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第一次学情调研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选修)75分钟I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出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5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 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 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2.唐太宗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为
2、此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所采取的措施为A.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入侵 B.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C.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族 D.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3.晚清光绪年间,中国开始了机器铸造银元,名义上由政府掌握货币铸造权,实质上由各省直接管辖,如粤、闽、川等,因而也就出现了私铸银元现象。这表明A.银元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铜钱消失于市场流通领域 D.列强控制中国经济的加强4.突厥是唐对外交往的重要民族之一。公元630年,唐太宗出兵突厥,擒其颉利可汗;公元880年,黄巢攻入长安。京城陷落后,地方藩镇坐视不理,唐僖宗只好借用沙陀(西突厥别部)军队,收复长安。导致唐与突
3、厥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唐太宗英明,国家强盛 B.唐僖宗懦弱,失去军心C.唐末藩镇割据,尾大不掉 D.唐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5.史学界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这表明A.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成立的乡村自治组织B.国家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严重弱化C.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D.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6.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
4、了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7.1960年,中共中央确定了“努力主动地在外交上开创新的局面”的方针。1963年到1964年,周恩来总理出访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等非洲十国,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增进了中非友谊和互信,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据此可知,当时中国的外交A.具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B.重视发展与不结盟国家的关系C.为打破外交困局进行政策调整 D.致力于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8.观察下面“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
5、成就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发展D.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战略9.1979年3月,在法德的协调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8个成员国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此后,西班牙、英国和葡萄牙先后加入。EMS成员一致同意固定任何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汇率政策。这一体系的建立A.瓦解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B.表明欧共体国家经济发展差异缩小C.是为了应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动 D.实现了欧洲货币关系的长期稳定10.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A
6、.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 B.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 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11.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1539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上述举措A.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 B.导致封君封臣制度进一步强化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12.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
7、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 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13.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与教廷决裂后,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将教产出售给支持者。由此可见,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是A.典型地体现了世俗权力对教权的控制B.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国民的经济利益C.确立了“政教合一”原则,国家政权基督教化D.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新教取得合法地位14.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它比1601年颁
8、布的济贫法要严苛很多,如规定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贫民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而贫民习艺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英国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B.减少政府开支以应对经济衰退C.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D.惩戒工人运动以维护民主政治15.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广大市民通过斗争和赎买政策取得了城市的自治权,甚至有的城市成为了城市共和国。这一现象的出现A.为西欧社会逐步转型提供了条件 B.为西欧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使农村的封建经济开始大规模解体 D.促使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II卷二、材料题(共4题,第16题11分,第17
9、题15分,第18题17分,第19题12分,计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
10、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上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开始转型,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
11、识说明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一次,分析形成该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并提出你对当今中国外交的建议。(6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材料二 唐初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 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
12、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回答:(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唐代初期百姓的负担与汉代相比,总体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2分)(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两税法同汉代以来赋役制相比有何变革。变革的原因及影响各是什么?(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分析指出古代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的根本原因。(5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13、求。(17分)材料一: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
14、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摘编自王薇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以前和宋朝以后社会救济的不同,并说明古代社会救济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8分)(2)
15、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5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英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救济的启示。(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20世纪上半期英美大事记根据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张振江从英镑到美元:国际经济霸权的转移等整理上表反映了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化货币的基本历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化货币的主要因素(5分),并就其中某一个因素展开说明。(观点1分,说明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第一次学情调研高二历史试题(选修
16、)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DBBDD 6-10:DCCCD 11-15:CBACA二:材料题:16.(1)特点:以天朝上国自居,热衷于形式上的朝贡礼仪;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军事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影响: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但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3分)(2)选答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选答二:20世纪的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
17、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选答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建议:通过外交转型保护国家利益,和平外交,不称霸;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积极外交,通过一路一带,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17、(1)变化:唐比汉农民的负担有很大减轻。(或纳庸代役)。主要原因:唐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政策。(2)变革:改变过去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资产为主。(或:减少征税的项目、规范了征税的时间次数、征税的标准、征税的税原等)。原因:土地兼并,阶
18、级矛盾尖锐;为了稳定财政,巩固封建统治;均田制破坏,租庸调破坏。影响:增加了政府收入;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扩大税源;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3) 原因:中央政权的削弱,政府信用的降低;地方官吏的腐败;地主、官僚阶级转嫁负担给农民。根本原因:封建政权安民政策的出发点是以维护贵族地主利益为目的,而不以重视民生为目的。(或古代中央政权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18、(1)不同:宋代以前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粮食供应;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作用逐渐增大,侧重于日常生活中赈济。作用: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对政权的认同感。(2)变化:组织形态由教会和慈善组织自
19、发为主到政府加强立法,开始着手建立社会管理体制,对社会事业进行“有限管理”。原因: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3) 启示:社会救济要符合本国国情,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全社会救济的法律体系等;救助与教育相结合。19、示例:主要因素:强大的经济实力;相对成熟的金融市场;较高的贸易出口比例;较稳定的国内政局;较强的国际地位。对某个因素展开说明:观点: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影响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化货币的重耍因素。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1919年,英国经济实力逐渐下降,开始失去世界金融中心的统治地位,英镑的地位发生动摇,美国经济实力则开始超过英国;20世纪三十年代,受大危机影响,英国经济发展放缓,美国则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走出低潮;二战后,英国经济进一步衰退,英镑失去了世界货币的核心地位;美国经济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最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总结:英美经济实力的变化深刻的影响了两国货币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与使用。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