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594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治学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文学小言一文中,王国维又把这三种境界说成“三种之阶级”。并说:“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王国维所引词句第一为晏殊蝶恋花,第二为柳永蝶恋花,第三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第一境界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应该登高望远,鸟瞰路径,了解概貌,“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说:做学

2、问成大事业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第三境界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最终取得了成功。其实,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展示的不仅仅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走的人生三步曲,普通人,哪怕是想成就一点小事业的人,何尝不经过这三步呢?“立志奋斗成功”,成功者必不可少的三步。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一部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佛教经典。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

3、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说教部分的内容可以大略分为几类:批判外道的邪见异说,剖析痴人愚行产生的原因,训谕僧徒严守戒律、精勤修持,规劝世俗人及时行布施,解说某些深奥的佛教义理。2背景资料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

4、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百喻经是突出体现这一特色的著作。佛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3文化常识经儒经:中国的学术传统相当久远。总结学术史的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对于错综复杂的远古文化,孔子率先从学术史角度,条分缕析,最后总结为六经”。先秦“六经”包括易、诗、书、礼、乐、春秋。“周易”为儒经之首。汉代,乐经亡佚,只剩五经立于学官;唐代,出现十二经:易经诗经尚书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包括左传公羊传

5、谷梁传),后增加论语尔雅孝经。宋明时期,加入孟子,定型为十三经。佛经:梵语修多罗,华译为契经,即上契十方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一切听经众生的根机,又是线义,即贯串佛所说的法和道理,以免散失,为三藏之一。三藏又作三法藏。藏,梵语,意谓容器、谷仓、笼等。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为: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意译契经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律藏:意译调伏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论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抉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以殊胜之智

6、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论藏又称论部,与摩呾理迦(意译作本母、论母)、优波提舍(意译作论议)具有密切之关系。自主学习1易误读字庵婆罗果(n)嗤笑(ch)敕之(ch) 诣市(y)2通假字不得半车炭之价直(直,通“值”)3一词多义当既卒相以4古今异义(1)昔有愚人,至于他家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古义:别人家今义:他的家(2)即便断食古义:于是,就今义:即使(3)傍人语言古义:对说今义:话语(4)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古义:过,经过今义:亲身遭遇,亲自经受(5)便以血污涂其面目古义:脸今义:面貌,脸面、面子5词类活用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鲜美)极渴须水(名词作动词,喝水)我教

7、汝出(动词作名词,出来的办法)6文言句式(1)判断句见热时焰,谓为是水(2)被动句其所乘马为他所夺默然无对,为人所笑如此痴人,世间所笑(3)省略句主人与(之)食昔有一人,先(于)瓮中盛谷诈现死相,卧(于)死人中心生疲厌,以(之)为苦恼(4)倒装句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宾语前置)文本研读愚人食盐从前有个思维迟钝的人到别人家去串门。当主人与他一起吃饭时,由于饭菜放盐少而很淡,这个人就对他的朋友说:“饭菜没有什么味道。”主人听后,就多放了点盐。多加了点盐后饭菜味道就好多了,这个人就在心中想:“原来饭菜好吃,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啊,就多放那么一点就这么好吃,如果放的更多不就更好了吗?”愚人无知,便

8、大口大口吃盐。最后终因吃盐过多,反而被其败坏了口味,引起口腔疾病。这就如同现在流行的外道邪说一样,说什么少吃东西可以得道成仙,于是便开始尽量少吃或不吃,有的甚至持续七天或十五天的时间,这只不过是白白地折磨自己的身体,并无益于修行啊。这和故事中的愚人是一样的,因为盐可以使饭菜味美而多吃盐,最后导致口腔疾病,听信外道邪说并依此修行是和这位愚昧无知的人一样的。渴见水过去有这样的一个人,痴呆而无智慧。在路上走得非常口渴,很想弄些水来,以解除这个苦痛。看到远处热雾,当作是水,于是追逐行走到印度河。到了河边,这个人却只是呆望着,并不喝水。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找水喝,现在找到了水,为什么又不喝呢?”这人

9、回答说:“如果喝得完这么多的水,我就喝。这里的水太多不能全部喝尽,所以我不去喝了。”大家听了他说的话,都笑他。入海取沉水从前有一个有声望的人的儿子,到海里去采取沉香。 经过了好几年,方才得到一车沉香运回家来。于是他拿到市场上去卖。因为价格太高,始终没有买主。过了很多天也没有卖出去。这样,他心里疲惫厌烦,因为这而非常苦恼。他看到市场上有很多人挑着炭卖,总是一挑到就能够快速卖掉,他心里想:不如把沉香烧成了炭,就可以很快地卖出去了。于是他就立刻把沉香烧成了炭,果然一到市上就卖出去了,可是一车的沉香,(烧成炭再卖)还得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尝庵婆罗果 曾有一位有声望的人,派人拿了钱到他人果园中去买庵婆罗

10、果,吩咐道:“很甜美的,你就买来。”这个人就拿钱去买果了。果园主说:“我这树的果都很好,没有一个坏的,你尝一个,就知道了。”买果人说:“我要一个一个都尝了,才买。若是只尝了一个,怎知好坏呢?”接着就取果都一一尝过,拿回家来。长者见了,觉得厌恶,就不吃,便都扔了。诈言马死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敌阵击打敌人。由于胆小害怕,不敢作战。就把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中。他骑的马也被敌人夺走。军士们撤离战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别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已经回到住处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呢,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

11、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无话可答,为人们所嘲笑。驼瓮俱失从前有个人,先是在瓮中装了谷子。骆驼把头伸进瓮中吃谷子,过后头在瓮中出不来了。骆驼头出不来,这人很是忧愁烦恼。有一位老人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怎样把骆驼头)弄出来,你听我的话,必定能快快弄出来。你应斩掉骆驼的头,自然就能使它出来了。”这人就采纳了老人的话,用刀砍了骆驼的头。既杀了骆驼,而又把瓮弄破了。如此愚人,为世人所嘲笑。【主旨归纳】愚人食盐经文的本旨是批评外道修持中过分强调“断食”而带来的弊端,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恰到好处。渴见水这个故事说明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讽刺那些一时不能全部得到就索性全部舍弃不要的

12、愚蠢之人。入海取沉水的故事说明要修佛果,就不能怕难而生退心,如若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把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尝庵婆罗果说明了在生活中既要学会见微知著,懂得变通与推理,又要坚持原则,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诈言马死比喻有一种人,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肯老老实实坦白认错,总以为别人不一定知道,于是,信口雌黄,编造谎言,结果弄得自己下不了台!驼瓮俱失比喻在通常情况下,要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对多种意见比较分析,选取最佳意见,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出现“驼瓮俱失”的情形。要点解析热时焰即热时炎,佛教术语,阳炎也。炎热时,远望旷野,则风尘映日光,生

13、一种之幻影。谓之阳炎。亦曰野马。渴鹿或无智之人,见之为水。以喻一切有为法之虚假不实。智度论六曰:“焰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涅槃经二十曰:“如热时灾,愚痴之人,谓之为水。”维摩经观众生品曰:“如热时灾如呼声响。”文本探究1熟语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条。你对尝庵婆罗果这则故事中的“买果者”有何新认识?思路提示:古人有语“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就是要我们能够见微知著,善于推理,由此及彼。那买果人只要抽检几个果子,便可知好坏,而他却固执不变,可谓胶柱鼓瑟了。更何况古人又倡言“通权达变”,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又要善于根据情况采取相应对策。所以说“买果者”是干了

14、“吃力不讨好”的事情。2百喻经六则在说理上有何特色?思路提示:作者运用熟稔的白描手法,使情节生动,人物传神。每个诙谐风趣的故事皆能使人得到反省与启示。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及个人的体会来叙述发人省思的哲理,在虚妄的人物中反映现实的人生。用字虽浅近,寓意却无限深远,让人在现实中获得人生启示。读经修心做人读百喻经有感百喻经,笔者也将它称为百愚经,因为这就是一部生活中众多愚人的写照集。它其实就是一面哈哈镜,无情地照出我们每个自以为是的人的扭曲的那一面。我们不都是愚人吗?我们都清楚地知道,这个太平盛世其实蕴藏了无数劫难,然而在死生大限前,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依然活得如此浑然无知而歌舞升平。今朝欢乐,明朝枯骨,生

15、命的必然和偶然,也就是一线之隔,一切的贪嗔痴怨,都要归于虚空。佛学让我们探寻生命的幽微逻辑,让我们一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让我们学会做人。我们的人生是如此短促,孔子在川上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则说“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停留和游移,我们的生命实践是要当下即思即行,夙夜匪懈,不能停歇啊。儒释道三家对修心养性的最高思想和终极目标其实是殊途同归。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儒家这一身心性命之学,到宋明以后,正是在和中国化了的佛学禅宗结合之后,产生了新儒学陆王心学,“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这与佛家有宗的“万法唯识”的思想异曲同工;而老庄认为世界本

16、质的“道”是永恒的变化,人类的价值体系都是有限和相对的,圣人要追求的应是“天人合一”“无我”的境界,将自己内心独立于外界,超越所有二元对立的有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达到心灵的绝对自由和快乐,这与佛家的打破空有对立的“一佛乘”思想和“如如不动”“涅槃寂静”的极乐境界的本质不也是一致的吗?所以,修炼一颗如如不动的心才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的。不论你采用或倾向的是儒家,还是佛家,或是道家思想,关键还是在于实际行动。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是空,但空不是无,空是有的包容,空有相即。用一颗看透真相的心来观照自己、观照周遭

17、,观照生命的一切,这是“智”;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来积极入世,积极成就,济世度人乃至自度,那是“悲”:悲智双运,方为修行修心的大智慧。(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基础训练(18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致令口爽 爽:败伤。B经历多日,不能得售 售:卖出。C诣市卖之 诣:到。D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寻:寻觅。解析D项,寻:接着。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D项均为名词,相貌,样子。A项,副词,就,则/副词,应该,应当;B项,副词,之后/连词,既然;C项,副词,终究/副词,突然,仓促。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

18、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解析A项,代词,代沉水/助词,的;B项,介词,因为/介词,拿、用;C项,都是连词,就;D项,动词,作为/介词,表被动。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A食已口爽,返为其患B默然无对,为人所笑C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D傍人语言解析B项,古今义都是“沉默的样子”;A项,古义:败坏了口味/今义:清爽可口;C项,古义:年长有声望之人/今义:年纪大、辈分高的人,年高有德的人;D项,古义:告诉(他)说/今义: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又指话语。答案B5下

19、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同一种活用情况的是()(3分)A徒自困饿,无益于道B所以美者,缘有盐故C汝当斩头,自得出之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解析B项,美,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鲜美。其余三项是使动用法;A项,饿,使饥饿;C项,出,使出来;D项,乐;使快乐。答案B6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3分)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汝马本黑,尾何以白C默然无对,为人所笑D其所乘马为他所夺解析B项,为宾语前置句。答案B二、阅读理解(36分)(一)课内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入海取沉水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

20、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诈言马死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驼瓮俱失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

21、此痴人,世间所笑。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即烧为炭,诣市卖之 诣:到。B以其怖故,不能战斗 怖:害怕。C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默:沉默。D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复:同样。解析D项,复:又。答案D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B项,都是副词,“已经”的意思;A项,代词,他/指示代词,这;C项,助词,与“为”配合使用,表被动/名词,处所,地方;D项,副词,不要/代词,没有人。答案B9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3分)A如此痴人,世间所笑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天下未之有也D若但尝一,何以可知解析A项,是被动句

22、。答案A10下列语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写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诣市卖之,以其贵故,(沉水)卒无买者。B(那人)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在)死人中。C(骆驼)既不得出,以(入头瓮中食谷)为忧恼。D(那人)即用其语,以刀斩(骆驼)头。解析C项,应为:(骆驼)既不得出,(那人)以(骆驼入头瓮中食谷不得出)为忧恼。答案C11下列对入海取沉水一段文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多年的辛苦,才打捞了一车,他把沉香运回到家里。B由于沉香的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他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C他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

23、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D那人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然后再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解析A项,“经过多年的辛苦,才打捞了一车”与原文内容不符。答案A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译文:_(2)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译文:_解析在第(1)句中,注意“傍”是通假字;“语言”是同义复用,“语”即“言”;“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变成白色”。第(2)句中,“我教汝出”为省略句,应为“我教汝出(法)”;“自得”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意思是“自

24、然”。答案(1)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2)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骆驼)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二)课外阅读(15分)阅读百喻经中的这篇文章,完成1316题。三重楼喻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馀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钱财,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土作楼。愚人见其垒土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何等?”木

25、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层。”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层?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馀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馀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B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

26、/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馀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C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馀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D譬如世尊四辈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馀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解析句中的“言”“唯”等词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答案A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喻: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这种文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通常是借托某种事物,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达到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的目的。B轩:指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有窗的长廊或小屋等。本处指前者。C世尊:是对

27、佛陀的尊称,佛的十号之一,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便有一尊佛住世,佛是最尊贵的,所以用世尊来称呼佛,为世间最尊贵的人。我们在佛经上常见的“世尊”是指释迦牟尼佛。D三宝:在佛教中,称“佛、法、僧”为三宝。佛宝指圆成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佛教法如实修行、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后以指佛教。解析B项,“轩”与“敞”一起表示宽敞的意思。答案B15选出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本故事意在劝说修行佛法者,应该虔诚修持,精勤修敬三宝,不能懒惰懈怠,欲得正果,应从根基修起。B本故事所含有的道理与“海市蜃楼”同,都是言基础的重要性,任何想抛弃基

28、础而一步登天的做法都是愚蠢的。C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脚踏实地,只作空想、幻想的人。D这则故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要想有大的建树,要想使自己的人生精彩,不能只艳羡他人的辉煌,应从自身脚踏实地地做起。解析B项,“与海市蜃楼同”错,“海市蜃楼”喻虚无缥缈的事物。答案B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译文:_(2)如彼愚者等无有异。译文:_答案(1)为什么以前没有建造一座像这样的楼呢?(2)和这个愚人相比并没有什么两样。【参考译文】远古时期,有一个很富有的人,却愚蠢无知。他来到一个富人家做客,看见一座三层的楼房,宽敞高大,庄严华丽而且敞亮通风,内心十分羡慕,

29、心里想:“我的钱财并不比他少,为什么以前没有建造一座像这样的楼呢?”他立刻叫来木匠,问道:“懂不懂怎样造一座像他家那样漂亮的三层高楼?”木匠回答说:“他家那座楼就是我建造的。”富人于是就说:“现在就请你照样为我建造一座楼。”这时候木匠就清理地基测量土地,制坯垒砖,准备造楼。愚人看到他这些安排,心怀疑虑,不能明白,就问他:“你这在干什么?”木匠回答说:“我在建三层楼啊”愚人又说:“我不要盖下面这两层,你先为我建造最上面的一层楼房。”木匠答道:“哪有这样的事!哪有不造底层就能造第二层的?哪能不造第二层就能造第三层的道理?”这愚人固执地说:“我现在不要下面两层,你一定得替我建造最上面的那层。”当时的

30、人听说这故事,都笑话他:“哪有不盖下面一层就能造到上面第二层、第三层的!”这就像释迦牟尼佛的四辈弟子中,有的人不虔诚修持,不敬重佛、法、僧三宝,懒惰懈怠,却想修得正果,因而他说:“我现在不需要那三果,只求修得第四阿罗汉果的最高果位。”这也同样被当时人们耻笑,和这个愚人相比并没有什么两样。三、表达交流(7分)17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而且禅意颇浓。请你赏析过香积寺这首诗体现的禅意。(100字左右)(4分)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答:_答案诗人以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营造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显得十分含蓄而耐人寻味。“安禅制毒龙”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的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18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用准确、鲜明的语言对其加以解释和评价,不超过60字。(3分)(1)用双腿读书,用眼睛思考。戴旭(2)我们坚信,寿衣没有装钱的口袋。斯坦福韦尔答:_答案(示例)(1)从实践中学习,在观察中思考。这句话以错位而新奇的表达,极其简练地揭示了读书与实践、观察与思考要紧密结合的道理,言简意赅。(意对即可)(2)人,死后不必也不能把财产带走。这句话以形象的语言表达了韦尔和妻子的财富观与慈善观。(意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