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讲大危机影响下的世界大调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催生世界发展的新模式时空导航北斗导航定位准高频考点考向考题考情世界大战的影响与反思20卷46,20卷46,20卷34考查角度: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业化及其成就;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等考查方式:近几年高考全国卷涉及本专题的题目很少,而且都集中于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内容方面重点考查西方经济危机下的民生状况,以及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工业化成就和对西方的影响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7卷34,16卷34美国的经济发展新模式18卷34时空体系阶段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41945年)是世
2、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政治上,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思想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其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也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综合天眼探
3、宇全覆盖政治方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条件(1)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2)客观: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社会矛盾。2进程(1)打倒沙皇: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指明方向: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3)抛弃幻想:1917年7月,临时政府制造“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4)再现曙光: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
4、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3结果(1)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主张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和约进行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2)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4意义(1)对俄国:俄国迅速摆脱了封建残余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俄国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2)对世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经济方面一、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苏俄
5、社会主义政权,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困难。(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3)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4)时间:19181921年。(5)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6)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标志:1921年3月,俄共(
6、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3)主要内容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贸易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分配制度。(4)实质: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发展。(5)作用: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迅速恢复并发展经济,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斯大林模式”(1)背景经济因素:苏联当时是小生产者占优势,经济落后。政治因素:过渡时期斗争激烈,外部环境险恶。思想
7、文化因素:长期的专制统治遗留了大量个人专断的传统。(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3)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4)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完全排斥市场。(5)评价功绩: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政治方面,高度专权,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牺牲农民利益,导致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斯大林模式的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
8、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主要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突出。具体原因:自由放任政策、股票投机过度、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因素共同导致。(2)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力特别强。(3)影响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一些国家的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2罗斯福新政(1)背景必要性:危机爆发后,以胡佛为首的政府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可能性:罗斯福于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2)主要内容措施内容结果和影响整顿金融整顿银行,改革银行体系恢复银
9、行信用,稳定人心复兴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工业指导,防止盲目生产,缓和劳资矛盾调整农业压缩生产,政府补偿保护农民的利益,稳定农产品价格社会救济和公共工程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缓解了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稳定;扩大了内需社会保障社会保险法有助于社会稳定和早日摆脱危机(3)特点和实质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直接干预。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4)新政的影响直接影响:新政虽然未能完全消除危机,却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间接影响: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深远影响: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
10、济发展的新模式,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罗斯福新政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文化方面一、现代科学的诞生1爱因斯坦和相对论(1)背景19世纪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高速运动状态下的物质。(2)提出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1916年,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3)相对论提出的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同时,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2量子论(1)背景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
11、的理论来说明。(2)标志: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3)成就: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4)意义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二、现代文学、艺术的诞生1背景(1)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危机。(2)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2成就(1)现代文学特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成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贝克特的等待戈多。(2)20世纪以来的现代美术特征
12、: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代表作:毕加索的格尔尼卡。(3)现代音乐:一战后,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4)苏联文学高度繁荣。高尔基的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5)影视艺术电影艺术的发展:1927年,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拍摄成功。电视的出现: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重难突破万里长征拔头筹一、多视角认识俄国十月革命1四个变化: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1)政权:(2)革命任务:(3)革命策略:(4)国家性质:2四个特点(1)革命理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
13、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2)革命道路: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3)革命历程: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两个不同阶段性质的革命。(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形式夺取政权。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不同从列宁到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政策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农业集体化工业全部国有化解除部分国有化,部分恢复私人企业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允许自由贸易计划经济经济运行机制“战时”与“共产主义”相结合,绝对计划调节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
14、合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共存单一的公有制作用和实践结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前期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使苏联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三、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1改革开放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照搬了斯大林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导致了一些问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与民生相关的轻
15、工业得不到相应的发展,消费资料得不到满足,最终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2)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中国从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直到改革开放前,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但是计划经济排斥市场在商品货币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2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国情创立并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超越,有力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1)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模式是对苏联单一所有制经济的超越。(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超越
16、。(3)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对苏联单纯按劳分配制度的超越。(4)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及经济多元化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封闭及一元化的超越。四、多角度认识新经济政策1从形式看,新经济政策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从阶级关系看,新经济政策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巩固工农联盟。3从整个经济制度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之后,对多种所有制形式采取的特殊政策,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层次经济结构。4从战略策略看,新经济政策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道路失败后所做出的战略退却,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从直接过渡向间接过渡的转变。
17、5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五、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农业方面的举措及其评价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是为了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2新经济政策中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小农经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
18、总值滑坡,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六、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1世界经济: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惨重。2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货币贬值,转嫁危机,导致国际关系紧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掠夺,进一步加剧各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3政治危机:法西斯开始泛滥,促使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国内矛盾激化,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摇摇欲坠。4经济政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破产,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5文学艺术:人们感到焦虑、悲观,推动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6对苏联的影响:苏联利用经济危机的时机,引进西方资金、技术和机器,加速工业化建设;促进了美苏关系的改善。7对
19、中国的影响: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七、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1政治机制上: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自由体制,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也使美国总统的行政权力急剧膨胀。联邦政府的影响进一步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社会生活中。2经济机制上:罗斯福新政初步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时代,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社会保障机制上: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开始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4经济思想机制:资本主义国家告别了“自
20、由放任”的时代,凯恩斯主义学说被广泛运用。5文明互鉴机制: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某些文明成果,挽救和巩固了资本主义文明,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交融。也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对二战后各国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内容项目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背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目的美国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苏俄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措施缩减农业,部分地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恢复发展农业,部分地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手段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国
21、家对经济的干预特点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强调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性质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九、从核心素养角度理解世界经济体制创新与调整核心素养解读素养时空观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都对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构成了这一历史时期基本的时空内容。历史解释(1)苏联经济模式中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2)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2、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上的改变,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家国情怀苏联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及罗斯福新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教训。要坚持道路自信,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其文学作品表达出人们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心和斗志,激励人们为改造现实社会、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断斗争。而现代主义文学却反映出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对前途悲观绝望的情绪,体现出虚无主义的思想。1从产生和繁盛的时间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家就主张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
23、活。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文学的主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取代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流。2从兴起的社会根源来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开始大量暴露出来,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他们迷茫、痛苦而找不到出路。3从创作特点来看,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人类行为相互冲突的趋势,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因对现实秩序不满而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共同
24、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十一、20世纪30年代历史阶段特征1经济方面(1)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及危机之后的持续萧条,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开始形成。(2)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集权的斯大林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实现了工业化。2政治方面(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应对危机:一种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一种是德国、日本建立的法西斯专制。(2)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则是高度集权。3从国际关系上看,这十年可被称作“走向大战的十年”,一方面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幌子疯狂侵略;另一方面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苏联也“避战自保”,客观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4文化方面文学、艺术、思想、流派纷呈,社会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与殖民地半殖地文化各显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