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11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305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11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11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11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11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11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11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11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11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11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11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11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11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11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11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11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11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11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11次周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高2021届第11次周考试题2020.12.13语 文一、 现代文阅读(36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以大宋史视野来看,在宋朝立国三百余年间,中国绝不仅仅指宋朝,还应包括辽、夏、金、蒙,以及相继并存的大理、吐蕃、西辽、回鹘、于阗、黑汗等民族政权在内。当时,宋,辽、夏、金与蒙元政权,无不视对方为外国,但又无不主张“天下一家”而自称“中国”。宋朝先与辽、夏,后与金、夏成鼎足之势,不仅在疆域一统方面,前不能比汉、唐,后不能比明、清,在军事角逐中也基本上没占过上风。自内藤湖南主张“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经其弟子宫崎

2、巿定充分阐发,针对宋朝汉族政权与其他民族政权的并峙格局,他强调民族主义的自觉构成大宋史时段民族关系的鲜明底色。宋朝境内民族主义在政治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重新高扬“尊王攘夷”的大旗,并注入新内涵,宫崎称之为“汉民族国民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与北方民族政权的紧逼,以致宋朝一再面临存亡继绝的现实威胁息息相关。而新儒学的形成与确立,则构成其民族主义新内涵的思想资源。宋儒强调“四夷不服中国不尊”,确立民族自信,力图夷不乱华,进而用夏变夷,维护政治文化的大一统。推及与诸民族政权的外交关系上,宋朝在军事失利委曲求和时,宁可接受巨额岁币的苛刻条件,而拒绝沿用中原汉族王朝曾采取的和亲政策。民族主义自觉并不限于宋朝

3、汉族政权内部。在大宋史视野下,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与宋并峙的民族政权,一方面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另一方面却自觉坚持统治民族的主体意识。契丹始终以北面官系统作为主导性“国制”;西夏立国礼乐衣冠“悉用蕃书胡礼”;金世宗“大定之治”时强调女真本位的各种举措,都是众所周知的。与此同时,金亡之际,金朝将帅履践“金国大臣,惟当金国境内死”的信念,拒绝失节降敌,也印证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民族气节的接纳与认同。两宋存续期间,与辽、夏、金及蒙元之间的民族战争几乎伴随始终,而宋初攻辽、金灭北宋、建炎南渡,元灭南宋等时段的民族战争尤其酷烈,带来的破坏也毋庸讳言。对大宋史时段所有民族战争,一方面既要放在历史条件下评

4、断每次战争各方的是非曲直,另一方面也应从中华民族通过长期冲突与融合方始形成的历史大趋势中去再度衡估。在这一长时段中,确实时断时续地伴随着血与火的民族战争,但也应看到,相关政权达到地缘政治相对均势的和平时期,各民族与各政权之间通过榷场贸易、使团聘问与其他民间途径,推进着相互间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而宋朝的制度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其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正是有赖于这种抵抗战争,最大程度保卫了宋朝先进的社会经济,相对弱化了骑马民族政权的原始野蛮性,相应减轻了大统一进程中社会破坏力度。(摘编自虞云国大宋史视野下的民族关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这

5、一概念在大宋史视野下的外延虽然较宽,但是并不涵盖当时存在的所有民族政权。B和宋朝同时并存的几个民族政权都把自己称作中国,其原因是都把对方看作敌对国家。C宫崎市定认为宋朝时期强调民族主义的自觉性,体现在政治领域上就是“汉民族国民主义的意识形态”。D契丹、党项等与宋朝并峙的民族政权虽能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制度,但民族主义的自觉性却严重缺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在论证时主要是把宋朝和当时相继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相比,进行对比论证。B文章先交代论述的前提,然后引述宫崎市定的话语,从而确定了本文论述的观点。C文章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民族主义自觉性的方

6、面存在差异。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辩证分析,作者认为对大宋史时段所有民族战争应辩证看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宋朝境内的民族主义者重新高扬“尊王攘夷”的大旗,与北方民族政权的紧逼使宋朝的统治难以维系息息相关。B外族入侵对于宋朝民族主义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在确立民族自信、维护政治文化的大一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C两宋时的和平年代,各民族与各政权互相往来,这无疑对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有很重要的推进作用。D两宋时期的民族抵抗战争虽然让广大百姓饱受了苦难,但其先进的社会经济却依赖战争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7、成46小题。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我们要统筹“两个大局”,从世情国情粮情出发,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准确把握“头等大事”。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倘若粮食受制于人,必然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全球不到10%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

8、恒课题,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切实增强保障能力,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节选自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材料二: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一文中提到,到“十四五”期末,我国大概会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有人担心这会不会意味着未来国家粮食安全会出现恶化,对此农业农村部如何回应?潘文博指出,目前我们国家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国粮食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人均占有量超过200公斤,目前我们国家人均口粮消费不到150公斤。潘文博还指出,粮食总量平衡下,结构性的矛盾

9、将长期存在。粮食品种中缺口最大的是大豆。三大谷物中,稻谷平衡,略有盈余,小麦供求平衡,玉米前几年库存较高,经过这几年的调整,现在玉米的结构已经趋于合理了,面积稳定在6亿亩以上,供求基本平衡。进口谷物的总量偏少,2019年净进口谷物是1468万吨,占国内的产量2%左右。唐珂指出,我国谷物进口量主要是用来作品种调剂,更好满足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消费。针对社科院报告里面提到的“十四五”末可能出现1.3亿吨粮食缺口,唐珂认为,这应该指的是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产需缺口,而不是实际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这种进口有效满足了国内蛋白饲料和油脂的需求。(“十四五”末或有1.3亿吨粮食缺口?农业农村部回应中新网202

10、0年8月26日)材料三:表1:2019年全国主要粮食播种面积、播种面积同比涨幅、总产量悄况品种播种面积(千公顷)播种面积同比涨幅总产量(万吨)稻谷296941.6%20961小麦237272.2%13359玉米412842%26077大豆933410.9%1810(来自国家统计局 2019年数据)表2:2019年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品种出口(万吨)出口同比涨幅进口(万吨)进口同比涨幅大米274.831.4%254.617.3%小麦31.39.7%348.812.5%玉米2.6110%479.336.0%大豆1114.5%8851.10.6%(来自农业农村部 2019年数据)材料四:我国“舌尖上

11、”的浪费触目惊心,而餐桌上的整个粮食产后损失同样严重。我国粮食产后损失到底有多大?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任正晓指出,粮食从生产出来到摆到餐桌上,过程很长,每一环节都存在损失浪费。据测算,每年我国粮食产后仅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达700亿斤以上。我国农户存粮约占全国粮食年总产量一半左右,由于储存设施简陋,缺乏技术指导服务,损失比例在8%左右,每年因虫霉鼠雀造成损失400亿斤以上。我国粮食物流方式落后,散粮运输比例约为15%,大多采用包粮运输方式,抛洒、遗留损耗大。全国粮食企业有近1800亿斤仓容属危仓老库,储粮条件差、损失大。这些环节每年损失损耗粮食逾150亿

12、斤。由于消费习惯误区,成品粮过度追求亮、白、精,低水平粗放加工,既损失营养素又明显降低出品率,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也很低。加工环节每年造成口粮损失130亿斤以上。请客吃饭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餐桌浪费更是触目惊心,有关方面估算每年餐桌浪费食物价值达2000亿元。(节选自必须正视的“粮蚀“危机)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国政府以“头等大事”来抓粮食安全问题,让人民实现由“吃不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B虽然我国的人均口粮有剩余,但依然要进口谷物,目的是调剂品种,满足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消费。C我国粮食产后损失严重,其中比较严重的是储藏环节,其造成

13、的粮食损失远远超过运输、加工等环节。D成品粮过度追求亮、白、精,低水平粗放加工,既损失营养素又明显降低了出品率,造成了浪费。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2019年我国优化了粮食种植结构,加大了短缺品种的种植面积,减少了盈余或平衡品种的种植面积。B2019年我国的大豆虽然种植面积同比在增长,但是市场对大豆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来保障与满足。C2019年我国主要粮食播种面积最大的是玉米,单位产量最高的是稻谷,大豆的种植面积小单位产量低。D2019年我国进口粮食中玉米上涨超过30%,大米进口下降超过10%,说明我国的玉米还十分短缺。6、结合材料简要回答我国粮食安全面临

14、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建议。(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从乾陵到茂陵林非汽车开出了西安市区,就在一片望不到边缘的丘陵地上,缓缓地攀登着。这黄土高原上,有多少数不清的方阵:火红的,是辣椒;碧绿青翠的,是玉米;黄澄澄一片的,是刚收割后耙平的土地。这缤纷的色彩,这几何的图形,真秀丽迷人。庄稼人的手真巧,心真灵,我觉得自己似乎是进了艺术家们精心开垦的花园。在这些图案的外面,却又是苍茫、寥廓和雄浑的大地,层层地包围着它,不由得使我从心底里感到舒展,想要伸出手掌,触摸那离得多近的天空,扯几朵白云下来。在这高原上,望着头顶的云彩,沉思着

15、天地的悠悠,回忆着祖先的足迹,我的多少情丝,随着起伏的丘陵,越过人生,越过历史,在半空里翱翔,就这样到达了乾陵底下的一片平滩上。我沿着夹道的石俑,穿过两行碧绿的枫树,往顶上攀去。这埋葬着武则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乾陵,远远看去,也许只能说是一座矮矮的小丘。我心里想,走不了几步路,就能站在顶上眺望了。不过真的走起来,却还挺费劲的。那一段陡峭的土路,爬得我气喘吁吁,额头冒汗,幸好路畔有丛丛的柏树,遮住燥热的阳光,阵阵的凉风,习习吹来,给了我跋涉的兴致,于是信步走了上去。我的心儿在胸口突突地跳,喉咙里不住地喘着粗气,原来我刚才过早地轻视它了。我将会功亏一篑,屈服于被自己轻视的小丘吗?绝对不行,这不合

16、我的脾气,于是我在峻嶒的乱石中,寻觅着平稳的立脚点,左手按住石块的边缘,右手拉住石缝里的青草,连奔带跑,总算走到了小丘的顶上。这里,是附近一大片平原的制高点。往四周极目远眺,苍茫的大地,尽收眼底。连同武则天在内的多少帝王,或者是不用帝王称号的那些独裁者,当他们活在世上时,都想牢牢地统治这幽谷里的子民;一旦死去,还要将他们的尸骨,永远高踞在群氓的顶巅,这是多么狂妄和愚蠢的念头。对于不甘做奴隶的人们,对于具有自尊心的人们来说,是多大的不公,多大的侮辱。可是他们在生前也许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许多平凡的人们,站在他们的头顶,缅怀往昔和瞻望未来。让他们的幽灵在地下哭泣吧,多少平凡的人们,终将拨开专制的

17、迷雾,走向自由和平等的坦途。看完了乾陵,背着一身历史的重担,又乘上车,赶往南边百里以外的茂陵去。在阴沉沉的暮霭中,远远望着那座埋葬汉武帝刘彻的坟墓,觉得很晦暗和凄凉。比起陡峭的乾陵来,自然要矮小得多了。不过它的形状也规则得多了,简直是立体几何中最为标准的铲型图案。有几个操着南方口音的老人,冒着零零落落的雨丝,在路旁眺望着这座土丘,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不知道是充满感情的膜拜,还是理性的否定?当我在暮色苍茫中,匆匆赶往霍去病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在他的墓前凭吊一番,对这个年轻有为的大将军,作历史的遐想了,虽然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曾在我的青年时代,鼓舞过我踏上人生的途程。我迎着一阵阵

18、潮湿的雾气,迎着从天顶上垂下的夜幕,大步流星地走去,终于寻觅到了墓侧两庑的石雕。这十多件艺术品都凝结了那些无名艺术家构思的智慧,天真的情绪,这幼稚和笨拙,却透出一股晶莹的灵气。瞧瞧那个石俑吧,只是就着一块椭圆形的巨石,稍加凿磨,便活脱脱是个焦躁不安的人,睁大了眼睛,紧紧闭住了阔嘴,在诅咒着天道的不公,瞧他那硕大的手,还伸开粗糙的指头,压住自己凸起的肚子,憋着满腹的怒气,实在太难以忍受了。我分明像是看到了他在不住地抽噎。看完了石人,我还想仔细揣摩人与熊搏斗的那座石雕,可是天色愈益昏暗了下来,我只好迈开脚步,浏览了精神抖擞的卧牛,英姿雄勃发的跃马,眈眈疾视的伏虎。而当我站在那座马踏匈奴的石雕前,辨

19、认着威武的马头下面,在那石像扬起的脸颊上,眼睛和鼻梁都被压扁了似的,可是他拉住马腹的手指,却镂刻的太清晰了,显出一种蠕动和挣扎的力量。这无名的艺术家,用模糊的影子强调那石像狰狞的神情,却又用分明的笔法强调他抗拒的力量,审美的情趣实在丰富多彩,像这样来刻画力度的艺术似乎还不多见,它顿时使我想起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那样磅礴的气势。我深深庆幸着今天这后半段的旅程,能在无意间亲炙不少稀世的艺术珍品。从黎明到黄昏,我在汽车里颠簸了将近四百里路,我的收获却或许是漂洋过海也无法得到的。(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先写自己认为乾陵只是矮矮的小丘,后又写攀登时气喘吁吁,

20、但最终也不放弃,意在突出自己倔强顽强的性格。B文中写到汉武帝墓前几位老人的眺望,并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想象和推理,实则表现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C在写到霍去病墓时,作者只引用了他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话,却足以表现出他对霍去病的无限尊重。D作者在写石俑和马踏匈奴的石人时,并简单地停留于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善于抓住其中神韵,形象而有灵性。8.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9.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我在汽车里颠簸了将近四百里路,我的收获却或许是漂洋过海也无法得到的”,你认为作者都收获了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

21、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鞠于仲父宗元,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时瑞应沓至,曾尝入对,帝语及之。曾奏曰:“此诚国家承平所致,然愿推而弗居,异日或有灾沴,则免舆议。”及帝既受符命,大建玉清昭应宫,下莫敢言者,曾陈五害以谏。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真宗崩,内外汹汹,曾正色独立,朝廷倚以为重。仁宗立,迁礼部尚书。群臣议太后临朝仪,曾请如东汉故事,太后坐帝右,垂帘奏事,丁谓独欲帝朔望

22、见群臣,大事则太后召对辅臣决之,非大事令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画可以下。曾曰:“两宫异处,而柄归宦官,祸端兆矣。”谓不听。既而允恭坐诛,谓亦得罪。自是两宫垂帘,辅臣奏事如曾议。曾方严持重,每进见,言利害事,审而中理,多所荐拔,尤恶侥幸。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张便殿。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曾多所裁抑,太后滋不悦。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

23、,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宝元元年冬,大星晨坠其寝,左右惊告。曾曰:“后一月当知之。”如期而薨,年六十一。赠侍中,谥文正。(节选自宋史王曾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B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C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D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

24、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廷对, 科举时代皇帝举行殿试。后也称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B符命,帝王受天命的象征。古人认为天降祥瑞于国君,使其有凭证治理国家。C朔望,农历每月初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而以“晦”表示每月三十。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叫“薨”,此外,“崩”在古代专指帝王或王后的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曾精于学问,得到诸人夸赞。王曾虽然少年失亲,但在叔父和乡人的培育下,在文辞方面钻研较深,在后来的乡贡试中都名列第一。B王曾关

25、心国事,敢于直谏陈事。皇帝接受符命,大兴土木以建宫室,其他臣子都不敢劝谏,只有王曾陈述了五大危害用以劝谏。C王曾严肃庄重,处事遵照法度。真宗因身体不适让太子听事,但政事上都由皇后决定。仁宗立,王曾上奏请求遵循东汉的礼仪,太后垂帘奏事。D王曾端厚持重,且勇于担当。王曾身居相位时举荐贤能而不声张,范仲淹对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十分钦佩,但也委婉地提出批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5分)(2)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5分)(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26、1415小题。苏秀道中(南宋)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14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从夜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已久的甘霖,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了。B颔联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床头屋漏无干处”为“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春日江村五首之“春流岸岸深”为“且喜溪流岸岸深”,贴切自然。C颈联写出千里稻花一派青绿,生机勃勃,抒发诗人久

27、早逢甘霖的欣喜之情。D尾联用衬托手法,写无田者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悦渲染到极致,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之心。15这首诗写出了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老残游记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白居易琵琶行中也描写了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两句是“_,_。” (2)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_,_。” (3) 雁门太守行中表现将士爱国热情、誓死尽忠的诗句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

28、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中华民族的家国观,是中华文明五千年 的支撑所在 ,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精魂所系。孔子尚仁,所谓“仁”者就是 、由家及国;孟子重义,所谓“义”者就是能舍小我、成就大我。中国人的家,是繁衍生息的场所,更是安身立命的港湾;中国人的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更是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宿。在中国人的眼里,家是最小国,国是于万家。(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是中国社会的组织特征,“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战胜困难的思维方式、文明逻辑。在先秦时代的青铜器上,每每有“而宅禹迹”“处禹之堵”字样,说明九州一统的观念 。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开启了中国统一的

29、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历史 中,中华文明与大一统国家交织互动,文明为国家提供向心力、凝聚力,国家为文明庵续、文化繁盛提供支撑和荫庇,有人因此将中国称为“文明型国家”。悠悠上下五千年,不论朝代如何变迁、世事如何更迭,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始终流淌着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对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始终召唤着华夏儿女团结奋斗。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家护佑国民平安,国民乃家之基石 B国民乃家之基石,家护佑国民平安C国护佑万家平安,家奠定国之基石 D家奠定国之基石,国护佑万家平安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绵延不绝 以己度人 根深蒂固

30、 过程B绵延不绝 推己及人 古已有之 进程C源远流长 推己及人 根深蒂固 过程D源远流长 以己度人 古已有之 进程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B不论朝代如何更迭、世事如何变迁,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始终流淌着对原乡故土的朴索情感C无论朝代如何变迁、世事如何更迭,对原乡故士的朴素情感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D不论世事如何更迭、朝代如何变迁,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始终流淌着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31、12个字。(6分)8月10日,最新修订的新华字典(第12版)问世。此次修订历时5年,包括增补字头、适量增补新词、增补新义新用法等8项内容,在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等方面, 。新华字典作为一本全民使用的基础性字典,既要反映国家各项语言文字标准, ,因此,其定期修订不仅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也与当下的汉语教学、汉字普及相衔接,更确保了在网络流行语对汉字传统用法造成冲击甚至曲解的情况下,汉字音形义和用法的稳定性。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语言文字的学习阶段, ,新华字典理所当然地成为重要的工具书。 21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改变的“成语”,显得特别有新意,还能给人以触动,合情合理。请仿照示例,写

32、两个创新的“成语”,并做解释。要求:所写创新“成语”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解释合理,有正面意义,句式相同,字数不限。(5分)示例:“疫”不容辞,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众志成诚,定能取得抗疫阻击战的胜利。(1)_。(2)_。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经常在一起玩要。小男孩收集了很多贝壳,小女孩拥有很多雨花石。小男孩想用所有的贝壳与小女孩的雨花石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但是小男孩却把最大最好看的贝壳藏了起来,仅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雨花石都给了小男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

33、,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雨花石。 人际交往对于个体的成长成才有重要作用,你在与人交往中有怎样的困惑与收获?你对人际交往有怎样的认识或思考? 要求:(1)自定立意,自拟题目。(2)写议论文。(3)字数不少于850字。2021届高三语文周考11参考答案1C 解析:A项,“并不涵盖当时存在的所有民族政权”是错误的。由原文“中国绝不仅仅指宋朝,还应包括辽、夏、金、蒙,以及相继并存的大理、吐蕃、西辽、回鹘、于阗、黑汗等民族政权在内”可知,“中国”这一概念是涵盖当时存在的所有民族政权。B项,“其原因是都把对方看作敌对国家”是错误的。由原文“当时,宋、辽、夏、金与蒙元政权,无不视对

34、方为外国,但又无不主张天下一家而自称中国”可知,“都把对方看作敌对国家”与“都把自己称作中国”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D项,“但民族主义的自觉性却严重缺乏”是错误的。由原文“民族主义自觉并不限于宋朝汉族政权内部另一方面却自觉坚持统治民族的主体意识”可知,契丹、党项等与宋朝并峙的民族政权一直具有强烈的意识。2C 解析:C项,“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民族主义自觉性的方面存在差异”是错误的。由原文“与此同时,金亡之际,金朝将帅履践金国大臣,惟当金国境内死的信念,拒绝失节降敌,也印证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民族气节的接纳与认同”可知,论证的应是“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民族主义自觉性的方面的一致性”。3B 解析:

35、B项,“外族入侵”是错误的。由原文“而新儒学的形成与确立,则构成其民族主义新内涵的思想资源。宋儒强调四夷不服,中国不尊,确立民族自信,力图夷不乱华,进而用夏变夷,维护政治文化的大一统”可知,“外族入侵”表述错误,应为“新儒学”。4B 解析:B项,原文材料二中“我国谷物进口最主要是用来作品种调剂,更好满足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消费”,强调了“最主要”,说明进口谷物还有其他原因,不局限于选项所说的。5D 解析:D项,“玉米还十分短缺”错误,根据材料二“玉米前几年库存较高,经过这几年的调整,现在玉米的结构已经趋于合理了,面积稳定在6亿亩以上,供求基本平衡”,说明玉米不短缺,那么进口玉米的原因也就不是短缺

36、。6(1)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不能轻言过关,应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2)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应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和进口谷物等渠道,合理调整粮食结构;(3)我国粮食产后损失严重,要改进技术,减少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造成的粮食损耗;(4)我国舌尖上的浪费严重,应改变消费观念,节约粮食。(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满分)7A 解析:A项,“意在突出自己倔强顽强的性格”分析错误,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但此处更多的是要表现作者对于象征着封建独裁者意图不朽的陵墓的态度。8在内容上,此句写作者远望所看到的乾陵,昔日帝王武则天和李治的陵墓在作者的眼中成了矮矮的小丘,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即

37、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的帝王与帝王陵墓也是渺小的。(或者说曾经的帝王如今也不过是一丘黄土,没有永恒)在结构上,为后文作者对封建帝王与人民百姓的议论张本(作铺垫)。(每点3分,共6分)9封建独裁历史的可笑。登上乾陵,追忆武则天等历代封建帝王的独裁历史,不过是一场虚空。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自由平等永远属于人民;历史的独裁最终被不甘奴役的人们推翻,人民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是历史进步的永恒动力。无名艺术家创作的艺术珍品是人类的瑰宝。岁月悠悠,沧桑变迁,人类文明的创造会历久弥新。(每点2分,共6分)10C 解析:依据语法结构,“久之”做动词“召对”的补语,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句子,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项;“甚”表

38、示“思卿”的程度,做补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字是一个连词,表结果,引出后文,所以“故”字后边不应断开,排除D项;句意:真宗曾经晚上坐在承明殿,召见王曾并应对很长时间,退朝后,真宗派内侍告诉王曾说:“我十分想见你,所以来不及穿着官服见你,请你不要以为我慢待你。”11C 解析:C项,“晦表示每月三十”说法错误,“晦”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12D 解析:D项,“举荐贤能而不声张”分析错误,原文是“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意思是“王曾推荐和贬斥士人,没有人知道”。“委婉地提出批评”分析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

39、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意思是:范仲淹曾问王曾说:“公开选拔士人,是宰相的职责。您的大德,唯独缺少这一点。”王曾说:“执政的人,如果将恩德归于自己,那怨恨又归于谁呢?”范仲淹深深佩服他所说的话。故选D。13(1)曹利用嫉妒王曾官级比他高,曾因不服气而不高兴。到曹利用因事受到牵连而被判罪时,太后大怒,王曾反而替曹利用辩解。(恶:嫉妒;班:指官级,班己上:指官级比自己高;尝怏怏不悦,前省略主语“王曾”;坐事,因事受到牵连而被判罪。句意1分)(2) 正好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王曾于是被逐出京任青州知州。当地百姓对其治理措施十分高兴,替王曾画一幅像并为他建祠庙进行祭祀。(会,正

40、好,恰逢;出,指京官外调;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乐;生祠,为活人修建祠堂。句意1分)参考译文: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年少丧父,由其叔父王宗元抚养成人,向里人张震学习学问,善于写作文辞。咸平年间,由乡贡试礼部、廷对都是第一名。杨亿见到了王曾所作之赋,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这时各种吉祥的现象纷纷出现,王曾曾入朝进对,真宗向他说及了此事。王曾上奏说:“这确实是国家太平的结果,但希望陛下进一步推广而不要居功自骄,如果有一天发生灾荒,则可以免除世人的议论。”到真定接受符命,大建玉清昭应宫,臣下都不敢劝谏,王曾陈述了五大危害用以劝谏。真宗曾经晚上坐在承明殿,召见王曾并应对很长时间,退朝后,真

41、宗派内侍告诉王曾说:“我十分想见你,因此来不及穿着官服见你,请你不要以为我慢待你。”真宗身体不适,皇后执掌朝政,太子虽然在资善堂听事,但一切都由皇后决定,朝廷内外都为此而担忧。真宗刚驾崩,朝廷内外一片争辩喧闹,纷乱不已,王曾面容严肃,神态庄重,朝廷将王曾作为重要大臣加以依靠。仁宗即位,升任礼部尚书。大臣们议论太后上朝的仪式,王曾请求像东汉过去的礼仪一样,太后坐在皇帝的右边,垂帘奏事。丁谓却想皇帝只在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接见大臣,大事则由太后召见辅臣断定,不是大事就让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决定可由雷允恭下达。王曾说:“两宫不在一处,但大权归宦官执掌,这是祸害的一种征兆。”丁谓不听。不久雷允恭犯

42、罪被杀,丁谓也由此而获罪。从此以后两宫垂帘,辅臣上奏议事都依照王曾的建议。王曾方正严整稳重,每次进朝觐见皇帝,陈述事情的利害得失,都详细切中事理,许多人受他推荐而被朝廷提拔,他特别厌恶侥幸受宠之人。曹利用嫉妒王曾官级比他高,曾经因不服气而不高兴,其言语记载在曹利用传中。到曹利用因事而犯罪时,太后大怒,王曾反而替曹利用辩解。太后说:“爱卿曾经说曹利用强行蛮横,如今又为什么要替他辩解呢?”王曾说:“曹利用一直依仗皇恩,臣下因此曾经以理驳斥他,现在曹利用被加以大恶之名,臣下并不知道。”太后稍稍息怒,最后对曹利用从轻发落。开始,太后受册封,将御驾大安殿,王曾坚持认为不可以,到长宁节给太后祝寿,只在便殿

43、恭敬地进行庆典。太后的左右姻亲之家请求王曾通报求见太后,王曾往往加以制裁和压制,太后更加不高兴。正好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王曾于是被逐出京任青州知州。当地百姓对其治理措施十分高兴,替王曾画一幅像并为他建祠庙进行祭祀。王曾推荐和贬斥士人,没有人知道。范仲淹曾问王曾说:“公开选拔士人,是宰相的职责。您的大德,唯独缺少这一点。”王曾说:“执政的人,如果将恩德归于自己,那怨恨又归于谁呢?”范仲淹深深佩服他所说的话。宝元元年(1038)冬天,大星坠落在王曾的寝处,左右惊恐地告诉他。王曾说“:一个月后就可以知道后果了。”一月后王曾死,终年六十一岁,被追赠侍中,谥号“文正”。14B 解析:B项,“引用”说法错

44、误,都是化用。所谓“化用”即根据表达的需要,将前人的作品(诗句)化解开来,组合运用,形成一个与前人诗句有联系(渊源)与现代表达又相关的新的语言形式。15特点:雨大,及时。触觉、视觉、叠词: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运用虚写(想象)的手法,通过想象稻花应秀色的景象表现雨的及时。16.(1)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2)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7D 解析:前后文中未提及“国民”,据此排除A项;根据前文“中国人的家中国人的国家是国是”,“家”和“国”的顺序应是“家”在

45、前,排除C项;“家是基石”“国护佑万家平安”,排除B项。18B 解析: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绵延不绝:连续不断,一直延续;也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此处是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一直延续,应填“绵延不绝”。以己度人:拿自己的心思来衡量或揣度别人。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入着想。此处是形容“仁”的内涵,根据后文“由家及国”,此处要表达的是用自己的心意推想别人的心意,应填“推己及人”。古已有之:古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此处是说九州一统的观念先秦就已经存在了,应填“古已有之”。进程:事物发展变化或进行的过程

46、。过程: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此处是说历史发展的过程,应填“进程”。19A 解析:“更迭”与“世事”搭配不当,可把“世事”和“朝代”交换位置,排除CD项;“对”句式与后文“对多元一体的国家”形成统一关系,排除B项。20.更加适应读者需要(或:比一上版更加完善了) 又要尽量做到与时俱进(或: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规范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或:需要规范准确的字典作参照)21.(1)疫往直前:明知病毒危险,但仍然选择奔赴抗疫第一线。 (2)万无疫失:全面部署,全面排查,全民动员,全体监督,才能确保疫情防控取得胜利。(答对一点3分,两点5分) 22.【审题】:这则材料作文题不仅仅是一个很有寓意

47、的故事,更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可能遇到的尴尬。我们可用因果追溯法审题。小男孩辗转难眠,小女孩睡得很香,最直接的原因是小男孩怀疑小女孩跟他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而小女孩却相信自己换来了最好看的石头。这就可以引出“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是材料的最核心立意。追溯小男孩的怀疑,小女孩充满信任的原因,可发现小男孩的私心即“心计”以及小女孩的纯朴天真,由此可想到“心计与童真”。在交往中看似小男孩占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实际结果却恰恰相反,这就可以引出“得到与失去”的话题。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就可以把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现实中,物化的、功利的、竞争的社会环境已经使人的自然本性变形、扭曲。由此反思

48、:面对这样残酷的社会环境,我们该如何救赎那个辗转难眠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救赎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自私自利,以致于恶被无限放大,使得人性的底线不断遭到践踏。“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参考立意:1.怀疑与信任;2.心计与童真;3.得到与失去。参考例文怀疑与信任信任是个神奇的东西,因为有了信任,所以人和人之间建立起了友谊的桥梁,因为有了信任,所以国家和国家对对方开放经济、文化、政治大门。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坐在窗台上,他的爸爸鼓励他往下跳,他的爸爸用强壮的臂膀接住了他。第二次,孩子虽然有点害怕,但不像第一次那么害怕了,跟上次一样他的爸爸依然接住了他。可是第三

49、次的时候,他已毫不犹豫地往下跳,可是这一次他的爸爸却没有接住他。第二个故事是一位父亲给他的孩子讲完第一个故事后,让孩子从树下往下跳,以便让孩子记住这个故事。刚开始,孩子不愿意往下跳,可是在爸爸的一再要求下,孩子一咬牙便从树上跳了下来,可是结果没有像第一个故事中那样。父亲把他紧紧地抱入怀中,并且对他说,孩子,有时候应该学会信任,何况我还是你的父亲。 培根说:“人与人之间最高的信任,无过于言听计从的信任。”前面的故事教会了孩子怀疑,而后面的故事则教会了孩子信任。把目光拉回现实生活,不难发现在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让人心寒,更让人们信任的目光慢慢地变成了怀疑的目光。例如在两千零三年的时候,当时中

50、央电视台举行了帮助山区儿童的募捐活动,而举牌未捐的企业高达十几家,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凉的事情。再说一件更小的事,在大街小巷总是会有数量不少的行乞人,但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假乞丐被媒体曝光,所以当行人走过那些人时,眼中总带着少许怀疑的目光,甚至是愤怒的目光。 曾有人感慨这个社会中信任的眼光越来越少,那为什么不去想想,自己做过的事值得被别人信任吗?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的流失是信任这种感情减少的主要原因。 没有了信任,很难想象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人与人会不会把自己由里到外全副武装起来?像套中人一样,不再与人交流,不再敞开心扉?那么,交易困难,战争不断,物价飞涨等一系列的问题恐怕也会接踵而来。这种局面真是不堪设想。 鲁迅说:“守信的人是最快乐的,诚实是最天真的。”我们要学会诚实、诚信,要学会信任,用诚实的态度对待他人,用信任的目光看待事物。要知道信任的目光是对诚信的最好鼓励,信任的目光也是对行骗者最好的手术。 劝君能多用信任的目光去投向这个社会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