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届高三语文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9月)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 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今,全国上下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疫面前,又一次彰显了国人的大爱,尤其彰显了以医护人员为代表的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的大爱,他们是这场战役中真正的英雄。广大文艺工作者也以自己的方式及时进行创作,一些作品情感真挚、鼓舞人心,唱响人间大爱,是“接地气”的好作品。文艺创作中的“接地气”是指创作者要接通百姓生活,从大地和人民中汲取养分,汲取力量。“接地气”是新时代对文艺的热切呼唤,是文艺人民性
2、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必然有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和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文化持续发展。不过,也出现了一些欲望膨胀、追求奢华、贪图享乐的现象。有些文艺家高高在上,享受着大都市的文明与奢华,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还有些文艺工作者忘记了初心和本色,把创作当成追名逐利的“摇钱树”。创作触角一旦离开坚实的大地,自然也就接不上地气。柳青写创业史、路遥写平凡的世界、蒋子龙写乔厂长上任记等,哪部不是“接地气”的作品?他们中哪一个不是来自人民、来自坚实的中国大地呢?“接地气”是文艺创作规律的体现,是不能违背的。文艺创作源于生活,它的发生、它的动力固
3、然离不开创作主体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性劳动,但它更来自生活的赐予,来自时代的要求和人民心声的表达。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原料矿藏,它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正是文艺创作需要“接地气”的理论依据。“接地气”就是要接生活之气、接人民之气,把创作之根牢牢扎在生活的沃土里。文艺创作如何才能“接地气”?首先,要有爱心,尤其是大爱之心,要解决做人的问题,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大写的人,“我是谁”是首要问题。鲁迅说过:“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他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
4、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这是正确的论断。“我是谁”的问题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便迎刃而解那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苏联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说:“关键在于具有人民的意识、人民的精神、人民的使命,还要有人民的世界观。”有大爱,才能明大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回答时代重大关切,反映人民疾苦和心声,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号上,而要有切实的行动。只有踏踏实实,沉入历史和现实的深处,才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大型合唱声乐黄河大合唱是怎样诞生的?词作者、青年诗人光未然在抗敌演剧队转战的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下了大型朗诵诗黄河吟
5、。作曲家冼星海置身于民族解放斗争的前沿,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和人民大众的痛苦。当他听到光未然深情地朗诵黄河吟和充满激情的讲述后非常兴奋,产生强烈共鸣。于是,乐思如潮,终于完成了一首时代的民族音乐史诗。柳青、周立波等作家为了创作,为了“接地气”,宁愿把全家搬到落后的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严格来说,如今一些文艺家没有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式的采风。这就不是真正的“接地气”。只有真正沉入生活的底部,才能吮吸到来自大地深处的汩汩甘泉。这就要不怕吃苦,长期坚持。这也是实践的难点所在。(摘编自王卫平文艺创作要“接地气”)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6、一项是( )A. “接地气”文艺作品,一定能够反映出新时代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和新挑战,能够反映出时代和生活的变化。B. 尊重作家的创作欲望和创造性劳动,不属于文艺创作的规律,因此不能成为文艺创作需要“接地气”的理论依据。C. 鲁迅先生说的“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意在证明文艺创作要解决做人的问题,而首要的是解决“我是谁”的问题。D. 光未然和冼星海之所以能够创作出黄河大合唱,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沉入历史和现实的深处,并且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文艺作品要接地气”的观点进行论证分析,逻辑严密。B. 文章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分别围绕“
7、为什么”和“如何做”进行论证。C.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式,强调文艺作品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人民性。D. 文中的反问句虽然增强了论证的气势和情感力度,但也削弱了论证力度。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艺作品之所以产生真挚感人、鼓舞人心的艺术效果,是因为接通了百姓的日常生活。B. 文艺工作者若是一味追求名利,忘记初心和本色,就很难写出“接地气”的文艺作品。C. 田汉说的“有生命的艺术常常是野生的,而不是温室里的”,与本文观点有相通之处。D. 文艺工作者不能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采风,而是要真正扎根生活与人民,并长期坚持。【答案】1. B 2. D 3. A【解析】【1题详解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尊重作家的创作欲望和创造性劳动,不属于文艺创作的规律,因此不能成为文艺创作需要接地气的理论依据”说法错误。结合“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原料矿藏,它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正是文艺创作需要接地气的理论依据”分析可知,选项强加因果。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但也削弱了论证力度”错误,反问句具有加强论证力度的作用。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文艺作品之所以产生真挚感人、鼓舞人心的艺术效果,是因为接通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说法错误。结合“一些作品情感真
9、挚、鼓舞人心,唱响人间大爱,是接地气的好作品”分析可知,原文并没有论证作品情感真挚、鼓舞人心的原因是接通了百姓的日常生活,选项强加因果。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某班级计划开展“走进良渚文化遗址”的文化调查活动,初步搜集到了如下资料。请根据这些资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9 年 7 月,在阿塞拜疆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随着木槌落定,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申遗成功后,游客可通过预约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一睹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城市文明。良渚古城遗址,地处浙江省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83年前,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和石器在这一区
10、域被发现,开启了良渚文化考古进程,也让这座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之间的“中华第一城”逐渐掀开神奇的面纱。11条水坝组成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神秘绚烂的礼俗制度、令人赞叹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规模庞大的城市系统,共同描绘出一幅中国史前社会文明的图景。可以说,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力驳斥了国际学术界一些人认为“中华文明始于有甲骨文、青铜器的殷商时期”“文明历史不足五千年”的论调,将世人对中华文明史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摘自马苏薇申遗成功是保护发展新起点)材料二: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玉文化发展的最高峰。良渚人创造了一套以琮、壁、钺、冠状饰、三叉形器、玉璜
11、、锥形器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同时在许多良渚玉器上雕刻有神徽图案,良渚国王和权贵通过一整套标志身份的玉礼器及其背后的礼仪系统,达到对神权的控制,从而完成对王权、军权和财权的垄断。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重要一元,良渚文化尤其是良渚的玉文化对同时期和更晚的龙山时代的周边文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良渚文化对同时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苏北的大汶口文化和广东的石峡文化。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和多处石峡文化遗址中,都可以看到良渚文化玉器、陶器与本地文化共存。良渚文化的玉石器对稍晚的龙山时代诸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分布范围达到大半个中国,如山西陶寺遗址中的玉琮、“石厨刀”,陕北延安芦山峁、神木石峁的玉钺、玉璧,都是
12、良渚玉文化传播的产物。(摘自“历史研习社”公众号申遗成功的狂欢背后 良渚到底意味着什么?)材料三:良渚古城的存在,说明当时也有了城内城外的分别。城中高台上发掘出的大型墓葬,与其他地区发现的墓葬对比,也可以证明良渚人内部已存在身份高低的差别。建立这么一座城池,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据推算,如果动员10000人在农闲时间建造,要用将近30年才能完成。而且提供在工程进行期间所需的食物饮水等补给也要兴师动众。良渚古城四周还有修建于距今约5000-4850年的水利工程,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已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那么良渚时期必然已经出现了有组织的社会动员,才能支撑如此规模的工
13、程。根据考古发现推算,良渚古城的人口在 20000 到 30000 人。良渚遗址出土的许多器物上,发现了抽象的符号,虽未完全破译,也不能证明已发展出完善的书写系统,但仍能发现其中的象形意味,甚至还有一些基本的连词造句。其他各种器物、遗迹,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一个鲜活的良渚社会。例如古城遗址内发掘出的广场遗迹,证明当时已有礼仪、祭祀仪式,而且几乎所有良渚玉器上都有神像,这些玉器也被认为与等级阶层有关。精美的玉器也证明了熟练工匠的存在。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负责制作玉器。(摘编自探秘我国第一个申遗成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良渚古城)4. 本班准备编印一本供大众阅读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宣传小册,你认为下列
14、哪项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小册中?( )A.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简要过程及其重大意义B. 良渚古城本身的构造及修建过程C. 良渚文化玉器与山西陶寺遗址玉琮的比较研究D. 良渚水利工程与良渚古城的关系及其修建意义5. 在最终形成的文化调查报告中,本班四个小组从不同角度提供了资料信息。哪个小组提供的信息是不正确的?( )A. 第一小组:早在 1936 年,随着黑陶和石器在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发现,考古学家就对良渚遗址进行了发掘。B. 第二小组:良渚遗址出土器物上出现了一些抽象的符号,不仅有象形意味,而且还有基本的连词造句,这说明其文字系统已十分成熟。C. 第三小组:玉器在良渚文化中并不是普通民众
15、的生活用品,而是贵族借以对王权、军权、神权、财权进行掌控的礼仪系统。D. 第四小组: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认为文明社会的标准之一要有“复杂的礼仪中心”,而良渚文化是符合这个标准的。6. 班上的小明同学发现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有“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相关表述,但没有进一步对比表述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请你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答案】4. C 5. B 6. 差异:材料一中的有关良渚水利系统的表述比较概括,材料三则对良渚水利系统的意义以及修建过程进行了概述,并且以此推断当时的社会状况。产生差异的原因: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展开的,因此只是点出了良渚水利系统在良渚古城遗址中的显
16、著地位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不宜详细展开。材料三是相对全面地介绍良渚古城的状况,水利系统是古城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其历史地位以及修建所需的人力等方面展开阐述,并且与古城人口状况有机联系起来。【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C项,题干要求编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宣传小册中的内容是供大众阅读的,就要讲究内容的通俗化,不宜编入太专业的知识。该选项说的“良渚文化玉器与山西陶寺遗址玉琮的比较研究”涉及的内容太专业,适合研究玉器,精通玉器的人阅读,不适合大众阅读。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的能力。B项,“这说明其文字系统已十分成熟”错,原文,“良渚遗址出土的
17、许多器物上,发现了抽象的符号,虽未完全破译,也不能证明已发展出完善的书写系统,但仍能发现其中的象形意味,甚至还有一些基本的连词造句”。所以,原文只是说良渚遗址出土的许多器物上有抽象的符号,有象形意味,有一些基本的连词造句,但是并没有说其文字系统已十分成熟。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首先回答“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差异。材料一,“11条水坝组成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分析,材料一中的有关良渚水利系统的表述比较概括。材料三,“良渚古城四周还有修建于距今约5000-4850年的水利工程,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已发现的世界最早
18、的堤坝系统之一”“据推算,如果动员10000人在农闲时间建造,要用将近30年才能完成。而且提供在工程进行期间所需的食物饮水等补给也要兴师动众”“那么良渚时期必然已经出现了有组织的社会动员,才能支撑如此规模的工程。根据考古发现推算,良渚古城的人口在20000到30000人。良渚遗址出土的许多器物上,发现了抽象的符号,虽未完全破译,也不能证明已发展出完善的书写系统,但仍能发现其中的象形意味,甚至还有一些基本的连词造句。其他各种器物、遗迹,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一个鲜活的良渚社会。例如古城遗址内发掘出的广场遗迹,证明当时已有礼仪、祭祀仪式,而且几乎所有良渚玉器上都有神像,这些玉器也被认为与等级阶层有关。精
19、美的玉器也证明了熟练工匠的存在。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负责制作玉器”分析,材料三则对良渚水利系统的意义以及修建过程进行了概述,并且以此推断当时的社会状况。然后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差异的产生是由材料介绍的侧重点决定的。材料一,主要内容围绕“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展开的,因此只是点出了良渚水利系统在良渚古城遗址中的显著地位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所以,只需概括介绍有关良渚水利系统即可,不适合详细展开介绍。材料三,主要内容是全面地介绍良渚古城的状况,而水利系统是古城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应该从历史地位以及修建所需的人力等方面阐述良渚水利系统,并且良渚水利系统与古城人口状况有密切联系。【点睛】筛选并整合文
20、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照抄原文的句子,也不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以再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21、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父亲的礼物高沧海父亲没生病时,原是极能干的。他开辟的那块园子里,总是一片繁忙景象,小园无马,却有菜蔬当歌。鸡在栅栏里,它啄不到花盆里的一棵很大的马齿苋,父亲说,只这一棵马齿苋,就够调成两盘菜。石榴树正在开花。石榴树一边开花一边挂果。两棵石榴树,父亲挨个儿给那些小灯笼似的果子编号,一一记在本子上,总有一些小小的果实毫无征兆地夭折,掉落在树下。父亲捡起它们,对照编号,在本子上划去。二十五号,三十一号,六号,父亲咝咝地吸着凉气,像牙痛,好在还有新果不断地冒出来,多少弥补了些许痛失的遗憾。待到果子成熟,剔除那些小个头的,还有长得丑的,裂了口被雀鸟食去大半的,
22、父亲总能收获二三十个饱饱满满的大石榴,一五一十地分开来,作为中秋节的礼物,送给我们。自父亲退休后的好长时间里,我们好像每年都能得到他的石榴,或多或少,按当年的收成来看。父亲会说,今年好,你们看这石榴,个大,籽甜。父亲也会摇着头说,今年不好呀,就这个样子,已经是最好的了。在我们心里,石榴品相的好与不好,其实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父亲已经快八十岁了,我们还能年年收到他的礼物。今年却是与往年不同。过了年不久,父亲竟然渐渐呈现出记忆力衰退的迹象来,时日愈长,愈加严重,药物根本无可控制。他站在他的小园中,他会一时想不起自己是要种点什么菜呢,还是要收割那一丛丛的小韭菜,莴苣也长得很粗了,他看着自己手中的
23、铲子,不知自己为何要拿着它。他扔掉铲子,他要去喝一壶茶,大儿子才给的新茶,该尝尝。他洗了手,奔了厨房,找出了一只碗,他递给儿子,你看,我昨天买的碗。儿子接了碗,又放回原处,这话,父亲原样儿说了有段时间,也说了很多遍了。小园也就渐荒了。没有殷勤的照拂,石榴树却依然故我地开花,挂果。父亲也翻到了原来记录石榴编号的那个本子,他也还依稀认得上面的数字,二十一,三十,五,八,他把它们念出声来,却想不起是作什么用途的了。今年的石榴结得特别多,父亲弯着腰在石榴树下转来转去,他笑嘻嘻地说,数不清啊。父亲不许邻居们来看他的石榴,似乎一看,他的石榴就少了许多,他瞪着眼睛,甚至拿了杆子撵雀鸟。我们很悲哀,父亲连心性
24、都变了。父亲从门外拎了一把葱回来,我们问他,他不说,但一会儿我们就知道了,他豁豁了我们邻居二大娘家的一沟葱。父亲摘人家的辣椒,捋人家还未长成的南瓜,用小石头掷人家的鸡鸭,他还抢人四五岁小孩子手里的汽球,把人家小孩子吓得哇哇哭,好在街坊们都还大度,摆摆手说,没事,没事。然后就听他们唏嘘喟叹,原先多好的一个人呀,又干净,又礼貌。哎,不说了,谁又知道谁怎样呢?快到中秋时,父亲把石榴摘了,我们全都暗地里悄悄欢喜,父亲忘了一些事,到底也还记得一些。我们看他把石榴摆在桌子上,来来回回地数,大哥离他远远地对我们开玩笑说,数不清啊。中秋节赏月时,像往年一样地热闹,我们都等着父亲把礼物拿出来。果然,父亲像想起什
25、么似的,进了卧室,他抖开被子,被子里什么也没有,他拉开抽屉,抽屉里空空的,他打开橱柜,把里面的棉衣棉被拽出来,我们跟在他身后收拾,大哥提醒他,石榴怎么会放在这里呢,或许在客厅里,也可能在厨房。大家便都帮他找。桌子底下,沙发都被拉开了,我们甚至到石榴树下找一回。父亲很着急,越急却说不出,他用手比划大圈小圈,我们都明白,那是石榴,而石榴却不见了。大哥岔开话题,我们也都帮腔,我们希望父亲赶快忘记了这件事,我们指给他看天上的月亮,又大又圆。大哥还是决定买回来一箱石榴,拆了包装,故意放在父亲能看到的地方,父亲顿时喜笑颜开。我们热切地围着他,看他给我们分石榴,告诉他这个袋子里多装了些,那个少了一些,他便重
26、新分配,不亦乐乎。下了一场暴雨。暴雨之后天放晴,收拾储藏室里被淹的物件儿,我们打开一口箱子,大哥拨弄箱子里摆得整整齐齐的很有仪式感的几个黑乎乎的袋子,辨认了一会儿,他又怔了一会儿,手却捂着脸,蹲了身下去。时隔大半年,一场暴雨过后,在这一刻,我们收到了来自父亲的中秋节的礼物。【链接材料】2018 年, 高沧海获得第八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评委会这样认为:高沧海以女性视角,洞察人情世故,以口语化叙事,表现乡村系列风情,以极富想象力的故事,叙写人性冷暖,具有强烈的生活质感,散发出乡野气息,通过对具体个体和群体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关注与书写,体现了强烈的悲悯情怀。作品文笔细腻,极具表现力,人物生动,无论选
27、材、立意、结构、故事编排都显得成熟老道。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了“石榴树正在开花”又写“石榴树一边开花一边挂果”,突出了父亲小园里的繁忙景象,同时也为后文父亲送礼物作了铺垫。B. 小说中“父亲”因石榴不知放于何处而未送礼物,结尾却说“收到了来自父亲的中秋节的礼物”,表达出了儿女没有尽孝的遗憾之情。C. 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记忆力衰退但依然关爱儿女的父亲的形象。D. 小说的语言呈现出口语化的特征,例如“他豁豁了我们邻居二大娘家的一沟葱”中的“豁豁”就是将方言写进小说,使得小说具有生活质
28、感。8. 评委会认为作者的小说“无论选材、立意、结构、故事编排都显得成熟老道”,请从“结构”和“故事编排”两个角度赏析本文。9. 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评委会所说的“人性冷暖”和“悲悯情怀”的?【答案】7. B 8. 结构:小说采用了对比的结构方式,以“石榴”这个礼物为线索,将没生病时的父亲和今年的父亲进行对比,表达对父亲的爱以及生命老去的悲哀。故事编排:小说围绕“父亲的礼物”,先写父亲以前每年给“我们”送礼物,后写今年父亲因记忆力衰退导致“丢礼物”,再写大哥为安慰父亲而“买礼物”,最后写暴雨之后收拾箱子发现腐烂的石榴,并且在心里认为“收到礼物”,情节环环相扣。 9. 人性冷暖:小
29、说写出了乡村人与人之间的淳朴和谐关系,例如父亲记忆力衰退带来的还有心性的变化,他无意之中伤害了街坊,给邻居生活带来困扰,邻居们大度包容,并且对父亲的遭遇表示惋惜。悲悯情怀:父亲记忆里衰退,是生命将尽的表现,这种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作者写父亲个体生命逐渐逝去,表达了对生命的悲悯情怀。【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表达出了儿女没有尽孝的遗憾之情”说法错误。根据文中的描写“重要的是,父亲已经快八十岁了,我们还能年年收到他的礼物”“我们全都暗地里悄悄欢喜,父亲忘了一些事,到底也还记得一些”“大哥岔开话题,我们也都帮腔,我们希望父亲赶快忘记了这件事,我们指给他看
30、天上的月亮”“大哥还是决定买回来一箱石榴,拆了包装,故意放在父亲能看到的地方,父亲顿时喜笑颜开。我们热切地围着他,看他给我们分石榴,告诉他这个袋子里多装了些,那个少了一些”,可见我们都能体会父亲的心情,顾忌父亲的感受,体贴照顾父亲,我们不是“没有尽孝”,也谈不上“遗憾”,而是表达了父亲虽然记忆衰退、却依然深爱子女和我们对父亲的爱。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把握小说结构、分析小说情节能力。从结构上来看,“石榴”贯穿了小说全文,从开头“石榴树正在开花”“石榴树一边开花一边挂果”“两棵石榴树,父亲挨个儿给那些小灯笼似的果子编号”,到每年中秋“我们好像每年都能得到他的石榴”,再到父亲记忆衰退“石
31、榴树却依然故我地开花,挂果”和父亲忘记把石榴放在哪里了,到最后“哥拨弄箱子里摆得整整齐齐的很有仪式感的几个黑乎乎的袋子”“我们收到了来自父亲的中秋节的礼物”,“石榴”串联起了全文的情节,是文章的线索。小说还采用了对比的结构方式,没生病时的父亲“挨个儿给那些小灯笼似的果子编号,一一记在本子上”,将掉落的石榴“捡起它们,对照编号,在本子上划去”,每年中秋“总能收获二三十个饱饱满满的大石榴,一五一十地分开来,作为中秋节的礼物,送给我们”;父亲生病后,对石榴树“没有殷勤的照拂”“翻到了原来记录石榴编号的那个本子,他也还依稀认得上面的数字却想不起是作什么用途的了”“不许邻居们来看他的石榴”,甚至忘记了石
32、榴放在哪里,最后才被大哥发现“摆得整整齐齐的很有仪式感的几个黑乎乎的袋子”,将没生病时的父亲和今年的父亲进行对比,表达对父亲的爱以及生命老去的悲哀。从故事编排上来看,小说的题目叫“父亲的礼物”,也围绕着“父亲的礼物”来进行叙写。先写父亲“送石榴”:“父亲总能收获二三十个饱饱满满的大石榴,一五一十地分开来,作为中秋节的礼物,送给我们。自父亲退休后的好长时间里,我们好像每年都能得到他的石榴”;再写父亲因记忆力衰退导致“丢礼物”:“他抖开被子,被子里什么也没有,他拉开抽屉,抽屉里空空的,他打开橱柜,把里面的棉衣棉被拽出来”“桌子底下,沙发都被拉开了,我们甚至到石榴树下找一回。父亲很着急,越急却说不出
33、,他用手比划大圈小圈”;再到大哥为了安慰父亲而“买礼物”:“大哥还是决定买回来一箱石榴,拆了包装,故意放在父亲能看到的地方”“告诉他这个袋子里多装了些,那个少了一些,他便重新分配,不亦乐乎”;最后写“发现石榴”:我们“收拾储藏室里被淹的物件儿”“打开一口箱子,大哥拨弄箱子里摆得整整齐齐的很有仪式感的几个黑乎乎的袋子,辨认了一会儿”,并且在心里认为已经“收到礼物”:“时隔大半年,一场暴雨过后,在这一刻,我们收到了来自父亲的中秋节的礼物”,情节环环相扣,联系紧密。【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作品主题和探究作品价值的能力。从“人性冷暖”的角度来说,小说写到父亲生病,记忆衰退之后“连心性都变了”,“不许邻
34、居们来看他的石榴”“他豁豁了我们邻居二大娘家的一沟葱。父亲摘人家的辣椒,捋人家还未长成的南瓜,用小石头掷人家的鸡鸭,他还抢人四五岁小孩子手里的汽球,把人家小孩子吓得哇哇哭”,父亲无意之中伤害了街坊,给邻居生活带来困扰;但邻居们“都还大度,摆摆手说,没事,没事”“他们唏嘘喟叹,原先多好的一个人呀,又干净,又礼貌。哎,不说了,谁又知道谁怎样呢”,可见街坊们大度包容,宽和善良,不仅如此,还对父亲的遭遇表示惋惜和同情,体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包容、理解、友好与和谐。从“悲悯情怀”的角度来说,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父亲竟然渐渐呈现出记忆力衰退的迹象来,时日愈长,愈加严重,药物根本无可控制”之后,
35、“我们很悲哀”;在发现被父亲忘记很久已经变质的石榴后,“大哥拨弄箱子里摆得整整齐齐的很有仪式感的几个黑乎乎的袋子,辨认了一会儿,他又怔了一会儿,手却捂着脸,蹲了身下去”。父亲记忆衰退,是生命将近的表现,但生命的流逝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作者写父亲个体生命逐渐逝去,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不舍、尊重的悲悯情怀。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与诗歌阅读(本题共6小题,28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之纯,字端伯,沧州无棣人。登进士第。熙宁中,为度支判官、江西转运副使。御史周尹劾广西提点刑狱许彦先受邕吏金,命之纯往究其端,乃起于出婢之口。之纯以为芜俚之言,不治,彦先得免。徙成都路转运使
36、。成都岁发官米六千石,损直与民,言者谓惠民损上,诏下其议。之纯曰:“蜀郡人恃此为生百年,奈何一旦夺之。”事遂已。秩满复留,凡数岁,始还朝。神宗劳之曰遐方不欲数易大吏使剑外安靖年谷屡丰以彰朝廷绥远之意汝知之乎以为右司郎中转太仆卿。元祐初,加直龙图阁、知沧州,召为户部侍郎。未至,改集贤殿修撰、河北都转运使,进宝文阁待制、知瀛州。俄以直学士知成都府,还为户部,三迁御史中丞。建言:“朝廷事下六部,但随省吏视其前后批,以制缓急之序,是为胥吏颛处命令也。若大臣不暇省,宜令列曹长贰随其所承,当行即行,当止即止,必禀而后决,毋拘于文,则吏不得舞权,而下情达矣。”董敦逸、黄庆基论苏轼托词命以毁先帝,苏辙以名器私
37、所亲,皆以监司罢,之纯疏其诬罔,乃更黜之。以疾,改工部尚书。绍圣中,刘拯劾其阿附辙,出知单州。卒,年七十五。从弟之仪。之仪字端叔。登第几三十年,乃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言其尝从苏轼辟,不可以任京官,诏勒停。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坐为范纯仁遗表,作行状,编管太平,遂居姑熟,久之,徙唐州,终朝请大夫。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节选自宋史李之纯 李之仪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神宗劳之曰/遐方不欲数易大吏/使剑外安靖/年谷屡丰/以彰朝廷绥远之意/汝知之乎/以为右司郎中/转太仆卿B. 神宗劳之曰/遐
38、方不欲数易大吏/使剑外安靖年/谷屡丰/以彰朝廷绥远之意/汝知之乎/以为右司郎/中转太仆卿C. 神宗劳之曰/遐方不欲数易大吏/使剑外安靖/年谷屡丰/以彰朝廷绥远之意/汝知之乎/以为右司郎/中转太仆卿D. 神宗劳之曰/遐方不欲数易大吏/使剑外安靖年/谷屡丰/以彰朝廷绥远之意/汝知之乎/以为右司郎中/转太仆卿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路,宋代行政区域名,相当于明清的省。按照三级行政区划,府或州是低于路的行政区域。B. 行状,也称“状”或“行述”,是古代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C. 尺牍,本是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后引申为“文辞
39、”,文中意为李之仪善写诗词。D. 本文中出现了较多官职变动的词语,例如“转”“改”“徙”“迁”等都表示平级调动之意。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之纯查案时头脑冷静。他奉命去查许彦先接受邕州官吏钱财一案时,认为出自被逐婢女之口的案件是芜杂胡说,没有治许彦先之罪。B. 李之纯处理政事时能顾及百姓的利益。言官指出成都发放官米损害了朝廷的利益,李之纯据理力争,及时制止了言官的建议。C. 李之纯对官场之弊洞若观火。例如他建议朝廷下达六部的事情,不能只交由小吏处理,这样容易导致小吏舞弄权术,影响事情的处理。D. 李之纯、李之仪与苏轼、苏辙皆有交情。李之纯曾因依附苏辙
40、被罢免官职,李之仪则因听从苏轼的召辟而未能掌管大内的香药库。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之纯疏其诬罔,乃更黜之。(2)登第几三十年,乃从苏轼于定州幕府。【答案】10. A 11. D 12. D 13. (1)李之纯上疏论述董、黄的污蔑和欺骗,董、黄二人就被罢黜了。(2)李之仪考取进士用了将近三十年时间,跟从苏轼在定州幕府任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年谷”的意思是“一年中种植的谷物”,这里指收成,所以“年谷”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D项;“右司郎中”是官名,其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C项。这句话的意思是:“神宗慰劳他说:远处不能频繁地更换官员,使剑
41、门关外安宁平静,收成充足,以此来彰显朝廷安抚远方的意愿,你知道吗。让他担任右司郎中,转任太仆卿。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记忆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转改徙迁等都表示平级调动之意”说法错误。“迁”有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文中的“迁”是升职的意思,不是平级调动。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D项,“李之纯、李之仪与苏轼、苏辙皆有交情”“李之纯曾因依附苏辙被罢免官职”说法错误。原文中说李之仪“乃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御史石豫言其尝从苏轼辟,不可以任京官”,可见李之仪只和苏轼有交情,看不出和苏辙有交情。根据原文“刘拯劾其阿附辙,出知单州”,可
42、见李之纯被弹劾依附苏辙,被降职外调到单州,担任单州太守,而并不是“被罢免官职”。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疏”,动词,上疏;“其”,代词,指代董敦逸、黄庆基;“诬罔”,动词,诬陷欺骗; “黜”:罢黜。(2)“登第”,考取进士;“几”:副词,将近;“从”,动词,跟随。【点睛】文言文的断句可以遵循下面几个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段,分层次。先通读所给文段或画线语句,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给定语句的内容划分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第二步,寻找标志,细切分。(1)查名词、代词、动词,定主语、谓语、宾语。(2)找对话词语:“曰”“云”“言”,定说话区域。(3)找虚词:辨
43、句首、句中、句尾虚词位置。(4)查句式:定语序,防误断。(5)看对称,定上下句。(6)析修辞,定语句断点。第三步,通读文段,查连贯。反复诵读断后文段,检查所断文段是否语意贯通,符合语法规范。对个别疑难之处,可再次根据上下文及断句的技巧进行推断。参考译文:李之纯,字端伯,沧州无棣人。考中进士。熙宁年间,担任度支判官、江西转运副使。御史周尹弹劾广西提点刑狱许彦先接受南宁官员的贿赂,朝廷命令李之纯去追究事情的起源,原来这一事件是由一个曾在许家当侍女的人一句话引起的。李之纯认为芜杂粗俗的话不能相信,没有立案,许彦先得以免于处罚。李之纯转任成都路转运使。成都每年发官米六千石,降低价格卖给百姓,有人认为这
44、样做使百姓受惠,使朝廷受损,朝廷下诏命令论议。李之纯说:“蜀郡人依赖这样的方式为生已经百余年,一旦被夺走怎么办。”事情于是平息。任期满后继续留任,过了好几年才回到朝廷。神宗慰劳他说:“边远地区不能频繁地更换官员,使剑门关外安宁平静,收成充足,以此来彰显朝廷安抚远方的意愿,你知道吗。”让他担任右司郎中,转任太仆卿。元祐初年,升入直龙图阁、担任沧州知州,又召回朝廷担任户部侍郎。还没有到官,改任贤殿修撰、河北都转运使,加官文阁待制、任瀛洲知州。不久以直学士的身份担任成都知府,回到朝廷担任户部侍郎,几次升迁后官至御史中丞。李之纯进言说:“朝廷的事分派给六部,只是凭着批审的官员按照送来的先后批阅,以此来
45、制定轻重缓急的顺序,来作为小吏专门处理的依据。如果大臣没有空闲处理,应当命令分职治事的官署长官和副官根据自己的职责,应该执行的就执行,应该停止的就停止,一定要禀明上级然后做决定,不要被条文所拘束,那么小吏就不能舞弊弄权,底层的民情才能上达朝廷。”董敦逸、黄庆基论议苏轼假借诗词来诋毁先帝,苏辙用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制来私赠亲友,都被负有监察之责的官吏弹劾罢免,李之纯上疏论说其中的诬蔑不实,于是朝廷罢黜了董敦逸和黄庆基。李之纯身患生病,改任工部尚书。绍圣年间,刘拯弹劾他攀附苏辙,调出京城担任单州太守。七十五岁亡故。堂弟李之仪,字端叔。李之仪考取进士用了将近三十年时间,跟从苏轼在定州幕府任职。担任
46、过枢密院编修官,原州通判。元符年间,管理宫内香药库。御史石豫说他曾经跟随苏轼任职,不能够担任京官,朝廷下诏勒令停职。徽宗初年,李之仪主管河东常平。因为替范纯仁临终前所写的章表撰写了记叙他一生世系、籍贯、事迹的文章而获罪,编管太平州,于是在姑熟居住,很久之后,调任到唐州,最终任职朝议大夫。李之仪擅长作文,尤其擅长书信,苏轼认为他深得公文写作的精髓。邯郸丛台注 李之仪禾黍离离露一丘,淡烟轻霭夕阳秋。微基西枕邯山尽,往事东随漳水流。御辇金车何处去,,閒花野草几时休。可怜全赵繁华地,留作行人万古愁。注本诗是元佑八年李之仪跟随苏轼到定州做幕僚,途径邯郸时作。邯郸丛台,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筑。14. 对李
47、之仪诗作邯郸丛台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禾黍离离”典出诗经黍离,暗含着作者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B. 首联寓情于景,表达诗人面对秋日傍晚荒芜破败的邯郸丛台时内心的悲凉。C. 颈联表达了作者跟随苏轼车驾到定州做幕僚,途径邯郸丛台时的迷茫心情。D. 尾联中的“行人”指自己,也指经过丛台的路人,抒发的感情浓郁而深厚。15. 李之仪诗作邯郸丛台的颔联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案】14. C 15. 丛台西靠邯山,东临漳水,丛台和山水仍在,赵武灵王及强大的赵国已消失于历史烟尘。“往事”消失,但本身不是随漳水东流,而是将往事比作流水,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盛衰无常的感慨。颔联上句写
48、空间,下句写时间,上句是静景,下句是动景,时空结合,动静结合,极为精妙。【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C项,“途径邯郸丛台时的迷茫心情”错。结合“御辇金车何处去,閒花野草几时休”句可知,表达了诗人渴望被重用,结束漂泊生活的愿望。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颔联“微基西枕邯山尽,往事东随漳水流”意思是:丛台西靠邯山,东临漳水,丛台和山水仍在,赵武灵王及强大的赵国已消失于历史烟尘之中。邯郸丛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筑,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争衡天下的军事强国,但昔日强盛的赵国,已经消失
49、不见,“往事”如同流水一般都随之不见,作者将往事比作流水,今昔对比,表达了盛衰无常的感慨。“微基西枕邯山尽”写的是空间、静景;“往事东随漳水流”写的是时间、动景;动静结合,极为精妙。(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引用车马行千里、舟楫渡江河的例子,所要证明的结论是:“_,_。”(2)李白在蜀道难通过“_,_”两句,写出了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3)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用地理空间的有限来反衬自身愁怨无限的两句诗是“_,_。”【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善假于物也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0、 (5). 淇则有岸 (6). 隰则有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中易错字有“生”“善”“湍”“喧豗”“砯”“壑”“淇”“隰”“泮”,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防控疫情是当前的当务之急,但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提供有力支撑。现实中,那些城镇中奇形怪状的建筑,那些千篇一律的网红产品,也都说明,我们在审美水平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没有那一场政治转变,想必苏轼也不会变成苏东坡,好在他能够看得开,知道这世间的纷纷扰扰不过是一场梦境而已,不必耿耿于怀。当前,我国
51、居民的消费热情较高,能不能出现“报复性”消费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多角度、多层面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谁来带孩子”逐渐成为争论的话题。其实,老人乐意带孙子女是人之常情,不愿意带也无可厚非,更不该突破法律底线用“不养老”加以威胁。武汉市某社区管委会使用环卫车辆为居民运送集中购买的平价肉,引发广泛关注。这再次提醒我们,给人民群众当服务员,要让群众如坐春风。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本题,当务之急:意思是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与句中“当前的”重复。错误。千篇一律:原指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现指文章公式化;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呆
52、滞。合乎语境,使用正确。耿耿于怀:意思是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合乎语境,使用正确。后顾之忧:指在前进过程中,担心后方发生问题。无可厚非:意思是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此处是说老人不愿意带孙子女这样的作法也合乎情理,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应改为“无可非议”。所以该成语此处使用错误。如坐春风:意思是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不合语境中“给人民群众当服务员”这样的事情,使用错误。正确。故选B。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疫情背景下,正因为不同地域情况存在差异,同一地域不同学校也存在差异,所以在一些地方的指引中,
53、制定了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做好安排。B. 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 35 公里到 350 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也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C. 中国梦是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共同的梦,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这样才能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在追逐复兴梦想的大路上昂首前行。D. 纪录片杜甫记录了曾留下杜甫印记的城市、地点和山川河流,重现了杜甫从出生到入仕,从开元盛世到战乱流离的经历,回溯了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成分残缺。应在“做好安排”后面加上“的方针”。B项,语序颠倒。应改为“京张线见证了中国
54、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D项,不合逻辑。“城市”和“山川河流”都属于“地点”,应删去“地点”。故选C。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作为深受大家喜爱的阅读推广人,你竟然抄袭他人的著作和文章,将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真是忝列名师,有辱斯文!B. 高考即将到来,希望贵刊能刊登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一定要点明范文的立意深刻、语言精彩之处,我将不胜感激。C. 春节来临,他即兴为单位现场书写一副对联,但一不小心,多写了一个笔画,一时又难以修改,只好连声致歉:“献丑了,献丑了!”D. 刘主任,我今年毕业,初来公司上班,对很多业务还不熟悉,如果有什么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还望您见
55、教。【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项,“忝列”是谦辞,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中,用作指责他人不合适;应将“忝列”改为“枉称”。B项,“不胜感激”的意思是对于某人某物有不尽的感动与感恩之情,对其怀有强烈友好的感情,促使人去报答恩情。用在这里程度过重,应将“不胜感激”改为“非常感谢”。C项,“献丑”是谦辞,在展示自己作品或表现自己技能时,表示自己谦虚,称自己水平不高。不用于“多写了一个笔画,一时又难以修改,只好连声致歉”这个语境。故选D。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美育工作是人类围绕着对美的感知
56、、鉴赏与创造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日升月落、草木枯荣中感受时间的律动,在蝉嘶蛙鸣、风吹叶动中聆听自然的和谐,这不仅需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_。如果能随处发现美、感受美,生命将会更加丰盈,_。_,正是要让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创造美、传播美,从而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答案】 (1). 还要有一颗能感受美的心灵 (2). 精神将会更加和谐 (3). 做好美育工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连贯得体的能力。本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美育工作及作用。根据“这不仅需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如果能随处发现美、感受美”可以确定第一处应该填写:还要有
57、一颗能感受美的心灵;根据“如果能随处发现美、感受美,生命将会更加丰盈”可知第二处应该填写:精神将会更加和谐。根据“正是要让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创造美、传播美,从而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知,最后一处应该填写:做好美育工作。21.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对于消化道的传染病,喝酒对于防止疾病的传染也没有用。因为在人们的消化系统中,有一个极其厉害而有效的杀灭细菌和病毒的器官,那就是胃。胃酸的杀菌和杀灭病毒的能力非常强,比酒厉害得多。动物吃东西,都不可能先清洗再煮熟杀菌,亿万年的自然选择,使动物都有了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胃。一般情况下,细菌和病毒都过不
58、了胃这一道关口,除非一下子进入了含有大量细菌或病毒的液体,也就是饮用了大量受严重污染的水。在这种情况下,胃液被迅速冲淡,而被污染的水能够迅速流过胃进入肠道。【答案】由于人体消化系统中的胃有强大的杀菌和杀灭病毒的能力,因此喝酒无助于防止消化道疾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分析该语段中语句之间的关系:第一句是说结果,以下部分是说原因。然后找到有效句子概括关键信息:第一句“对于消化道的传染病,喝酒对于防止疾病的传染也没有用”概括为:喝酒无助于防止消化道疾病。“在人们的消化系统中,有一个极其厉害而有效的杀灭细菌和病毒的器官,那就是胃。胃酸的杀菌和杀灭病毒的能力非常强”概括为:人体消
59、化系统中的胃有强大的杀菌和杀灭病毒的能力。最后把概括出的关键信息整合成因果关系的一段话:由于人体消化系统中的胃有强大的杀菌和杀灭病毒的能力,因此喝酒无助于防止消化道疾病。注意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网红”李子柒和团队拍摄的以传统美食为主题的短视频,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在某境外平台上,每个视频的播放量都在500万以上。据悉,她为了拍摄短视频兰州牛肉面特意去兰州拜师学习,也曾为了拍好一个画面,来回反复开机关机。材料二:有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的理想是“当网红”。当记者追问原因,回答则是“网红挣钱多”“网红不需要努力工作,拍拍视频就能出名”。要求
60、: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文明“网红”,大美中国“不言不语却早已道尽岁月,不温不火却早已流入人心,述说着中华千年魅力。”这是人们对李子柒的评价。相比那些“网红”乱象,通过拍摄自己的田园生活而向世界呈现中国文化之美的李子柒实为“网红”中的一股清流。这一清一浊一静一闹,昭示我们:做文明“网红”,讲中国文化,方能向世界呈现大美中国。一人一机一幅画,一枝一叶阅人生做文明“网红”撑起道德的天空。子曰:“博学以文,约之以礼。”广大“网红”们利用直播与短视频的方式吸睛,受众广泛,更应该文明直播,风清气正,但直播乱
61、象、视频低俗化现象却层出不穷李湘直播后跟粉丝网络掐架,天佑说唱描述吸毒感受,卢本伟教唆粉丝骂人,虎牙主播因交通违法被粉丝举报就“死亡”威胁举报当记者询问有些大学生毕业后的理想是什么的时候,他们说是“当网红”。当记者追问其原因时,他们的回答则是“网红挣钱多”“网红不需要努力工作,拍拍视频就能出名”。这让我们不禁发问:本该充满正能量的“网红”到底怎么了?难道当“网红”就只是为了出名和挣钱多吗?“网红”李子柒就不是这样。她做文明“网红”,凭一己之力撑起传统文化的天空。一人一座秋千架,一家一国中华情做文化“网红”,增强文化自信。余秋雨曾说:“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娱乐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其
62、实是沉淀的结果。是的,沉淀。一个视频,一屋俩人,三餐四季,一个普通的女孩子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李子柒学习制作文房四宝的视频拍了近两年;为了酿造传统黄豆酱油,她从种黄豆开始;为了做蛋黄酱,她从养小鸭子开始这个穿着粗布汉服干农活的姑娘,执着于回归万物本质,用一帧帧画面,尽显千年中华文化自信。一纸一砚文化美,一碗一勺中国风以文化自信,向世界呈现大美中国。刘禹锡秋词有言:“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以明净的色彩透出一股文化的自信。不止李子柒,自称“滇西小哥”的云南妹子,通过拍摄自耕自种、自养自产的云南美食,为世界送去滇的味道”,年逾古稀的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网红大爷”胡昇,通过网络直播讲述改革
63、开放40年来市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在互联网时代,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呈现中国文化之美,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网络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是中国与世界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重要渠道。李子柒视频“走出去”,是一种软实力文化的输送,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滋养,是种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的视觉分享。今天全世界都在向东看。愿所有“网红”都能如李子柒一一样,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为文明中国、大美中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心力。【解析】【详解】审题:本题属于“多则材料”类型的作文题目,即材料是有两则以上的材
64、料组成,考生需综合考虑多则材料及其关系,才能把握整体含意。本题的材料有二:第一则关于李子柒的材料,其价值导向是正确的,第二则关于不少大学生的材料,其价值取向则是错误的。那么对于这种材料,考生首先要树立明确的价值导向,肯定一方而对另一方进行否定甚至批评。如果对这两者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大学生对“网红”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最重要的就是唯金钱、急功近利以及懒惰。而李子柒之所以成为“网红”,拍摄的视频深受欢迎,从材料上看,原因之一是视频的主题,多以传统美食为主,其二是在制作上精益求精,绝不是“不需要努力工作,拍拍视频就能出名”。因此,对于这两则材料要进行全面分析。本题在立意方面并无太大障碍,但
65、应注意是在写作过程中,要善于进行对比论证分析,既要指出李子柒制作视频的特点以及优点,也要指出这些大学生的价值偏颇,并且能够为他们未来的就业进行价值层面的指导。参考立意:“文化输出”网红也需担当;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需要更多李子柒;树立崇高理想,拒绝名利诱惑;用理性规划人生,不要蹭热度当“网红”;行文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做文明“网红”,讲中国文化,方能向世界呈现大美中国”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分析论证“一人一机一幅画,一枝一叶阅人生做文明网
66、红撑起道德的天空”“一人一座秋千架,一家一国中华情做文化网红,增强文化自信”“一纸一砚文化美,一碗一勺中国风以文化自信,向世界呈现大美中国”,然后结合现实中有的人想做“网红”就是为了除名和挣钱快的思想分析“网红”也需有社会担当,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参考素材:1、李子柒火遍海外,并不在于她讲述了多么独特的中国文化,而恰恰是她展现的生活方式让海内外观众都能产生共鸣。那种脚踏实地、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不仅使中国大都市里的焦虑人群心生向往,也同样抚慰着无数想要短暂逃避现实世界的外国观众。视频中所展现的浓浓亲情、劳动的价值、对自然的敬畏,也都能让观众共情。2、在互联网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有了更多载体和渠
67、道,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有利于跨越差异、打破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这个精彩无限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需要更多有品质、有温度的好故事, 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国、爱上中国。3、远在法国的凡科伦夫妇也生活在农村,但是他们的农村生活却与其他人不同。一切机械化的管理让他们夫妻两人足可以种植189公顷的土地。在那里他们种植着小麦、豌豆、甜菜、油菜、亚麻和土豆,还饲养着40头牛。凡科伦夫妇说:“我们崇尚土地和大自然,学习着了解他们,与土地为伴,与大自然和睦相处。”从早上的面包牛奶,中午的牛排苹果酒,到晚上的蔬菜和甜点,他们的每餐都散发着 自然的香味。
68、4、李子柒为继承,弘扬这份宝贵的中华田园文化,在美若幻境的视频背后付出了无数艰辛。为了做一顿中国莱肴,她可以软磨硬泡国宴师傅几个月;为了做一碗正宗兰州拉面,她可以每天揉面至全身酸痛;为了学会活字印刷术,她可以到处走访探寻传承者。正是有这样一份对向往生活的憧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方有她的火遍全球,方有她让中华文化走入千万外国网友心房的心愿,方有“讲好”中国故事与文化的可能性。我们亦应向她学习,抱持着对传统田园文化的热爱,肩负起讲好中国文化的重任,令世界领略这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所折射出的文化光芒。5、查拉曼曾言:“一个忘记自己文化的人是不可饶恕的。虽然我们在城市中生活,但却不可完全将自身与田园剥
69、离,而应主动接近田园,领略那乡土里升腾的文化因子,在继承中与世界交流共鉴,展中华之大美文化。从而令当代中国,在蝉鸣犬啸中展多元之姿;令自身,如李子柒一般,在文化画卷中着墨留名。6、“我未来的理想是当网红。”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面对“长大以后你想做什么”的问题,很多小学生的回答让人瞠目结舌。如何面对孩子们的这一“理想”,有些家长很踌躇,但也有一些家长已为孩子报了“网红学习班”,从公众的角度,网红就是那些通过网络走红的人,既有能在自身的专长领域发挥到极致的草根达人;也有凭借爆料隐私、行为出格、装萌邀宠走崧的各色人等。网红中不乏励志型人物,比如“布鞋院士”“最美教师”等;然而,也有一些网红炫富、炫身
70、材、爆粗口,其表现着实令人失望。【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
71、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