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0讲 大危机影响下的世界大调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催生世界发展的新模式课时作业(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821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0讲 大危机影响下的世界大调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催生世界发展的新模式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0讲 大危机影响下的世界大调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催生世界发展的新模式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0讲 大危机影响下的世界大调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催生世界发展的新模式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0讲 大危机影响下的世界大调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催生世界发展的新模式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0讲 大危机影响下的世界大调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催生世界发展的新模式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0讲 大危机影响下的世界大调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催生世界发展的新模式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0讲 大危机影响下的世界大调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催生世界发展的新模式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十一、单选题1(2020江西)列宁说:“我们应该通过新经济政策,用行动向农民证明,我们是从农民所理解、所熟悉、目前在他们极其贫困的境况下办得到的事情做起,而不是从农民看来是遥远的、空想的事情做起证明我们能够帮助农民,共产党人在眼下小农破产、贫困、挨饿的困难时刻,正在实际帮助他们,要么我们能证明这一点,要么就被撵走,这是完全不可避免的。”这说明新经济政策(A)A是调整工农政治关系的重要手段B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经济问题C使得工农联盟已经是牢不可破了D实施起来有利于恢复苏联的经济【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导致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从材料中的“我们应该通过新经济政策,

2、用行动向农民证明”等信息来看,新经济政策是调整工农政治关系、解决危机的重要手段,故答案为A项;从材料来看,新经济政策主要是为巩固工农联盟,即解决政治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实行时,苏联尚未建立,排除D项。2(2020黑龙江)列宁说:“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我们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来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而且是农民的一大部分必须的口粮。我们拿来这些粮食,为的是供给军队和养活工人,应该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列宁认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A实质是为了发展经济B过程中严格遵循“余粮征集制”C直接向社会

3、主义过渡的错误性D是苏俄政权的失误【解析】由材料“我们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来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而且是农民的一大部分必须的口粮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可知,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曾经发挥过其特有的价值,有效应对了紧张的国内外形势,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是这套政策的推行也是有限度的,把它当作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它会挫伤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故选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一种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而采取的军事非常手段,它的作用主要是巩固苏维埃政权,而不是发展经济,排除A项;如果选B项,那么列宁就不会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限度问

4、题,故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并不是苏俄政权的失误,它也是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排除D项。3(2020山东)新经济政策实行仅仅一年时间,列宁就强调:“我们可以十分坚定地说,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退却我们走得比我们能够控制的远了一些,但斗争的逻辑就是这样。”这反映出(B)A列宁科学分析了当时苏俄国情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存在政治考虑C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工业化目标D计划经济体制在苏俄已开始出现【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实行一年之后国家领导人就有将其叫停的打算,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就是缓解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导致的政治危机,因此可以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中有其政治

5、考虑,故选择B项;根据材料“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倒退”,然而新经济政策在事实上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故排除A项;材料中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并没有涉及是否实现工业化目标,故排除C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前两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4(2020辽宁)苏维埃政权成立的初期,列宁急切期待着欧洲先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然而,欧洲革命形势并没有像列宁所期待的那样发展。这意味着苏俄必须“单干”,即单独在一个落后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一国突破”对后来苏联模式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具有(A)A封闭或半封闭的烙印B“加速发

6、展战略”的经济思想C全面备战体制的特点D“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解析】“单独在一个落后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打压和围堵,不得不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使后来的苏联模式具有封闭或半封闭的烙印,故答案为A项;“加速发展战略”是由于苏联的经济水平落后,排除B项;后来的苏联模式没有体现出全面备战的特点,也没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排除C、D两项。5(2020河北)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4%,国民收入年均增长15.5%;“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把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调低为16.5%,其中轻工业增长速度提高到18.5%,重工业增长速度降低为

7、14.5%。这反映出(D)A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发展基础B苏联人民为新经济体制的推行做出贡献C苏联重积累轻消费的发展模式积重难返D苏联领导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解析】苏联“一五”计划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远远超过国民收入增长,于是,苏联“二五”计划调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提高轻工业增长速度,这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材料反映出苏联领导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选D项;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苏联人民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苏联重积累轻消费”,也不能反映“积重难返”,排除C项。6(2020天津

8、)如表是苏俄(联)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B)年份发展状况19221923工业品价格猛涨,引发市场混乱,触发销售危机19241926农民暴动;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工人不满19271928农产品收购危机A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导致农民不满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显得步履维艰C农业集体化的确立引发农民暴动D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使工农受损【解析】根据“工业品价格猛涨,引发市场混乱,触发销售危机”“农民暴动;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工人不满”“农产品收购危机”,结合所学知识,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出现的问题,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显

9、得步履维艰,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1922年已经取消,排除A项;1927年苏联提出农业集体化,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7(2020山东)1935年开始,美国联邦法院先后宣判多部新政法律违宪,但在1937年后联邦法院判决支持了国会的每一项经济立法。联邦法院态度的转变表明美国(C)A制衡机制已经失灵B总统能够左右立法C新政成为社会共识D逐步走出经济危机【解析】1935年时美国联邦法院宣布新政法律违宪,但是在1937年支持了国会立法,结合时间可知,这一时期的新政成为社会共识,C

10、项正确;联邦法院的做法本身体现了制衡作用有效,A项正确;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不能左右立法,排除B项;D项与题无关,排除。8(2020天津)1937年初,罗斯福政府主动削减政府开支,缩减公共工程,并平衡政府预算,致使失业率和失业人数骤然回升,从1937年8月到1939年6月,美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工业产值下降33%,失去了1932年以来所取得的成果。该材料反映罗斯福政府(D)A已放弃既定的经济策略B干预经济政策逐渐失灵C并未成功实践新政思想D将干预视为应急的措施【解析】罗斯福主动削减政府开支,缩减公共工程,并平衡政府预算,说明他并没有把国家干预当成长期的政策来推行,而是视为应急的措施,故D项正

11、确;A项放弃说法错误,排除;干预是有效了,并没有失灵,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合,新政已经实践,排除C项。9(2020天津)下图是1919年刊登于每日先驱报上的一幅漫画。画中头顶“1940年兵”字样的孩子代表的是法国军队在1940年募集的新兵。克里孟梭对威尔逊和劳合乔治说:“奇怪!我好像听到有孩子在哭!”该漫画意在揭示凡尔赛体系(C)A激化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B违背了法国民众的利益C不能给欧洲带来持久和平D完全是大国意志的产物【解析】1919年刊登的漫画,讽刺凡尔赛体系并不能维持欧洲的和平,在多年后的1940年,法国仍然在征兵以应对战争,并给以孩子为代表的人们带去灾难,故C项正确;漫画反映的是一

12、种讽刺,并没有进一步激化战胜国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出违背法国民众的利益,这只是漫画的预测与讽刺,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凡尔赛体系是大国意志的产物,排除D项。10(2020浙江)斯大林在1929年说:“我们万马奔腾,迈向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扔掉我们俄罗斯古老的落后帽子。我们正在变成一个金属、发动机、拖拉机的国家,要让苏联工人开上汽车,让农民坐上拖拉机,再让吹嘘自己文明的西方资本家试图赶上我们”。对此解读正确的是(B)A苏联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B苏联迈入了工业化建设时期C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解析】根据“我们正在变成一个金属、发动机、拖拉机的国家”并结合所学内容

13、可知反映了苏联的工业化,说明苏联迈入了工业化建设时期,故选B项;根据“1929年”可知此时苏联已经不再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11(2020辽宁)1920年,列宁把农民看作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土壤,看作一种“异己力量”。晚年他多次提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要找到处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同小农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到和谐共处的形式。由此表明,新经济政策(B)A使俄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B是列宁对现实的思考和政治策略C消除了工农之间的分歧和矛盾D尝试建立工农联盟的苏维埃政

14、权【解析】列宁把农民看作“异己力量”(资本主义产生的土壤),强调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要找到处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同小农和谐共处的形式,表明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现实的思考和政治策略,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消除”工农之间的分歧和矛盾,C项错误;1917年的十月革命已经使俄国建立起了工农联盟的苏维埃政权,D项错误。12(2020四川)下表是1938年苏联和英国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人均生铁产量人均钢产量人均用电量苏联87公斤107公斤233度英国145公斤266公斤620度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应该是(D)A苏联“二五”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15、B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具有制度优势C英国的主要经济总量远远超过苏联D苏联的生产力水平并未超越西方强国【解析】由材料中的数据对比可知,在工业发展的相关指标上,苏联与英国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说明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并未超越西方强国,故选D项;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需要考量三个结构性指标,即农业产值比重、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但材料并未提及这些关键性数据,故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经济危机的影响在1938年时还未消散,在这种特殊时期,计划经济更有其特定的制度优势,B项说法错误,排除;苏联拥有更多的人口,因此如果要算主要经济总量的话,英国并不见得就超过苏联,C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二

16、、非选择题13(2020东北育才学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24年9月,国际联盟第五届大会在日内瓦召开。此前法国在鲁尔驻军的撤退以及道威斯计划的实施,使国际关系的气氛缓和了很多,各国均派出了重要代表出席会议,包括了21个欧洲国家的首相和外长,大会最为重要的就是麦克唐纳与赫里欧共同提出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议定书,简称日内瓦议定书。在听取了其他国家代表的意见之后,起草工作开始了。经过两个小组近一个月的努力工作和所有其他各国代表团的共同修改和补充,最后提交到大会。议定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方面:仲裁,规定对一切国际争端都要实行强制仲裁;安全,决定从事战争而不把争端提交仲裁的国家或者不执行仲裁委员会

17、裁决的任何国家都将被认为是侵略国,除非行政院做出一致的另外决定;裁军,这是该议定书的主要目的。摘编自李建伟一战后英国均势外交政策在法国安全问题上的运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内瓦议定书提出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日内瓦议定书的提出。【答案】(1)背景:人们对一战的反思;巴黎和会后,欧洲安全问题悬而未决;国际联盟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法国对德国让步,国际关系有所缓和。(2)简评:该方案是多方妥协的产物;有利于欧洲安全与世界和平;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该方案实际作用和效果有限。【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中“1924年9月国际关系的气氛缓和了很多,各国均派出了

18、重要代表出席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人们反思战争,期望和平;根据“鲁尔驻军的撤退以及道威斯计划的实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代,法国对德国让步,国际关系有所缓和,但是欧洲安全问题悬而未决;根据“国际联盟第五届大会在日内瓦召开提出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议定书裁军,这是该议定书的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2)简评:根据材料中“在听取了其他国家代表的意见之后,起草工作开始了。经过两个小组近一个月的努力工作和所有其他各国代表团的共同修改和补充,最后(将日内瓦议定书)提交到大会”可知,该方案是多方妥协的产物;根据材料中“规定对一切

19、国际争端都要实行强制仲裁”等内容,结合所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可知,日内瓦议定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欧洲安全与世界和平,但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该方案实际作用和效果有限。14(2020河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3年国民党政权已变得十分虚弱,国共矛盾也更趋尖锐。这种情况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深切关注与忧虑。这一年9月罗斯福表示,他担心在打败日本后国共可能重新发生全面冲突,而美苏各站在一边进行干预。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罗斯福想促进国共达成协定,还想促使中苏订立协定。11月罗斯福在开罗会议上两次同蒋介石讨论中共问题。他要求蒋介石“在战争期间就与延安的共产党人组成一个团结政府”。1944年初,罗斯

20、福又接受了戴维斯的建议,要蒋介石允许美军观察组访问中共地区。1944年7月至8月“迪克西使团”抵达延安,建立了美国官方与中共最高领导的直接联系。为了表示对美军观察组的重视,毛泽东亲自修改了解放日报的社论,在原稿标题“欢迎美军观察组”之后加上了“战友们”三个字。在这篇社论中,毛泽东指出:美军观察组的到来“是中国抗战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摘编自章百家不对称的同盟: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调整国共关系的主要着眼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原因。【答案】(1)着眼点:缓解国共矛盾,推动国共团结抗战;避免战后国共全面冲突;避免美苏在中国问题上走向对立。(2)原因:国民政府力量薄弱;敌后战场抗战作用增强;国共矛盾削弱中国抗战力量;支持共产党抗战,减轻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解析】(1)根据“1943年国民党政权已变得十分虚弱,国共矛盾也更趋尖锐。他担心在打败日本后国共可能重新发生全面冲突,而美苏各站在一边进行干预”可知,美国调整国共关系的主要着眼点是缓解国共矛盾,推动国共团结抗战;避免战后国共全面冲突;避免美苏在中国问题上走向对立。(2)综合材料内容可知,美国发展与中共关系的原因主要应该从国民政府力量薄弱、敌后战场抗战作用增强、国共矛盾削弱中国抗战力量、减轻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