真情实感,均能写出好文章。不要总想着所谓的作文技巧,应注重在内涵上下功夫。(探究题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大师聂鑫森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年过八旬的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

139、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黄云山问:“你找谁?”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字,便点了点头。“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位乡村教师。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在业余时间也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

140、,对您又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秋小峦说得很快,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黄云山“呵”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把一只手习惯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

141、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他们一起走进了画室。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旅行袋里还带了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

142、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檀香点着。满室芬芳。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法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他们坐下来开始亲切地交谈。黄云山问得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秋小峦虔诚地一一回答。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可以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然后,他

143、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看看壁上的大挂钟,十一点了。秋小峦慌忙站起来,揩干泪,说:“笔樵先生,我该走了!”“不忙,在此用餐!”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顺利举行,观者如堵,好评如潮。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叙述的故事从表面上看时间跨度有前后两

144、个多月,但19年前秋溪谷来北京找黄云山鉴定自己的画作的故事增加了情节的纵深感。B“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作者在描写门铃的响声时使用了比拟和比喻(通感)的手法。C“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这里既有初进门时不被接受的委屈的哭,也有想到父亲的遗作终于能被绘画大师所认可并向外推介的喜极而泣。D小说语言含蓄凝练,表现力强。如“两个月后顺利举行”一句中,只“顺利”二字就把黄云山为秋溪谷举办画展竭尽全力的过程呈现出来。E小说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秋溪谷这一人物,秋溪谷虽未出场,但通过他的画、通过秋小峦的言行、通过黄云山的态度,其形象却已跃然纸上。答案B C

145、B.这里没有使用比喻(通感)的手法。C.“这里既有初进门时不被接受的委屈的哭”分析错误。这里主要是因父亲的遗作终于能被绘画大师所认可并向外推介的喜极而泣,也有为父亲已经去世,看不到他的画作在北京美术馆展出而遗憾和伤感。2秋溪谷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秋溪谷是外省偏远小县的一位乡村教师,用业余时间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他虽生活困窘,但淡泊名利,豁达乐观;他是运用积墨法绘画的大师,其艺术造诣已经达到了足以让他进入美术史的高度。3小说中黄云山对秋小峦的态度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黄云山对秋小峦的态度是由不想让他进屋,到请他进屋,再到给秋小峦倒茶,最后留他吃午饭。这些

146、变化说明了黄云山先被秋小峦诚挚的请求所打动,后被秋溪谷的画作所征服;也说明了黄云山是一个尊重艺术,珍惜人才的德高望重的老画家。4秋溪谷既然是一个可以进入美术史的人物,他的作品却不为人所知,这有些不合常理,你是怎么看的?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参考答案秋溪谷不为人所知符合常理。秋溪谷是外省偏远小县的乡村教师,他不是专业画家,画山水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不为人所知可以理解;秋溪谷也想让自己的画作被黄云山这样的著名山水画家评判鉴赏,但是唯一的一次进京拜访黄云山的机会却没有见到黄云山,错过了19年前就应该得到认可的机会。秋溪谷不为人所知不符合常理。秋溪谷虽然是外省偏远小县的乡村教师,不是专业画家,画山水画只

147、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的画已有很高的造诣,且从1978年退休到去世的19年,正是改革开放的年代,各种画展比比皆是,应该有认可的机会;即使错过了让北京的黄云山这样的鉴赏大家评定自己的画作的机会,那么能够鉴赏以积墨法绘画的鉴赏家应当不只一人,本地也不可能就没有伯乐。板块二外国小说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凶犯契诃夫一个极瘦的、矮小的乡下人,穿着一件条子花的麻布衬衫和一条打补丁的裤子,站在预审官的面前。他那毛茸茸的麻脸、他那藏在突出的浓眉下不容易让人看见的眼睛,露出阴森的凶相。他光着脚。“杰尼司格里果列夫!”预审官开口了,“在本月七日,也就是七月七日,铁道看守人阿金拂夫在沿路巡查,发现你拧掉

148、一个用来连接铁轨和枕木的大木头钉的螺丝帽。这件事是这样的吗?”“啥?”“这件事是不是跟阿金拂夫所说的一样?”“不错,是这样的。”“好,那么,你为什么要拧掉螺丝帽呢?”“啥?”“不要再说啥,回答我的问题,你为什么要拧掉螺丝帽?”“俺要是不要它,就不会把它拧下来,”杰尼司声音嘶哑地说,斜起眼睛瞧着天花板。“你要那个螺丝帽做什么用呢?”“俺们拿螺丝帽做坠子”“俺们是谁?”“俺们,老百姓呗就是克里莫乌渥的庄稼汉。”“听着,兄弟,你不要跟我装傻,要说正经的。用不着撒谎,说什么坠子不坠子的!”“俺这辈子没有撒过谎,现在撒啥谎”杰尼司嘟囔着,“可是没有坠子,那行吗,老爷?要是把活饵或者青虫什么的安在钓钩上,

149、不加个坠子,难道它会沉底?”“这么说来,你拧掉螺丝帽是为了拿它去做坠子?”“不为这个还为啥?”“你这蠢材,难道你不知道拧掉螺丝帽会闹出什么乱子来吗?要不是看守人,火车就会出轨!你就害死人了!”“老爷!为什么害死人?难道俺是坏人?好老爷,俺们活了一辈子,不但没害过人,就连那样的心思也没动过求天后保佑俺们,怜恤俺们!”“那么照你看来,火车出事是怎么发生的呢?拧掉两三个螺丝帽,火车就出事啦!”杰尼司讥诮地笑一笑,眯起眼睛,不相信地瞧着预审官。“得了吧!要是俺把一条铁轨搬走,或者比方说在铁轨上横放一块木头,嗯,那火车也许会翻车,可是现在呢呸!一个螺丝帽罢了!”“可是你得明白:螺丝帽是用来把铁轨钉紧在枕

150、木上的!”“这个,俺们明白得很俺们又没有把所有的螺丝帽全拧掉总要留下几个呗俺们做事又不是不用脑筋俺们心里有数”“去年有一列火车在这儿出了轨,”预审官说,“现在才明白那是什么缘故”“您说啥?”“我说,现在才明白去年火车为什么会出轨我懂了!”“这就是你们这些保护俺们的人要受教育的缘故了,就为的是懂事嘛可是那看守人,啥也不懂;他呀,揪住俺们的领子,把俺拉来了总得先讲理,才能拉人啊!还有一件事也得写下来,老爷,他打了俺两个嘴巴,当胸又给了俺两拳。”“人家搜你家里的时候,另外又搜着一个螺丝帽那是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拧下来的?”“俺没拧,那是伊格纳希卡送给俺的。俺说的是箱子里底下的那一个。院子里雪橇上的

151、那一个,那是俺跟米特罗方一块拧下来的。”“跟哪个米特罗方?”“米特罗方彼得罗夫呗难道您没听说过?他呀,在俺们村子里编渔网。那种螺丝帽,他可要的多了。编一个网子,估摸着,总要这么十个”“听着根据刑法第一千零八十一条,凡故意损害铁道,致使铁路运输发生危险者,当予以流放及苦役之惩罚。”“当然,您知道得最清楚俺们是无知无识的老百姓俺们明白啥?”“你什么都明白!你说谎,装傻!”“为啥说谎?要是您不信,那就上村子里去打听好了只有鲫鱼才不用坠子就钓得起来。”“行了,住嘴吧”“俺可以走了吗?”杰尼司沉默了一会儿问。“不成。我得把你看押起来,送你到监狱去。”杰尼司拧起浓眉,探问地瞧着那位官儿。“怎么会坐监狱?老

152、爷!俺可没这个工夫,俺还得去赶集呢;俺要找叶果儿收那三个卢布的油钱!”“住嘴,别打搅我。”“坐监狱要是俺做过啥坏事,俺就去,可是这会儿平白无故为啥?依俺看,俺又没打架”“安静点!”“俺这不是挺安静嘛”杰尼司嘟囔着说。“你老打搅我喂,谢米扬!”预审官叫道。“把他押走!”(选自契诃夫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格里果列夫长相丑陋,目光阴森,露着凶相,穿着破旧,说话装傻,是一个蛮不讲理的人,令人憎恶。B“杰尼司讥诮地笑一笑,眯起眼睛,不相信地瞧着预审官”,这段描写表现出格里果列夫的机智和对预审官的蔑视。C小说通过预审官对一个庄稼汉的审

153、讯,形象地表现了俄国当时不同阶层之间的隔膜、矛盾甚至对立。D小说用人物对话,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人物的心理活动全靠对话来表现,这是作品的最大特色。E小说情节简单,写一个预审官对一个乡下人的审讯,人物对话一波三折,结局表现出作者对格里果列夫的深切同情。答案A E(A.“蛮不讲理”于文中无根据。可以说他是一个愚昧的人,令人憎恶,同时又值得同情。E.“对话一波三折”和“对格里果列夫的深切同情”不符合文意。)2小说的标题“凶犯”有什么含义?参考答案在预审官眼里,格里果列夫是一个“凶犯”。因为他不仅外表看起来很“凶”,而且还偷铁轨上的螺丝帽。正是他的这一行为,才让火车出了轨。所以他是“凶犯”。在读者眼

154、里,这个所谓的“凶犯”却是一个善良单纯又愚昧无知的农民,他因生活所迫去偷铁轨上的螺丝帽,他的行为是当时黑暗的社会造成的。作者用“凶犯”作标题,是为了启发读者从社会根源的角度深入思考,发掘小说的主题。3结合作品简要说明,对话在小说中的作用。参考答案整篇小说是由预审官与主人公格里果列夫的对话构成。对话描写构成了作品的主体。通过对话交代了事件的起因与经过,节省了大量的叙述笔墨。通过富有个性化的对话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表明了人物各自不同的思想。总之,运用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是这篇小说最成功的地方。4预审官与格里果列夫各执一词,彼此无法沟通,听不懂对方的道理,甚至互相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这其中的原因是

155、什么?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参考答案这是由两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造成的。格里果列夫是一个善良单纯又愚昧无知的农民,而法官则是维护当时社会秩序的代表。两人所受的教育不同。格里果列夫是个农民,没有接受过教育,而法官则接受过当时社会的正统的教育,因此两人对社会秩序标准的理解完全不同。是由两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决定的。在格里果列夫看来,铁路的经营安全与他毫无关系,而一个金属坠子则关系到他们的生存,铁轨上的螺丝帽就像是路边的一块石子、树上的一片树叶一样,偷一点,拿一点,算不了什么,而且,很多人都这样做,大家都觉得很正常。而法官维护的是统治者的秩序。在法官眼里,铁路代表主流社会的经济、政治秩序和文明

156、生活方式,破坏铁路就是无知、愚昧,就是犯罪。总之他们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小说深刻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隔膜、矛盾甚至对立,表达了对下层社会民生状况的忧虑和同情。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渴望健康的人意大利迪诺布扎蒂注距离城市约莫两公里的山岗上,坐落着一所庞大的城堡式的麻风病院。一道坚固的厚实的围墙高耸在城堡的四周。薄暮时分,麻风病人们照例聚集在围墙跟前。唯独一个年轻病人从不在这种场合露面。他入院方两个月,出身高贵门第,他叫姆赛利东。“你怎么在这里独自闷坐?”同伴们问道,“你不妨也去听听新闻,想必十分有趣呢!”“这意味着你们已经听任命运之神的摆布,而我并不甘心接受命运的安

157、排,明白吗?”人群中走来一个名叫贾柯莫的老头,他是麻风病院资格最老的病人,听到姆赛利东的话说:“可怜的孩子,我到这儿将近一百年了,凡我遇到的人,或者说走进这个大门的人,从来不曾有谁能够活着走出去的。这是麻风病人的命运。”“不过,”姆赛利东说,“我需要恢复健康。我是百万富翁,你倘若登上围墙,就能瞧见我的府邸和它的两个闪烁着耀眼光辉的白银圆顶。我的骏马、狼犬、猎人在等待我,期待我重新回来。你应该明白,我需要健康。”“倘若仅仅凭主观的意愿便足以驱逐病魔,事情自然十分简单。”贾柯莫慈祥地微笑。“可是,”青年带着固执倔强的神情说,“我掌握着其他人不知道的秘诀。”“噢,”贾柯莫说,“确实有一伙骗子,专门兜

158、售一种据说能够治愈麻风病的秘方灵药,我年轻时曾经中过这样的圈套。”“不,无须借助于药物,我只是向上帝祈祷。”“祈求上帝施恩治愈你的病?难道你果真相信上帝能够显示圣迹,妙手回春么?”“是的,你们每个晚上去胡扯,而我却在向上帝祈祷。即便是吃饭的时候,甚至进入睡乡之后,我也不曾停止默祷。”贾柯莫听着这一席话,身躯不停地颤栗,滚滚热泪夺眶而出,淌在死灰色的脸皮上。“是的,是的”,老头儿呜咽着说,“像你这般年纪的时候,我也曾专心致志于祈祷上帝,七个月孜孜不倦地努力的结果,我即将重新获得健康,谁晓得我中断了祈祷,竟然统统毁于一旦。”姆赛利东问:“你不相信我?”“愿上帝保佑你。”姆赛利东毫不动摇,坚持祈祷。

159、修炼持续了几近两年。一天,姆赛利东走出病室,人们惊诧地发现,他的狮子一般的丑陋的模样不见了,显现出的是一副青春焕发的英俊脸庞。麻风病症消失了!“他恢复了,健康了!”病友们欢欣雀跃。他获得了自由。大家举行欢送仪式。贾柯莫老头儿陪送他出院。哨兵检验了证件,启开大锁,打开了大门。晨光灿烂,葱郁茂盛的树林,青翠如茵的草地,鸟儿发出清脆甜润的啁啾声。莹白的塔楼,花园凉台,招展的旗帜,宛如龙蛇的风筝在天际飘荡。贾柯莫看到青年人喜形于色,容光焕发。姆赛利东露出欣慰的笑容。骤然间,青年人的脸色刷地一下变得苍白。“你怎么了?”姆赛利东倒退了一步,用双手捂住面孔:“天哪,多么可怕呀!”“你怎么啦?”贾柯莫重复地问

160、。“简直无法忍受。”姆赛利东惊呼,他眼前的景象霎时间完全变了。塔楼和宫殿的圆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见龌龊的茅屋,粪土,贫穷;屋顶上的旗帜不见了,只有黑压压的一片牛虻。老头儿问:“告诉我,是淫秽腐朽取代了原先的辉煌灿烂,颓败肮脏的茅屋取代了原先金碧交辉的宫殿,是这样么,姆赛利东?”“是的,是的,一切都变得那么可怕。为什么?世界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知道,”老头儿回答,“这是我们的命运,一切全得付出昂贵的代价。现在该你偿付代价了。”“偿付代价?为什么?”“因为上帝的恩典是你的精神力量。你战胜了病魔,你不复是往日的你,而是脱胎换骨了。随着你逐渐恢复健康,驱使你渴望健康的种种人世间的诱惑便愈益远远地

161、离开你,最终成为过眼云烟,你拥有百万家产,可如今你视金钱若粪土,你往日门阀高贵,如今成了纯洁的圣者!这就是偿付的代价。你最终成了我们的人,姆赛利东,留下来吧,留在我们这些麻风病人中间,这是如今你唯一的幸福。喂,哨兵,把大门关上吧。”砰然一声响,哨兵关上城堡的大门。(节选自一九七九年版湖南人民出版社外国短篇小说选上册,有删改)【注】迪诺布扎蒂(19061972)意大利家喻户晓的作家,被誉为“意大利的卡夫卡”。他诡奇独特、鬼斧神工的艺术特色,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看似虚构荒谬的故事里,其实蕴含发人深省的深层思考。他擅长深刻地描绘人物、命运、欲望,罗织魔幻、秘密的笔法,甚至挑战理性的事实

162、,让幻想成真。而其恣肆放纵的笔调,表现人的心灵状态及难以预料的奇异,充满趣味,更令人震撼。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讲述了姆赛利东进入麻风病城堡治疗麻风病并最终留在城堡的故事,情节诡异独特,看似荒诞不经但却发人深省。B小说中的贾柯莫是个智慧老人,他用自己在麻风病城堡里的亲身经历教育指导姆赛利东。他与姆赛利东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小说写到贾柯莫也曾七个月专心致志祈祷上帝,但因为中断了祈祷,结果竟然统统毁于一旦,这是作者为表现姆赛利东的毅力而设的衬托之笔。D小说写姆赛利东重获自由后看到“淫秽腐朽取代了原先的辉煌灿烂,颓败肮脏的茅屋取代了原先金碧交辉的宫殿

163、”,说明他患病两年,他的豪华府邸无人打理荒芜、破败了。E“随着你逐渐恢复健康,驱使你渴望健康的种种人世间的诱惑便愈益远远地离开你”,“如今你视金钱若粪土”,小说结尾,贾柯莫的话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健康的生活。答案C D(C.“为表现姆赛利东的毅力而设的衬托之笔”错,是为下文姆赛利东最终也不会走出麻风病城堡埋下的伏笔。D.“他患病两年,他的豪华府邸无人打理已经荒芜、破败了”错,深层次的寓意是:经过两年的修炼,他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他的府邸没有变,是他的眼光变了。)2结合文本,分析姆赛利东在挣扎着摆脱命运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参考答案刚入院时,高傲,居高临下,蔑视同伴的堕落。贾柯莫劝阻他时,他

164、非常自信,固执而倔强。在两年的时间里,毫不动摇,坚持祈祷。走出麻风病院后,惊讶质疑“是的,是的,一切都变得那么可怕。为什么?世界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3文中画线句子是一段景物描写,联系全文说说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参考答案衬托了姆赛利东获得自由后的欣喜的心情。与后面姆赛利东看到污秽的情景作对比,表现了人物巨大的心理反差。4小说结尾“砰然一声响,哨兵关上城堡的大门”,这里“门”和“关门”象征了什么?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参考答案示例:“门”象征城堡内外两个世界、两种生活方式的隔离。小说结尾哨兵关上了门,姆赛利东留在了城堡里,象征他最终做出的选择。姆赛利东原本是一个出身高贵门第的人

165、,不幸患上麻风病,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使他进入麻风病城堡这样一个环境,他不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一心要回到原来生活的环境。但是,在经过两年的痛苦修炼后,他的内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看事物的眼光也完全变了。当他重新看到城堡外面的世界时,发现自己往日汲汲追求并陶醉其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丑陋不堪,他对自己以前认为金碧辉煌的一切不再有兴趣,“关门”象征他对自己过去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否定和摒弃。(这是一道探究性的题目,对这篇小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思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题示例仅供参考。)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在雨中日大西赤人开车后不到一小时,雨下得更大了。我放慢车速,和前头的车稍

166、稍拉开一点距离,只见前边的尾灯在大雨中影影绰绰刚巧碰上路口亮着红灯,我打了个大呵欠,揉揉双眼。严格说来,现在我是违章的。我正带醉驾车,虽然只是喝了两三杯斟得不算满的啤酒。自从三年前夏天患肝痛以来,我差不多戒了酒。但是,遇到今晚这种情况,就得凑凑兴,不得不陪着喝上两杯。戒酒后,每逢这种场合,我都主动充当高级出租车司机的角色,用自己的车送上司回家,颇得上司欣赏。今晚也同样,这不,刚刚把部长送回家了。本来,开车时,我满以为只喝了一点啤酒,那点醉意马上会消失的,不料,只留下我一个人在驾驶座上时,全身骤然瘫软下来。不,我没醉,大概是太疲劳了吧。我在中坚商社担任部长助理,在持续不断的慢性经济萧条中,终日疲

167、于奔命。公司业务不景气,公司内部甚至传出风声,说要裁减职员。儿子哲夫明年即将考大学,现在正是紧要关口。我已年过四十,如果被裁下来,那可太糟了。因此,我拼命地干着。车从大马路拐向我家所在的方向。街上阒无人迹。这没什么可奇怪的,雨这么大,加之又已过十一点。随着家的临近,我的睡意越来越浓。我漫不经心地将车向狭窄的十字路口左侧拐去,突然,车灯光柱的前端浮现出一个黑影。我慌忙紧急刹车,可是已经迟了。车明显地震动了下,无力地停了下来。我愣住了,过了好一会才摇下车窗,把头伸到雨中。我悄悄向后望去,沉沉夜色中只见一个人倒在后轮和保险杠之间。一把伞正好盖住了他的身体,其余什么都看不见。我下意识地去开车门,手刚摸

168、到门柄,又僵住了。霎时,各种想法像走马灯一样在脑海中转动起来。我又看了看那倒着的人影,那人似乎在轻轻蠕动着。我飞快地摇上车窗。周围依旧空无人影,路旁的房子里也没人出来。我重新握住方向盘,踩下油门。“酒后驾驶”,讨厌的词眼涌上心头,总而言之,要让警察知道就麻烦了。毫无疑问,责任该由我负我离开那儿,莫名其妙地绕远道回到了家。我定定神,按了门铃。里面响起了妻子直子的脚步声,门开了。“啊,你回来了,我还以为是哲夫呢!”“哲夫?他出去了?这么大的雨?!”“是啊,他说收音机的电池没电了,到自动销售机那儿去买几节。我让他明天再去,可是”我突然不安起来,莫非我又回忆了一下刚才那人影的样子。衣着什么的都没看见。

169、伞呢?那伞倒确实是把大黑伞,可也算不得特殊,不能说是特征。直子和我说话,我心不在焉地应答着,一个劲儿竖着耳朵听门铃响没响,可是,传入耳膜的只是哗啦啦的雨声。过了一会儿,电话铃响了,我的掌心猛地沁出了一阵汗来。直子出去接电话。“这么晚了,谁还打电话来?喂,喂,我是宫田。嗯嗯啊?”直子的声音突然高了起来。我撞了自己的儿子,然后逃走了。虽然电话通知说没有生命危险,但我怎么也打不起精神自己开车。我安抚着激动的直子,要了出租汽车。三四分钟后,便到了久保田外科医院。哲夫正躺在床上,和坐在旁边椅子上的巡警谈着话。听护士说,还算幸运,哲夫伤不重,左腰部分被车身擦肿了,右肘被保险杠狠撞了一下,断了,流了好多血。

170、“你还没回忆起那车子的特征吗?再想想看。”巡警正在问哲夫。我的心突地一下抽紧了。“那是一瞬间的事,加上当时我疼极了,糊里糊涂的。”我松了口气,太可怕了。“说的也是啊。但是,把人压了,还逃走,实在太卑鄙了。明天也行呀,要想起什么线索,请和我联系。”巡警留下这句话,走出了病房。我和直子一块儿把他送了出去。回到病房,哲夫已坐了起来。“爸爸!”“嗯!”“那辆车的事儿。”“嗯。”“是辆白色的。红焰牌。”“”“1975年型的。”“”“车号是7604。”“哲夫!”那是我的车!哲夫什么都知道,可他什么都没说。“真糟糕,天太黑,我没认出你,所以,把你扔在那儿幸好伤不重。你没说出我,实在太对不起你了。”这时,我第

171、一次正视哲夫的眼睛,我一句话都说不出了。哲夫看着我,他的视线犹如绵绵不绝的冷雨,立即,我感到一股彻骨的寒气,仿佛全身内外被淋得透湿一般。我呆呆地伫立着。(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小迎译,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在持续不断的慢性经济萧条中,主人公“我”为了能够不被裁员,为了家庭与生活而疲于奔命,醉酒驾车、肇事逃逸的行为情有可原。B小说通过精彩的细节描写来塑造“我”与哲夫的形象,突出了作品的形象感和艺术的真实,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C“我”和哲夫之间的对话用语平淡、内容简短却意蕴丰富,哲夫的怨恨与“我”的愧疚都在精练的对话中表现出来。D小说以一次酒驾引发的交通事

172、故为创作题材,表现了作者对法律、道德、人性等重大问题的深刻思索,可谓“以小见大”。E小说通过层层铺垫、设置悬念、制造误会等方法把生活中的一个普通故事演绎得悬念迭生、扣人心弦,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答案A E(A.醉酒驾车、肇事逃逸于情、于理、于法都是不可原谅的。E.小说中用的是巧合法,没有使用制造误会法,故事也非悬念迭生。)2小说为什么要多次描写“雨夜”的景象?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一个大雨的夜晚。为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提供背景依据(雨夜朦胧故而诱发交通事故,雨夜阒静故而“我”逃逸)。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理。“我”开夜车时的身心疲惫,肇事后的惊慌失措,听雨声的忐忑不安,都在

173、雨夜的烘托下显得更加真切。3小说第4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将“我”置于经济危机的社会背景之中,揭示肇事的社会原因。表现“我”的生活状况和身心状态,为“我”雨中肇事和肇事后逃逸埋下伏笔。引出哲夫这一人物形象,为小说后面出现的情节作一铺垫。4小说中,哲夫对警察隐瞒了真相,对父亲又十分冷漠。请结合文本,谈谈哲夫如此表现的原因,并作具体分析。参考答案原因:哲夫因为在情与法的冲突中挣扎,所以表现得十分矛盾。分析:一方面,为避免父亲受到法律的惩罚,自己对警方不得不说谎。他知道父亲在经济萧条中终日疲于奔命,实属不易。对警方说出真相会给父亲和家庭带来麻烦。父亲可能因为天气等原因没有看清楚被撞人是自己。另一方面,哲夫无法接受父亲的行为。撞伤自己的人竟然是自己的父亲。父亲酒后驾车是触犯法律的行为。父亲肇事后见死不救的行为是可耻的。(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