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2017学年山东省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一、单选题:共40题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B.刀耕火种C.男耕女织D.自给自足【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看出其目的在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了在有限的土地之下精耕细作的特点,A项正确;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粗放
2、的生产方式,B项排除;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都是小农经济的特点,C、D两项均排除。2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B.只适合南方水田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D.变革了耕作方式【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元代农书中记载了曲辕犁,但不能确定是元代开始用于农业,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在隋唐时期发明,并运用到农业生产之中,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强调它在水田使用,但曲辕犁适用于各种田地,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曲辕犁
3、改进了耕作技术,C项表述与题意相符,正确;使用曲辕犁仍属于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D项排除。3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王朝更替频繁B.商品经济的发展C.农民起义的破坏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根据材料文字“千年田土百翁”是说土地主人更换频繁,即土地自由买卖频繁,这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A、B、C三项与土地所有权变更无关,均排除。4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这体现出A.古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B.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C.小农经济有利于宗
4、族的连续性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材料主要讲述的古代的小农经济与农民的集体荣誉感强弱无关,A项排除;材料的主旨并不在于强调农民的毕生追求是什么而是强调古代小农经济的状况,B项排除;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但和材料无关,C项排除;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D项正确。5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旨
5、在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商代牛骨的出土能够证明商代有了牛,不能完全证明商代有了牛耕,A项排除;诗经是中国第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故诗经的记载不能反映商代的社会状况,B项排除;孔子及其学生冉耕生活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故冉耕的名字不能反映商代的社会状况,C项排除;甲骨文属于商代的象形文字,故甲骨文中呈牛引犁头启土状的文字反映了商代牛耕的出现,D项正确。6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坎儿井D.芍陂【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
6、中国的农业,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此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眼,如“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依次可知此项水利工程应在四川境内。四个选项中在四川境内的只有都江堰,A项正确;B、C、D三项均排除。7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B.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C.冶金技术的进步D.“百家争鸣”的出现【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题干中的发明是木匠行当的,属于手工业成就,A项排除;题干中出现的木工发明都是铁制工具,设问问的是原因,B项排除;“
7、锯子”、“钻子”、“铲子”都是带有金字旁的工具,其一部分必是由金属制成,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金属就是铁,故木工器械的发明主要得益于冶铁技术的进步,C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不符合题意,D项排除。8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如图),并由此辟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商代A.种桑养蚕现象开始出现B.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C.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D.丝织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由题干中“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辟生出从桑、从糸
8、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可知,商代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B项正确;原始社会,我国就开始种桑养蚕,A项排除;题干反映了商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无法表明商代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C项排除;题干无法体现出商代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D项排除。9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A.古代官营手工业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嘉兴石门镇的二十家油坊属于民间手工业,A项排除;根据材料
9、文字“募旁邑民为佣”可以判断明代石门镇油坊因劳动力不足而付钱请其它地方的人来从事炼油工作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一种雇佣关系,表明此时该地方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家庭结构的变迁都与材料文字无关,C、D两项均排除。10按照史学家陈锋、张建民的观点:“宋代至清代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属于“明清商业革命”表现的是商税收入开始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江南地区兴起一批工商业市镇传统商业发展,开始出现夜市A.B.C.D.【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
10、代商税收入开始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传统商业发展及夜市出现也是在宋代,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所有带的选项都不正确,即A、C、D三项均排除;明清时期出现商帮,著名的有晋商、徽商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一些工商业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符合第二次“商业革命”,B项正确。11“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答案】C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古代基本上处于农耕文明,城市的作用仅限于政治和军事。重农轻商的结果造成了城市的经济作用并不明显。而很多大小城市依水而建,城墙高大的特点更是体现了军事目的。现代城市的商业作用更重要,像最大的上海市,依据所学并结合题意,C项正确;A、B、D三项均排除。12乾隆五年,大臣胡定上奏曰:“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农夫为之赁耕,每岁所入盈千万石。”上述现象对清代工商业的影响是A.造成农民贫困市场狭小B.促使工商业向乡村渗透C.扩大了手工业生产规模D.导致了工商业资金的流失【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
12、中国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的表述与设问要求“对清代工商业的影响”不符,排除;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富商巨贾多买田地农夫为之赁耕”不符,排除;题目中清朝初年,富商巨贾将主要资金用于买田置地的现象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导致工商业资金的流失,不利于扩大手工业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C排除,D项正确。13中国商帮:从大历史看中国商人宿命一文指出:“整个明朝,绝大多数时候,海商是以非法的角色活跃在海外贸易中。换句话说,他们就是走私商人,甚至以武装的方式走私,最嚣张时公然对抗政府。”导致明朝海商这种命运的主要因素是A.明朝长期推行“海禁”政策B.走私带来的暴利的吸引
13、C.海商崇尚武力D.西方殖民者的扶持【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纳原因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推行“海禁”政策,使得海商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进行走私,甚至与政府武力相抗。海商以武力对抗政府是由政府的“海禁”政策造成的,A项正确,C项排除;走私确实能够带来暴利,吸引一部分商人铤而走险,但不是整个明朝海商走私的主要原因,B项排除;西方殖民者在明朝虽然已经到达中国沿海,但对中国的冲击较小,D项排除。14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家族宗法观念进一步加强B.传统轻商
14、的观念有所改变C.读书风气日益盛行D.抑商政策发生转变【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未提及宗法观念,A项排除;材料“耕读之外悉从便业”,即不再限制家族子弟从事工商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商人的观念发生变化,B项正确;材料“耕读之外悉从便业”不能体现读书风气日盛,C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宗族规矩而非国家政策,D项排除。15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由此可见,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
15、是A.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渴求C.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D.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材料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A、B两项材料信息都不能体现,均排除;“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可知这是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C项正确;材料里提到的是 “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不是奥斯曼土耳其人,D项排除。16观察下图,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开辟的航线主要是A.B.C.D.【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
16、读地图的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西班牙开辟的航线是横跨大西洋,绕过南美洲,穿越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达亚洲,所以符合,D项正确;是葡萄牙开辟的航线,A、B、C三项均排除。17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在他第一次航海87年后,西方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也相继开始。郑和去世之后中国的航海活动就此终结,而西方的航海活动却方兴未艾。出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制度和文化的不同B.参与者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C.经济发展水平不同D.领导者和航海家的目的不同【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比较问题的能力。郑和下西洋是当时
17、封建政府明政府为了宣扬国威进行的,后来明清就实行了“海禁”政策,而新航路开辟则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货币和市场的要求进行的一次海上探险,之后不断对海外进行殖民扩张,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出现题干所说的不同结果应该是由东西方的不同制度和文化造成的,A项正确;B、D两项都不是主要原因,均排除;开放与闭关和经济形态有关,即自然经济与市场联系不密切,资本主义经济要求广阔的市场,与经济水平无关,C项排除。18有同学看到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欧洲十大城市排行榜,发现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在1400年的时候尚未进入排行榜,1700年的时候不仅都跻身排行榜,而且排名靠前,分别位列第二、第五和第六。促
18、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是A.工场手工业的发展B.资产阶级革命C.商业和贸易的发展D.殖民扩张活动【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殖民扩张,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均位于大西洋沿岸,“1400年”在欧洲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地位,到“1700年”跻身于“欧洲十大城市排行榜”,且位居前列;这一变化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及其推动的海外贸易发展相关,可见促成其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商业和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A、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1700年前资产阶级革命只发生在极少数国家,B项排除。19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
19、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走上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道路。大量的黄金和白银流入西班牙和葡萄牙,导致当地的金银持续贬值,物价上涨,这对于传统的依靠地租为生的封建主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瓦解了封建生产关系。综上可知,D项符合
20、史实和题意,正确;掠夺的财富大都被统治者购买奢侈品,未相应地转化为资本,提高国力,反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败,A、B两项表述错误,均排除;17、18世纪世界市场中心分别是荷兰和英国,不是西班牙,C项排除。20观察下图。处的商品主要是A.黑奴B.茶叶C.胡椒D.镜子【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三角贸易”又称“黑奴贸易”,欧洲人从非洲贩卖黑奴到美洲,处的商品主要是黑奴,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符合题干,均排除。21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
21、购买的茶叶基本占中国出口货物的50%以上,19世纪后这个比例超过90%。这一变化反映了A.收复台湾后荷兰失去对华贸易的基地B.英国订单使大清政府鼓励商人与其贸易C.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拥有贸易优势D.荷兰海上霸权丧失贸易遭受英国排挤【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殖民扩张,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未涉及收复台湾,A项排除;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贸易优势,C项排除;荷兰是17世纪的霸主,随着英国的崛起,开始与荷兰、法国争夺殖民地,荷兰战败,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D项正确。22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这说明殖民帝国的建立A.为
22、“工业帝国”提供了政治保障B.为“工业帝国”提供市场和资金C.为“工业帝国”提供劳动力和市场D.为“工业帝国”提供技术与资金【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题干文字“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意即英国的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某些条件。提供政治保障的是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A项排除;C、D两项不符合殖民扩张带来的影响,均排除;只有B项符合题意,正确。23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指出:“所谓大革命,首先必须将其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文中的“组织”、“生产制度”是指A.工厂B.垄断组织C.手工工场D.贸易公司【答案】A【解析
23、】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主要表现为工厂制度这一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产生,A项符合题意,正确;垄断组织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组织形式,不符合题干中的“十八世纪产业革命”,B项排除;手工工场盛行于在工业革命前,C项排除;贸易公司不是生产组织形式,D项排除。24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A.牛顿经典力学B.达尔文进化论C.蒸汽机D.计算机【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成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
24、信息“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可知,材料涉及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当时的新型动力是蒸汽机,因为蒸汽机的使用和推广使得煤和铁这些矿物质得以出现较大的需求,因而直接推动了上述转变,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都材料中的“转变”无关,均排除。25某同学为写历史小论文设计了下面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A.能源革命与人类生活B.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C.科学进步与征服自然D.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大,引起环境
25、问题,所以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最恰当,B项符合题意,正确;A、C、D三项表述都不全面,不能完全体现材料信息,均排除。26在1876年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展出的是最新蒸汽机车,美国展出了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了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材料表明A.英国科技创新已落后美德B.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C.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D.德国致力于军备竞赛【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76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电力得到广泛应用,而英国展出的最新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表明英国科技创新已落后于美德,
26、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B项表述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排除;C、D两项都与题意不符,均排除。27下图是近代世界贸易图,图中箭头代表贸易路线,它作为史料可以研究的主题是A.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欧洲商业革命B.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形成C.1519世纪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这是世界贸易图,贸易范围囊括美洲、非洲、欧洲、亚洲,反映了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项符合题意,正确;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28继1876年爱迪
27、生建立工业实验室后,美国数十家大企业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工业实验室,每年提供上百万美元供自己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从事研究。这种做法A.提高了基础科学的教育水平B.推动了美国垄断组织的产生C.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D.有利于美国经济学理论的创新【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企业内建立“工业实验室”,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生产和经营行为,以及专利等有关知识产权保障才促使一些企业家逐步认识到,与直接购买发明专利相比,自己在企业内从事技术创新成本要低一些、法律纠纷要少一些,其目的是为了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从而获取利润,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29有学者
28、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其中关于“规模化”是指A.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B.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C.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D.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在各领域、各部门的广泛使用,A项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组织,B项正确;“个性化”指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各国的侧重点方向不同,C项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是电力,第三次工业革
29、命的新能源是核能,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新能源,D项排除。301946年3月13日,斯大林发表谈话:“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应当指出,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在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伙伴。”这段话表明A.美英两国的法西斯势力猖獗B.英国企图发动对苏联的战争C.美苏关系进入了“冷战”时期D.美苏正由战时同盟走向对立【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英两国都是民主国家,法西斯势力受到遏制,A项排除;“二战”后英美对苏联并没打算发动战争,B项错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与题干时间“19
30、46年”不符,C项排除;从题干中“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应当指出,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在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伙伴”可以看出苏美关系走向对立,D项正确。31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从古至今,一个强国领头的联盟,不过是另外一个形式的霸权而已。”可以作为例证的联盟是A.北约B.欧盟C.亚太经合组织D.联合国【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
31、军事政治集团,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符合题干中的文字“一个强国领头的联盟,不过是另外一个形式的霸权而已”,A项正确;欧盟、亚太经合组织、联合国都不是由一个强国领头的联盟,B、C、D三项均排除。32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的)新丝路将成为美围主导的欧洲战后重建以来最大的经济外交计划”。二战后,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外交计划”A.标志着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B.有利于二战后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C.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D.加强了美国在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外交计划”指马歇尔计划
32、。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A项排除;马歇尔计划的核心是援助西欧国家,以恢复其遭受破坏的经济,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以经济援助为主要形式,不利于自由贸易环境的形成,C项排除;美国主要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其在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马歇尔计划不属于金融领域,D项排除。33欧洲一体化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国际政治角度看,欧洲一体化既给了中国对抗美国的机会,也给中国增加了一个新的对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欧盟、中国、美国多极格局形成B.欧洲一体化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C.欧洲一体化对中国是一把双刃剑D.欧洲成了中国对抗美国的盟友【答案】C【解析】本
33、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由材料中的“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给了中国对抗美国的机会”、“也给中国增加了一个新的对手”可知,欧洲一体化对中国既存在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34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当今世界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探讨应对共同挑战的新准则是论坛的工作重心。”下列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需要重构B.发展中国家正在超越发达国家C.当今世界格局发生根本变化D.大国应结盟应对新势力的挑战【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旨在考查学
34、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世界“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经发生转移,所以需要商讨构建新的政治经济秩序,A项正确;发展中国家正在超越发达国家的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排除;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交替时期,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中的“世界经济论坛”并不是只有大国,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35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评价尼克松基辛格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其中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是指A.放弃冷战思维实行缓和战略B.多极
35、化趋势下的战略收缩C.战略争夺重点转向第三世界D.竞争重心从军事转向经济【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对材料的准确解读能力。材料体现了尼克松基辛格外交思想使美国“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和“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因此没有体现两人放弃了“冷战”思维,A项排除;材料中“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反映了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劣势、自身经济滞胀和西欧、日本崛起与美国进行经济竞争的形势下,淡化意识形态对立,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史实,这是美国实行的在多极化趋势下的战略收
36、缩,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美国自身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带来的影响,没有体现出美国与哪个国家加强争夺第三世界的信息,C项排除;综合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出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是为了将竞争重心从军事转移到经济,D项排除。36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有重大影响。下列各项对应正确的是A.B.C.D.【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错误,A项排除;在“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
37、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正确,B项正确;亚洲的局部热战有朝鲜战争(19501953年)、越南战争(1961-1975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是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表现,错误,C项排除;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错误,D项排除。37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
38、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A项排除;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B项排除;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但当时的中国
39、不是“强国”,C项排除;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D项正确。38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放弃“一边倒”政策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另起炉灶”的方针是针对国民政府时代的旧外交关系而言的,主张不承认以前的
40、外交关系,不是针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A项排除;“一边倒”是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新中国建立初期坚持“一边倒”政策,并没有放弃,B项排除;对于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新中国是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与之的关系的,C项正确;“打扫干屋子再请客”是针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而言的,也不是针对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而言的,D项排除。392011年10月,西班牙起义报在新的“世界体系”一文中指出:“虽然西方传统大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仍自认为代表着国际社会,但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这实际上反映了A.国际新政治格局已经建立B.国际重心转向金砖国家C.
41、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加强D.南北国家间的冲突加剧【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美苏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定格,当今世界中,一些新兴角色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新的权力极在亚洲和拉丁美洲诞生、世界朝着非西方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国际重心尚且没有转向“金砖国家”,A、B两项均排除;根据材料信息“西方传统大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仍自认为代表着国际社会”、“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可知材料主旨体现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继续加强”的特征,C项符合材料主旨,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南北国家间的冲突”问
42、题,D项排除。40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C.美国综合实力的衰弱D.“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限定信息“本质”,依据题干“三极论”、“五极论”、“六极论”可知,反映的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趋势的出现本质上说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A项正确;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只是多极化力量的一
43、支,B项排除;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并不能说明美国综合实力的衰弱,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C项排除;无论“三极论”“五极论”“六极论”都反映出“一超多强”局面而并非瓦解,D项排除。二、综合题:共3题41中国古代曾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明清以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却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的主要表现。材料二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
44、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材料三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论明清的金融机构(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答案】(1)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2)工业化:北宋普遍用煤冶铁,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制瓷业发
45、展,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棉纺织业成为新兴手工业部门。商业化: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上贸易空前兴盛。货币化: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3)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重农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单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商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解析】第(1)问,观察表格发现其中涉及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历法和耕作技术等内容,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第(2)问,工业化主要从冶铁工业发展情况的角度出发、商业化则应当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货币化应当从交子出现的角度来作答。第(3)问,关于明清之
46、际中国的金融创新没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可根据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分析当时阻碍金融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即可,从政府政策、创新力度、商业模式三个方面作答,即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单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商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42在近代大国崛起的舞台上,海洋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
47、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会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什么?材料二1651年10月,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吉利共和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法案航海条例(NavigationActs)。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往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到1849年废除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
48、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百度百科(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54年取消航海条例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三“海权论”的集大成者马汉(18401914,美国海军理论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发展海权、控制海洋对国家繁荣强盛具有决定性影响,并得出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性领悟,即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就能控制海上主要战略通道和海上贸易这一主要的国家富源,便可控制世界财富和资源的流向,从而决定一国兴衰并影响世界历史进程。李家成、李普前马汉“海权论”及其对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启示(3)依据材料三,简述马汉“海权论”的主要观点。分析马汉提出“海权制胜论”的历史背景。【答案】
49、(1)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间的隔绝状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和物种交流;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为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创造了条件。(2)取消原因: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拓展世界市场。(3)观点:控制海洋对于国家的盛衰有决定性的影响,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背景:总结西方列强的经验;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实力增强;满足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对外扩张的需求;重新瓜分世界,夺取世界霸权。【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文字“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
50、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概括归纳即可。第(2)问,结合1850年前后的时代特征,从工业革命的角度来分析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文字“发展海权、控制海洋对国家繁荣强盛具有决定性影响,并得出了一个历史性的领悟,即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信息从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争霸战争、美国崛起等方面进行概括。4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
51、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1)材料中的“对峙”指什么?概括学者认为推动这种“对峙”不断加剧的因素。材料二亨利基辛格曾注意到:“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以及大量中等国家和小国。”基辛格提到的六个主要强大力量属于五个十分不同的文明,此外,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伊斯兰国家,它们的战略位置、庞大的人口和(或)石油资源,使得它们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影响力。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2)材料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到材料二变化的原因。材料三冷战时期
52、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答案】(1)“对峙”:美苏“冷战”(或两极对峙格局)。因素: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阵营推动对峙局面形成。(2)实质问题:多极
53、化趋势加强。原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超级大国地位削弱;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其他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等。(3)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就是美苏“冷战”或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二小问,从国家利益角度、从军事集团对抗的角度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就是多极化趋势加强;第二小问,从两极格局的瓦解、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力量中心如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不结盟运动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第(3)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苏争锋既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彼此又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军备竞赛既付出了高昂代价,又推动了科技发展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