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756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卷类型:A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防疫之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

2、学等高校强基计划方案陆续发布,令人为之一振。“强基计划”破土而出,恰似一场及时雨,必将对基础学科研究领域及高精尖人才的选拔培养产生深远影响。推出强基计划,是切合中国发展实际,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清晰地描绘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两个一百年”中的第一个百年即将到来,在奔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路上,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外部压力,各种黑天鹅或者灰犀牛事件给我们带来很多难以预料的影响,甚至正在产生不利影响。在有些领域,我们受到国外原创性技术的制约,高新技术发展还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人。我们缺少研究基础学科的高精尖人才,从长远来讲制

3、约着国家的整体发展。强基计划就是要补短板,抓急需,降危险。如果现在我们还不着力培养基础学科的高端人才,那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路上,我们遇到的危机可能比今天更加严重。强基计划写得很清楚,要在那些原创性、“卡脖子”的关键领域招收和培养人才。我们现在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从原始创新的人才培养抓起,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为时未晚。强基计划的“基”,我想应该至少有这样三个含义。首先,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中国之“基”的核心是国家的综合国力。能够在多少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是国家竞争力的根基所在。而现在我们的一些科技成果、应用成果,是踩在人家的基础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应用层面做文章,根基不稳。强基计划

4、就是要夯实中国科技发展的根基,特别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线,掌握核心技术。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还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其实就是在强调中国文脉的传承,强调文理融合对于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要在发展的同时,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好中国之基。其次,指的是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之基。基础学科看起来不能直接应用,但它是比工程类、技术类学科更基础、更原始的东西。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往往是本质性、原理性、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一些别人揭示不了、解释不了的现象,发现一些别人未曾发现的规律。基础学科是许多高科技领域研究和发展的基石,许多高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都是基础

5、学科研究领域创新成果的直接应用。基础学科是最容易出原创性、原理性成果的,但是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持之以恒的研究积淀。近年来,大众注意力集中在工程类、技术类等出成果相对比较快的领域,而需要多年研究才有可能出成果的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相对而言受关注程度不高。科研评价体系也往往更注重成果的数量,“急功近利”的倾向导致现在基础研究的水平较低。另外,在一些学科领域也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视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利用而轻视基础研究的问题,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往往更多投身到了应用研究和开发方面。再次,这个“基”还指基础研究人才之基。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强基计划就是要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

6、秀人才,经过若干年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承担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满足基础研究需要的重任。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撑起基础研究的“蓝天”,才能使我国的基础研究始终走在发达国家前列。基础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寄希望于这批学生在研究生毕业时就研究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果,那么我们将又陷入了一个急功近利的怪圈。有一句话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对于被选入“强基计划”的人,要用心培养,坚持数年必有成果,不要指望这个计划结束之后马上会出现一批领军人才,其成效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强基计划”应该带来持续的力量,而不是短暂的昙花一现。“强基计划”主要是为这些未来的人才苗子奠定一个深厚广博的发展基础。综合来看,强基

7、计划是中国处在特殊的发展时期、结合国情制定的一个贯穿招生和培养全过程的整体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强基计划的任务不仅是选才,还要引导高中的培养方式变革,多元评价、多维度评价,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中学阶段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且还要个性特长突出。作为一个人才培养计划,强基计划要承上启下,“承上”就是能够选对苗子,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启下”就是要正确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对中学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改变当前基础教育人才选拔评价中的一些顽瘴痼疾。如果高校热热闹闹,中学风平浪静,那么强基计划的使命完成得就不够彻底。(摘编自王殿军未来急需的人才是“这样”的)【注】黑天鹅事件:通常指小概率难预测的突发风险。灰犀牛事件:通

8、常指大概率、可预测,波及范围大的风险。1. 下列关于“强基计划”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防范各种危机对中国之“基”的影响,强基计划应运而生。B. 强基计划的目的只在夯实中国科技发展的根基,为原创性的关键领域招收和培养人才。C. 强基计划重视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因为基础学科可以出原创性、原理性成果。D. 科研评价和人才培养两方面都要防止急功近利的倾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强基计划。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强调强基计划是要选拔培养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B. 文章引用“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生动而恰当

9、地阐述了人才培养要放眼长远的道理。C.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强基计划“基”的含义,逐层深入展开论述。D. 文章在结尾时把高校和中学结合起来展开论述,这使文章的论点得到进一步深化。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推出强基计划,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一个宏伟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B. “强基计划”今后将倒逼中学调整育人模式,更好地实现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C. 强基计划有利于“双一流”高校招收优质学苗和正确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D. 因为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所以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答案】1. B 2. C 3. D【解析】【1题详

10、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B.“只在夯实中国科技发展的根基”错,见第四段“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还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等内容,可见选项的“只在”范围小了。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分析的能力。C.“逐层深入展开论述”错误,文章提出论点后,“首先,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其次,指的是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之基”“再次,这个基还指基础研究人才之基”,是分三个方面平行并列展开论证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因为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所以”错误,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第四段“

11、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还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其实就是在强调中国文脉的传承,强调文理融合对于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可见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是因为要加强文化建设,培养文理融合的拔尖人才。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

12、,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

13、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科学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奥利维

14、耶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联合国预计21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140万平方千米;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25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

15、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

16、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4.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B. 生物多样性危机涵盖了大量动植物颜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等现象。C.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D. 城市化不但推进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还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5.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B. 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C. 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

17、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D. 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6. 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两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答案】4. C 5. D 6. 观点: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每点1分,共2分)启发:两则材料关于“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的观点不同,启发我们要多方面(辩证)看待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城市化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秉持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理念,保护地球家园。

18、【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最重要的因素”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是“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一中“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可知,应着手整治“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而非“减缓城市化的步伐”;B.“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错误。材料二的引文“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中的“不可思议”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惊叹,而不是“忧虑”;C

19、.“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错误。依据材料一“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可知材料一认为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是一大干扰因素;依据材料二“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可知材料二认为热岛效应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一大优势,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观点:依据“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

20、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可知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依据“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

21、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可知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启发:两则材料关于“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的观点不同,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针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启发我们要多方面(辩证)看待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依据原文“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

22、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可知在城市化过程中人类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秉持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理念,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家园。(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儿子的敌人莫言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恶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走到院

23、子里。下雪了。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担架队停在打谷场上。还没落地,就有七八个医生冲出来。她也跟着冲过去。哭喊着儿子的名字。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她把哭

24、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膛疼痛难忍。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天依然阴沉,但西边的天脚出现了一片杏黄的暖色。轻薄的雪片在空中团簇,宛如毛茸茸的柳絮,降落在死者脸上。她一遍遍地看着他们,从一具尸体到另一具尸体。她用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拂去他们脸上的雪花。她感到手上粗糙的老皮,摩擦着那些年轻的面皮,就像摩擦着绸缎。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她迷迷糊

25、糊地闭上了眼睛。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

26、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泄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一绺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女

27、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她将死者额上那绺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

28、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院子里只剩下她和年轻人了。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7. 下列对小说相

29、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兼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描写,不仅刻画了鲜明的形象,也表现了人物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B. 小说“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结合使用,既客观详实地展现了战斗场景,又使读者聚焦主人公在战争背景下的弱小无助,引发深切的同情与对战争的控诉。C. “儿子的敌人”就像儿子的“孪生兄弟”,已经超越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彰显的是普遍的人性光辉与伟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D. 小说以幻觉表现现实。铜号“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以鲜明的幻觉形象写出了孙大娘听闻小林牺牲之后的巨大悲哀。8. 凡高自言:“我不想正确地重现我眼睛所看到的

30、一切,而是随意地使用色彩,以便更有力地表现自己。”而莫言的小说与绘画艺术的关联,也表现在极富象征意蕴和富有浓烈情感的主观色彩上,据此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9. “情节上的大段重复,往往标志着艺术上的单调和贫乏。然而,有意的重复,重复中显出不重复,重复处见出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则是艺术技巧的娴熟与高超。”文中“女卫生员来家通知孙寡妇”的情节,使用重复叙述的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答案】7. B 8. 绿色:用“一道灿烂的绿光”来形容战士的绿军装,象征青年战士生机勃勃的生命,可惜战争却摧残了年轻的生命,此处的“绿色”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更强,对战争的批判更深刻。金黄色:用鲜亮的温暖的“金黄色”修

31、饰军号,使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炎黄子孙、黄皮肤、黄土地之色;象征着高贵、神圣、名誉与忠诚,表达了对战士的崇高的敬意。红色:用“深红的蜡光”形容士兵的脸色,用红色营造一种悲感氛围,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杏黄色:“西边的天脚出现了一片杏黄的暖色”,用暖色调营造出温馨与美好的氛围,反衬了死亡的冰冷残酷。蓝色:用“蓝色”修饰“边缘光滑而规整的洞眼”,渲染了悲怆绝望的氛围,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9. 在小说结尾处重复出现,情节上构成“突转”,出人意料,使文章波澜起伏。结尾处“女卫生员再次到家”,意味着“儿子真的牺牲了”,给读者以冲击力,引起读者强烈的震撼。两次重复,强化渲染了悲剧的氛围,深化小说主题,表达了对残

32、酷战争的控诉。丰富了人物形象:第一次情节,通过孙寡妇对“儿子的敌人”的态度展现了她深沉的母爱及人性的光辉;结尾处,“儿子真的牺牲”带给她的重创,使人物形象更具悲剧色彩。【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和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B.“既客观详实地展现了战斗场景”错误,小说基本没有展现战斗场景,只是写了孙寡妇耳中所闻的枪炮声,以及战争结束后的情况。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题干“而莫言的小说与绘画艺术的关联,也表现在极富象征意蕴和富有浓烈情感的主观色彩上”指明了答题方向,学生需要首先找到小说中有关色彩的词,然后分析其象征意蕴和情感。“天依然阴沉,但西边

33、的天脚出现了一片杏黄的暖色”中,描写日暮时分西天的杏黄色,给人以温馨的感觉,色彩的温馨更反衬出“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从一具尸体到另一具尸体”的残酷,反衬了士兵死去后的冰冷。“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用“金黄色”修饰军号,此时“小林”因为战争,因为保家卫国而牺牲,“金黄色”代表了炎黄子孙奋勇抗敌的精神,代表了士兵的名誉和忠诚,因此“金黄色”表达了作者对战士们的崇高敬意。“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泄出来”“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用“绿色”形容战士们的军装,绿色象征着生机、活力,而此时本应鲜活的生命却已经与世长辞,从而用鲜活的绿色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控诉。

34、“一绺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描写士兵死去的状态,“红色”本是喜庆的颜色,此时却用来形容死去的士兵的脸色,从而用红色营造一种悲感氛围,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用“蓝色”修饰士兵脸上的被枪打出的洞眼,蓝色是一种冷色调,给人以悲伤的感觉,用蓝色更显示了战争带来的死亡,凸显了战争的残酷。【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手法和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重复手法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主旨、人物等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上和读者效果上,前文说“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

35、,结果发现不是“她”的儿子;结尾写“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说明“她”的儿子真的死了,情节上构成“突转”,读者效果上,让读者从前文的放松又转而内新紧张,引起读者强烈的震撼。主旨上,孙大娘因为儿子参加战争而担心,因为死的不是儿子而高兴,最终去依然失去了儿子,情节上的重复强化渲染了悲剧的氛围,深化小说主题,表达了对残酷战争的控诉。人物上,第一次情节,“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对待死去的士兵,她细心擦脸,为他换衣服,体现了她深沉的母爱及人性的光辉;第二次情节,“她急忙从

36、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写出她的儿子真的去世了,儿子的去世给她带来巨大的创伤,更加重了人物的悲剧色彩。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与王介甫书(节选)司马光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

37、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

38、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

39、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注】王安石接到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后,回复了此篇。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B.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C.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D.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40、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咸谓介甫不起则已”与“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咸”含义相同。B. “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与“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两句中的“闻达”含义不同。C. “不若坐而待之”与“副有罪,当相坐”(苏武传)两句中“坐”字含义不同。D. “冀君实或见恕也”与“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见”含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表面上向司马光解释上次书信简短而此次“具道所以”的原因,但他着

41、意强调的是“所操之术多异”。B. 从以上两篇中可知,司马光给王安石的信中提到王安石执政才一周年,责备他的人很多,并从几个方面针对刚开始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提出反对意见,王安石逐条反驳,言辞诚恳而理性,心胸坦荡而率性。C. 王安石早就料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行,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D. 王安石表示尽管对方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使老百姓受益,但自己会一如既往,继续推行新法。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2)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答

42、案】10. C 11. D 12. D 13. (1)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政事,意见多次不合,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2)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我以在位久”都是“责”的宾语,不必断开,排除AD;“上大有为”都是“助”的宾语,不必断开

43、,排除B;“事事”是动宾结构,第一个“事”是动词,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全、都”。句意:都说介甫不起用便罢了。/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B. 第一个是“使听说、通报、传报”,第二个是“显达,有名望”。句意:没有一个人敢把这些情况通报给您。/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C.第一个是“坐着”,第二个是“株连获罪”。句意:不如坐着等待。/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D.“含义相同”错误。第一个是“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第二个是“被”。句意: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而燕国被欺侮

44、的耻辱也除掉了。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尽管对方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使老百姓受益”错误。“如君实”句句意是一种假设:如果您责备我在位时间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老百姓受益,那么我知罪。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曩者”,从前;“违戾”,违背,意见不合;“变移”,改变。(2)“迁”,迁都;“胥”,都;“特”,只。参考译文:与王介甫书(节选)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诛议阁下: 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的政事,意见屡有不合,对此,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

45、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私下观察您独享天下的大名已经有三十多年,才能出众,学识丰富,难于起用,易于引退,远近的士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说介甫不起用便罢了,一起用就会立即求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都会受到他的恩泽。天子因此起用您于不可起之中,任用您参与国家大政,岂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众人所厚望的您身上吗?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在朝廷的及来自各个地方的士大夫,没有一个不责备您,就像是从一个人的嘴里说出来的;下至平民百姓、小吏差役,也都窃窃私语,埋怨叹息,所有的人都把罪责推给您,不知道您可曾听到过这些议论并且知道是什么原因吧?我私下认为您的门下之士,正在天天称誉您的盛德

46、,赞颂您的功业,没有一个人敢把这些情况通报给您。而不是您的门下之士就都说:“他正受到君王的信任而专断朝政,不要触犯他而自取其祸,不如坐着等待,不出二三年,他将自己遭到失败。”像这样的人不仅是不忠于您,也是不忠于朝廷的。如果您真的坚信变法主张,推广实行,等到二三年之后,则朝廷所受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救呢?像我就跟门下之士和非门下之士的态度不同,有愧作为你的朋友中的一员,不敢只求目前免于您的谴责、愤怒,而不向您一一陈述自己的恳诚。答司马谏议书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

47、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的道理就清晰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

48、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

49、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友人入蜀 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

50、卜为生。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首联平实,颔联奇险,颈联转人舒缓,尾联深挚,语言简练朴实,笔力开阖顿挫。B. 颔联视角由高到低,峻山迎着人面拔地而起,“云气”傍着马头翻滚。C. 颈联中“笼秦栈”和“绕蜀城”相对,前者写山上蜀道风景,后者写山下春江绕城奔流。D. 本诗既劝勉友人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15. 同样描写蜀道之难,送友人入蜀与蜀道难在写法和效果上有何不同?【答案】14. B 15. 情感表达:送诗语调平缓自然,平静地叙述,情感委婉诚挚;蜀诗开篇极言蜀道之难,情感强烈,奠定了全诗雄放的基调,并随着情感的起伏

51、和自然场景的变化,反复咏叹。描写手法:送不以惊悚的字眼来夸张,而是轻言轻语,用栈道上“山道人面”“云傍马生”两个静景特写来凸显蜀道叠嶂中,一峰突起,如对绝壁,如临深谷的惊险、高危;蜀综合运用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多种手法反复渲染蜀道之险,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蜀还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与畏惧心理,侧面写出了山之高险。【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颔联视角由高到低”错误。人在栈道上走时,山崖从人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视角是由低到高。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情感表达:送着眼

52、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旨上讲,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难,从五言律诗体裁讲,更毋庸备述蜀道难行的苦况。诗语调平缓自然,平静地叙述,情感委婉诚挚;蜀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描写手法:送不以惊悚的字眼来夸张,而是轻言轻语首联平静点出蜀道“崎岖不易行”的题旨,颔联则化虚说为“实感”,紧承“崎岖”二字。“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尽显蜀道的狭窄、险峻、高危、诡异,颈联“芳树笼秦栈,春

53、流绕蜀城”则灵笔一转,由险峻奇诡而优美瑰丽,清丽明畅。尾联则以旷达顺适之情,劝慰友人随缘应机。全诗起承转合皆紧贴诗题,叙事状物,写景寄情,一脉相连。蜀综合运用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多种手法反复渲染蜀道之险,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

54、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蜀还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与畏惧心理,侧面写出了山之高险。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必须做到“_,_”。(2)杜牧

55、阿房宫赋中,“_”一句,从视觉的角度写宫人焚烧香草时的景象;“_”一句,则从听觉的角度写宫车经过时的巨大声响。(3)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用来分析国家灭亡原因的两个句子是“_,_”。【答案】 . (若夫)乘天地之正 . 而御六气之辩 . 烟斜雾横 . 雷霆乍惊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乘”“辩”“霆”“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7月1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强

56、调,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记载着华夏先民在岭南这片土地上的辛勤耕作。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代史,记载着香港被迫割让的屈辱,更记戴着中华儿女_的抗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_的百年奋斗史,记载着香港同胞作出的独特而重要的贡献。有史以来,香港同胞始终同祖国_、血脉相连。“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目的,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一国两制”是反复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符合香港、澳门根本利益,符合国家,民族根本利益,得到14亿多祖国人民鼎力相助,得到香港,澳门居民一致拥护,也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同。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

57、期坚持!17. 请在文中第一段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将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四个病句分别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改为_改为_改为_改为_【答案】17. 救亡图存(不屈不挠) 波澜壮阔(艰苦卓绝) 风雨同舟(休戚与共) 18. . “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 “一国两制”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了的。 . 符合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门根本利益。 . 得到14亿多祖国人民大力支持,得到香港、澳门居民一致拥护,也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同。【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

58、语境形容中华儿女抗争。中国近代史里,中华儿女为拯救国家或民族而抗争,他们在抗争中体现了坚强的意志。据此可以想到“救亡图存”和“不屈不挠”。救亡图存:拯救国家或民族的危亡,谋求生存。不屈不挠: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意志十分坚强。第二空,语境形容百年奋斗史,结合史实可知,百年奋斗是是雄壮的,也是艰辛的。据此可想到“波澜壮阔”和“艰苦卓绝”。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艰苦卓绝:形容极端艰难困苦。第三空,语境说香港同胞同祖国的关系,二者应该是互相帮助患难与共利害相关的。据此可以想到“风雨同舟”和“休戚与共”。风雨同舟:在大风雨 里同坐一条船。比喻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互相帮助,齐心协力,战胜困难

59、。休戚与共: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宗旨是为目的”句式杂糅,可改为“宗旨是”或“以为目的”两种正确的表达。状语“反复”的语序不当,应放在“检验”之前。“符合香港、澳门根本利益,符合国家,民族根本利益”逻辑错误,应先是“国家、民族”然后再是“香港、澳门”。“得到鼎力相助”动宾搭配不当,主语是“一国两制”这种制度,应该是制度得到“大力支持”,而不是帮助。(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熵增定律”是自然界至高无上的原则,它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终极规律,也是人类不可多得的价值总结。什

60、么是熵?它是一个代表系统混乱程度的数值,系统越无序,熵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就越小。任何一个系统,只要是封闭的,且无外力做功,它就会不断趋于混乱和无序,最终走向死亡。生意是如此,公司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这就是熵增定律。比如手机和电脑总是会越来越卡,电池电量会越来越弱,人总是会变得越来越散漫,企业效率总是越来越低下所以,_,人要保持清醒和自律,企业要不断地调整结构,这些都是为了对抗熵增定律。中国有句话叫“家和万事兴”,就是因为一个家庭“和睦”的时候,就是熵最小的时候,因为“和”就意味着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默契,甚至是无摩擦的。“以和为贵”,“天时、地利、人和”,也是这个道理,_。为什么我们几千年来

61、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_。儒家制定了很多规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彼此不能越位,这其实就是为了社会可以“有序”地运转。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 请根据文意,提炼出有关“熵增定律”的三个关键要素,每一要素不超过5个字。21. “自律比懒散痛苦;放弃比坚持轻松;变坏比变好容易。真正自律的人,都在过熵减的人生。”根据熵增定律的文段,请概括“熵减的人生”的含义。【答案】19. 电脑和手机需要定期清理垃圾“和”就意味着熵值最小因为它能把社会的熵值减到最小 20. 孤立系统无外力做功混乱无序 21. 给自己制定规则,让生

62、活开放、有序和有条理,使自己变得更好。【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上句“比如手机和电脑总是会越来越卡,电池电量会越来越弱,人总是会变得越来越散漫,企业效率总是越来越低下”可知,讲了手机、电脑、电池、人和企业的熵增定律,再结合下句“人要保持清醒和自律,企业要不断地调整结构”可知,讲的是人和企业对抗熵增定律,所以此处应该是讲手机和电脑对抗熵增定律,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电脑和手机需要定期清理垃圾”。第二空,由上文“中国有句话叫家和万事兴,就是因为一个家庭和睦的时候,就是熵最小的时候”可知,“和睦”的时候,就是熵最小的时候,再结合“天时、地利、人和”可知,这个道

63、理就是指“和就意味着熵值最小”,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和就意味着熵值最小”。第三空,由上句“为什么我们几千年来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可知,此处回答的是我们几千年来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原因,结合下句“儒家制定了很多规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彼此不能越位,这其实就是为了社会可以有序地运转”可知,是因为它能把社会的熵值减到最小,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因为它能把社会的熵值减到最小”。【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材料“任何一个系统,只要是封闭的,且无外力做功,它就会不断趋于混乱和无序,最终走向死亡”可提炼出有关“熵增定律”的三个关键要素:孤立系统、无外力做功和混乱无序。【21题详

64、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由材料“任何一个系统,只要是封闭的,且无外力做功,它就会不断趋于混乱和无序,最终走向死亡”可知,熵增是孤立系统、无外力做功和混乱无序。再结合“自律比懒散痛苦;放弃比坚持轻松;变坏比变好容易。真正自律的人,都在过熵减的人生”可知,熵减就是开放、有序和有条理,指系统的有序程度,对应到我们的人生中则是要给自己制定规则,使自己变得更好。所以“熵减的人生”的含义就是:给自己制定规则,让生活开放、有序和有条理,使自己变得更好。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尚书中提到,要培养人,必须先陶冶性情。所谓“直而温,宽而栗”,意思是梗直者加以温

65、和,宽厚者加以明辨。而傅雷先生勉励他的儿子,要做这样的人: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可见,良好的性情往往是相反相成的。对于当代青年修身养性,上述材料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方圆相济,修身养性曾几何时,我们开始习惯于给原本中性的性情词染上评价色,外向大方为善,内敛沉默为弊;温柔宽厚为善,严肃高傲为弊;圆为善,方为弊依我刍荛之见:方者,存弊也;圆者,存弊也。方圆相济,乃是修身养性之真义。方者,我将其定义为人固有之质,正如置玉壶中的

66、冰心,似出淤泥的芙蓉,自然无繁饰,是个体鹤立的高蹈姿态。人之出生,并非一张白纸,冰心虽清却有其寒,芙蓉虽雅也有其弱,有人天性爽直,有人天性宽厚,有人温柔,有人高傲总而言之,物之不齐。固守天性不改,虽有顽童的天真可爱,但与他人相交时,总难变通,难免会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寂寥与落寞,“举世皆浊我独清”的自抑与痛苦。古有言:“水至清则无鱼”,若人们一味执着于自己的原有性情,而缺乏对社会性品性的探索,就如同那毫无杂质的清水虽澄澈但无生命之气。因之,固守的原有品性,是很难立于这苍茫中咏叹抒怀的。故而养性当学尚书:直而温,宽而栗。圆者,我将其定义为与世俗之意相合的性情,是外在世界给予我们的规训,是在个体

67、融入社会时必要经历的打磨。龚自珍在明良论中曾批驳过这样的为官之人,他们经过一番驯化磨砺后,为人圆滑,深谙为“清闲官”之道,善于察言观色,深得主上器重。致仕后教育子女也是愿其子孙事事以退缩圆通为老成。诚然,能够拥有一颗敏感圆融之心,不与外物相忤,是一件好事,但若事事如此,没有原则,甚至只把这单一的品性奉为处事圭臬,恐怕不妥。修身是“圆化”的过程,纵使“圆”但也应该如那粒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铜豌豆,有外在的圆融通透,也有内在的铮铮铁骨。傅雷先生教育其子: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诚哉斯言,人既要保留原有的天真之质,即“方”的部分,也要走进社会的手摇炉历练,成就“圆”

68、的部分。但揆诸当下,人性之方被磨砺得缺乏棱角,人性之圆被过度赞美歌颂,发达工业社会一味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正在流水线上被打磨生产。而你,在那条流水线上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提出了六对良好性情,也提示了两种成就原理。第一句起于尚书中舜教育胄子的原则,主要是“分出主次,以次辅主”的原理。无论是尚书原文中表示递进关系的“而”还是译文中的“加以”,都是在明确前者为基础,后者是补充。“直而温”性情耿直者坚持原则,言行难免强硬激烈,温和的性情有助于减少冲突,维系人际关系以保证原则的最终实现。

69、“宽而栗”为人宽厚者不苛求别人,容易滑入是非不明的好好先生的境地,明辨的性情有助于保持警惕,让宽厚之心找到边界而施加于适当之人。傅雷先生的言论则体现了第二种原理:“平等共存,相互作用”。“又又”是并列结构。又热烈又恬静:归有光独坐项脊轩,“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是对古典文化的热烈向往,“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是对自然风物的恬静享受。肩负振兴家族的使命,他“瞻顾遗迹”“不禁长号”,情感热烈,而又“扃牖而居”“大类女郎”,恬然静守。“庭有枇杷树”,寄托了他强烈而又沉静的爱。又深刻又朴素:苏轼谪居黄州,穿着悉如田间老农,所思已入玄冥之境。变与不变的深刻思想,托之于逝水缺月的朴素现象。他享受的是杯盘肴核、

70、耳目视听的朴素的感官快乐,追求的是无拘无束、举止无禁的深刻的精神自由。“高处不胜寒”的深刻,让他回归“起舞弄清影”的朴素;“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朴素,让他获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又温柔又高傲:林觉民临刑绝笔,绵绵柔情诉予意映卿卿,铮铮傲骨撑起革命理想。“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温柔促成高傲;“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是高傲引出温柔。“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生女则似意映,生男则肖意洞,则温柔与高傲皆有所续也。又微妙又率直:庄子与惠施辩谈,直斥友人“拙于用大”而“犹有蓬之心”,而又托不龟手之药自喻江湖心志。他愤然与“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71、”的乱世划清界限,又借大鹏、大椿映射自己的理想人格。坦坦荡荡,不与鸱鸮争腐鼠;非梁非栋,树于无何有之乡。毫不掩饰对世界的拒绝,是庄子的率直;毫不执着对自我的追求,是庄子的微妙。以上展开都是就一人甚至一文来谈“两面性”,使得两种性情的同时并存天然成立,这些人物的正面性,也让性情的相互成就天然成立。而“良好的性情往往是相反相成的”是给定的主题。在写作时需要注意如下几个要素:“良好”说明本题可写的只能是“良好的性情”,它们以“良好”为共性。如两种性情极致对立,如和善与险恶、温柔与粗暴,不可能同属良好。“相反”明确作文的主体内容必须出现相异的良好性情。“相成”明确作文必须承认相异的良好性情能促成积极的结果。于是启示我们在修身养性时,需要注意培养相异的良好性情。所以这次题目的构思要点有两个。一是选择一对或多对良好的性情,它们在字面上有相悖的风格、色彩指向,但基于共同的道德原则或人性需要,所以有相互成就的可能。二是能找到两种性情相互成就的原理。能写出良好性情的“相反”就是基本切题,能写清“相成”就是好文章。立意:1.做一个平衡与兼容的追梦人。2.中通外直,坚守本心。3.一个极端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