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考点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清各种技巧,掌握审答规范如何掌握古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一、全面掌握13种修辞手法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拟人)(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拟物、夸张)(3)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夸张)(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比喻、夸张)(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
2、州司马青衫湿。(设问、借代)(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偶、双关)(8)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精要点拨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双关等。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主要修辞手法讲解部分见前面“仿写”内容)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一
3、)描写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讲究方法:多种感官结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等。讲究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虚实结合”放在“表现手法”中讲,这里重点谈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三种技巧。1.正侧结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绿绮:古代名琴。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鉴赏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
4、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歌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蜀僧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此处。“为我一挥手,如
5、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意,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此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后一句“馀响入霜钟”也是用典。“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
6、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馀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唐诗里有许多描写音乐的佳作。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浊的琵琶声,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变的音响效果表现了
7、出来。唐代另一位诗人李颀有一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形容音乐曲调的变化,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格。而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儿也不费力。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
8、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_答案(1)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2)写出了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精要点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2.动静结合(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于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
9、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答案B(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鉴赏这首诗写夜泊之景。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而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
10、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唯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由于他与自然
11、万类息息相通,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的寂静幽独该有多少不同。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跃起一条大鱼,在夜空中画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弧线后,又潜入水中。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诗的末两句分写鸟、鱼,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
12、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历其境,由境会意。因而决不是什么“断锦裂缯”(胡应麟)。“老去诗篇浑漫与”,从诗题“漫成”可知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这种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所能达到的。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_答案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
13、美景。精要点拨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
14、、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个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3.细节描写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鉴赏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以此入诗,就难以写得蕴藉有味。然而赵师秀的这首小诗状此种情致,却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无穷。“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
15、处蛙”,诗歌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池塘水涨,蛙声不断,乡村之景是那么清新恬静、和谐美妙。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这里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于景中寄寓了他独自期客的复杂思想感情。“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绵绵梅雨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
16、时的独特心理感受。遍布乡村、连绵不断的骤雨,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蛙声,本来十分和谐美妙,但令人懊恼的是:这绵绵阴雨,阻挡了友人如约;如鼓的蛙声,扰乱了诗人的心境。此时此刻,诗人多么希望友人风雨无阻、如期而至,和他一起举棋消愁。“有约不来过夜半”,这一句才点明了诗题,也使得上面两句景物、声响的描绘有了着落。与客原先有约,但是过了夜半还不见人来,无疑是因为这绵绵不断的夜雨阻止了友人前来践约。夜深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至此,似乎将期客不至的情形已经写尽,然而末句一个小小的衬垫,翻令诗意大为生色。“闲敲棋子落灯花”,此句只是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在这个动态中,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
17、画得细致入微。因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人在孤寂焦虑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作一种单调机械的动作,像是有意要弄出一点声响去打破沉寂、冲淡忧虑,这里的“闲敲棋子”,正是这样的动作。“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期客时长的情形,诗人怅惘失意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敲棋这一细节中,包含了多层意蕴,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的韵味。可见艺术创作中捕捉典型细节的重要。这首诗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直如两部鼓吹,
18、喧聒盈耳。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枯坐敲棋,寂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通过这种对照,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由此可知,赵师秀等“四灵”诗人虽以淡泊清新的面目出现,其实颇有精心结撰的功夫。“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与友相约,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精要点拨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
19、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二)抒情(2014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熙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李诗鉴赏李端这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两句“日落”“山昏”“雨繁”,烘托出昏暗、凄冷的意境。后两句写“共听一声猿”,其实听猿的仅限于作者自己,作者却将猿猴的哀鸣连同周遭山昏雨繁的景观一起推向友人,设想两处分宿而能共听共感,个人体验便因相思之情更增添了厚度。这种写法
20、使情思显得稍为复杂。徐诗鉴赏标题“三峡吟”,意为“吟三峡”,即把“三峡”当作“吟”的对象,因而整首诗类似“咏物”之作,借吟咏三峡来阐明某个道理。“咏物”可以抒情,也可以说理。徐熙的诗意在说理,告诉读者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得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自有愁苦,这就是“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的蕴意。至于“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并非实写三峡景致,只是笼统交代三峡的概貌,距离多少,植被怎样,虽然可以用到楚辞招魂中“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字句,但彼此关连并不密切。该诗以猿声写愁,其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简要分析这两首诗
21、抒情手法的差异。答:_答案(1)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2)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两首诗中抒情手法的差异,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内容上,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但第一首景中含愁,“昏”“繁”二字点明愁情,“那堪”二句则是直抒愁怀;手法上,都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但第二首的愁情主要通过运用典故来抒发,与第一首有所不同。精要点拨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
22、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抒情、借典抒情、托物言志等,这几种与表现手法重合。三、重点掌握六种常考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鉴赏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是这首七律的双重主题。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
23、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更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
24、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带有几分俏皮的味道。就像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
25、出咽泣之声。美丽多情的锦城,的确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中间两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诗人只说锦城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尾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诗人把中间两联“芳草”“好云”“断山”“流水”的缠绵情意,都归落到对友人的怀念上去,说:“今天因为怀念你们,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这首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诗歌中
26、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精要点拨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虽然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2010
27、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注商风:秋风。怆悢(lin):悲伤。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写了“凤凰”的悲剧。“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阮籍以“凤凰”自喻,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及报国无门的忧伤。“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况,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清朝饮醴泉延颈望八荒”,这四句描写“凤凰”性情高
28、洁,心系苍生,却独自一个,没有同伴,没有共鸣。这样的处境是和阮籍自身一致的。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凤凰”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阮籍以隐约曲折的诗风著称,此诗犹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借写“凤凰”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精要点拨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时,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将情志寄托在对某一外物的咏叹描摹之中,从
29、而收到情蕴物中,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2013天津)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原词见本章专题三考点二)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答:_答案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春蚕食叶响回廊”是想象他在静静的考场上“沙沙”地写字,如“春蚕食叶”,是虚写。“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解析词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词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词人主观想象得到的。例如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词人看到的和感受
30、到的,是写实;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的,属于虚写。精要点拨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容量增加。4.衬托、对比(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鉴赏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征铎”,而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
31、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驼褐”,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
32、就被反衬得“分外”明。第三句“寂寞小桥和梦过”,可以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赶路而做梦,一般不可能是“徒步”。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做梦。明乎此,则“寂寞小桥”竟敢“和梦过”,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早。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
33、进入梦乡。既进入梦乡,竟知道在过桥,那是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眼,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触觉、听觉并写。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小桥”和“稻田”,当然是看见的。而“稻田深处草虫鸣”,则是“和梦”过“小桥”时听见的。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桥”一样,“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
34、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寂寞”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起的孤独感。而“无人”,在这里又表现天色尚“早”。“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无声”而引起的寂寥感。而“无声”,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早”,比齐己江行晓发所写的“鸟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要“早”得多。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现在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说是“夜行”)图。读者通过“通感”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时而睁眼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宛然在目;天上
35、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或静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现在眼前。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_答案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2)(2013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九日和韩魏公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鉴赏乙巳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
36、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首联说“晚岁登门”。诗人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己的“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颔联又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汉武帝时公孙弘自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颈联“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
37、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尾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难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诗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_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
38、界。解析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字句,三层对比:喜与忧的对比,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比,“久”与“偶”在时间上的对比。作用上,运用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的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精要点拨衬托又称“映衬”“陪衬”。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反衬,就
39、是用次要的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5.联想想象(2013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选自宋诗精华录)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为“何遁山人”,“山人”一般指隐士或与世无争的高人。根据题目中的“归蜀”一词可
40、知,何遁山人是要回在蜀地的家。作为送别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运用。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此诗全用想象,读来却无重复累赘之感?那是因为诗人想象的角度不同。根据诗人想象的角度,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后两联为一层。前两联是从何遁山人远在蜀地的孩子(“童稚”)的角度进行想象。首联“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写诗人想象何遁山人的孩子站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首句“春风入树绿”是写景,描写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的情形。此句写景,作用有二:一
41、、为全诗奠定明朗、欣悦的感情基调;二、引出下面一句“童稚望柴扉”。“童稚望柴扉”是说何遁山人的孩子站在自家柴扉外向父亲归来的方向望去。这个孩子之所以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正是因为春风重归蜀地的景象让他想起在外未归的父亲。颔联“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紧承首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此联,诗人不写孩子望到父亲归来时的反应,只说孩子看到父亲回来了,这就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孩子看到父亲时的欢喜雀跃自不待说,除此之外,他还会做些什么?是赶紧回家将喜讯告诉母亲以及其他家人,还是直接兴冲冲地跑过去迎接父亲?这是诗人故意
42、留下的空白,需读者通过想象去填充。要指出的是,首联和颔联虽然只写了何遁山人的孩子,但透过孩子,我们能看到的是一家人对山人归来的急切盼望和看到山人归来的极度喜悦。因为颔联已写到“蜀客归”,于是,诗歌后两联自然转而从何遁山人的角度展开想象,想象其回家之后的情形。颈联“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想象何遁山人初到家乡的情形。社燕者,春燕也。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故有“社燕”之称。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刚刚南归,两者相见真如老友相逢,其场面当何等亲切、喜悦!“征衣”,旅人之衣。山人到家,下得马来,立即脱下征衣,洗掉征尘,其对漂泊生活当是何等厌恶,到家之后的心情当是何等轻松、愉快!此联一“逢”一“浣”
43、,写尽了山人回乡后的喜悦。尾联“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终日在水边钓鱼,完全摆脱了世俗的琐事杂务,恬淡闲适。此联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一方面表达了对朋友的良好祝愿,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除想象手法的运用,作为送别诗,这首诗与其他送别诗还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全诗丝毫没有送人时的惆怅感伤,甚至没有对朋友的留恋,有的是为朋友归乡而高兴,有的是对其以后生活的良好祝愿,有的是对朋友归乡的羡慕。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答:_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
44、,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解析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需要把握诗句基本意思,然后结合诗歌主旨回答。后两联写诗人联想友人回家后碰到燕子,一洗征尘,每天面对山水,已经摆脱琐事杂务。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诗人希望友人能过这种生活,其实也说明了诗人自己对这种自由生活的向往。精要点拨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
45、如李白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6.化用典故(用典)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
46、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答:_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品味意象的含义,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1)该题考查的是意象的特定内涵。“兰”“蕙”“菊”都是美好的花草,自古以来美好的花草便寄寓了古人对美好品德、节操的追求。如爱莲说中周敦颐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节操。(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
47、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长恨复长恨”。“听我楚狂声”用楚狂接舆的典故。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富贵非吾事”则是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词人以陶渊明自况,认为“富贵非吾愿”,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精要点拨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
48、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另外有几种表现手法虽不常考,但高考也会涉及。7.借古讽今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例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8.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李白赠汪伦:“李白
49、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情谊。9.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例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10.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50、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的想象,不由得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到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又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的相思之情,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四、关注结构技巧(艺术构思)1.(2011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
51、问题。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鉴赏这首词本名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曲调哀婉。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清孤独感。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
52、的晴朗。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在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的孤灯、酒醒。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此时此刻,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首词全无作者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
53、只是一抹凄冷之色。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答:_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鉴赏“琵琶起舞换新声”,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
54、总是关山旧别情”。“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撩乱边愁听不尽”,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澜,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
55、有更多的意味呢?“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人轻轻宕开一笔,景中含情,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幽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一个渺茫而悲凉的境界,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后,到此却汇成一湾深沉的流水,荡漾回旋。“秋月照长城”,为全篇情感之凝结处。这时离情入景,奇想层出,使诗情得以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
56、达得入木三分。此诗被誉为“诗之最上乘也”,除音情曲折外,还得益于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仅二十八字的一首绝句,却展现了一幅广阔而生动的画面,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内涵。新的声,旧的情,撩乱的旋律,婆娑的舞姿,天上的秋月,脚下的长城。既有动作,又有声响,还有那色彩斑斓的边塞景色。这一切,都交织在边将士卒们复杂的、缭乱的、萧索的、延绵无尽的离情思乡之感中了。“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这样写,以景传情,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精要点拨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1.卒章显志。在诗歌
57、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诗歌的主旨。2.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表达技巧口诀歌修辞两表加结构,表达技巧四类应。修辞四比夸借代,表达方式描议情。语行肖心细节人,动静虚实视听景。表现联想象典衬,借景托物古今讽。过渡照应景结情,线索卒显结构明。注“两表”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四比”指比喻、比拟、排比、对比,“象”指象征。如何区分几种易混的表达技巧1.借代与借喻试指出下面诗句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
58、考两者的区分方法。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借喻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借代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借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借喻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李白于阗采花)借代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借喻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借代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借代精要点拨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
59、成明喻,借代则不能。古诗常见的借代物杜康酒尺素、双鲤书信干戈战争汉唐渔樵隐逸生活汗青史书吴钩宝刀、利剑类樯橹船天狼入侵的异族楼兰边疆之敌柳营军营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借景抒情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精要点拨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
60、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3.衬托与对比试指出下面诗句或画线诗句所用的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衬托(反衬)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对比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衬托(正衬)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衬托
61、(反衬)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对比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衬托(反衬)精要点拨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4.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试着区分两种手法的区别。念奴娇登多景楼宋陈亮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
62、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隆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欲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放弃北伐,苟安江左。陈亮坚决反对。中流誓:这里引用的是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小儿破贼:淝水之战时,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然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鉴赏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登楼极目四望,不觉百感
63、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因为所感不止一端,先将“此意”虚提,总摄下文。接下来两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抨击。“鬼设神施”,是形容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当时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险。作者所抨击的,正是这种藉天险以求苟安的主张。“浑认作”三字,亦讽亦慨,笔端带有强烈的感情。“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做出”一语,表达了作者目击山川形势时兴会淋漓的感受。在作者看来,山川形势足以北向争雄,问题在于统治者缺乏争雄的远大抱负与勇气。因此,下面紧接着就借批判六朝统治者,来揭示现实中当权者苟安论调的思想实
64、质:“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前一句是愤慨的斥责与质问,后一句则是对统治者划江自守的苟安政策的揭露批判原来这一切只不过是为少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做的打算!“因笑”二字,承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顺势而下,使上、下片浑然一体。前三句用“新亭对泣”的故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也学英雄涕”,讽刺尖刻辛辣,鞭辟入里。“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管不到”三字,可谓诛心之笔。到这里,由江山形势引出的对当权者的揭露批判
65、已达极致。下面转而承上“争雄”,进一步正面发挥登临意。“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中流誓”,是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这几句词情由前面的郁愤转向豪放,意气风发,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作者豪迈爽朗的胸襟气度。“小儿破贼”见世说新语雅量。淝水之战,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默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强对”,强大的对手,即强敌。到这里,一开头提出的“今古几人曾会”的“此意”已经尽情发挥,全词也就在破竹之势中收笔。(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运用“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的。答:_(2)这首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两个典
66、故?有何作用?答:_答案(1)词的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来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同时又借六朝往事委婉批判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完全是只求苟安的“门户私计”,戳穿了“南疆北界”的欺骗性。(2)两个典故:祖逖中流击楫、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故事。作用:劝勉南宋当权者,希望他们坚定信念,利用有利形势,长驱千里,扫清河洛,尽收故土,表达了作者必胜的乐观信念。精要点拨借古讽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前者主要是指咏史诗的整体表现手法,后者主要指具体的诗句中,多是局部文字的,不一定是咏史
67、诗才有的。5.烘托、衬托与渲染试说出下列诗歌所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1)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2)陌上桑(节选)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3)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答:_答案(1)衬托(反衬)(2)烘托(侧面描写)(3)渲染和烘托精要点拨(1)烘托与衬托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
68、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观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做题时可这样区别:看是否出现:烘托是只写这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2)烘托与渲染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如贺铸青玉
69、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手法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如何掌握表达技巧题的审题答题规范一、审题规范表达技巧题题干用语一般包括题型、范围(区间)、角度、数量、步骤等方面的要求。审题,就是要审清这些要求,在审清这些要求前,首先要辨析表达技巧这个概念。“表达技巧”是个宽泛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一部分题目能具体地要求考生回答“表达技巧”中的一种,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情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色”。一部分题目只是笼统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手法,如“
70、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是怎样的”“有什么独特的手法”,考生答题的茫然无措主要在这一点上。这时不妨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修辞手法”上全面排查,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答题,以免偏题或答非所问。或者按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的顺序考虑作答;如果方向明确,则应结合某个方面的具体技巧,准确判定。在各种表达技巧中确实有交叉、重叠的部分。如一部分描写方法就与表现手法相重叠;如“用典”,有人看作是修辞手法,有人认为是表现手法。这些都可看作例外情况,学习时可特殊对待。其次,要审清下列要求:1.审题型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题型和暗考题型。所谓明考题
71、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明显信息。这是主要题型。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2.审范围(区间)指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72、3.审角度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分清提问的大小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就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4.审数量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
73、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5.审步骤从答题步骤来看,表达技巧题可以分为两种:简单题型和完整题型。所谓简单题型,就是只答出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即可,不需要作分析说明。所谓完整题型,就是答题时要包含完整的步骤,即实行“三步走”:指出表达技巧(是什么)分析表达技巧(为什么)点明表达效果(怎么样)。答题时要根据该题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来确定是简单题型还是完整题型。一般来说该小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问题构成且各自之间不相关联,或
74、者说该小题只有一问且赋分在一分或两分以内,则可以确定为简单题型,答题时只需要答出相关术语即可;如果该小题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且赋分较高(一般达到三四分或以上),则可以确定为完整题型,答题时就要考虑步骤的完整性、要点的齐全性,力求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答题规范。审题示例例1“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审题题型:明考型范围:局部型(一联)角度:小角度(表现手法)数量:一种(何种)步骤:简单型例2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审题题型:暗考型范围:局部型(结句)角度:大角度数量:多步骤:完整型审题练习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014重庆)审题题型:明考型范围:整体型角度:
75、表现手法(广义)数量:多步骤:简单型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2014安徽)审题题型:明考型范围:整体型角度:点面结合数量:一种步骤:完整型二、答题规范审题审清楚了,答题就会事半功倍。这里,还有两个问题:1.准确判断表达技巧应坚持两个原则试从不同角度回答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用的表现手法是想象,修辞手法是夸张(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设问或比喻这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设问、比喻、排比、夸张这几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烘托或化虚为实这几句从意象的角度看使用了哪种方法?意
76、象叠加(3)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偶、拟人(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想象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想象、衬托(5)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想象或虚写、对写法精要点拨(1)立足整体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半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2)把握关系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
77、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手法。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现手法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与景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2.答题具体注意事项(2014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鉴赏周晋的词大多描写的是清逸自然之趣。从调下词题可以看
78、出,此词系为访问一友人而作。“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又觉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这种环境,使人愁闷。于是词人打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卷帘尽放春愁去”,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这句写得富有特色,词人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寂寞的词人,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将寂寞之情写得趣味悠然,恼人春色日初长,在长长的白天里,词人没有诗朋酒侣,极感无聊。黄鹂而可与语,真奇想也。这一是烘托出无侣之孤寂,二是反映出闲愁之仍在,前面所谓“尽放春愁去”,其实并未
79、放尽。词情婉转,妙在含蓄。由于春愁难排,更由于无人与语,词人遂移舟访友,很自然地过渡到下阕。“絮影香,春在无人处。”词人已离开室内,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在阳光映照下,境界极美。在那飘着絮影、沁着香的地方,自然充满了春意。着意寻春春不见,原来春天却在这里。词人一腔喜悦溢于言外。至此,那无尽春愁,才真正被放了出去。“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结笔写出访牟氏花园。“移舟去”,写得闲婉。词人只抓住园中一个景物硕果轩旁的大梨树一株,只写一桩雅事树下题诗。正当他和园主人酝酿构思,可是诗句未成之时,突然下起雨来。辛弃疾鹅湖归病起作词云:“诗未成时雨早催。”它们是如此相似,又是如此不同
80、。相似处是都写以雨催诗;不同的是,辛词均已明点此意,而周词则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特别是借写梨花滴到墨汁之中,使得写出的文章也带有梨花之香,这一结尾给人以美的遐想。词人虽云“未成新句”,实际上新句已跃然纸上。这难道不让人叹赞吗?“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答:_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我们不难发现这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拟,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就可以了。精要点拨(1)答题步骤中,简单型只要答出该技巧名称即可。完整型分“三步”走,其中第二、三步要注意:分析该技巧一般要说三个要点,如答
81、“借景抒情”,则包括何景、何情、景与情的关系;对比则要答出谁与谁对比,在哪方面(点)上对比等。点明表达效果时应答出两个要点:一是该技巧本身的效果,二是该技巧在文中的效果(重点)。(2)表达技巧种类较多时,应“多中取主”“多中取特”。就是说在众多表达技巧中优先考虑、首要选取那个最主要、特征最明显的技巧。(3)处理好大类与小类的关系。如“情景交融”是个大类,它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两种,一般要答准是这两种中的哪一种。而比喻包括三种:明喻、暗喻、借喻。如能准确答出是哪一小类,当然好。不过,最好不要答得如此细。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一般说来,要答出哪类衬托。当然,如不能确定,亦可只答衬托。(4)对于“暗考型”表达技巧题,答题时必须要答出表达技巧,但又不能只答出表达技巧。答题模式与“明考型”有所不同。(5)在使用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表达技巧时,如果其中的情与景的关系形成相反关系(即乐景哀情或哀景乐情),则这时根据“多中取特”的原则,一般答“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2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