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课标展示核心素养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综合思维: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2.区域认知:以具体区域为载体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变化、成因。3.人地协调观:结合桂林山水形成过程,树立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地协调的发展观。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9页基础梳理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特别提示】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要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2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
2、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别提示】2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人类活动对某一要素的改变可能会使地理环境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生态环境恶化;二是生态环境改善。因此,人类活动对某一要素的改变一定会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但不一定是“恶化”。3整体性体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素养引领】1(综合思维)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中游的河床和湖泊以及下游三角洲有何影响?提示:上
3、游植被破坏严重,会引起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中游河床和湖泊淤积,导致河床抬升和湖泊蓄洪能力降低,易引发洪涝灾害;河流入海口泥沙淤积,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增加。2(综合思维)在半干旱绿洲地区,若上游引水过度,会对下游带来哪些影响?提示:上游引水过度,会导致中下游水量减少,下游植被缺水死亡,加剧土地荒漠化的发生;或下游湖泊因注入水源减少而萎缩,周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作用能量2主要体现(1)海洋大气(2)大气圈水圈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2实例(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吸收释放制造或消耗光合作用CO2、H2OO2制造
4、有机物呼吸作用O2CO2、H2O消耗有机物植物的产生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2)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四、桂林“山水”的成因1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2)形成条件岩石(3)喀斯特地貌:包括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2)发育条件岩石条件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气候条件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地形条件该区东部
5、、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水文条件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生物条件生物生长旺盛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0页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核心素养下的命题分析】 多以示意图和景观图为载体,通过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考查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掌握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是解答该类问题的关键。 典例1一般情况下,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下图示意。据此完成(1)(3)题。(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 D递增(2)导
6、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思维流程 答案正相关较少少(1)D(2)C(3)A1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
7、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植物动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植物气候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气候相对湿润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
8、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2.图解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四大圈层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如上图所示。 命题角度自然环境整体性分析(2018高考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
9、“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3题。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固定表土减少径流沉积泥沙降低风速ABC D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正确。第2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
10、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选项。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若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正确,B错误。第3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故C正确。答案:1.A2.D3.C4(2019高考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
11、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2)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解析:第(1)题,板块运动(挤压)导致地形隆升并形成山脉,使得里海逐渐与地中海隔离,形成湖盆。山脉的隆升,导致汇水面积缩小,来水减少,湖泊面积会缩小。山脉的隆升,影响了大气环流和水汽的输送,导致其向干旱化发展,湖泊逐渐演化为内陆湖。第(2)题,结合题干材料可知,里海
12、的形成是板块挤压运动的结果。而地中海和黑海演化为湖泊的原理与里海相同,因此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与亚欧板块持续挤压,导致直布罗陀海峡和土耳其海峡消失,地中海和黑海水域封闭,最终变成湖泊。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2)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核心素养下的命题分析】 多以地理事件为载体、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为背景,通过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应用,考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抓住地理环境
13、整体性原理及其应用是解答该类问题的关键。 典例2(高考经典题)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2)题。(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规范审答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我的答案:(1)B(2)C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如下图: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
14、整体的改变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及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1)砍伐森林(2)植树造林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如下图所示:4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从地理位置入手,联系气候、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等要素特征,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环境。(2)解释地理现象或成因方面的运用。例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要从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等方面分析;利用整体性原理解释桂林山水的成因,要结合气候(降水)、水、岩石、生物等方面分析。
15、(3)分析推测某一地理现象或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命题角度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高考经典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2题。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 B降水量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解析:第1题,
16、该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海拔不同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植被覆盖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积雪厚度越小。第2题,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最大,气温较低。答案:1.C2.D 命题角度二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3(高考经典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
17、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解析:第(1)题,该半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季风的背风坡和迎风坡,地形雨等方面来分析,导致东西两侧气候差异大;山地海拔高,气候垂直差异大。 第(2)题,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说明该地区适宜动物生存的条件恶劣,主要从气候、气温、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方面分析。第(3)题,根据材料提示“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甲地是熊出没的地方,也就是鲑鱼溯河流而
18、上的必经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有森林,便于隐蔽,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概率大;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素养立意:立足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20湖北荆门元月调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索科特拉岛与大陆板块已经隔绝1 800万年,该岛拥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动植物物种,该岛
19、37%的植物、90%的爬行动物和95%的蜗牛都是其所独有的。如图为索科特拉岛地理位置示意图。材料二龙血树是索科特拉岛上的独特植物,其树冠茂密,形似雨伞(如图所示),叶片为蜡质。该树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海拔较高的石灰岩地带,通常生长在干旱的半沙漠区,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龙血树受到损伤时,会流出红色的树脂,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材料三野生龙血树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等地均有分布,但近年来数量锐减,成片的野生龙血树只在海南昌江、三亚保存。(1)分析索科特拉岛独有动植物物种丰富的原因。(2)结合龙血树的生存环境和形态特征,分析其对索科特拉岛当地气候的适应性。(3)试
20、推测近年来我国野生龙血树数量锐减的原因。(4)简述保护野生龙血树的具体措施。解析:第(1)题,独有物种多主要是因为孤立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弱。第(2)题,为适应当地干热的气候特点,植物的形态应有利于其吸收水分和减少水分的散失。第(3)题,从材料“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可知,成树时间长,自然更新能力差。从材料“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可知,近年来人为的盲目追求经济价值,对龙血树破坏是导致其锐减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气候变化影响其生存环境也是导致其锐减的原因。第(4)题,对野生物种的保护可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人工培育、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法制法规制定和实施,发现和重建适宜生存环境等方面分析
21、。答案:(1)索科特拉岛与大陆隔绝时间长,长期的地理隔绝利于独有物种的形成;当地居民较少,对自然环境干扰小。(2)该岛所处纬度低,常年气温高,沿岸受索马里寒流的影响,气候干燥;龙血树向上生长的叶片和枝干利于收集水分并将其导流至根系;巨大密集的树冠使地面阴凉,利于落到地上的水分渗入地下;蜡质叶片有利于减小蒸腾,保存水分;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晨雾较多,为龙血树的生长提供了水分。(3)龙血树生长缓慢,成树时间长,自然更新能力差;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其生长环境;龙血树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人为破坏大。(4)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对野生龙血树的保护力度;加强教育,提高人们保护珍稀物种的意识;保
22、护野生龙血树生存环境,防止过度开发;加大对人工龙血树的开发和利用,用人工龙血树替代野生树种;发现和重建野生龙血树的适宜生境,提高其自我更新能力。规范答题模板_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3页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模板构建考点答题术语答题模板气候位置、地形、洋流等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洋流影响气温和降水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河流、海洋、冰川对地貌造成影响;植被覆盖率的高低也影响地貌水文气候、地形、植被、土壤气候影响河流的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汛期、水能等;地形影响河流的含沙量、水能等;植被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和水量变
23、化;土壤主要影响河流的含沙量等植被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下,发育的植被不同典题示例(2020重庆一中测试)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是辽河上游西辽河流域示意图。材料二下表是通辽市水文站的河流断流统计表。时段断流年数断流天数径流量/亿m319911995年1619.6219962000年58174.4320012007年72 5550(1)读材料一,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大兴安岭对图示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影响。(2)读材料二,从河流断流统计表中分析河流两岸沙地扩大的直接原因。(3)说明人类活动对西辽河流域沙尘暴多发的影响。获取信息(1
24、)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西辽河流域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以东,大兴安岭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2)从表格中数据变化可以看出,该地河流断流年数、天数逐渐增多,径流量减小。模板应用气候本区属温带季风区地形西侧为大兴安岭,冬季阻挡冬季风,夏季阻挡夏季风;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水文河流较多,但断流年数、天数逐年增多,径流量减小植被人类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工程建设等经济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严重规范解答(1)阻挡了冬季风,减小冬季风影响;阻挡夏季风,使夏季降水较多;河流的源地;提供水源,减少风沙危害。(2)断流年数增多,断流天数增多,径流量减小。(3)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异常,该区域降水减少,气温上升,蒸发加剧;人
25、类过度开垦、过度砍伐、过度放牧、工程建设及开矿等破坏植被;不合理用水导致地表水缺乏。迁移应用加里曼丹岛,地处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稳定,几乎无活火山。岛内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该岛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地)从别处迁徙至此。随后气候转暖,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1)说明该岛气候对植被生长特征的影响。(2)分析该岛土壤贫瘠的原因。(3)从水循环角度解释冰期时大陆桥出现的原因。(4)简述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能连续进化且体型变小的原因。解析:第(1)题,由纬度可判断该岛属于热带雨
26、林气候。植被生长特征主要体现在快慢方面,注意材料中“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的表述。第(2)题,土壤贫瘠表现为土壤中养分少,可从养分消耗快、不易保存或难以保存角度分析;注意火山能提供矿物质,而该岛几乎无活火山则难以补给矿物质。第(3)题,可从“气候转暖,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反过来理解大陆桥成因:气候变冷,大陆冰盖形成,入海径流减少,大陆桥显现。注意要结合水循环环节进行描述。第(4)题,连续进化说明环境稳定;体型变小可能与食物、生存空间变化有关。注意比较原生存环境与该岛的差异,来分析食物、生存空间变化。答案:(1)全年高温多雨,光照、水分、热量充沛,植被生长普遍快、繁茂,高大稠密。(2)气温高,有机物氧化分解快;雨水对地表冲刷作用强,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植物生长快,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该岛缺乏活火山,矿物质难以补给。(3)冰期时,全球气温低;(海洋水汽到达陆地,)降水以固态形式储存于大陆(多转换为大陆冰盖);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大陆桥显现。(4)该岛位于亚欧板块南部,地质条件稳定,气候变化小,生物进化连续。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生存空间较小;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大型动物食物相对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