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壶口瀑布第17课人教版 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答 案 呈 现温馨提示:点击进入讲评习题链接112233B基础题44B5566DCD答 案 呈 现习题链接综合题7788991010111112121313141415151616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练习。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ch chng()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迭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jn()。(1)根据拼音在语段中的括号内写出相应的字词。驰骋噤(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_改
2、为_(3)语段中有两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迭跌将“更闹、更挤、更急”中的顿号都改为逗号。2.2024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几个探秘爱好者在水南乡竹坑村后山发现多处古银铜矿遗址,洞如迷宫,深不可测。B.听到这一消息,他怒不可遏,把照片撕得粉碎。C.“世界经济开放则兴,封闭则衰”,这几个字,准确地概括了世界经济千年历史的根本规律,震耳欲聋,字字千钧,掷地有声。CD.远远望去,一穗穗、一簇簇的芦花,波浪一样翻滚着,忽缓忽急,前呼后拥,蔚为壮观。【点拨】C项,“震耳欲聋”的意思是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句中形容的是“这几个字”对人们思想上的影响,“震耳欲聋
3、”用在这里不合适,可换成“振聋发聩”。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看着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B.罗曼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D.为了改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许多学校积极开展“阅读经典作品,建设书香校园”活动。B【点拨】A 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看着”;C 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提出并解决”;D 项,搭配不当,应将“改善”改为“提高”。故选 B。4.2024原创下面语段中横线处所填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近日,随着气温不断降低,位于陕西
4、省宜川县的黄河壶口瀑布河面冰封雪冻,不少河段形成天然冰桥,往日飞瀑高悬的地方挂满了冰凌,再现流凌、冰挂奇观。气势磅礴的飞瀑两岸挂满晶莹的冰柱,_,往日咆哮奔腾的河道凝结成洁白的“玉带”。A.一朵朵冰花贴在崖壁上B.一条条冰挂垂在崖壁上C.一段段冰棍插在崖壁上D.一片片白雪飞在崖壁上B【点拨】结合上文“两岸挂满晶莹的冰柱”,可分析出应填“一条条冰挂垂在崖壁上”。故选 B。5.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比喻)B.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反问)C.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5、。(拟人)D.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夸张)D【点拨】D 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水”比作“席”。6.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第一次看壶口瀑布时,并没有看清壶口瀑布的样子。B.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C.文章末尾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D.作者写壶口瀑布,目的是想向大家介绍这一处的风景。D【点拨】D 项中的“目的是想向大家介绍这一处的风景”理解有误。本文由小小的壶口瀑布概括了黄河博大宽厚的伟大性格,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
6、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由衷赞美。故选 D。7.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壶口瀑布的特点。壶口瀑布有惊心动魄、气势磅礴、柔中有刚、勇往直前等特点。【点拨】课文中的“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的涛声”等词句,突出了壶口瀑布的惊心动魄。“雾气弥漫”“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回望那团白烟”等内容,突出了壶口瀑布气势磅礴、勇往直前的特点。从课文中的“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可以看出壶口瀑布柔中有刚的特点。8.作者为什么要描摹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的壶口瀑布?作
7、者将壶口瀑布的“海、河、瀑、泉、雾”等形态与人的“喜、怒、哀、怨、愁”等感情结合在一起,认为造物者在这壶口中浓缩了一个世界。【点拨】根据课文中的“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可知,作者运用反问句,表达了“造物者在这壶口中浓缩了一个世界”的观点。9.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请从修辞角度举一例赏析。示例:“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
8、震撼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叹之情。10.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伟大”具体指什么?“这伟大”指黄河伟大的性格,也指中华民族的性格,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点拨】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内容来分析,第一句概括了黄河的性格,第二句中的“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等内容,可概括出“这伟大”指黄河伟大的性格,也指中华民族的性格。11.通读全文,完成下表。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87页第11-14题。立足点观察角度景物特点三号栈道_一湖碧水,
9、青山作影,烟波浩渺远眺立足点观察角度景物特点_远眺_龙景峡谷_山势陡峭,重峦叠嶂,树木参天俯视_木桨花船船头云蒸霞蔚,波光潋滟仰视碧波万顷,烟波浩渺,气象万千【点拨】第空,根据第段中的“放眼望去”可知,观察角度是“远眺”;第空,根据第段中的“当我们拍照完毕,来了一艘木桨花船,我们登船而上”“屹立船头”可知,立足点是在木桨花船船头;第空,根据第段中的“远处云蒸霞蔚,波光潋滟,更是增添了此山、此水、此情、此景的意境之美”可知,屹立木桨花船船头看到的景物特点为“云蒸霞蔚,波光潋滟”;第空,根据“山势陡峭,重峦叠嶂,树枝参天”的描写可知,这是作者行走在山路上所看到的景色,所以是“仰视”;第空,根据“俯
10、视”这一观察角度可知,作者登上山顶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为“碧波万顷,烟波浩渺,气象万千”。12.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我们清晨便乘车抵达资兴市,停好车就直奔雾漫小东江、东江湖大坝、龙景峡谷等旅游胜景。“清晨”点明时间,“直奔”说明没有任何停留与犹豫,直接向旅游景点走去,这两个词都表达出“我们”急于看到胜景的迫切心情。【点拨】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时,应结合语言环境,从交代的内容、突出的描写对象的特点来分析。“清晨”点明了时间,“直奔”说明没有任何停留与犹豫,直接向旅游景点走去,这两个词都表达出作者及朋友急于看到胜景的迫切心情。13.文中多处引用诗句,有何作用?【点拨】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时,
11、可从景物的本身与语言两个方面来分析。从文中的诗句与景物的关系分析,引用诗句,说明东江湖的人文气息深厚,有文化底蕴;再从语言上分析,引用诗句,能使文章语言典雅,富有文学韵味。文中多处引用诗句,既表现出东江湖的人文气息,体现景物如诗如画的特点,又能使文章语言典雅,文学气息浓郁,富有韵味。14.文章的标题为人间仙境东江湖,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东江湖“仙境”的特点?烟波浩渺的湖面如一幅水墨丹青;小东江水面上层层浓厚的乳白色雾霭,形成如梦如幻的胜景;行走在龙景峡谷间的石阶小道上,重峦叠嶂,树木参天,听溪流潺潺,微风习习,如入仙境。【点拨】围绕“仙境”来概括分析,从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致来看,所见到的如“
12、仙境”般的景致有:三号栈道上的如一幅水墨丹青的景;屹立木桨花船船头看到的云蒸霞蔚之景;小东江的如仙境般的浓雾;站在龙景峡谷峰顶看到的烟波浩渺的景等。15.2023烟台节选小文搜集了关于“黄河文化内涵”的文字和两段歌词。请根据提示,完成探究任务。黄河文化内涵: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是一种家国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黄河文化还蕴含着我国从古至今治国理政的最高智慧,以及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摘自河南日报,有改动)歌词一: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
13、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节选自黄河颂)歌词二: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节选自我的中国心)根据对“黄河文化内涵”的理解,歌词一、歌词二中“黄河”的文化内涵分别是_、_。“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点拨】歌词一歌颂黄河是我们民族的屏障,写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和呵护,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结合“黄河文化内涵”中的“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可知,本歌词表
14、现了“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歌词二表现了海外赤子眷恋祖国的深情,结合“黄河文化内涵”中的“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可知,本歌词表现了“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16.请你从下面三个事物中任选一个,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梅花溪流礁石【思路点拨】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作时,可以先写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特点,然后由事物的特点联想到人的精神品质,再由物及人,赞美具有相似品质的人。例文:隆冬时节,天寒地冻,那迎雪而开的梅花是那么艳丽。那花瓣,像用玉石雕成的,十分雅致。梅花是坚强的,在百花都凋谢的时候,它依然开放着。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也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它有着一副傲骨,却从不骄傲自大。它不仅以它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都赞美它,更以它的不畏严寒、气质高洁被视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梅花也以它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激励。这不正是我们的西部建设者们吗?他们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工作着。他们像梅花一样,不畏环境的恶劣,从容地应对着生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