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阶段综合测评(二)(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材料意在说明()A企业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B企业家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C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D工商业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D材料中的“企业家们”代表工商业的发展,材料强调工商业的发展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D项正确。2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
2、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由此可见,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A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渴求C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D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C分析材料“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可知,这是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故选C项。3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为庆祝某一事件,给自己加封了一个新头衔“几内亚之主,及对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航海与贸易之主宰”。这一事件是()A达伽马船队
3、抵达印度海岸B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大陆C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D迪亚士船队发现好望角A注意题干信息“葡萄牙国王”“印度”,哥伦布船队、麦哲伦船队是西班牙王室支持的,且并未到过印度,故B、C两项排除;迪亚士船队发现的好望角在非洲西南,并未到达印度,故D项错误;达伽马船队是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开辟了前往印度的新航路,故A项正确。4新全球史载:“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年间的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这表明在新航路开辟后()A欧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B跨文化互动才得以展开C文化碰撞阻断跨洋交流D欧洲维持了世界力量平衡AA项与材料中“
4、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相符,故A项正确;文化互动才得以展开与材料中“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不符,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是推动而非阻断跨洋交流,与材料中“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决定性地改变了”不符,故排除。5在1636年到1637年间,荷兰出现了一股争相求购郁金香的热潮,导致郁金香价格急速上升,当时很多人变卖家财,参与到投机郁金香上。到1637年后期,郁金香泡沫破裂,很多人蒙受巨大损失,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这反映出当时的荷兰()A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人们的投资观念B与东方经济往来日益频繁C经济的泡沫化引
5、发世界市场的波动D民族主义推动了国花种植A材料反映出荷兰人争相投机郁金香最终导致郁金香泡沫破裂并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荷兰人的投资观念因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而急剧变化,故A项正确;与东方经济往来日益频繁,材料依据不足,故B项错误;材料只谈及荷兰未提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故C项错误;购买热潮源于对市场前景的乐观估计,与民族主义无关,故D项错误。6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表(单位: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年份国家157016701780甲232 000568 000450 000乙51 0
6、00260 0001 000 000A英国、西班牙B荷兰、葡萄牙C英国、荷兰D荷兰、英国D表格数据表明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后期甲国运载能力强大,18世纪后期乙国运载能力强大,故可判断甲、乙两国分别为荷兰和英国,它们分别在17世纪和18世纪掌握海上霸权。7马克思就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曾指出:“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大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A英国有权利征服印度B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C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D落后文明难以征服先进文明B英国侵略印度,从史观角度分析,是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一种
7、侵略,但客观上又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生产经验等带到落后的地区,刺激了其发展,故选B项。8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时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A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B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葡萄牙是新航路开辟的先驱,首先称霸,17世纪的世界霸主是荷兰,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根据材料可知每个世纪控制奴隶贸易的都是当时的世界霸主,所以欧洲殖民活动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故A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题目所给时间相去甚远,故欧洲殖民与工业
8、革命发展并不同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3个世纪以来控制奴隶贸易的国家换了3个国家,所以殖民秩序并不稳定,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个国家的称霸是依次实现的,并不是某一个时期的三足鼎立局面,故D项错误。9下面是1801年和1841年英国的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占其国民总收入比例的变化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了 ()A工业革命激化了工农矛盾B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C英国正向工业社会过渡D英国已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C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题图信息可知,相对于1801年,1841年英国农业在国民总收入的比例下降,仅为22.10%,而工业比例上升达34.50%,且超出了农业的比例
9、,商业运输业增至18.50%,工商业比例远超农业,改变了以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反映了英国正向工业社会过渡,故选C项;A、B两项在材料中无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突出地位,故D项错误。10英国进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8041836)总额(*1000英镑)制成品 (%)粮食(%)原料(%) 1804180650 6191 729(3.4)21 444(42.4)27 446(54.2) 1814181664 741731(1.1)27 602(42.6)36 408(56.3) 1824182656 975892(1.6)20 563(36.1)35
10、 520(62.3) 1834183670 2651 926(2.7)20 680(29.4)47 659(67.9)以上数据最能表明英国()A原料短缺制约经济发展B经济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C进口增加导致资本外流D殖民掠夺提供巨大经济红利B从材料表格可知,英国进口贸易总额尤其是原料的进口百分比在不断增加,不能体现原料短缺制约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进一步开拓了世界市场,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使英国工业革命发展中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英国进口贸易的数据,没有出口贸易的数据,无法推出进口增加导致资本外流,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英国进口贸易的情况,不能直接体现
11、殖民掠夺,故D项错误。11有学者指出,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英国所有棉布都已经在工厂里生产,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对“特有”的理解中,正确的是()A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B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C产生了比蒸汽机更大的影响D促进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B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机器制造业机器化,故A项错误;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与材料中“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特有的生产方式”相符,故B项正确;蒸汽机是生产技术, 工厂制是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故C项
12、错误;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工业革命的表现之一,与材料中“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不符,故D项错误。121894年,中国进口货物中鸦片为2 994.7万海关两,占进口货总值的21.1%;棉纺织品为4 965.3万海关两,占进口货总值的35.3%。而在此之前,进口鸦片的比重要比棉纺织品多。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朝廷不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B洋布已成为国人必需品C列强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变D抵制鸦片成为国民共识C材料主要说明了一个变化,即1894年之前,中国进口鸦片比进口棉纺织品多,而1894年,中国进口棉纺织品比进口鸦片多,没有谈及清政府对鸦片贸易的态度,故A项错误;189
13、4年,中国进口棉纺织品占进口货总值的35.3%,这并不能说明洋布成为国人的必需品,并且由于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1840年以后才逐渐解体,洋布不可能成为中国农村的必需品,故B项错误;1894年之前,西方侵略中国主要靠出口鸦片,19世纪末期,西方的工业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他们急需把纺织品出口,进而获得利益,说明西方列强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中国进口商品的一个变化,没有谈及国民抵制鸦片,并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鸦片贸易已经合法化了,故D项错误。13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
14、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B根据时间“1847年”可知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说明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答案为B项;A、C两项反映的是表象,不是本质,可排除;D项表述错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141880年,李鸿章委派龚寿图、郑观应等在上海设局招商,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成立。该局拟招集商股四十万两,织造洋布。经李鸿章奏准,“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这表明,该企业特性为()A
15、封建主义官僚企业B垄断性的封建企业C官督商办民用企业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由题干中“该局拟招集商股四十万两,织造洋布”可知其含有商股,故A项错误;上海机器织布局属于民用企业,非纯封建企业,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该局拟招集商股四十万两,织造洋布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可知,上海机器织布局属于官督商办民用企业,故C项正确;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洋务派的民用企业,故D项错误。15据1879年的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江浙的农妇纺布一周可挣28美分,纺织女工一周可挣60美分;农民种地一月挣1.5美元,码头搬运工一月挣45美元。这一状况()A说明近代工业发展迅速B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C导致殖民侵略日渐
16、加剧D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D根据材料“农妇纺布”和“农民种地”可知,自然经济仍占重要地位,不能说明近代工业发展迅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纺织女工”和“码头搬运工”工资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列强入侵,中国输出原料、输入商品导致的,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殖民侵略的根本原因是掠夺原料和市场,材料主要描述中国人的收入不是殖民侵略的原因,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纺织女工”和“码头搬运工”的工资高于自然经济的“农妇纺布”和“农民种地”,促使从事自然经济活动的劳动力向其他行业转化,从而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故D项正确。16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下表中
17、年代再现的经济现象最有可能是()中国进口商品数量(单位:万两)中国外贸赤字(单位:亿元) 中国新设工厂数(单位:家)英国 德国年代 9 609 2 800 1.66 79年代 4 900 0 0.15 132A.洋务运动时期近代工业的兴建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D由图表可知,中国对英国的进口数减半,中国对德国进口数为零以及中国新设工厂数的增加,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最有可能的时期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故选D项;外贸赤字与洋务企业时期不符,排除A项;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与英德两国数值变化
18、不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与英德两国数值变化不符,排除C项。17下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绘制。表中数据表明()年份钢(吨)生铁(吨)煤(吨)锰矿石(吨)1935年256 565787 06136 091 74731 4001936年414 315809 99639 902 98543 4001937年556 347958 68337 230 46979 187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B国家实现统一且社会稳定C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D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A材料反映19351937年钢、生铁、煤、锰矿石产量整体呈增加趋势,这是国民政府开展
19、“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成效,故A项正确;19351937年,国共内战,社会并不稳定,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19351937年钢、生铁、锰矿石等的产量变化,不能说明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故D项错误。18下面是18661913年上海华商部分机器厂情况统计表,该表可以表明()类别18661894年18951913年设厂数(个)设立资本(元)设厂数(个)设立资本(元)轧花机制造3300142 520 缫丝机制造140095 600 纺织、针织机修配813 370 A.近代民族企业的资本雄厚B清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C甲午战后纺织业自主发展D民族重工
20、业得到初步发展D题干中民族工业投资额的资本单位为元,且单个工厂资本约为800元左右,资本薄弱,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性质,且政策带有被动被迫性质,故B项错误;C项中“自主”两字不妥,近代技术受控于欧美列强,且从表格中反映不出来,故C项错误;表格通过对比甲午战争前后机器制造业(重工业)的投资额、工厂数增加,故D项正确。19下表是近代在华的外国航运吨位占比情况表年份(百万)英国(%)美国(%)日本(%)德国(%)其他(%) 18728.546.841.10.17.24.9 189222.984.40.32.86.46.1 190763.452.51.624.610.
21、510.8据此可知()A中国的民族经济遭受列强冲击B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弱C英国在中国的航运业中占主导D日本的经济发展最快A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从1872年到1907年外国在华航运吨位增长迅速,这会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航运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表格只是显示美国在华航运的吨位比重小,不能由此说明美国经济实力最弱,故B项错误;表格中英国所占比重比较多但这个比重只是英国航运吨位在所有外国中的比重,不是在中国航运的比重,所以不能说英国在中国的航运业中占主导,故C项错误;表格只是显示日本在华航运的吨位比重增长迅速,也不能说明日本经济发展最快,故D项错误。20抗战胜利后,美国等国的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而中国面粉业、制
22、药业、火柴业等民族企业基本使用美国原料。这一状况的直接影响是()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民族轻工业得以迅速发展C美国几乎垄断了中国资本市场D中国外贸大量入超DA项出现在鸦片战争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排除;美国等国的商品与中国民族轻工业抢夺市场,不利于中国民族轻工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美国几乎垄断了中国商品市场,故C项错误;材料“民族企业基本使用美国原料”,使得中国外贸大量入超,故D项正确。2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以推知()A国民政府积极
23、扶持民族工业B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主流C民族工业发展障碍已被扫除D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A由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通过颁布法律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实业救国”思潮成为主流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已被扫除”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22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A剪辫易服难
24、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农村传统势力强大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中华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强制剪辫,故A项错误;题干中“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说明此时清政府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政府强令剪辫,故B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是在农村,故C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23民国政府定新年为元旦后,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唯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这反映了()A政治运动推动历法改革进程B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C传统观念与习
25、俗具有强大惯性D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推广C材料中反映出民国确定新的节日和历法,但没有得到百姓的认可采用,由此判断传统观念仍然强大顽固,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旧历法并非落后习俗,故B项错误。24“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D电信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A根据材料“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发
26、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津浦通车,无法说明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交通便利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无法体现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故C项错误;材料提到信件传递快捷,并未涉及电信事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25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武汉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武汉铁路1825年1876年1906年天气预报1856年1873年1919年汽车1883年1901年1921年无线电1896年1909年1925年A.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呈现地域不平衡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D中国民族
27、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A从表格可知,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武汉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并有较大差距,故A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表格反映的是近代西方前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从表格数据看不出“逐年缩短”这一规律,故排除C项;D项结论表格中未体现,且这一时期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不可能主导内地的近代化,故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科技的发展助推社会进步,但也引发新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MTCO2)英国德国法国美国1850年122.715.219.619
28、.81870年228.776.750.698.71890年353.3208.497.9402.11900年420.1327.0129.4663.3注:MTCO2指百万吨二氧化碳。材料二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 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一些国家还修建了横跨大陆的铁路干线和国际铁路。19世纪美国建成5条横贯全国的铁路干线,连接东西两岸和南北疆域。18
29、55年美国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1885年加拿大建成跨越大陆的铁路。1888年欧洲建成加莱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铁路。1903年俄国建成西伯利亚大铁路。1910年南美洲建成从阿根廷到智利的铁路。改编自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趋势说明了什么。(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401910年欧美出现筑路高潮的原因,对此中国社会有哪些积极反应?(9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表中18501900年间英、德、法、美四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数字横向总体变化和纵向各国变化比较归纳回答;第二小问,
30、可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环境问题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1910年南美洲建成从阿根廷到智利的铁路”等可以归纳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工具的革新,又从材料二铁路“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可以分析出与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需求有关;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回答。答案:(1)趋势:总体呈增长趋势,美、德两国的增长速度超过英法。说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工
31、具的革新;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殖民扩张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求。积极反应: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交通运输近代化进程;开展收回利权斗争;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年份总计(包)从广州出口从上海出口数量(包)百分比(%)数量(包)百分比(%)18431 7871 787100184513 2206 78751.36 43348.7184618 7463 55419.015 19281.0185362 8964 5777.358 31992.7185679 19679 196100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外贸地位变化的原
32、因材料二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离开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那么我们对于当时中国历史处境的认识,将不会超过道光皇帝之流的清代统治者的水平。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19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
33、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是如何逐渐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图表“总计(包)”的纵向一栏可以总结出生丝出口数量逐年增多的特点,从表格的出口地点来总结广州生丝出口数量减少,上海生丝出口数量增多的特点;第
34、二小问,可从导致这两个特点的原因出发,结合鸦片战争后的史实加以归纳。第(2)问以近代化为切入点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从鸦片战争的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影响来论述。第(3)问第一小问,可结合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这一时代背景分析,另外还需明确开启中国近代化大门的是洋务运动;第二小问,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进行分析。答案:(1)情况:生丝出口量逐年增长;生丝由广州出口转向上海出口。原因:五口通商(上海开埠);上海具有区位优势。(2)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丧权辱国,经济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开埠通商)。(3)背景:
35、工业革命的扩展和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兴起。特点:主要发展重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国外。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机器缫丝创于简村堡陈启源,名曰“丝偈”,以其用机器也丝比用手縆更细滑光洁每间丝偈大者女工六七百位,小者亦二三百位。每日每工得丝三两、四两不等。肇于光绪壬申(1872年)之岁,期年而获重利,三四年间,南、顺(即广东南海、顺德)两邑相继起者多至百数十家。计每丝偈以五百位为率,每年发出女工银约二万六七千员(即圆),远近胥蒙(即都)其利。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材料二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变化表(单位:海关两)年份出口进口出超()入超()1913年3 384 08
36、811 094 7757 706 6871918年10 080 756947 4209 133 3361922年6 632 29018 059 75611 427 466材料三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历,行之愈远,则商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另一资本家又写道:“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之便利。况彼来者皆是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而善后。”(1)根据材料一
37、,概括这些企业的性质并说明这些企业的创办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特征的原因。(7分)(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分)解析第(1)问,由陈启源的缫丝厂可知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对比表格中各项数据即可分析出答案。第(3)问,由材料二、三可以分析出障碍是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由此得出结论。答案(1)性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影响:中国产生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特征:第一次世界
38、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走向衰落。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迅速的原因: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高额工业利润的刺激及“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迅速萧条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主要障碍: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要充分发展,首先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9服饰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39、鸦片战争后)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冠华丽、不遵规制者大有人在,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材料二民国后的社会舆论强调:“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但由于当时西式服装的主要原料是进口的,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民国政府在制定新的礼服式样时,保留了一款传统的中国服饰作为礼服,但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材料三据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学校规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时必须穿西装,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不得不赊账三四百元(数月的薪水)置备一套西装,以解燃眉之急。有的人则到旧
40、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时称“淘西装”。邹韬奋经历(1)根据材料一指出服饰象征意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存在着哪些制约其流行的因素。(4分)(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出中国近代服饰变迁的主要趋势。(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不遵规制”“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等信息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结合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史实分析。第(2)问,由材料二中“民国后的社会舆论”等信息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由材料中“保护民族工业”“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等信息概括制约流行的因素。第(3)问,材料中“不遵规制”“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等信息主要反映出等级化到平民化,西装的流行反映出“西化”的趋势。答案:(1)变化:服饰逐渐从身份的象征变成了财富的象征。原因:西方文明的冲击;社会经济的发展。(2)原因:民国政府的推动;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或舆论。(任答一点即可)因素:保护民族工业的愿望;经济条件的制约。(3)趋势:从等级化到平民化;明显“西化”。- 2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