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记载: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B)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解析:“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体现了封建等级观念,最终蒸汽机车变为太监牵拉,说明了这种等级观念阻碍了科技和社会的发展,B正确。A错误,蒸汽机车的出现说明并没有拒绝引进西方科技。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D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迷信思想。220世纪30年代,
2、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D)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交通工具进步带来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30年代”“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男女同乘一车”,材料主旨体现出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冲击着人们传统思想观念,D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不符合20世纪30年代时期中国史实,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题干信息仅仅提及上海,故无法得出比较性的结论
3、,排除C。故选D。31905年的一首歌谣中唱道:“卢沟桥,汉口岸,消息流通流不断,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轮一寸铁,祝我帝国好好好,祝我铁路早早早,一时勤劳百世安,从今不歌行路难。”这首歌谣反映了(B) A通讯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 B交通工具的进步加速了社会交流C卢汉铁路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D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完全解决解析:通讯工具与材料中“火轮”“铁路”“行路”不符,故A项错误;交通工具与材料中“火轮”“铁路”“从今不歌行路难”相符,故B项正确;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可见卢汉铁路并未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故C项错误;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
4、村则迟缓得多,当时出行难的问题不可能得到完全解决,故D项错误。4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C)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 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 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解析:“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没有涉及社会等级关系,故A项错误;“人力车”的普遍存在,得知生活方式不可能“普遍西化”,故B项错误;“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体现了交通工具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表格中各种交通工具不能说明消费人群,故D项错误。5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言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渗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
5、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A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 B当时中国人不能接受西方先进技术C当时火车安全性能不高 D修建铁路便利列强侵略中国解析:从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来看,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已接受了西方先进技术,B错;C、D只是反映了问题的表象。众多官员的反对、列强的侵略等史实说明了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故A项正确。6河南新乡的西瓜自“火车通行,销路益远”。奉天“昔年多种菜蔬,仅销境内,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多”。广西桂平自从轮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诸
6、港粤,日月不休”。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A)扩大了商品市场 冲击了自然经济便利了列强侵略 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A B C D解析:“火车通行,销路益远”说明新式交通工具扩大了商品市场,故正确;“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说明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故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列强侵略的信息,故错误;“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多”说明火车沿线地区商业发展,故正确。A项符合题意。7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A)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分)运输方法运费(吨/千米)运输方法运费(吨/千米)肩挑34.0驴车18.0公路汽车30.0轻便铁路2.4独轮车19.2铁路2.0A.近代铁路
7、发展的原因 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 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解析:表格反映出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他运输方法费用低好几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一个因素,A项正确。B项易错选,其只是对表格所列举的运输方法种类的表面理解;由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同样不能作为C、D两项的依据。8“中国一城一邑,一岁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罗,而致之不可枚举。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情不至拥于上闻矣。”材料揭示了(C)A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 B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C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D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解析
8、: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重点在讲述报纸出现的原因,而不是报纸报道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了信息传递方式发生变化,即报纸的出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故D项错误。 9下表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表推断(D)A.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 B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较上海高C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 D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洋货商品广告量所占比重大多年份都没有过半,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的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此得不出报刊业的西化程度,故B项
9、错误;只凭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看不出广告业的发达程度,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重庆商务日报洋货商品广告量所占比重大于上海申报洋货商品广告量,可以说明当时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故D项正确。 10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A)A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D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
10、能力。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进而转变观念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交通发达,故B项错误;“轮船”的使用不属于“西方工业品的输入”,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故D项错误。111934年,活跃在长江水域的四大航运公司共有轮船53艘,总吨位12.424万吨。其中,英国怡和公司占24.8%、太古公司占27.8%,日本日清公司占24.3%,而中国的轮船招商局只占23.1%。这表明(C)A日本垄断了中国的长江水域的航运业B中国的航运业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C中国的航运业受到了列强的压制D中国完全打破了外国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局面
11、解析:选项结论理由A日本公司只占24.3%,不能说日本垄断B1934年的中国不可能得到列强支持C列强所占比重说明了列强对中国航运业的压制D中国只占23.1%,说明仍受制于列强12.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C)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解析:结合题干中的“卷烟”“车轮”等词可判定是火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义和团
12、民众揭帖材料二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强烈反对。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材料三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而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12分)材料一反映了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应,具有朴
13、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14分)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反映了其愚昧无知。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解析:第(1)问,要看到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要看到其愚昧落后的一面。第(2)问,清政府的行为充分说明了其愚昧无知,盲目排外,这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代新闻史大事年表。第一条1833年8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于广州,德国传教士马礼逊主编,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种近代化中文报刊第二条1872年4月英国人
14、美查等主办的申报(别称申江新报)在上海创刊(续表)第三条1895年8月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个报刊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第四条1905年11月民报在东京创刊,其为中国同盟会机关报第五条1931年12月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办,这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第六条1941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它是由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后出版的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两条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所拟主题与信息解读一致)(26分)示例一(选择第一、二条信息)主题:在华外国人开启并推动中国近代报刊业的近代化。论证:鸦片战争前,在华
15、传教士开启在中国办报先河,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主要内容是传播基督教教义,但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知识。这与西方国家扩大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影响有关,同时也具有宣扬西方文化优越性的目的。早期报纸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在西学的传播上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鸦片战争后,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成为外国人办报的重要方向,如申报。其主要内容除政论和新闻报道外,更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申报适应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需要。申报等商业性报刊的创办,适应普通民众阅读需求,受到民众的欢迎。总之,鸦片战争前后在华西方人兴起的办报热潮,传播了报刊知识,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先进的中国人仿效,开启国人自办报刊的历程。示例二(
16、选择第三、四条信息)主题:甲午战争后,政论性报刊成为各派政治主张宣传的重要手段。论证: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报刊,办报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等。这一现象与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相关。维新派借助报刊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刊物,传播革命思潮,鼓舞国民精神,民报成为其重要舆论宣传阵地。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蓬勃兴起。革命派报刊的创办,大大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舆论准备。总之,为寻求富国强民之路,无
17、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办报成为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示例三(选择第五、六条信息)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的舆论工具。论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色中华创刊,刊登中央政府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讲话,为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积极进行宣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正式建立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该报的创刊,使党的政策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抗战时期解放日报创刊,大量刊登党在抗战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日益壮大,急需大型日报加强对各地宣传和工作指导,该报应运而生。该报成为党在抗战时期教育人民群众、指导革命工作的武器。总之,中共革命报刊的创立,宣传了党的理论主张,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 解析:首先选取两条信息,拟定主题。选取的两条信息之间要有一定的关系,可从时间阶段、办报主体等角度去选取,然后根据信息拟定主题。其次解读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报刊产生的背景、报刊的内容、报刊起到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解读。最后做出概括总结,升华主题。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