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11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172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11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11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11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11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11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11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11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11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11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11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11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11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检测 第11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十一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2分)1圣经中“马太福音”第25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们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社会分化的现象,并命名为“马太效应”。从市场经济角度看,要将“马太效应”对和谐社会的负面效应降到最小限度,需要 ()A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B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C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D努力提高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道德水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就是社会贫富分

2、化加剧,这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就是建立“福利国家”,加强政府在社会财富分配方面的干预力度,故B符合题意。答案:B2在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美元上升到258美元。这种“牛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A人民资本主义,缓解社会矛盾B社会财富高度集中,贫富分化严重C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来临D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股市价格猛涨的现象,这种“牛市”已经不能反映生产的实际水平,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答案:D3美国青年汤姆

3、在1930年可能遇到的情况有()生产的大量牛奶无人购买多年投资股票积聚的财富一夜间化为乌有父亲和他上班的工厂都倒闭了他找了两个月都没有找到一份工作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1930年正是经济大危机期间,股市崩溃,企业破产,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农产品价格下降,生产相对过剩,故A正确。答案:A4面对几年来被大萧条折磨得精疲力竭的前总统,一位雕塑家说:“如果你放一朵玫瑰花在胡佛手里,它就会枯萎。”导致如此恶局的原因是()A个人能力不足 B坚持自由放任政策C国际环境影响 D灰心绝望情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雕塑家的话表达了人们对胡佛政府的失望,胡佛政府面对经济危

4、机仍然坚持自由放任政策,造成形势不断恶化,这是人们对胡佛政府失望的主要原因,故应选B。答案:B5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确认,被剥削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罗斯福新政直接有利于防止上述情景出现的有()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保障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实施社会保障法A BC D解析:本题的解答关键是弄清楚材料描述的情景,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分析解决措施。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材料描述的情景主要是指工人和大批失业者等社会弱势群体。罗斯福新政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措施主要体现在

5、全国工业复兴法关于工人工资水平、工作日时数、工作条件等规定,再就是加强社会救济,制定加强社会保障的措施等,由此判断D正确。答案:D6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们将调整经济,使之尽快结束现有失业,然后采取英明措施使失业现象不再出现,我不愿意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其中“英明措施”在新政中指的是()A整顿财政金融 B实行国有化C稳定农产品价格 D以工代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尽快结束现有失业”和“不愿意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指为工人提供就业机会,因此,“英明措施”是指“以工代赈”。答案:D7有人认为市场机制是一

6、只“看不见的手”,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转为兼用“看得见的手”的过程。你认为这只“看得见的手”是指()A混合经济 B国家干预经济C“新经济” D福利经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看不见的手”意为市场经济规律;“看得见的手”意为利用政治力量干预经济的发展。答案:B8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其中美国“对市场经济进行创新和发展”是指()A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B率先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C创立现代商业金融制度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解析:本题主要考

7、查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罗斯福新政在坚持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A、B是英国的贡献,C是荷兰的贡献。答案:D9法国44岁的男子提尔里,24年来从未工作过一天,他一直靠一项名为“特别互助救济金”的福利补贴维持生活,除了每月要交房屋贷款之外,其余所有开销都由政府买单。此外,他可以享受免费医疗,每年圣诞节还可以得到152欧元的额外奖金。材料说明()福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福利制度的实行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福利制度保障了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福利制度起到了很好的社会保障功能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西方

8、福利制度,依据材料信息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答案:B10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下列说法中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新经济”出现福利国家制度的逐步建立A正确,错误 B正确,错误C正确,错误 D正确,错误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社会福利方面,政府加强了救济工作和社会保障措施,故正确,并不是新政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C112010年7月,全球性危机依然蔓延,温家宝总理号召广大国民“消费”,“消费”即爱国,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

9、称作爱国者。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A看到了“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B认为消费是生产的动力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D提倡超前消费,反动勤俭节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主要是看到了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故应选B。A、C、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应排除。答案:B12(2011绍兴模拟)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

10、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A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问题情境的能力。“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说明当时已经实施了土地法令,实行了余粮收集制;“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说明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由此判断是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正确。答案:A13某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了如下四段历史情境,让学生判断正确与否。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A1919

11、年,俄国工人的吃、穿、用由国家统一配给B1918年,俄国工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C1920年,俄国农民必须把余粮都交给国家D1922年,一位俄国农民将余粮拿到市场销售后换回生活必需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的是十月革命以后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以后实施新经济政策。B项不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答案:B14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要求

12、选择“斯大林模式”取代新经济政策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项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B、C两项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只有D项是实施“斯大林模式”的原因,也是取消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故D正确。答案:D15 20世纪20年代,瞿秋白以记者身份访问苏俄。他与朋友们狂欢了一整天,当晚,他兴奋地记录了当天的热闹气氛:“啊呀,恭喜恭喜,今天在我们这里吃过节饭你们正忙着做菜呢,我来帮你。肉是市场上买的,新鲜哟。”瞿秋白感慨地说:“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现在丰富多了。”导致“热闹气氛”出现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改革

13、集体农庄政策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肉是市场上买的”“二三月间冷淡枯寂的生活”“现在丰富多了”等,由此可知相关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答案:B16“耐泼曼”是20世纪初期出现在俄罗斯的一个新名词,它指“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的农民和新商人。”那么这一名词的出现由于()A国家工业化的推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首先从材料中“20世纪初期”这一时间信息可以排除B和D两项,因为这两项与时间不符。而从材料中“能雇佣劳力”“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的信息可以判断当时允许存在雇佣关系和追求

14、剩余价值,由此判断不可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应该是新经济政策。答案:B1719291931年间,美、德两国的工业生产额均跌落约三分之一。而苏联在1929年的总生产量占全球5%;1938年,总生产量占全球18%。苏联的表现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是()A列宁发动十月革命 B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推行计划经济 D赫鲁晓夫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切入点是通过时间信息把握苏联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题干提供的数据反映当时苏联的工业获得较大发展,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而且,在19291931年经济危机期间,不受经济危

15、机的影响,故C正确。A、B、D三项在时间上与题意不符。答案:C18“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地靠畜力、人力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苏联为改变工业产值落后局面,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行工业化建设,故C正确。答案:C19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以工业化

16、为主导B优化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描述的工业经济结构,没有与农业进行对比,不能体现A、C两项的内容,材料也没有涉及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故D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答案:B20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

17、弊端,进行改革,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改革失败,但其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因此,D是正确答案。答案:D21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跨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的主要表现是()A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B苏联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匹敌水平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D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表现,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现,应排除。B、D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现和结果,B是对苏联发展有积极影响的,故D是正确答案。答案:D22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

18、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过去的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活力衰退,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应选C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23题20分,第24题13分,第25题19分,第26题13分,27题13分,共78分)232010年8月7日,舟曲发生严重泥石流特大自然

19、灾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切。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材料2:材料3:从战时经济恢复到和平经济,势必引起许多重大问题,在咨文中,我概括地叙述了业经制订的关于尽快重建和平时期的扩充了的工业、贸易和农业的计划尽快复员不必要的武装部队;限制物价和房租,直到公平的竞争方式,能够制止通货膨胀和消费者的过分负担时为止;凡因增加工资而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地方,不得增加工资;防止工资收入或购买力的迅速降低;我继续向国会提出几份咨文,每个咨文都给公平施政增加了

20、一些新建议,如健康保险、预付医疗制度和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补助。杜鲁门回忆录材料4: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他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请回答:(1)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均富”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6分)(2)根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孙中山先生的“均富”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中有哪些体现?(3分)(3)根据材料3,概括杜鲁门国情咨文中的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实施的作用。(8分)(4

21、)你对温家宝总理的“尊严”一词作何解释?(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2)(3)问要注意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第(4)问应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全面理解阐述。答案:(1)国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内:地主垄断土地,农民生活贫困。具体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的民主主义。(2)体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3)内容:发展社会经济;减少财政(军费)开支;制止通货膨胀;提高社会消费能力;扩大社会保障(福利)。作用:实现了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

22、确保美国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地位并为推行全球扩张战略创造有利条件。(4)人民享有自由、平等和人权;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每个人都享有全面发展的机会。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签署了重要的反危机法案,该法案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不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苗枫林世界近代史材料2:1933年,美国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首批招募青年25万人,主要工作是植树造林、防止土地侵蚀、建立国家公

23、园、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到1942年解散时,共有275万青年在队里劳动过。美国历史上全部公私造林成果,一半以上出自他们之手。材料3:一些史学家指出,罗斯福在国内努力实行“新政”的同时,在国外,他积极与苏联建交以牵制德日,并执行“睦邻政策”以巩固后院,并且,他还“背着公众策划各种计谋对侵略者施加战争以外的各种压力,并武装潜在的受害者。”以上材料均选编自世界通史材料4:美国总统制起源与发展一书写道:富兰克林罗斯福已经永久地改变了美国政治,并且在他指导下,现在美国人希望联邦政府在国内和全球事务中采取积极的态度,而在政府的宪法框架内,总统应该起主导作用。请回答:(1)材料1中所说的“反危机法案”具体

24、指什么?据材料一归纳该法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5分)(2)据材料2、3、4概括罗斯福新政涉及到哪些方面的调整?(3分)(3)结合美国的相关史实,请你谈谈大危机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2分)(4)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正在寻求什么最为有效的策略?联系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政府对内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当前危机的危害?(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第(1)问应结合材料1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第(2)问则应分别依据材料2、3、4进行概括,注意概括的是“哪些方面”而不是回答具体措施;第(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应注意辩证地看待问题;第(4)问

25、应结合当前实际综合归纳。答案:(1)工业复兴法。内容:一是由国家调节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二是国家出面调整劳资关系;三是国家举办公共工程。(2)以工代赈(增加就业、环境保护)方面、外交方面、政治体制方面。(3)一方面,造成了生产力的倒退、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动荡等;另一方面,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策略:寻求全球合作来应对危机。应对措施: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引导;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指导;采取得力措施拉动内需。25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一直以来是各国政府试图解决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

26、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它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订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获得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支付任何税款。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在19191939年,英国共建筑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

27、房屋,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材料2: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所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游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

28、,又因为他们的穷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我看到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罗斯福材料3:近两个月来,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院务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2008年11月新华网材料4: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

29、活,安全网则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4分)(2)结合材料2,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4分)(3)根据材料3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经济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做法相似?二者有何共同特点?(4分)(4)根据材料4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4分)解析:第(1)问一定要紧扣材料来回答,可以从实施的主体、国家的方法、享受的人群以及享受的具体福利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由材料中数千

30、万公民、数百万人的处境可知答案,罗斯福采取的措施应从解决贫困和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来回答,而不应泛泛回答新政的所有措施。第(3)问注意材料中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字眼,再联系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即可找出相似的做法及共同的特点。第(4)问注意材料中的“供人们”和“防止人们”,结合福利国家的相关知识可得出答案。第(5)问可以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积极意义,以及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来回答。答案:(1)特征:由教会负责实施到政府组织实施;通过立法保障民众的福利待遇,重视对儿童、低收入者和老人的保护;范围广泛,涉及教育、工作条件、失业、养老、生活等领域;

31、受益人口大量增加等。(2)问题:美国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危机导致数千万人处于贫困当中。措施实行社会救济,采取社会保障措施;以工代赈,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等。(3)相似之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或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等。共同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或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4)目的:防止由于人民极端贫困、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的社会动乱。(5)认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应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等。26阅读下列

32、材料:材料1: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在,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材料2: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十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这个奇迹般的速度,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动作。也来自苏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利用。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

33、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1932年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与欧美国家的整体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不仅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还有苏联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材料3: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请回答:(1)根据材料1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2分析,苏联工业化成就取得的原因?(4分)(3)材料3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

34、4分)(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1“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可以判断。第(2)问依据材料2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提炼概括。第(3)问依据1929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史实回答。第(4)问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来概括。答案:(1)新经济政策的推行。(2)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作;对西方国家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利用;苏联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3)西方国家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4)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手段,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

35、。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每日工资为5卢布或更少;对某些享有特权的人来说享受更多的优惠百货公司还不到营业时间,门前已开始有两三百人在排队。那天是卖床垫,或许只有四五百件,却来了800到1000多顾客。不到天黑,所有的东西都卖光了。需求量那么大,顾客那么多,就是有很久以后,一切东西仍会供不应求。安德列纪德从苏联归来(1936年)材料2:经济学者已经意识到苏联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在走外延发展的道路,而现在外延增长的因素已经枯竭。因此,必须把转向集约化发展道路提上日程,必须依靠行政命令转向经济杠杆调控经济,必须重视已经开始的新科技革命等。当这些问题被提到苏共代表大会上时,只是讨论

36、了一番,实际上,一切依然如故,毫无结果。摘自俄罗斯学者阿尔巴托夫关于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论述材料3: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世纪末,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52%;同期工业生产减少了64.5%,农业生产减少了60.4%,卢布贬值,物价飞涨五千多倍。摘自大型专题历史文献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解说词请回答:(1)材料1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问题?(6分)(2)材料2中有关苏共代表大会上对经济学者的积极建议,仅仅表现为“讨论一番”的现象,说明了什么?(3分)(3)据材料3与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再次经济困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和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1的关键信息概括作答。第(2)问结合苏联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来作答。第(3)问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苏联解体的影响来概括。答案:(1)普通劳动者工资待遇低;特权人物享受更多优惠;物资奇缺,不能满足群众需要。(2)说明苏共领导层未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3)20世纪30年代经济困难的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弊端不断显现;20世纪末的经济困难主要是苏联解体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停滞。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