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A)A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B重申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C批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激进主张D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解析:“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反映出当时苏俄处于国内战争时期,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保障前线战争的胜利,因此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2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
2、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A)A余粮征集制 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 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强行征收粮食,忽视商品货币关系,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故正确答案是A。3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B)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在1918
3、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4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B)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
4、成,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说明当时许多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只能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因此不可能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5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C)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
5、内政的方针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无论是十月革命之初还是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初,布尔什维克党都面临着巩固政权、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前者是综合考量西方协约国可能会武装干预无产阶级新政权所做出的让步,后者则是在面对农民不满余粮征集制所造成的巨大牺牲而引发的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做出的调整,这说明在政权需要巩固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党都能审时度势,以暂时的妥协换取长远利益,C项正确。61918年列宁指出:“不怕租出格罗兹内的四分之一和巴库的四分之一(格罗兹内和巴库为俄国重要产油区),我们就利用它来使其余的四分之三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6、”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D)A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开始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油田C解除部分中型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D设想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苏俄经济解析:列宁提出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反,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油田,但不能据此推断列宁的讲话是这一政策的开始,且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开始实施,故B项错误;解除的是俄国重要产油区两个大型企业国有化,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故C项错误;允许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是为了发展苏俄经济,“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故D项正确。7“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
7、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B)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余粮征集制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信息看,这段话体现了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视,提出要改善农民生活,苏俄新经济政策含有这方面的内容和规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是对农民的剥夺,斯大林模式注重发展重工业,故可排除。8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C)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8、推行的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农业方面只涉及余粮征集制,没有涉及集体农庄农户,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没有推行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从1929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总数的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户的剧增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有直接关系,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前资产阶级和地主就已消失,故D项错误。9俄罗斯2008年版历史教材中指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C)A以国家调节市场的
9、尝试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D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解析: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类似于国家干预经济,苏联历史上没有类似表述,主要指的是罗斯福新政,故A项错误;“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斯大林模式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错误;由于苏联实行国家工业化,必然导致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从而过早地终结了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发生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0“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房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
10、”“这项事业”应该是(D)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运动 D五年计划的实行解析:“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得益于综合国力的强大,从根源上又得益于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策,故D项正确。111930年3月,斯大林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到6月,集体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了23.4%,斯大林不得不在6月再次改变态度,又一次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高潮。材料直接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A)A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制行为B服务于苏联国家工业化进程C是超越生产力水平的激进措施D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理念不符解析:据题干材料
11、“斯大林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违背农民意愿,故A项正确。12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C)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解析:汽车工业是重工业,而“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不能说片面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到轻工业,故不能反映忽视轻工业的生产,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工业,不是农业,故D项错误;汽车是消费品,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俄采取了一系列非常
12、措施,如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等。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材料二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一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不该参加十月革命的。”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材料三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需的宽松的政治环
13、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1929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1)材料一中的“非常措施”指什么?有何作用?(8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2)材料二中列宁是如何做到“退一步”的?“进两步”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14、?(8分)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含义:恢复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上半期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10分)由新经济政策转到斯大林体制。原因:外部环境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国家落后需要发展重工业;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没有转变思想观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要理解材料一中“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等关键信息,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2)抓住“新经济政策”这一有效信息,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向社
15、会主义过渡,必须恢复国民经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间接过渡。(3)从材料“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可得出由新经济政策转到斯大林体制。从“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可得出外部环境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再从苏联国家经济落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没有转变思想观念等方面加以分析。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各有优越性,也各有缺陷,两者都不可或缺,常常需要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做灵活变化。当一国处于强势时,主要用市
16、场来配置资源,以获得国际比较优势;当一国处于弱势时,主要宜采取计划来配置资源,以形成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不至于在国际竞争中被边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有利于发达国家利用其资本、技术和游戏规则来控制并掠夺发展中国家。刘运新经济法视野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之再认识围绕材料,结合世界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26分)示例论题:发展经济必须采用适合本国国情的资源配置方式。阐述:近代英国,伴随着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强调市场竞争,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霸主。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暴露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后来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增强生产的计划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打击。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来发展生产,恢复了国民经济,缓和了社会危机,探索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不仅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还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世界强国。综上,无论是市场还是计划,只有适合本国国情的资源配置方式才能促进经济发展。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