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平邑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 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C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2读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无法获得的信息是A儒家思想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主流 B古代对
2、男女有着不同的培养要求C依据儿童年龄规定学习主要内容 D礼乐制度是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3浅议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的影响文中写道:“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由此可见郡县制下的城市管理模式A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B有利于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C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D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4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在“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栏目中认为中国史是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A专制体制和封建
3、割据 B大河流域和封闭环境C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 D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6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田蚧于武帝时为丞相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昕。”对此有学者认为:当时相权过大威胁君权。也有学者认为:皇帝不但不想削弱宰相权力,反倒亟力放手宰相行使权力。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认识角度的差异影响史论B史料太过单一无法得出结论C历史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的D因受时代影响不能形成结论7有宋一代,神童辈出
4、。诸如丘浚十岁、孔文仲七岁、蒋堂六岁、黄庭坚七岁等,会赋诗、能作文的记载比比皆是。从宋太宗时起,朝廷专门设立童子科,有多位童子被赐予同进士或学究出身,其中最小的只有三岁。这一现象说明宋代A皇权日趋随意独断 B乡学教育成效显著C官僚体制充满活力 D科举考试流于形式8史载,唐太宗亲自翻阅当朝国史,认为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房玄龄等史官把君王历来不阅的起居注修改为今上实录等,呈上太宗。此事主要反映了A君主参与的修史可信度更高 B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C避讳君主始终是修史的原则 D朝廷注重提高史官地位9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式,称为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
5、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了决策机密 B提高了行政效率C强化了专制皇权 D适应了军务需要10在史学界,关于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其成立于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的学者均有其人,而且每种观点都有比较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托。这应该说明了A军机处历经逐步演化才得成立 B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经历了波折C历史研究史料丰富难有统一结论 D军机处设置过程具有机密性特点11明代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不去内阁。据记载,万历皇帝 24 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 160 余年没有召见大臣。皇帝与阁
6、臣间的联系只能依靠太监,使得太监得以上下其手,从中弄权。这反映出明代政治A宦官专权加速政治腐败B高度集权导致大权旁落C皇帝腐朽削弱中央集权D内阁失去中枢机构地位12清朝初年,经过康、雍、乾三代的努力,最终通过设立军机处而消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掣肘,达到了机构精简、迅捷高效、机密严谨、运转和谐的境界。如图是军机处的运作流程,由此可见军机处最初的只能充其量不过是A执行皇帝决策的行政机构B皇帝独揽军政大权的工具C皇帝旨意的草拟传达机器D皇帝意志的领受传递班底13. 马克思在论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说:“我们不要像骑士般的英国报纸那样去斥责中国人可怕的残暴行为,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
7、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蠢笨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可是它终究是人民战争。而对于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作战方法或者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所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下列表述中不符合马克思观点的是A. 明确否定了英国报纸对中国的歪曲B. 认定中国进行的人民战争的正义性C. 认为中国不应做无谓抵抗和牺牲D. 文明程度影响起义民族的抗争手段14.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按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备物及银钱亦然。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
8、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对这个方案理解正确的是A. 针对北方的农村现状而设计B. 体现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C. 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 挽救了当时农民运动的危局15.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图),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A. 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 B. 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C. 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 D. 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16.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下列政治力量中曾属近代反封建的进步力量
9、后又被时代进步潮流迅速“新陈代谢”的有地主阶级抵抗派 洋务派 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A. B. C. D. 17.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A. 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 维新图强的呼吁者C. 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 民主科学的倡导者18.1851年和1911年都是旧历辛亥年,这两年在中国大地上各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关于这两次革命运动,说法有误的是A. 革命任务上具有一致性 B. 二者都没
10、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C. 革命前途上具有共同性 D. 后者更适应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趋势19.1919年,五四运动中学生火烧了赵家楼后,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一文中提出:“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做得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因此他坚持“我愿意学生事件僻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屈尊判服罪。”以下符合梁漱溟观点的是A. 学生的行动是爱国的,曹、章罪有应得B. 学生的行动是错误的,曹、章有人身自由C. 学生的行动是犯法的,应该接受法庭的严惩D. 学生的行动在道义上是正确的,在行为上是犯法的20.胡锦涛在五
11、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推动”主要体现在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推动了新的救国救民的思想传播显示了新的阶级力量的作用 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A. B. C. D. 21.“我们要保证,一方面红军只要有适当驻地与相当给养,不但不向白区做任何攻击行动,而且停止打土豪,目前红军已实行此两点。”从这份电报的内容可以判断当时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建立 B. 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已消失C. 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 土地革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22. 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
12、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可见他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 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民心团结的重要性 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A. B. C. D. 23.抗战胜利后,上海沪江大学对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国内战的相关调查。结果如下:意向不可避免可获得政治解决应该绝对避免可获得速战速胜无回答人数17011042324420这说明当时A. 学生对和平与战争的走向分歧很大 B. 和平是当
13、时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望C. 国统区民众对国民政府不抱幻想 D. 国共内战是违背民意的非正义战争24.中国网新闻中心曾发表评论指出:“九二共识”虽只是一个用词符号但其重要的部分则是两岸双方当时达成的共识内涵,即“”。这里处的内容是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 B.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 海峡两岸均坚持和平统一原则 D. 海峡两岸均放弃武力统一原则25. “文化大革命”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 )A. 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B. 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问题C. 要防止个人崇拜 D. 要警惕党内的反革命集团26.1992年上映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
14、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后,为讨个“说法”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判刑。以下对这部电影所反映历史说法正确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我国的法制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很大成就。A. B. C. D. 27.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 )A. 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B. 标志着新中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C. 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D. 是新中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28.1978年中华人民共
15、和国宪法曾规定,通过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规定A. 表明宪政建设步入成熟阶段 B. 实现了各项路线的拨乱反正C. 尚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D. 成为开辟中国特色道路的起点29.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A. 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B. 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地影响C. 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D. 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
16、的根本变化30.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横琴岛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这意味着横琴岛的一部分将成为实行“一国两制”的新区域。这表明( )A. “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 “一国两制”保证了澳门的繁荣稳定C. “一国两制”适合中国任何地区 D. “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31.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正确理解是 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 争取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扩大国际影响 ( )A.
17、B. C. D. 3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基本含义是 ( )否定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取缔帝国主义的所有在华特权 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A. B. C. D. 33.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以上叙述 ( )A. 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B. 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C. 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D. 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34.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相见被媒体评为“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
18、的历史性握手”,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内涵是A.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B. 中美两国的矛盾已经消除C. 中美由敌对到走向正常化D. 美国放弃了长期以来敌视中国的政策35.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A. 中日邦交正常化B.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C.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 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36.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在会上周恩来就哪一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A. 朝鲜停战 B. 和平恢
19、复朝鲜国家统一C. 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 D. “求同存异”3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但到1948年后,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美国对日政策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冷战局面的出现 B. 日本开始采取亲美政策C. 朝鲜战争的爆发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曾经说“和平是恐怖(编者注:指核武器)生出来的健壮的孩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核武器产生有利于实现和平B. 脆弱的和平会被核武器所打破C. 核恐怖平衡维持了和平局面D. 美苏核竞争给世界带来了和平39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斯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
20、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将会同我们达成协议。”你认为“割牛头”和“挤牛奶”的分别是( )A美国和英法 B法国和美英C苏联和英美 D英国和美法40下列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协约国同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条约构成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地区的矛盾,构成了帝国主义在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C由于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所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不能持久D德国和日本受到限制,而美国则成为该体系的主导国家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40分)41(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皇权一直凌驾于法权之上,皇
21、帝的命令就是法律,臣民不得违背和更改。中国古代曾经创制了许多对皇权限制的措施,但收效甚微。唐朝初年,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概念,把以皇权为代表的行政权纳入法权的约束之下,在司法行政官员中树立了法律至上的观念,初步确立了司法官员独立审判的传统;明确规定司法行政官员在任职前须通过吏部主持的法律考试,使其在任职后能迅速胜任司法审判的事务。唐朝政府在诉讼程序上作了许多制度的设计,如实行三审立案审核制。唐代国家监察官员和上级司法长官还通过录囚的方式监督、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审判。摘编自郑显文审判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唐代司法材料二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
22、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
23、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政府借助司法监察加强中央集权的策略和意义。(12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宋、元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影响。(12分)4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列强侵略,救亡图存,努力争取中华民族的复兴。随着国民革命时期反帝运动不断趋于高涨,列强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在一定
24、程度上放弃固守条约特权的立场。南京国民政府利用这一有利形势积极开展改订新约的“修约外交”。1928年7月,中美两国代表经秘密谈判之后,宣布废除中美间的片面协定关税制度。其他国家也陆续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抗战期间,中国对日、意、德法西斯三国宣战,并宣布废止与三国的一切条约。同时还促使美英等国放弃治外法权。1942年10月10日,蒋介石宣布,美、英等国已“表示愿自动撤销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6分)时间所废除的不平等条款废除的原因1928年1942年领事裁判权(或“治外法权”)材料二: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日本根据
25、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台湾。这是殖民时代强权政治的产物。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收回自己的固有领土,符合人类正义原则,也是有国际法依据的。1943年12月1日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窃取于中国之领土,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波茨坦公告第八条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上述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文件,决定了战后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的事实。摘编自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2)台湾是如何被日本帝国主义强占的?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决定台湾最终归还中国的各方面因素。(10分)平邑一中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考试试卷高 二 历 史考试时间:90分钟
26、满分:100分一、 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C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实施对华夏民族形成的影响,原族群受到了分封制的猛烈冲击,打破了原族群的隔绝状态,有利于各族群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27、,故A项正确;B项的错误在于“彻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反映了分封制有利于各族群的交流,有利于原族群的发展,C项错误;D项的错误在于“完成”,不符合史实,故排除。2读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无法获得的信息是A儒家思想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主流 B古代对男女有着不同的培养要求C依据儿童年龄规定学习主要内容 D礼乐制度是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答案】A【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主流,材料没有体现,故A选项符合题意;据材料“13-15岁男”“15岁女”称谓及其称谓由来可知,古代对男女有着不同的培养要求,并且依据儿童年龄规定学习主要内容,故B、C选项不符合题意;男孩在13-15
28、岁之时,称为舞勺,需要学习乐,诵诗书,女子15岁时,需要行笄礼,体现了礼乐制度的渗透,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3浅议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的影响文中写道:“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由此可见郡县制下的城市管理模式A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B有利于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C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D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答案】A【解析】据材料“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可知,郡县制制度下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民众
29、是被管理者而非参与者,故A符合题意;据材料没有涉及“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B、C、D错误。4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在“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栏目中认为中国史是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A专制体制和封建割据 B大河流域和封闭环境C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 D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答案】D【解析】材料中认为中国从秦汉至清朝灭亡,始终没有摆脱王朝更迭的简单循环的怪圈,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建立其上的君主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巨
30、大阻碍作用,故D项正确;封建割据的根源是小农经济,故A项排除;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仅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在思想与选官制度方面的体现,而并不是根源,故C项排除;B项是地理因素,不是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排除。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C【解析】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出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故答案为C项;“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
31、、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选才无关,排除B项;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家国同治,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排除D项。6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田蚧于武帝时为丞相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昕。”对此有学者认为:当时相权过大威胁君权。也有学者认为:皇帝不但不想削弱宰相权力,反倒亟力放手宰相行使权力。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认识角度的差异影响史论B史料太过单一无法得出结论C历史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的D因受时代影响不能形成结论【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学者一是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出发,学者二是从发挥丞相的作用出发,二者通过不同的认识角度进而得出不同的结
32、论,故A项正确;论从史出,根据史料可以得出相应结论,排除B项;C项和D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7有宋一代,神童辈出。诸如丘浚十岁、孔文仲七岁、蒋堂六岁、黄庭坚七岁等,会赋诗、能作文的记载比比皆是。从宋太宗时起,朝廷专门设立童子科,有多位童子被赐予同进士或学究出身,其中最小的只有三岁。这一现象说明宋代A皇权日趋随意独断 B乡学教育成效显著C官僚体制充满活力 D科举考试流于形式【答案】B【解析】材料“有宋一代,神童辈出”“从宋太宗时起,朝廷专门设立童子科”说明了宋朝比较重视科举制度,乡学教育发展较好,故B项正确,D项错误;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8史载,唐太宗亲自翻阅当朝国史,认为
33、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房玄龄等史官把君王历来不阅的起居注修改为今上实录等,呈上太宗。此事主要反映了A君主参与的修史可信度更高 B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C避讳君主始终是修史的原则 D朝廷注重提高史官地位【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中国封建王朝君主专制不断增强,故选B;君主参与的修史可信度更高说法错误,排除A;避讳君主始终是修史的原则说法错误,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9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式,称为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了决策机密 B提高了行政效
34、率C强化了专制皇权 D适应了军务需要【答案】C【解析】由材料“寄信上谕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皇帝的上谕直接让受命令的人办理,不让其他人知道,说明其根本目的是加强皇帝对绝对权力的控制,故选C。材料中“寄信上谕”使决策更加快捷、保密,但是这些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AB;军机处此时已经不在是单纯的军务机构,故D项错误。10在史学界,关于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其成立于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的学者均有其人,而且每种观点都有比较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托。这应该说明了A军机处历经逐步演化才得成立 B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经历了波折C历史研究史料丰富难有统
35、一结论 D军机处设置过程具有机密性特点【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这几个时间均有严谨的史料作为依托,说明这几个时间分别是军机处发展的重要阶段,故推知军机处发展是一个过程,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只是体现了军机处的发展但是并未体现其中的波折,故B选项错误;C选项表述太过绝对,材料只是出示了一个特殊的事例,并不具备总结性语句的条件,故错误;D选项,材料并未详细描述军机处的特征,故错误。11明代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不去内阁。据记载,万历皇帝 24 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 160 余年没有召见大臣。皇帝与阁臣间的联系只能依靠太监,使得太监得以上下其手,从中弄权。这反映出明代政治A宦官专权加速政
36、治腐败B高度集权导致大权旁落C皇帝腐朽削弱中央集权D内阁失去中枢机构地位【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期以后宦官专权的根源是明代废丞相、设内阁后皇权空前强化,皇帝与阁臣间的联系只能依靠太监。因此宦官专权反映出明代高度集权导致大权旁落,故B正确;宦官专权加速政治腐败是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不是强调中央集权,故C错误;内阁依然是中枢机构,故D错误。12清朝初年,经过康、雍、乾三代的努力,最终通过设立军机处而消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掣肘,达到了机构精简、迅捷高效、机密严谨、运转和谐的境界。如图是军机处的运作流程,由此可见军机处最初的只能充其量不过是A执行皇帝决策的行政机构B皇
37、帝独揽军政大权的工具C皇帝旨意的草拟传达机器D皇帝意志的领受传递班底【答案】B【解析】军机处职能是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跪奏笔录,所以军机处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时皇帝独揽军政大权的工具,故选B;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处不是行政机构,A错误;CD两项是B想皇帝独揽大权的工具的具体表现,排除。13. 马克思在论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说:“我们不要像骑士般的英国报纸那样去斥责中国人可怕的残暴行为,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蠢笨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可是它终究是人民战争
38、。而对于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作战方法或者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所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下列表述中不符合马克思观点的是A. 明确否定了英国报纸对中国的歪曲B. 认定中国进行的人民战争的正义性C. 认为中国不应做无谓抵抗和牺牲D. 文明程度影响起义民族的抗争手段【答案】C【解析】“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对于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作战方法或者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所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由此可以看出,恩格斯认为中国人民的反抗是应当的,“中国不应做无谓的抵抗和牺牲”说
39、法错误,故选C。A、B、D三项说法都符合恩格斯的观点。14.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按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备物及银钱亦然。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对这个方案理解正确的是A. 针对北方的农村现状而设计B. 体现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C. 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 挽救了当时农民运动的危局【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是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产品的规定,这体现了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活动区域是在南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平均分配土地,故
40、C项错误;此规定只是空想,不可能挽救农民运动,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产品的规定,由此定位答案。15.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图),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A. 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B. 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C. 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D. 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答案】D【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普通民众并未积极参与到辛亥革命中来,故A项错误。根据材
41、料时间信息可知,袁世凯尚未继孙中山之后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更未复辟帝制,所谓袁世凯贪恋皇权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C项夸大了报刊舆论的作用,材料中也体现不出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12年2月11日”,以及“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暗示内容等,联系所学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的有关史实,可知这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急切盼望结束封建帝制的心情,故D项正确。16.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下列政治力量中曾属近代反封建的进步力量后又被时代进步潮流迅速“新陈代谢”的有地主阶级抵抗派 洋务派 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A. B. C. D. 【答案
4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新陈代谢”是指某些集团在历史上起到过进步作用但又被后者所超越,并最终推出历史舞台,结合所学知识,反对封建力量又被后来者超越的是两项,并不反对封建势力,所以答案选。ACD中含有排除。17.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A. 洋务自强的践行者B. 维新图强的呼吁者C. 民主共和的实践者D.
43、 民主科学的倡导者【答案】C【解析】“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从这句话中可看出,有识之士的主张是要推翻帝制,应该为革命派的主张,即实行民主共和,C正确;A项维护的是封建制度,B项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权,保留清政府,D项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8.1851年和1911年都是旧历辛亥年,这两年在中国大地上各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关于这两次革命运动,说法有误的是A. 革命任务上具有一致性B. 二者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C. 革命前途上具有共同性D. 后者更适应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趋势【答案】C【
44、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和l911年发生的革命运动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前者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两者在反封建反侵略过程中都采取了暴力这一手段,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更适应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趋势,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1919年,五四运动中学生火烧了赵家楼后,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一文中提出:“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做得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因此他坚持“我
45、愿意学生事件僻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屈尊判服罪。”以下符合梁漱溟观点的是A. 学生的行动是爱国的,曹、章罪有应得B. 学生的行动是错误的,曹、章有人身自由C. 学生的行动是犯法的,应该接受法庭的严惩D. 学生的行动在道义上是正确的,在行为上是犯法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梁漱溟认为纵然三人罪大恶极,但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学生不能因为是爱国急公的行为而侵犯、加暴他们。据此D项说法符合材料。20.胡锦涛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推动”主要体现在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46、推动了新的救国救民的思想传播显示了新的阶级力量的作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A. B. C. D. 【答案】A【解析】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救国救民的新思想的传播,也显示了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巨大的阶级力量,故A符合题意;错在了“明确”,中共二大才开始明确我国革命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故排除;错在了“国民党”,因为当时的反动势力是北洋军阀反动政府,所以排除。21.“我们要保证,一方面红军只要有适当驻地与相当给养,不但不向白区做任何攻击行动,而且停止打土豪,目前红军已实行此两点。”从这份电报的内容可以判断当时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建立B. 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已消失C. 民族矛盾
47、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D. 土地革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红军”称呼,可以判断A不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共领导军队该名为八路军;即使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也没有消失,故B不正确;D不符合材料内容,材料反映的是红军不向白区做任何攻击,说明主张共同对抗日军,这与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关。故C项正确。22. 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
48、,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可见他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 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民心团结的重要性 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题干中的“持久抗战、实寄于全这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等分析,项都能从题干中反映,而无从反映,故A项正确。23.抗战胜利后,上海沪江大学对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国内战的相关调查。结果如下:意向不可避免可获得政治解决应该绝对避免可获得速战速胜无回答人数17011042324420这说明当时A. 学生对和平与战争的走向分歧很大B. 和平是当时国共两
49、党的共同愿望C. 国统区民众对国民政府不抱幻想D. 国共内战是违背民意的非正义战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关于中国内战的相关调查的具体数据来看,其实学生对和平与战争的走向分歧其实是很大的,而其他三个选项的信息是根本没有体现出来的。24.中国网新闻中心曾发表评论指出:“九二共识”虽只是一个用词符号但其重要的部分则是两岸双方当时达成的共识内涵,即“”。这里处的内容是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B.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 海峡两岸均坚持和平统一原则D. 海峡两岸均放
50、弃武力统一原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九二共识”的内容,题眼是“共识内涵”。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与材料中“两岸双方当时达成的共识内涵”相符,故B项正确。25. “文化大革命”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 )A. 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B. 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问题C. 要防止个人崇拜D. 要警惕党内的反革命集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文化大革命”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其它是我国经济建设曲折的经验和教训。所以选A。26.1992
51、年上映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后,为讨个“说法”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判刑。以下对这部电影所反映历史说法正确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我国的法制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很大成就。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与材料内容无关,平反冤假错案是针对“文革”来说的.出现于1998年之后,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从秋菊打官司的结果及其官司打赢后的茫然心态可以
52、看出符合题意,因此应选D.27.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 )A. 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B. 标志着新中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C. 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D. 是新中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答案】C【解析】【详解】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故C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故A排除;当时中国法律体系并不完备,故B排除;新中国
53、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是共同纲领,故D排除。28.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曾规定,通过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规定A. 表明宪政建设步入成熟阶段B. 实现了各项路线的拨乱反正C. 尚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D. 成为开辟中国特色道路的起点【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来看,科学实验成为三大革命运动之一,这是进步的一点,但是阶级斗争依旧是三大革命运动之一,说明1978年宪法并没有完全做到科学,故本题选择C项。阶级斗争的口号依旧存在,并不能代表成熟,A项错误。拨乱反正并没有完全实现,B项错误;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从新中国建立之后就开始了,
54、D项错误。29.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A. 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B. 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地影响C. 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D. 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材料中香港人民生活习惯并没有变化,但是在公民参与政治方面获得突破,这是在“一国两制”, 香港回归后的变与不变,这说明了“一国两制”得到了很好的实施,故 C 项正确;材料中“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
55、生”说明香港回归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驾驶汽车,到赛马场”并不能体现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 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故 D 项错误。30.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横琴岛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这意味着横琴岛的一部分将成为实行“一国两制”的新区域。这表明( )A. “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B. “一国两制”保证了澳门的繁荣稳定C. “一国两制”适合中国任何
56、地区D. “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授权”“新区域”等信息可知,澳门的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一国两制”构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故选A。C、D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31.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正确理解是 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 争取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扩大国际影响 ( )A. B. C. D. 【答案】C【解析】新中国成立后选择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奉行“一边倒”的方针,所以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故选C。3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基本含
57、义是 ( )否定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取缔帝国主义的所有在华特权 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A. B. C. D. 【答案】D【解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主张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所以不会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故排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从字面意思上看,说明屋子里有脏东西,而这里的脏东西就是旧的外交关系里对独立自主不利的东西,据此可以知道符合题意,故选D。33.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以上叙述 ( )A. 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
58、的社会状况B. 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C. 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D. 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答案】D【解析】20世纪60年代末正处于“文革”时期,当时“左”倾错误严重,其中“帝国主义国家”、“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就是强调“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所反映的,故选D;当时中苏关系已经严重恶化,故B不符合史实;AC不符合当时世界形势和史实,故排除。34.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相见被媒体评为“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内涵是A. 中国的国际地
59、位得到提高B. 中美两国的矛盾已经消除C. 中美由敌对到走向正常化D. 美国放弃了长期以来敌视中国的政策【答案】C【解析】“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指的是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相见这件事使得中美关系结束了敌对和对抗的历史,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C;ABD不属于内涵,而且B的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故排除。35.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A. 中日邦交正常化B.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C.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 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60、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可得出这与中国重返联合国有关,故C项正确。36.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在会上周恩来就哪一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A. 朝鲜停战B. 和平恢复朝鲜国家统一C. 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D. “求同存异”【答案】C【解析】1954年7 月21日,会议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确认了印支三国的民族权利,是印支三国人民争取独立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是中国的周恩来外长做出的贡献,故选C。日内瓦会议召开时,朝鲜已经停战,故排除A;B不符合史实
61、,D是万隆会议的内容之一,故排除BD。3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但到1948年后,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美国对日政策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冷战局面的出现B. 日本开始采取亲美政策C. 朝鲜战争的爆发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冷战的出现,特别是扶蒋反共的失败,美国开始扶植日本,所以,1948年后,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在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款的同时,还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故A项正确;此时的日本被美国占领,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主权,故B项不符合史实;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故C项错误;中华人
62、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故D项错误。3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曾经说“和平是恐怖(编者注:指核武器)生出来的健壮的孩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核武器产生有利于实现和平B. 脆弱的和平会被核武器所打破C. 核恐怖平衡维持了和平局面D. 美苏核竞争给世界带来了和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二战后丘吉尔曾经说:“和平是恐怖(编者注:指核武器)生出来的健壮的孩子”可知,丘吉尔强调:在核武器强大的破坏力面前大家都不敢发动核战争,从而维持了恐怖的和平局面。A项核武器的产生有利于实现和平,说法不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核武器的产生不利于实现和平的,排除。B项脆弱的和平会被核武器所打破,说法不符材
63、料,排除。C项核恐怖平衡维持了和平局面,说法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是正确答案。D项美、苏核竞争给世界带来了和平,说法符合材料,排除。故选C。39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斯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将会同我们达成协议。”你认为“割牛头”和“挤牛奶”的分别是( )A美国和英法 B法国和美英C苏联和英美 D英国和美法【解析】法国在巴黎和会上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甚至要肢解德国;英国则要求削弱德国的海军,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但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美国不愿意失去德国这个在欧洲的投资场所。【答案】B40下列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叙述,正确的
64、是( )A由协约国同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条约构成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地区的矛盾,构成了帝国主义在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C由于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所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不能持久D德国和日本受到限制,而美国则成为该体系的主导国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B项“各地区”表述不正确,仅涉及欧洲、中东、非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虽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包含的矛盾,但并不是该体系走向瓦解的最主要原因,C项表述不准确。美国只是华盛顿体系中获利最大的国家,并非主导者,D项排除。故选A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40分)41(24分)
6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皇权一直凌驾于法权之上,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臣民不得违背和更改。中国古代曾经创制了许多对皇权限制的措施,但收效甚微。唐朝初年,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概念,把以皇权为代表的行政权纳入法权的约束之下,在司法行政官员中树立了法律至上的观念,初步确立了司法官员独立审判的传统;明确规定司法行政官员在任职前须通过吏部主持的法律考试,使其在任职后能迅速胜任司法审判的事务。唐朝政府在诉讼程序上作了许多制度的设计,如实行三审立案审核制。唐代国家监察官员和上级司法长官还通过录囚的方式监督、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审判。摘编自郑显文审判中心主义视域下的
66、唐代司法材料二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
67、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政府借助司法监察加强中央集权的策略和意义。(12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宋、元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影响。(12分)【答案】(1)策略:提出“天下之法”的理念,在法律框架下赋予皇帝行使最高决策权的合法性:在权力机构中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为行使最高行政权提供法律依据;开始确立司法官员独立审判:重
68、视司法行政官员专业素养提升;改变诉讼程序。确立国家监察司法制度。意义:有利于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帝无节制地行使权力:相对独立地行使司法审判权:有利于古代司法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巩固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唐初政治稳定和繁荣。 (2)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元朝推行行省制,上下一体。影响:造成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宋朝积贫积弱,无力抵抗外部隐患:元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解析】(1)策略:依据材料一中“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概念”、“在司法行政官员中树立了法律至上的观念,初步确立了司法官员独立审判的传统
69、;”、“明确规定司法行政官员在任职前须通过吏部主持的法律考试,使其在任职后能迅速胜任司法审判的事务。”、“唐朝政府在诉讼程序上作了许多制度的设计,如实行三审立案审核制。唐代国家监察官员和上级司法长官还通过录囚的方式监督、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审判。”等信息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唐政府借助司法监察加强中央集权的策略。意义:结合所学从有利于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帝、相对独立地行使司法审判权、有利于古代司法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巩固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唐初政治稳定和繁荣等方面说明其意义。(2)不同:依据材料二中“盛唐年间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
70、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及材料三中“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等信息结合所学可比较得出唐、宋、元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影响:依据材料二中“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及材料三中“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得出各自产生的
71、影响。4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列强侵略,救亡图存,努力争取中华民族的复兴。随着国民革命时期反帝运动不断趋于高涨,列强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固守条约特权的立场。南京国民政府利用这一有利形势积极开展改订新约的“修约外交”。1928年7月,中美两国代表经秘密谈判之后,宣布废除中美间的片面协定关税制度。其他国家也陆续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抗战期间,中国对日、意、德法西斯三国宣战,并宣布废止与三国的一切条约。同时还促使美英等国放弃治外法权。1942年10月10日,蒋介石宣布,美、英等国
72、已“表示愿自动撤销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6分)时间所废除的不平等条款废除的原因1928年1942年领事裁判权(或“治外法权”)材料二: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日本根据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台湾。这是殖民时代强权政治的产物。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收回自己的固有领土,符合人类正义原则,也是有国际法依据的。1943年12月1日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窃取于中国之领土,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波茨坦公告第八条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上述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文件,决定
73、了战后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的事实。摘编自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2)台湾是如何被日本帝国主义强占的?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决定台湾最终归还中国的各方面因素。(10分)【答案】(1)时间所废除的不平等条款废除的原因1928年协定关税国民革命运动的反帝斗争,国民政府的修约外交。1942年中国对法西斯国家宣战。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台湾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台湾回归体现正义原则。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为台湾回归提供国际法的保证。【解析】(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所废除的不平等条款;废除的原因要关注当时中国国内和国际局势的变化。(2)我国台湾被强占根据所学较易回答,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我国台湾。“因素”要从国内外两个角度思考,可以答为:台湾是中国固有领土,台湾回归体现正义原则;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为台湾回归提供国际法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