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24“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25“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最能反映这种“文化上的重大变异”的
2、是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道家思想26“存天理灭人欲,它本来是理学思想中一种卓越的自我修养,属于精神的领域,现在却成为面对广大民众的一种现实的社会伦常,沦落为扼杀人性的软刀子。”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A理学的理论缺陷 B理学的教条化C理学的逐渐落伍 D理学的官方化 27虔台倭纂记载:“倭夷之蠢蠢者,自昔鄙之曰奴,其为中国患,皆潮(州)人、漳(州)人、宁(波)绍(兴)人主之也”;“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材料说明A倭寇多是被胁迫的中国人 B海禁政策导致了倭患出现C荡除倭寇的战争卓有成效 D倭患导致了海禁政策出台28世界上第一部将力学原理与机械技术合而为一的
3、著作奇器图说诞生于中国,是17世纪初欧洲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共同翻译、编写而成的。以下情况最有可能出现的是A该书全面介绍了由力学概念和数学分析所构成的力学理论体系 B中国学者因为翻译该书而受到了皇帝的重用C后来的中国学者不断对该书进行了删改、乃至贬斥D该书的机械制造技术在清朝康熙帝时期得到了很大应用29“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与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再者,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这就是上帝,因为他是这一法律的制定者、颁布者
4、和执行者。”材料要表达的是 法律是自然的客观体现 好的法律是永恒不变的 好的法律必须排除民族性 对法律要秉持信仰精神 A BC D30“从某种意义上说,哥伦布的远航不是第一次,而是最后一次对美洲的发现。它的划时代意义源于欧洲对它的回应方式。因此,哥伦布的重要性首先可归因于欧洲形势的改变,而不是他到达了一个新大陆。”这一说法 A肯定了“欧洲中心论”的影响, 但否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B批评了“欧洲中心论”,也否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C肯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也肯定了“欧洲中心论” D肯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但批评了“欧洲中心论”31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当英国进行了工业革
5、命,法国进行了政治革命的时候,德国进行的是、也只能是思想革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三种类型的革命极大地塑造了近代西方文明B不同类型的革命是由不同的民族性格决定的C革命由经济、政治再到思想领域,符合唯物史观D马、恩的判断体现了对德国革命的失望心情321789年,法国通过了人权宣言,有历史学家这样解释“宣言”二字:“有意模仿国王诏书中的神圣程式”,通过“诉诸普遍原则,诉诸神授,而赋予人民主权以以往君主行为才有的神圣色彩”。这一解释表明人权宣言的颁布A从君权神授走向了民权神授 B彻底否定绝对的君主制C按卢梭的理想实行直接民主 D推动革命迅速走向高潮33民国初期政体变化频繁,时而实行总统制,时而实行责任
6、内阁制,但是政局依然动荡不已,这说明A先进的政治制度始终超前于落后的政治文化B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C立宪派势力在制宪活动中作用举足轻重D西方列强为维护其在华利益不断干涉中国革命34有人说:“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以下与法币政策制定的背景相关的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需要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 实行金融银本位制的需要 A B C D35读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下图),影响新时期中国进出口总额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C经济区域化的结果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
7、料一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譬诸人然,民族主义者,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少之材料也;由民族主义而变为帝国主义,则成人以后谋生建业所当事也。吾尤恐乎他日之所谓政治学者,耳食新说,不审地位,贸然以十九世纪末之思想为措治之极则,谓欧洲各国既行之而效矣,而遂欲以政府万能之说,移植于中国,则吾国将永无成国之日矣。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知也。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
8、也。” 梁启超选集材料二 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他提出了“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这样一对概念。“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三 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
9、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义,而为积极之行动,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吾决不久必能驾美欧而为世界之冠。”如果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即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孙中山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这种民族的共和精神应当抛弃过去华夏民族狭隘的家族、宗法团体与小血缘思想
10、,以国家和大民族精神为重。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所以,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来振兴国家,并强化对民族、国家认同性的认识,是解除亡国灭种之忧的最佳途径,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法宝。(1)依据材料一、二、三,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10分)(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
11、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这种“转化”对孙中山以后的政治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3)从梁启超、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5分)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根据传统社会理论,欠发达是由于本土社会本性、文化和个性等,不能对工业化的刺激做出反映,传统社会僵化的社会结构或有权势腐败的官员阻碍工业化的进程。在这种社会中,虽然发达国家为其提供了资本、技术和培养了类似于西方的企业家和政治家等精英人士,这种社会也不存在或不能迅速出现一种刺激工业化发展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框架。中心外围理论则认为,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不发达国家落后
12、的根源。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首先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他把世界分为中心和外围两大体系。发达国家处于世界体系的中心,不发达国家处于边缘,形成对发达国家的依附,被迫接受了不利的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不平等的交换关系。不发达国家向西方提供大量廉价的农矿产品,而初级产品出口价格呈现长期下降趋势限制了国内生活水平的改进并严重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同时殖民主义强化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外国资本对几种初级产品的投资而产生的飞地经济,限制了其他部门利用资源进行发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殖民主义使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控制之下,对本国的民族工业发展造成威胁。摘自高德步、王珏著世界经济史评析材料中关于南北差
13、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材料一 明治政府在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同时,着手确立其他阶层的土地所有权。在明治维新期间,新政府实行了“各村地面均应作为农民占有土地”的措施;又明令解除“永世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宣布土地“自今以后,允许四民买卖和所有”;并通告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
14、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引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的土地政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6分)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够得到哪些认识?(3分) 选择题解析24.以秦朝为界,之前的王:分封制、宗法制;以后的皇帝:中央集权制、郡县制25.注意关键词“实利主义”26.理学在民间时,是有很多宝贵智慧和伦理道德的,一旦被官方利用,则迅速走向它的反面。本题以“
15、存天理灭人欲”入题,意在突破老师们的惯常思维。注意,有的版本教材对“存天理灭人欲”是中性表达的。27.本题以B、D项制造思维冲突,意在突破教材的传统观点。据材料可明显得出B的结论。没有海禁政策就不会有倭患,这要从海外贸易的经济的角度理解,而不能从传统的天朝体系的政治观念理解。28.中国传统的思维是轻视科学理论、重视具体技艺的,所以排除A;B明显错误;康熙帝爱好科学基本是个人爱好,并无意推广、应用(社会环境也不可能),故排除D。C恰好说明,中国学者故意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合和突出中国传统文化。29.考的是自然法,要据材料得出D。要像信仰上帝一样信仰法律,所以选出,是很明显的。30.在哥伦布之前,美
16、洲早就被发现了,因为这种发现对欧洲意义很小,基本没有引起人们注意。但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行为,引起欧洲的巨大反应(因为欧洲此时发展阶段不一样了),所以哥伦布的行为被大肆渲染。本材料正本清源,否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但客观地肯定了其影响。因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重要性是相对于欧洲而言的,所以从侧面体现了“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材料的作者本来是反对“欧洲中心论”的,但他肯定了“欧洲中心论”的影响这一客观事实。31.工业革命、政治革命、思想革命从不同的领域丰富和塑造了欧洲近代文明。B,民族性格不能决定革命类型,这是常识判断;C,三种革命分属不同国家,是不同的事件,显然不能揉在一起,用唯物史观分析;D,
17、马恩是基于历史发展阶段做出判断的,是客观分析,谈不上失望不失望。32.以传统的、人民熟知的形式(国王诏书、神授)让人民接受“人民主权”观念(即否定君主制)。A是从表象上说的,C材料中看不出“直接民主”之意,D与史实不符(革命高潮在何时是很清楚的史实)。33.为什么民国初期(19121927年),哪一种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政体在中国都不能很好地维护和稳定政局?不能从力量的一方资产阶级的特性中找,也不能从辛亥革命中找(况且辛亥革命不彻底一说本身就模糊),所以排除B;也不能从力量的另一方立宪派中寻找(立宪派影响本来就有限),所以排除C;还不能从外部的力量中寻找,所以排除D。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落后的政治文
18、化导致的。再好的政体,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文化,硬移植过来,是不行的。34.该题的关键,是要联系国际因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是短期就结束了的;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已经暴露,已经付诸行动,中国进行法币改革,也是备战需要)。此题是从积极一面考查这一政策的。35.最主要因素从内部找。40:(1)相同点:都主张以民族主义来组建国家;都反对“大汉族主义”观,主张民族平等,各民族统一为中华民族;都提倡以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抵制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6分)不同点:梁启超以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解释民族主义;孙中山主张民族间的融合与认同,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4分)(2)原因:吸
19、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6分)影响: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4分)(3)认识:思想要与时俱进;思想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思想的变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分)41、南北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因素造成的。(1)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经济条件。 如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市场狭小或市场不统一等导致不能对工业化的刺激做出反映。(2)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政治体制。 如统治腐朽、制度保守、体制落后、政局动荡、对外依赖等阻碍了工业化进程。 (3)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文化观念。 如传统农
20、耕思想,安土重迁、恪守祖制、内敛中庸的民族性格和义大于利等观念对工业化的抵制。2、南北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主要是发达国家造成的。 (1)发达国家长期的殖民掠夺。 如黑奴贸易对非洲的影响等。 (2)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如发达国家对技术的垄断、对商品价格的控制等。 (3)经济全球化主导和实质。 如,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45(1)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日本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革命性变革,自耕农和新地主成为合法的土地所有者;基本上确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近代土地所有制,促进了日本社会的经济发展。(6分)(2)政策:支持、鼓励、引导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依法保护土地流转。(6分)认识: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国情;正确的土地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3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