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基础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山东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地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士不仅数量增多,而且流动性增强,士不再像过去那样经常与王室或诸侯保持密切的联系,体现出知识与权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离,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故B项错误;知
2、识分子自由流动,并没有与现实社会脱离关系,而是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排除C项;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2(2019河北承德一中期末)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A“礼” B“仁” C“德” D“孝”答案A解析春秋时代中国社会处于急遽变革时期,社会动荡,分封秩序已难以为继,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情势提出自己的变革主张,即恢复“周礼”,通过严格的等级制度规范社会秩序,从而实现社会安定。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3(2019河北邯郸期末)先秦儒家倡导“仁爱
3、”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人文观;而墨子主张从“农与工肆之人”中培养成名副其实的“兼士”或“贤良之士”来治理国家。这表明()A先秦实现了选官制度多样化B两个学派的“仁爱”本质相同C儒家和墨家均强调选贤任能D墨家反对儒家阶级固化的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体现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代表宗法社会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以“兼爱”“尚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之目的,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选官制度的多样化,排除A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4、”强调尊卑等级,维护贵族利益,未体现选贤任能,故排除C项。4(2019重庆一中等六校联考)周易系辞上云:“刚(阳)柔(阴)相推而生变化”,又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材料意在说明()A阴阳相克是万物的本原B规律源于对经验的总结C自然界变化是有规律的D道家学派源于周易答案C解析材料“刚(阳)柔(阴)相推而生变化”“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这说明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故C项正确。“刚(阳)柔(阴)相推而生变化”说明阴阳相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规律的来源,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道家学说与周易的关系,故排除D项。5(
5、2019湘赣十四校一联)“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A“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B“事以密成,语以泄败”C“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D“一家二贵,事乃无功”答案D解析材料“法政独出于主”体现了韩非子实行君主专制的思想,与“一家二贵,事乃无功”思想相吻合,故D项正确。“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是主张法律面前平等的思想,A项错误;“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说明保密的重要性,B项错误;“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是兵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6(2019湖南重点高中联考)司马谈在史记论六家要旨中写到:“易大传
6、曰: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说()A积极进取,务实求真B既相互争鸣,又包容共存C面对现实,服务社会D虽主张不同,但追求一致答案C解析“直所从言之异路”即主张不同,“此务为治者也”即面对着共同现实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这说明诸子百家面对现实,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故C项正确。A项“积极进取”的表述,不符合道家;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面对共同的现实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解决问题的目标一致,如面对乱世,儒家要通过“复礼”来恢复社会秩序,而法家则要通过变法来建立一种新秩序,排除D项。7(2019江
7、苏扬州期末)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士”在中国史上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这主要是在强调这一文化传统的()A本土性 B多样性 C凝聚性 D连续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士在中国史上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可知作者主要强调“士”的传统在中国的源远流长,即体现了“士”的连续性,故选D项。材料内容明显无法体现“士”的本土性、多样性和凝聚性,故排除A、B、C三项。8(2019天津十二重点中学一联)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段话主要阐明的是()A政治统一需要思想
8、统一B法度严明利于统一C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D大一统是历史规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这位思想家主张国家统一,且国家统一需要统一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重在强调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法度严明有利于统治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这有助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而不是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大一统是天地永恒的原则、古今共通的道理,而不是历史规律,故D项错误。9(2019江苏四校联考)三国演义开篇叙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青蛇降落、洛阳地震、雌鸡化雄、山岸崩裂,随后蔡邕上书认
9、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对这种政治思想评述正确的是()A反映了儒学天人感应的思想B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解析材料“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A项正确。西汉董仲舒已经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思想与儒、佛、道三教合一无关,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思想也没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错误。10(2019江苏联考)“董仲舒不是一个抱残守缺的学者,而是以儒家的立场来熔铸新的儒家。”董仲舒“熔铸新的儒家”的主要途径是()A否定传统 B参悟思辨C移花接木 D兼收并蓄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把道家、法家以及阴
10、阳五行家等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故D项正确,C项错误。董仲舒并未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否定,A项错误;参悟思辨是理学的特点,B项错误。11(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两汉私人讲学的历史叙述。记叙出处(吴章)治尚书经,教授尤盛,弟子千余人汉书云敞传(疏广)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汉书疏广传(夏恭)习韩诗、孟氏易,讲授门徒常千余人后汉书文苑列传(刘茂)习礼经,教授常数百人后汉书独行列传由此可见,当时()A官学制度遭到一定破坏B重学风气推动士人阶层壮大C经学世族传承中华文脉D四书五经的社会影响力扩大答案B解析表格主要反映了两汉私学的发展,但不能说明当时的官学制度遭到破坏,故排除
11、A项;根据材料“弟子千余人”“学者自远方至”“讲授门徒常千余人”“教授常数百人”可知,两汉私学发展,重学风气的浓厚推动了士人阶层的壮大,故选B项;表格内容体现了个人性质的私学,没有体现经学的世族传承和四书五经的社会影响力,且“四书”由朱熹汇辑而成,在南宋才出现,故排除C、D两项。12(2019山东济南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开
12、始,统治阶级内部及社会的矛盾问题日益暴露,儒家的道德规范陷入窘境,儒学思想出现信仰危机,佛道思想广泛传播,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于是士大夫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辩论,这一思潮被称为魏晋玄学,故A项正确。B项错误,魏晋玄学的出现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C项错误,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D项错误,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与探讨形而上问题的玄学思想不相同。13(2019安徽宣城期末)在唐代,皇帝的生辰放假三天,佛诞和老子的诞辰各放假一天;宋代不认为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这反映了宋代()A儒学复兴运动效果显著B皇权比唐代有所增强C理学已经成为官
13、方哲学D政府法定节假日变少答案A解析唐朝统治者实行尊道、礼佛、崇儒的三教并行政策,因此将佛诞和老子的诞辰也作为法定假日;从材料中的“宋代不认为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来看,佛教和道教地位下降,说明宋朝时期儒学复兴运动效果显著。故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皇权的变化,排除B项;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从材料中只能看出佛诞和老子诞辰不再是法定假日,不能得出政府法定节假日变少的结论,排除。14(2019吉林长春实验中学期末)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
14、这一缺陷的是()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答案C解析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从理论上阐明了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故C项正确。15(2019安徽安庆期末)朱熹认为“君权”是符合“天理”的,君主应循天之理,按天理治理国家,要完全摒弃一切私意,转为天下之大公。朱熹在此强调的是()A“君权神授”,肯定君主意志是天理B“君为臣纲”,规范君臣之秩序C“天人感应”,君主承天意教化民众D“服从天道”,君主应存理灭欲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君主应循天之理,按天理治理国家,要完全摒弃一切私意,转为天下之大公
15、”可知,朱熹强调君主要“服从天道”、存天理灭人欲,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权力的来源问题,也没有体现君臣之间的关系,故A、B两项错误;材料强调君主的行为规范问题,而不是君主对民众的教化,与“天人感应”无关,故C项错误。16(2019河南郑州一测)学者许倬云认为,朱子学的普及,使中国的社会结构经由学术和政治,维持了长期的稳定。这是因为()A朱熹的理学思想迟滞了当时社会发展B朱熹的学术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C朱子学的普及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进步D学术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稳定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社会维持了长期的稳定,B项正确。朱熹的理学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稳
16、定具有积极意义,A项错误;中国政治制度的进步与朱子理学的普及无关,C项错误;中国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学术发展关系不大,D项错误。17(2019南京六校联考)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王阳明()A注重道德实践 B批判虚假说教C强调重义轻利 D提倡心性修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可知,王阳明主张探求内心的良知,提倡心性修养,没有主张道德实践、批判虚假说教和强调重义轻利,故排除A、B、C三项,选
17、D项。18(2019江西新余期末)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A主张改造理学 B重书本轻实践C注重道统权威 D强调学术创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程颐认为程颢继承了圣圣相传的圣人之道,王阳明认为其学说才是圣人之道的精华,这说明他们都注重道统权威,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改造理学、重书本轻实践,排除A、B两项;材料强调的是传统的继承而非学术创新,故D项错误。19(2019安徽皖江联考)有学者认为明朝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以
18、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这一思潮()A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 B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C是对理学思想的创新 D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王艮、李贽的思想是传统思想活跃的表现,而非来自于西学,不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可知,明朝后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故选B项;王艮、李贽的思想是对理学思想的反叛,而非创新,故排除C项;他们的思想主要表达了对人的重视和肯定,没有表达民主政治诉求,故排除D项。20(2019广东百校联考)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
19、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中,万民和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统治,万民和臣子是君主的奴仆;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中,君臣关系应该平等,设立学校作为监察和咨询机构,有权对君主、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学校是培养人才且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这反映出黄宗羲认识到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C项正确。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而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项;黄宗羲强调的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而非平等
20、和谐的君臣关系,排除B项;在黄宗羲的设想中,学校是沟通君臣与万民的渠道,而非“教化”的工具,排除D项。21(2019黑龙江哈六中期末)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指出:“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因其自然之利而无以扰之,而才(财)不可胜用矣”。据此可知,唐甄()A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B谴责中央集权统治C主张发展自然经济 D要求减少政府束缚答案D解析“因其自然之利而无以扰之”意为顺其自然,统治者不要过多干预,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甄的经济主张,与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谴责中央集权统治无关,排除A、B两项;“为政之道,必先田、市”表明唐甄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和商业,故C项错误。22(2019陕
21、西一模)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B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C征收工商税减轻农民负担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答案D解析王夫之这段话的大意是:粟米价贵伤害商业,价贱则伤害农业。当其价格昂贵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贱,政府强制平抑粮价,那么粮商不再收粮出售,只会导致粮价更贵;当粮价低贱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格提高,政府强制要求粮食售价提高,那么粮商压仓不售,只会导致粮价更加低贱。材料中王夫之并未论及农业和
22、商业关系,故排除A项;王夫之反对政府干预粮价,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征收工商税的主张,故排除C项;王夫之反对政府强制干预,主张粮价遵从市场调节作用,故D项正确。23(2019内蒙古鄂尔多斯一模)清代盛行的小说镜花缘中描绘的女儿国,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此小说()A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实B比历史著作可信度更高C反映出时代环境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可以作为研究清代进步思想的资料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镜花缘中封建男女角色的转换侧面反映出清代反对封建传统礼教思潮的产生,故D项正确。小说是对现实的讽刺,并非再现现实,排除A项;小
23、说属于文学作品,可信度并没有高于历史著作,排除B项;小说情节并非对历史现象的真实叙述,故排除C项。24(2019浙江温州适应性测试)“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若其心正、其事善,虽不曾识字,亦自有读书之功”。上述两种观点反映了()A孟子与墨子的对立 B老子与韩非子的统一C朱熹与陆九渊的对立 D陆九渊与王阳明的统一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反映的是理学的“格物致知”,其代表人是朱熹;“若其心正、其事善,虽不曾识字,亦自有读书之功”反映的是心学的“本心体悟”,其代表是陆
24、九渊。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26分,共52分。25(2019北京东城期末)“亚圣”孟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一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摘编自林晓平论孟子对历史治乱盛衰的总结材料二汉唐之际,在儒学圣贤中,孟子地位低于孔子的弟子颜回等人。宋神宗年间,孟子成为科举及教育的重要内容,孟子被加封为“邹国公”;徽宗时孟子成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作四书集注,影响巨大。元代,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孟子
25、被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太祖朱元璋对孟子中“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深为反感,令人删改孟子。明世宗时直接尊孟子为“亚圣”。清康熙帝时将孟庙扩建,规模仅次于孔庙。摘编自刘景文、陈美容孟子历史地位的演进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6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孟子地位是如何变化的。(8分)答案(1)思想主张:历史发展治乱更替,有其规律性;行“仁政”以得民心,善用人才。(6分)(2)北宋至清,孟子的地位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自北宋开始,孟子被历代君主不断加封,最终成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渐提
26、升,并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孟子的思想,适应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的需要,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为后世思想家、统治者所重视并不断改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8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得出历史发展治乱更替,有其规律性;由材料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得出行“仁政”以得民心;由材料一“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得出善用人才。第(2)问,由材料二“汉唐之际,在儒学圣贤中,孟子地位低于孔子的弟子颜回等人。宋神宗年间,孟子成为科举及教育的重要内容”“元代,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清康熙帝时将孟庙扩建,规模仅次于孔庙”得出北宋至清
27、,孟子的地位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由材料二“孟子被封为邹国亚圣公”“明世宗时直接尊孟子为亚圣”得出自北宋开始,孟子被历代君主不断加封,最终成为“亚圣”;由材料二“徽宗时孟子成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得出孟子一书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渐提升,并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结合孟子思想发展的时代特征得出,孟子的思想,适应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的需要,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为后世思想家、统治者所重视并不断改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26(2019河南开封定位)阅读表格,完成下列要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提出以下主张:时期代表人物思想主张春秋孔子“
28、仁者爱人”“为政以德”“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战国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汉代董仲舒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宋代朱熹“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明末清初顾炎武“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人之大伦曰君臣,曰父子。臣事君,犹子事父也”王夫之“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自拟论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角度对所拟论点进行论证。(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点,并能结合时代的信息对提取的论点进行说明,史
29、论结合)(12分)答案略解析首先根据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儒家的道德观,虽然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提出不同的主张,但他们都强调道德的作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角度对所拟论点进行论证,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点,并能结合时代的信息对提取的论点进行说明,史论结合。27(2019江苏扬州期末)“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如果说,“一盘
30、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材料二新民本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天子之令不行于郡
31、,州牧刺史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1)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旧民本”思想的主要主张。根据材料一,概括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差异。(1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民本思想家约束君主权力的主要措施。(6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民本思想”。(7分)答案(1)思想主张: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5分)主要差异:内容主旨不同:前者包含尊君(呼唤君主集权)思想;后者包含限君(解构君主专制)意识。产生背景不同:前者是小农社会;后者是手工商业时代。(8分)(2)主要措施:扩大宰相权
32、力(提高宰相地位);使学校具有治理国家的功能;地方分权。(6分)(3)评析:新民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但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羁绊;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提出近代的民主思想;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先声,但未对当时社会产生直接影响;约束君主权力,但措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儒家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和荀子的“君舟民水”,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
33、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可从产生的背景和内容主旨两个方面比较新旧民本主义的差异。第(2)问,根据材料二“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可知,新民本思想主要通过扩大宰相权力,学校具有治理国家的功能,地方分权等措施约束君主权力。第(3)问,根据材料一“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并结合材料二内容,对新民本思想进行一分为二的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