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中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年至2000年左右。由此可知,考古界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A. 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B. 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C. 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D. 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2. 在孔子看来,要纠正春秋时代的社会弊端,最可靠的手段是A.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B. 礼法兼治,王霸并用C. 以民为本,推崇天理D. 恢复周礼,倡导仁义3.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常用字在逐步简化,产生了隶书,而且隶书已经遍及楚
2、、秦、晋诸大国,使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法律的抄写、殉葬遗册、盟誓载书等,甚至有的私人印章也以隶书为之。但秦始皇以小篆为法定文字。由此判断这一做法A. 违背文字发展趋向B. 阻碍了文化的交流C. 使小篆取代了隶书D. 是实现统一的前提4. 下图是汉代画像石。该场景反映了A. 井田制下奴隶劳作B.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C. 庄园经济集体生产D. 公有制下精耕细作5.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特征的是A. 京剧艺术形成,形成象征虚拟的传统B.
3、书法注重追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C 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D. 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6. 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A. 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B. 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C. 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D 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7. 据统计,北宋录取正奏名进士19259名,闽东北约50人;南宋录取正奏名进士23198名,闽东北达422人。南宋时期闽东北进士人数占比达到北宋的七倍。据此可知南宋时期A. 社会各阶层热衷于科举考试B. 闽东北的经济文化发展快速C. 理学已成为官方的正统哲学D. 科举考试存在严重地域歧视8.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
4、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趋势A.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 消除阶级对立关系9. 某校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如图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A 科学技术发达B. 医学领先世界C. 手工技艺精湛D. 绘画成就卓越10. 下列为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该表能够说明年代农业税(万贯)商税(万贯)农业税:商税至道三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五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
5、2A. 商税逐渐成为政府主要财源B. 纸币成为这一时期主要流通货币C. 加强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监管D. 边境战争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发展11. 金代海陵王时,废猛安谋克制下的万户一级为路,使其置于京府和节镇州之下,其地位与防御州、县等,并纳入官员品级制的系统之中。这一改革A. 废除了猛安谋克制度B. 解决了“冗官”问题C. 推动地方官制的统一D. 实现了官制的女真化12. 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等地;明朝设置都司卫所等机构管理蒙古等地;清朝设置理藩院管辖蒙古、新疆及西藏等地。这些机构的设置A. 旨在防御西方列强的侵略B.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 推动了边疆地区对外开放D. 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13
6、.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A. 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B. 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C. 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14. 根据下图,可以得知玉蜀黍()A. 在明朝开始被大量种植B. 丰富了百姓的饮食结构C. 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D. 是中外物种交流的结果15. 某学者描述说“鸦片战争后,原来在从广东通到内地的大道上谋生的人变成了流浪者;而原来在安徽与上海之间流浪的
7、人,却变成了谋生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上海开辟通商口岸B. 战争对广东经济破坏严重C. 经济重心发生转移D. 安徽与上海经济联系紧密16.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主要表明当时的中国A. “天朝上国”观念发生变化B. 政府开始建立总理衙门C. 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 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17.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下列历史解释合理的是选项史料历史解释A南京条约):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鸦片战争中英国损失共计二千
8、一百万银元B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C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推动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产生D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列强逼签辛丑条约的目的是报复义和团运动A. AB. BC. CD. D18. 如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A.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C.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抵起瓜分中国狂潮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19. 如图是19世纪40-60年代清政府中满人与汉人人数,这说明A. 反映出满汉矛盾日益尖锐B. 太平天国冲击了政权
9、结构C. 为洋务运动埋下重大隐患D. 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所致20.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塞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造成这一“殊途同归”现象的共同原因是A.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 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C.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D. 三人代表不同的政治利益21. 如图漫画发表于1912年上海民权画报。该漫画可用于说明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C.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D. 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22. 据载,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割了辫子,黎元洪在武昌
10、起义后被枪口逼迫剪了辫子,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前夕割了辫子。这说明A. 革命党人的行为与动机具有一致性B. 辛亥革命开启近代社会习俗变革潮流C. 孙中山是剪辫运动最早的倡导者D. 辫子去留成为当时是否革命的风向标23. 1914年2月,民国政府农工商部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这些举措A. 推动了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B. 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C. 迫使列强减少对华商品输出D. 有利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24. 1919年前后,中国城市出现了第一次离婚高潮,而且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
11、离婚主动方以女性居多的现象;“婚姻自由”也登上了当时的话题榜前列。这说明当时A. 婚姻自由成为社会共识B. 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C. 离婚成为一种社会风尚D. 女性掌握了婚姻自主权利25. 下表是北洋政府财政支出预算中军费增长的情况。据所学知识可知,与这段时期军费不断增长相关的主要背景是年份岁出总数(百万元)军费支出数(百万元)军费占岁出总数的(百万元)军费增长指数(1916年=100)1916471.5159.43381001919495.82243.813619256344297.746.9187A. 农民起义不断B. 挑起国际战争C. 边患危机严重D. 军阀长期混战26. 1946年胡
12、蛮评论蔡元培道:“美学必然的服务于民族的阶级的斗争。然而他憧憬着一个没有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大同世界,他企图寻找一个可以改进国民精神,以至于由此可以和平达到理想国的工具。”由此可推知,当时胡蛮A. 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B. 否定了文化改造的必要性C. 反对蔡元培的办学方针D. 主张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27. 如表是1927到1930年中共党员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出身的党员比例统计。这反映了时间工人所占比例(%)农民所占比例(%)1927年50.818.71928年10.976.61929年71930年5.5A. 工人阶级丧失领导地位B. 农民阶级觉悟全面提升C. 中共探索新的革命道路D. 社会结
13、构出现剧烈28. 1917年4月,英、法、美等国拒绝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1942年10月9日,美国与英国政府却分别通知中国政府,自愿放弃在华特权,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主要是因为A. 资本主义列强综合国力遭削弱B.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 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D. 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形成29. 1933年10月,勤奋体育月报创刊词疾声呐喊:“强邻压境,国难当-.积极的注重国民体育训练,准备疆场强劲的战上,养成耻雪保国的健儿。这是今后全国体有界的动向,也是全国体育界的责任”这表明当时A. 中国传统体有向科学化发展的趋势B. 七七事变后国人尚武意识被激发C. 体育
14、界自觉担当起抗日救亡的责任D. 民众的体有观念得到极大地增强30. 据下表,可知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表(建国前)时期政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制定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A.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 农民的根本利益C. 马列主义革命理论D. 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二、非选择题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
15、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鳊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
16、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战国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32. 对外视角的波峰和波谷材料一 在唐代,“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
17、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1)依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材料二 明朝末年,有记载的英国最早来华的商人,通过一位懂得中葡语言的通事(注:翻译人员),与中国人打交道。清朝前期,朝廷实施了特色的对外政策,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窗口。在对华贸易中,英国的对华贸易需求旺盛,欧洲其他国家风尘莫及。双方的语言交流逐渐成为热门话题。18世纪上半叶,广州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从l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
18、通用语的主导作用。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奉和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华英贸易字汇等。莫再树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东地区“外语”变化与原因。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国学”的观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末,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阶段时间内涵第一阶段晚清到辛亥革命国学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语言,其出发点是本于爱国主义的立场、着眼于政治的救亡。第二阶段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人们关注的不是把国学作为国家兴亡的文化基础,反而是从文化的角度,批判原有文化,引进西方文化价值来发展现代中国的文化。第三阶段20世纪20
19、年代人们对国学的关注,既不是强调政治,也不是突出文化,而是注重如何发展学术研究。据陈来近代“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变整理从材料中提取一到两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中山市高一级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1. 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年至2000年左右。由此可知,考古界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A. 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B. 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C. 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D. 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
20、境【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可知,石器时代的分界线上的依据是青铜器的出现,即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正确;氏族公社属于原始社会,A说法错误;材料与贫富分化无关,B错误;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不是“划定石器时代”的依据,D错误。2. 在孔子看来,要纠正春秋时代的社会弊端,最可靠的手段是A.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B. 礼法兼治,王霸并用C. 以民为本,推崇天理D. 恢复周礼,倡导仁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孔子主张仁与礼,通过恢复周礼,倡导仁义来应对社会礼崩乐坏的现状,D项正确;ABC项分别是
21、道家思想,荀子思想,理学思想,排除ABC。3.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常用字在逐步简化,产生了隶书,而且隶书已经遍及楚、秦、晋诸大国,使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法律的抄写、殉葬遗册、盟誓载书等,甚至有的私人印章也以隶书为之。但秦始皇以小篆为法定文字。由此判断这一做法A. 违背文字发展趋向B. 阻碍了文化的交流C. 使小篆取代了隶书D. 是实现统一的前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小篆在字体结构上较为烦琐,不符合当时文字简化的潮流,故A项符合题意;秦始皇以小篆为法定文字,统一了文字,促进了文化交流,排除B;隶书仍然存在及在使用,不存在被取代的说法,排除C;统一文字是在实现国家统一之后,排除
22、D。4. 下图是汉代画像石。该场景反映了A. 井田制下奴隶劳作B.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C. 庄园经济集体生产D. 公有制下精耕细作【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片的画面可以看出,画面中有多人劳动,并且有分工,反映出汉代庄园经济之下的集体劳动的场景,C项正确;汉代没有井田制,排除A;小农经济之下不会有这么多人,且也不存在多项分工,排除B;材料看不出是公有制,当时实行的是土地私有,排除D。5.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特征的是A. 京剧艺术形
23、成,形成象征虚拟的传统B. 书法注重追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C. 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D. 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彰显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精神自由、富于智慧的时代精神的文化成就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风格各异文学,C项正确;京剧艺术形成于清代,A项错误;书法注重追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是宋元时期的文化特色,B项错误;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的小说是明清时期的文学成果,D项错误。6. 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A. 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B. 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C. 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D. 民族间生产和生
24、活相互融合【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标题可知,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人工育蚕技术,而汉族学会制作少数民族的食物制作,这体现了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的相互融合,故选D。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即意味着人们书画艺术的审美功能超过了实用功能,但材料显然是体现实用功能,排除A;由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就得出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的结论,程度上的推断显然过于草率,排除B; 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反映的是民间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从中显然无法得出统治者对此的态度,排除C。【点睛】实物资料有助于人们直观地了解历史,但在依据实物资料进行推论的过程中切记不可违背科学性原则,用词要准确,不能出现程度上的偏颇。7.
25、 据统计,北宋录取正奏名进士19259名,闽东北约50人;南宋录取正奏名进士23198名,闽东北达422人。南宋时期闽东北进士人数占比达到北宋的七倍。据此可知南宋时期A. 社会各阶层热衷于科举考试B. 闽东北的经济文化发展快速C. 理学已成为官方的正统哲学D. 科举考试存在严重地域歧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南宋时期闽东北进士人数占比达到北宋的七倍”可得出,随着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完成南移,闽东北地区的经济实力及文化影响力有所增强,故影响到进士的人数,故B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理学在南宋之后才成为正统,排除C;材料看不出地域歧视,排除D。8.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
26、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趋势A.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 消除阶级对立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由向人征税改为向地征税,说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故C选项正确;“舍人税地”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A选项错误;保证农民生产时间的是唐朝的租庸调制,故B选项错误;两税法不可能消除阶级对立,排除D。9. 某校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如图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A. 科学技术发达B. 医学领先世界C. 手工技艺精湛D. 绘
27、画成就卓越【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据图片上的人物“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医圣”,代表作为伤寒杂病论)、华佗(主要贡献为麻沸散和五禽戏)、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的第七位数字)”可知,都四人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A正确;医学领先世界适合张仲景和华佗,与蔡伦、祖冲之无关,B错误;C、D与材料无关。10. 下列为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该表能够说明年代农业税(万贯)商税(万贯)农业税:商税至道三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五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
28、17.228:72A. 商税逐渐成为政府主要财源B. 纸币成为这一时期主要流通货币C. 加强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监管D. 边境战争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看出,商业税逐渐超过了农业税,说明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纸币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排除C;材料与边境战争无关,排除D。11. 金代海陵王时,废猛安谋克制下的万户一级为路,使其置于京府和节镇州之下,其地位与防御州、县等,并纳入官员品级制的系统之中。这一改革A. 废除了猛安谋克制度B. 解决了“冗官”问题C. 推动地方官制的统
29、一D. 实现了官制的女真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民族特色的政治制度,材料表明海陵王将该制度下其中的一级改为了汉官系统,这就推动了地方官制的统一,故选C项;这只是取消该制度下的某一级,并没有废除整个制度,故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官员设置会减少,而且材料也没有反映金朝的冗官问题,故排除B项;这是汉化,弱化民族性,故排除D项。12. 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等地;明朝设置都司卫所等机构管理蒙古等地;清朝设置理藩院管辖蒙古、新疆及西藏等地。这些机构的设置A. 旨在防御西方列强的侵略B.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 推动了边疆地区对外开放D. 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答案】B【解析】【
30、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元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B正确;此时西方列强尚未侵略中国,A排除;材料与对外开放无关,C排除;各民族风俗各有特点,不可能趋同,D排除。故选B。13.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A. 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B. 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C. 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
31、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导致国内丝织业出口困难,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已经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BC三项,材料均无从体现,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4. 根据下图,可以得知玉蜀黍()A. 在明朝开始被大量种植B. 丰富了百姓的饮食结构C. 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D. 是中外物种交流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药物巨典本草纲目中出现介绍玉蜀黍即玉米
32、的图像,说明玉米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玉米在明朝“开始被大量种植”,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医学著作,其中对玉米的介绍不能说明玉米丰富了百姓的“饮食结构”,排除B项;本草纲目中对玉米的介绍不能说明玉米是中外“物种交流”的结果,排除D项。15. 某学者描述说“鸦片战争后,原来在从广东通到内地的大道上谋生的人变成了流浪者;而原来在安徽与上海之间流浪的人,却变成了谋生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上海开辟通商口岸B. 战争对广东经济破坏严重C. 经济重心发生转移D. 安徽与上海经济联系紧密【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广州垄断外贸的局面被打破,外贸中心
33、开始转移到上海,因此出现了“原来在从广东通到内地的大道上谋生的人变成了流浪者;而原来在安徽与上海之间流浪的人,却变成了谋生者”现象,选项A正确;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经济重心在鸦片战争后并未发生转移,排除C;选项D片面解读材料,不能说明“广东通到内地的大道上谋生的人变成了流浪者”,排除。16.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主要表明当时的中国A “天朝上国”观念发生变化B. 政府开始建立总理衙门C. 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 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不得使用“夷”字体现了列强入侵对中国传统外交思想的冲
34、击,说明“天朝上国”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A项;总理衙门设置于1861年,排除B项;“产生崇拜心理”和“受到广泛影响”的说法明显过于夸张,排除CD。故选A。17.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下列历史解释合理的是选项史料历史解释A南京条约):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鸦片战争中英国损失共计二千一百万银元B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C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推动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产生D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列强逼签辛丑条约的目
35、的是报复义和团运动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可得出历史解释是“ 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B正确;从赔款的数量不能得出英国损失的数量,排除A;无产阶级在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外国人开办的工厂中已经出现,排除C;D项的因果关系及历史解释从史实中不能得出,排除D。18. 如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A.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C.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抵起瓜分中国狂潮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答案】C【解析】【详解】图片中场景是西方
36、列强共同瓜分中国,这是由于甲午战败所导致的,故C项正确;AB项时期还未形成这一局面;材料体现的是共同瓜分,而不是沦为工具,排除D。19. 如图是19世纪40-60年代清政府中满人与汉人人数,这说明A. 反映出满汉矛盾日益尖锐B. 太平天国冲击了政权结构C. 为洋务运动埋下重大隐患D. 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所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重用了大批汉族官僚,使汉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这正符合材料中所涉及的时间段信息,故B项正确;从人数的变化看不出矛盾尖锐,排除A;满汉人数变化与洋务运动的兴起无直接关系,排除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20. “1895年中国
37、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塞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造成这一“殊途同归”现象的共同原因是A.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 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C.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D. 三人代表不同的政治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不论是变法还是实业救国,还是革命,都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之下中国人的努力,因此A项正确;B项不符合戊戌变法,排除B;C项不符合实业救国,排除C;三者都代表资产阶级,排除D。21. 如图漫画发表于1912年上海民权画报。该漫画可用于说明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38、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C.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D. 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漫画中人物的今昔变化是由清朝的官服变成了民国的制服,说明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具有历史局限性,故选D;AB漫画信息无法体现;仅从漫画信息无法得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排除C。22. 据载,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割了辫子,黎元洪在武昌起义后被枪口逼迫剪了辫子,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前夕割了辫子。这说明A. 革命党人的行为与动机具有一致性B. 辛亥革命开启近代社会习俗变革潮流C. 孙中山是剪辫运动最早的倡导者D. 辫子去留成为当时是否革命的
39、风向标【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黎元洪和袁世凯并不属于革命党人,根据材料无法得出革命党人的行为与动机具有一致性的结论,故A错误。 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割了辫子并不是辛亥革命移风易俗的成果,且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开启近代社会习俗变革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得出孙中山是剪辫运动最早的倡导者的结论,故C错误。 结合材料可知辫子在当时已经成为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是否剪辫是表明自身革命立场的手段,故而黎元洪和袁世凯即使不情愿也被迫剪辫,即辫子去留成为当时是否革命的风向标,故D正确。23. 1914年2月,民国政府农工商部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
40、,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这些举措A. 推动了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B. 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C. 迫使列强减少对华商品输出D. 有利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可知民国政府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支持国货,这些做法有利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D;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排除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排除B;这些举措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但并不能迫使列强减少对华商品输出,排除C。故选D。24. 1919年前后,中国城市出现了第一次离婚高潮,而且在某
41、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离婚主动方以女性居多的现象;“婚姻自由”也登上了当时的话题榜前列。这说明当时A. 婚姻自由成为社会共识B. 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C. 离婚成为一种社会风尚D. 女性掌握了婚姻自主权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中国城市出现了第一次离婚高潮,而且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离婚主动方以女性居多的现象”以及材料中的时间可知,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因此在婚姻问题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社会共识的说法错误,排除A;C项不符合史实;女性并没有掌握自主权,排除D。25. 下表是北洋政府财政支出预算中军费增长的情况。据所学知识可知,与这段时期军费不断增长相关的
42、主要背景是年份岁出总数(百万元)军费支出数(百万元)军费占岁出总数的(百万元)军费增长指数(1916年=100)1916471.5159.433.81001919495.82243.81361925634.4297.746.9187A. 农民起义不断B. 挑起国际战争C. 边患危机严重D. 军阀长期混战【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表格内容可知,在1916 1925年,北洋军阀军费预算开支在整个财政开支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各个军阀之间相互混战,造成军费开支较大,故选D项;在19161925年之间,没有出现农民起义现象,排除A项;参与国际战争是军费开支的一个方面
43、,但不是主要的因素,排除B项;军费预算开支的增长与国内匪患严重没有很大关系,排除C项。26. 1946年胡蛮评论蔡元培道:“美学必然的服务于民族的阶级的斗争。然而他憧憬着一个没有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大同世界,他企图寻找一个可以改进国民精神,以至于由此可以和平达到理想国的工具。”由此可推知,当时胡蛮A. 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B. 否定了文化改造的必要性C. 反对蔡元培的办学方针D. 主张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一个没有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大同世界,他企图寻找一个可以改进国民精神,以至于由此可以和平达到理想国的工具”可得出这描绘的是一个无产阶级的社会,体现出受到马克思主义
44、的影响,A项正确;BCD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可排除。27. 如表是1927到1930年中共党员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出身的党员比例统计。这反映了时间工人所占比例(%)农民所占比例(%)1927年50.818.71928年10.976.61929年71930年5.5A. 工人阶级丧失领导地位B. 农民阶级觉悟全面提升C. 中共探索新的革命道路D. 社会结构出现剧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革命的重心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表格中就反映了1927年以后农民党员占比明显增大,故选C项;中共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排除A项;农民党员的增多体现了觉悟的提高,但不能反映“全面”
45、,排除B项;当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没有出现剧烈变动,排除D项。28. 1917年4月,英、法、美等国拒绝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1942年10月9日,美国与英国政府却分别通知中国政府,自愿放弃在华特权,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主要是因为A. 资本主义列强综合国力遭削弱B.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 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D. 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形成【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抗日战争时期列强自愿放弃在华特权,废除不平等条约,是由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故C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列强自愿放弃在华特权,废除不平等条约,并非资本主义列强综合国力遭削弱,
46、排除A;二战时期中国并未成为世界强国,排除B;二战时期国际政治新秩序并未形成,排除D。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29. 1933年10月,勤奋体育月报创刊词疾声呐喊:“强邻压境,国难当-.积极的注重国民体育训练,准备疆场强劲的战上,养成耻雪保国的健儿。这是今后全国体有界的动向,也是全国体育界的责任”这表明当时A. 中国传统体有向科学化发展的趋势B. 七七事变后国人尚武意识被激发C. 体育界自觉担当起抗日救亡的责任D. 民众的体有观念得到极大地增强【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1933年中国的局部抗战已经开始,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
47、根据“积极的注重国民体育训练,准备疆场强劲的战上,养成耻雪保国的健儿”可知当时的体育界担当起抗日救亡的责任,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体育界担负抗日救亡的责任,并不是向科学化发展的趋势,排除A项;1933年七七事变尚未爆发,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体育界的观念,并不是民众的体育观念的增强,排除D项。故选C。30. 据下表,可知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表(建国前)时期政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制定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A.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 农民的根本利益C. 马列主义革命理论D. 巩
48、固和发展根据地【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这时期的土地政策是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这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这时期的土地政策是“耕者有其田”,因此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A选项符合题意。农民根本利益是土地政策的出发点之一,但反映不出各时期政策变化的原因,B选项排除。中共的土地政策变化依据是国情,与马列主义革命理论无关,C选项排除。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打击国民党服务的,与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无关,D选项排除。二、非选择题31.
4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
50、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鳊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战国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答案】(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相同:其目
51、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趋势;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根据材料“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
52、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相同点体现在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趋势、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2)根据材料“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可知体现的是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根据材料“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可知体现的是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根据材料“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可知体现的是科举制日益完善。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32. 对外视角的波峰和波谷材料一 在唐代,“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
53、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1)依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材料二 明朝末年,有记载的英国最早来华的商人,通过一位懂得中葡语言的通事(注:翻译人员),与中国人打交道。清朝前期,朝廷实施了特色的对外政策,广州成为海
54、外贸易的窗口。在对华贸易中,英国的对华贸易需求旺盛,欧洲其他国家风尘莫及。双方的语言交流逐渐成为热门话题。18世纪上半叶,广州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从l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通用语的主导作用。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奉和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华英贸易字汇等。莫再树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东地区“外语”变化与原因。【答案】(1)概括:外来人口众多(客商及文化使者等);外来服饰成为时尚;手工业生产吸收外来技术和风格。原因:唐朝国力强盛;唐朝开
55、放自信。(2)原因:清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开放广州一口通商。英国取代其它国家成为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最重要国家。变化:外语有澳门葡萄牙语变为广州英语。英文词典和商务教材的出现【解析】【详解】(1)概括:根据“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得出外来人口众多(客商及文化使者等);根据“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得出外来服饰成为时尚;根据“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得出手工业生产吸收外来技术和风格。原因:根据“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可得出唐朝国力强盛;结合所学可得出唐朝开放自信。(2)原因
56、:变化:根据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可得出外语有澳门葡萄牙语变为广州英语。根据“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奉和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华英贸易字汇等。”得出英文词典和商务教材的出现。根据“清朝前期,朝廷实施了特色的对外政策,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窗口。”可得出清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开放广州一口通商。根据“从l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通用语的主导作用。”可得出英国取代其它国家成为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最重要国家。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国学”的观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
57、0年代末,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阶段时间内涵第一阶段晚清到辛亥革命国学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语言,其出发点是本于爱国主义的立场、着眼于政治的救亡。第二阶段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人们关注的不是把国学作为国家兴亡的文化基础,反而是从文化的角度,批判原有文化,引进西方文化价值来发展现代中国的文化。第三阶段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国学的关注,既不是强调政治,也不是突出文化,而是注重如何发展学术研究。据陈来近代“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变整理从材料中提取一到两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一论题:近代国学的兴起适应了民族救亡的需要。阐述:近代以
58、来,随着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世纪末进化论传入中国,救亡图存成为社会思潮,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近代国学的兴起就是这一思潮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晚清学人认为国学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语言,与国家的兴亡命运相联系,为了救亡图存,必须保存国学。这一认识具有很明显的救亡保国意识,即通过捍卫国学、保存国学来救亡保国、保种保教。因此近代国学的兴起彰显了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肯定。示例二论题: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国学的反思不断深入。阐述: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权力落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之手。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使得资产阶级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出现了过激的趋势。部分
59、激进的知识分子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将以儒学为代表的国学视为封建糟粕,提出要引进西方文化来改造国民和国学。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国学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利于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解析】【分析】【详解】首先,从国学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中选择一个阶段,抓住内涵中的关键词,确立论题。如抓住第一阶段中的关键词“救亡”,即可确立论题为近代国学的兴起适应了民族救亡的需要。其次,结合所学史实按照“原因+认识+评价”的方式进行阐述。示例:(原因)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世纪末进化论传入中国,救亡图存成为社会思潮,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近代国学的兴起就是这一思潮在文化领域的体现。(认识)晚清学人认为国学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语言,与国家的兴亡命运相联系,为了救亡图存,必须保存国学。(评价)这一认识具有很明显的救亡保国意识,即通过捍卫国学、保存国学来救亡保国、保种保教。因此近代国学的兴起彰显了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