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0057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时隔 8 年,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活了! 他的长篇新作文城将由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来成了万亩荡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谦卑和沉默依旧没有变。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

2、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自 1990 年代活着出版以来,从张艺谋改编同名电影,将福贵的经历搬上荧幕,到易烊千玺手写读后感,“随着福贵走在洒满盐的路上”,一代代读者,不分老幼,不分城乡,一遍遍读他的作品,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活着让每个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透过文城,读者也将在那个熟悉的余华身上,窥见他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面。余华曾这样谈写作:“一个梦,让

3、一个记忆回来了,然后一切都变了。”也许正是因此,他的许多小说都在书写记忆,不管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在文城中,余华继续追寻一段被历史记忆封存的时光,同时,他也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 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余华曾这样说,“我的每一次写作都让我回到南方。我现在叙述里的小镇已经是一个抽象的南方小镇了,是一个心理的暗示,也是一个想象的归宿。”而在文城中,余华不仅书写熟悉与亲切的南方

4、小镇,还描绘种着高梁、玉米的黄河北边。文城也将见证一个我们曾熟悉的余华的回归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这样的余华有着独特的文学力量,能够令自身经历截然不同的读者,与他的文字产生情感上的相通与共鸣。正如他所说,“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摘编自傅小平余华长篇新作文城推出,2021 年 02 月 22 日文学报)材料二:这几天,一张著名作家余华在某培训机构活动中演讲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

5、文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热传。很多人都对此表示迷惑不解,还有人把此事直接上升到了“文学已死”的高度。余华能不能教高考作文? 以余华今时今日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当然有资格在公开场合谈论一下高考作文。有人认为,余华是大作家,但未必了解高考作文怎么写。此类质疑不无道理,但又有些小题大做。首先,听一场演讲就能学会写作文本身就是天方夜谭;其次,余华演讲的主旨也不是教学,而是鼓励广大考生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希望他们爱上文学。所以,完全没必要给余华扣上一个“文学已死”的大帽子。但余华教作文引发的争议,背后还有值得探究的真问题。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余华所代表的纯文学和高考作文所代表的应试作文,评价标准并不完全

6、一致。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很受社会关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2020 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文章辞藻华丽、引 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得到满分。但当被公布在互联网上后,它遭到的却是“群嘲”这位小作者不会“说人话”,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平心而论,小作者没有错,高考作文本来就是要讲技巧的;网友们也没有错,没有人喜欢无病呻吟、卖弄技巧的文章。问题出在,优秀的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一位能够在高考作文中获得高分的考生,可能应试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这种情况无疑是遗憾的我们

7、培养出了很多拥有应试技巧却未必有充足人文素养的“人才”。余华的文学造诣再高,也未必是那个适应考试形势的教练员。余华和高考作文联系在一起,依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社会在呼吁、政府在关心、高考在改革,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观念高考作文的分数,不该是人生的目标。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圈”“ 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以人为本,放眼未来。唯有如此,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摘编自 2021年 3 月 13 日光明日报李勤余余华教作文引争议,背后的真问题是什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城突破了活着的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

8、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林祥福们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以及时代之殇。B.文城讲述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故事,书写历史记忆,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新的突破。C.2020 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但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D.优秀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高考作文获高分的考生,应试技巧高超,但大多不懂文学,对文学没有兴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过于在意高考作文分数,导致很多学生拥有应试技巧却没有充足的人文素养,这反映出当下语文教育的不足。B.语文和文学都必须“出圈”“破界”,以人为本,放眼

9、未来,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C.读过余华小说的人,都能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相信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余华的影响,材料一侧重于写余华的文学力量,材料二写余华引起的对当下作文教学的思考。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A.作家阿来曾跟记者说“我可以跟你讨论任何话题,但请不要是高考作文。我没有关注。”他认为高考作文与文学创作关系不大。B.作家梁晓声认为很多高考学生只有情调,没有情怀,没有情愫,没有真情实感。有无情怀和情愫是一般的作文和好作文的区别。C.作家叶永烈点评高考作文,觉得

10、高考作文应该对语文起到“指挥棒”的作用,高考作文命题要大气,让语文教学走得更好。D.北大教授孔庆东对北大培文杯大赛选手说,要尊重高考作文的规矩,同时保持文学梦,两种作文都写出来,成为一代新人。4.时隔 8 年,余华推出了长篇新作文城,请简要梳理概括材料一的评论要点。(4 分)5.“余华和高考作文联系在一起,依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翻越大雪山韦延丽雪,满世界明亮,新警小冯心里却一片灰暗。走在高低起伏的怒龙雪山上,小冯的胃里翻江倒海,呕吐逐渐吞噬着他的意志。他索性把肩上的步枪往下一

11、扔,仰面倒在雪上,心里骂道:“去他的盗枪犯,去他的抓捕!”马背上的盗枪嫌疑人阿都回头悄悄地看了看,嘴角划过一抹冷笑。在他看来,身后倒地的小冯,犹如雪山顶上挤出的点点亮光。“哼,很快会见矿的。”阿都心想。“见矿”即为转机。原本之前有一次转机的,那时他刚被押到山垭口。夜幕中,阿都父亲组织的“火龙”眼看就要追上,押解阿都的云丹贡布所长却冲着怒龙雪山一挥手说:“走,上怒龙。”追赶他们的人做梦也想不到,冬天鸟都不敢飞近的怒龙雪山,警察居然敢上。想到这儿,阿都狠狠地瞪了瞪前边拉马的贡布,恨不能一眼将贡布瞪落深渊。贡布听到响动,急忙牵马回身,一把拽起雪地上的小冯说:“睡不得,睡不得。”边说边解下腰间的保温壶

12、,拧开盖子递到小冯面前。小冯推开所长递来的壶说:“拿开拿开,喝不惯。”“喝不惯也得喝,这酥油茶是药,镇得住你的高原反应。”此时,贡布也管不了那么多,只管举壶往小冯嘴里灌,咕咚咕咚“茶是圣物,装进你这佛肚,加持开光,雪山多险都不怕。”贡布说。阿都撇了下嘴,心想还加持开光呢,等下怒龙发怒,活佛也救不了你们。小冯并没因为喝酥油茶而立即好转,高原反应像连绵不绝的雪山,重重地压在他身上,他痛苦扭曲的脸比雪还白。贡布很担忧,心想,要是小冯能骑上马恢复体力多好。但不可能,阿都这家伙下马便装死。之前两人好不容易将阿都弄上马背束紧手脚,如今将他放下来,他一定会故伎重演。“深呼吸,拽着马尾巴走。对了,把枪上膛。”

13、贡布加重后边四个字,这话他是故意说给阿都听的。阿都当过兵,不得不防。天大亮了,太阳拖着一抹红霞冲开雾气,跳上山顶,整个雪山一片圣洁。这世界终是明亮的。贡布心想,一个阿都,甚至一条怒龙算什么!贡布后来总结时才发现他当时太自信,因为明亮和黑暗本是一对双胞胎。小冯是第一个发现眼睛不对劲儿的。酥油茶下肚后,力气一点点爬上脚背,小冯感觉似乎复活了,但眼睛的刺痛也愈发明显。贡布也觉得眼睛不舒服,却没在意,他的精力全部用在探路和防备阿都上。不过听小冯一提醒,贡布突然想到了兜里为防雪盲症而准备的东西两条用墨汁染黑的医用纱布。20世纪80年代,因辖区雪山多,云南羊拉派出所的老民警常备这样的纱布。将一条黑纱布递给

14、小冯,贡布正犹豫要不要给自己蒙上一条,却见马背上的阿都在拭泪,便索性将纱布递给了阿都。小冯当即不干了,说:“你自己都这样了,还顾坏人,坏人就该让雪挖他的眼睛。”“怎么能这样说呢?人都有犯错的时侯,阿都爱枪,一时糊涂偷枪,是有些可恨,但改了就好嘛!”贡布说完眯缝着眼睛问阿都:“是不是?”阿都点头,心里却是说不出的滋味。他很想将纱布还给老警察,不欠老警察的情,可又担心眼睛坏了没法儿逃。一行人往前爬了一段,泪流满面的贡布突然想起一个土办法。他吩咐小冯看好阿都,自己四周看看后跳进路旁山坳,解裤带、放闸门、接尿液、抹眼仁,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只听“嚓”的一声,贡布感觉像有白烟从双眼蹿出,仿佛开水浇上冰块

15、,两只眼睛火辣辣的。贡布索性双手捧住尿液,将双眼浸泡在尿中,嘴里嘀咕:“让火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切,贡布做得偷偷摸摸,毕竟撒尿做药可不是什么光荣的事。第二次用药时,他干脆将尿液灌进随身携带的保温壶,方便使用。贡布说,他的行为想必玷污了雪山的圣洁,以致招来后祸。贡布记得第二次撒尿后没多久,太阳忽地不见了,黑云卷着雪轰隆隆从山顶滚来,他大喝一声:“快跑!”跑出几步才发现马背上的阿都一动不动。贡布说:“阿都快跑。”阿都说:“我绑着呢。”他抽出短刀跳过去。小冯说:“所长别管,再不跑来不及了。”贡布说:“不行。”他不知道有没有割开阿都脚上的绳子,后来的一声巨响,将他推入死一样的白中。贡布醒来时在阿都背

16、上,他下意识地掏腰间的枪,腰间空空的,让他一惊。阿都却冷冷地说:“别找了,枪丢了。”贡布说:“那你”阿都说:“要跑我早跑了。”阿都说,马背上位置高,他看见了贡布撒尿抹眼的情景。雪崩时,阿都原是要丢下他们逃跑的,但没跑几步便滑倒在地。他定睛一看,原来他将贡布装尿液的保温壶绊倒了,泼到雪上的尿液金晃晃的,宛如细碎的金沙。阿都说,那一刻,他再也无法迈开逃跑的步伐。(选自小小说月刊上半月2020年9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阿都看到新警小冯高原反应的痛苦模样,“嘴角划过一抹冷笑”表现了他对小冯的嘲讽以及内心喜悦、激动难以抑制的心理活动。B“这世界终是明亮的”,这句话

17、是贡布所长看到太阳冲破雾气,将光明带临人间时的感悟,表达了正义终究战胜邪恶的不变真理。C文中的阿都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从开始的极力想逃转变为放弃逃跑机会救贡布,这是贡布用尿液洗眼睛的行为起的直接作用。D贡布用尿液来治疗眼睛,因为尿液的刺激非常痛苦,他就用心理暗示来为自己鼓劲,“让火来得更猛烈些吧”表现了他的坚毅和决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突出了大雪满山的艰难情景,烘托了新警小冯因高原反应而产生的怒火和不耐烦。B小冯是一个新警察,意志力较为薄弱,作战经验不足,“坏人就该让雪挖他的眼睛”表现了他思想不成熟的一面,

18、在文中衬托了贡布的形象。C“贡布感觉像有白烟从双眼蹿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细致描绘了贡布洗眼的感受;“仿佛开水浇上冰块”,冷热碰撞,生动地展现了贡布的痛苦。D贡布让阿都骑马的情节在文中很关键,一方面是怕阿都下马后装死不走,另一方面也为阿都能看到贡布用尿液洗眼的情景埋下了伏笔。8雪山的天气变化无常,请结合全文分析天气变化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分)9小说塑造了贡布所长感人的形象,请结合全文分析贡布所长的形象特征。(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甲)陶潜,字元亮。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

19、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

20、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饮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选自晋书列传六十四隐逸,有删改)(乙)宋纤,字令艾,敦煌效谷人也。少有远操,沈靖不与世交,隐居于酒泉南山。明究经纬,弟子受业三千余人。不应州郡辟命。张祚时,太守杨宣画其象于阁上;出入视之,作颂曰:“为枕何石?为濑何流?身不可见,名不可求。”酒泉太守马岌,高尚之士也。具威仪,鸣铙

21、鼓,造焉。纤高楼重阁,距而不见。岌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节选自晋书列传六十四隐逸)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B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C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D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里,泛指乡民

22、聚居的基层单位,文中是指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即同乡。B祭酒,古代管理酒业的官员。因为陶渊明酷爱饮酒,官府便征召他任此职。C太守,是秦汉对郡守的尊称。宋以后改郡为府,故知府亦别称为太守。D经纬,经书和纬书。经书是儒家的经书。纬书是讲符篆、瑞应、占验之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擅长作文,作文自有风格。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写了归去来之后就辞去了县职。B陶潜躬耕自资,不愿谄媚长官。担任彭泽县令时,把公田全部用来种秫谷;被告知应该整饰衣冠迎接郡里前来视察的督邮,他叹息不已。C陶潜嗜酒如痴,率真放达自适。他曾希望自己能醉酒不醒,即

23、使去陌生人家的酒宴,也欣然前往、酣醉而归;每醉就忘乎所以,其乐无穷。D陶潜为人清高,沉着而有涵养。他称病不见仰慕自己的长官,甚至朝廷征召他做官,他也不赴任;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来高兴或愤怒的神色。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2)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14同为隐逸者,晋书对陶潜和宋纤的形象塑造手法有何不同?试做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各题。点绛唇送李琴泉吴大有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添愁绪。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

24、一项是( )A上阕起笔两句,写出离别的地点,词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以逢君的快乐衬托送君的伤感。B“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二句,承接上两句,“酒阑”与“旗亭”互相照应;“呼渡”“沙鸥”与“江上”照应。C下阕开头两句,承接上阕点明离别的时间,由“萧萧”“香冻”可见,此时正值深秋,风雨萧萧秋意寒,描绘出一片凄凉之景。D下阕结尾两句“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描绘了一幅“暮雨江畔送行图”,呼应标题,照应上阕开头,意蕴深远。16这首词意象丰富,描写细腻,虽似写景却句句含情,试做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25、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2)琵琶行中,诗人听琵琶女自诉身世后写了他听到几种乐声的不同感受,被贬浔阳之后听到乐声的感受是“ ”,而听琵琶女弹出的曲调则感觉“ ”。(3)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三星堆遗址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悠久绵延的中华文明如同一棵历史沃土培育的参天大树,枝繁吐茂,硕果累累,从枝叶可以追溯到根脉。三星堆遗址便与古蜀

26、文明的起源密不可分。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认为:“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是分别位于成都平原至川东及三峡一带的两支青铜文化,其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又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大文化圈。自夏时期起,这个文化圈内开始渗入一些二里头文化的因素,而至商时期,又大量接受了二里头和殷墟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变得非常重要。最早的宝墩文化距今约4500年左右,可谓历史悠久,其积淀亦因之深厚。”( )恩格斯曾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以此论断反观三星堆遗址,其文明特征极为显著。从陶器上看,三星堆早期的陶盂与二里头早期的陶盂,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几无区别;三星堆的“

27、将军盔”,也与河南安阳殷墟的同类器物非常近似。从青铜器上看,三星堆的铜尊、铜罍明显受到了殷商青铜礼器的影响,可知在与彼时中原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古蜀文明得到了较大发展。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的历史高度通过三星堆遗址得到了体现。B三星堆遗址彰显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高度。C中华文明的文明高度通过三星堆遗址得到了彰显。D三星堆遗址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文明高度。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C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0文中画

28、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_。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疫灾不仅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发生得相对频繁;_,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

29、共和国成立的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在中国古代,_,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社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摘编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

30、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请分别用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第一段和第三段的主要意思。(5分)四、 四、写作(60分)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药,要经过多道炮制工序才可以入口;老汤,亦要经过长时间的熬制才可以余味悠长;写文章亦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有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炮制是为了降低中药的毒性,为了增强或改变药物的性能;熬制,是为了让每一种食材的滋味一点点渗入汤水,相融相谐;删改,为了精益求精,让文章珠圆玉润。做好这些事,需要人静下心来,不急不躁,这就是沉潜。其实,做人做事都需要沉潜。 请以“

31、沉潜”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解析1.【 答案】B 【 解析】A项,材料一原文表述:“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C项,“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是互联网上“群嘲”观点。D项,材料二原文“可能应试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2.【 答案】C 【 解析】材料一原文:“自1990年代活着出版以来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活着让每个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

32、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说的是活着,不是余华的小说。3.【 答案】D 4.【 参考答案】(1)小说主题。余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2)题材创新。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前作少有着墨的清末年代,书写历史记忆。(3)叙述特色。承续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故事。(4)艺术效果。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将历史和时代融入人物生活,忠实叙述、耐心聆听,令读者产生共鸣,具有独特的文学力量。(评分参考:一条1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出别的观点,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5.【 参考答案】(1)可以引导考生思考人生、命运、时代等主题,书写属于自己的思想感受

33、,而不是玩弄技巧。(2)能够引发人们对“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的关注,呼唤教学改革,让青年学生爱上文学,提高人文素养。(3)语文和文学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 【 答案】C【 解析】C项,应是被装有尿液的保温壶绊倒,看到洒出的金晃晃的尿液起了直接作用。7. 【 答案】C【 解析】C项,此处不是比喻修辞。8.【 答案】天气变化衬托了警察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无论天气如何变化,警察押解阿都的坚定决心一直未变;天气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天气晴转阴,推动了贡布挽救阿都情节

34、的发生;天气变化是全文的线索,它串联起了所有的故事情节。(每点2分,共4分。答出两点且意思对即可。)9.【 答案】尽职尽责,英勇无畏(不怕牺牲):他为了安全押解阿都,勇上怒龙雪山。关心爱护同事:为了保护小冯,他强令小冯喝酥油茶,并将防止雪盲症的黑纱布送给小冯。博爱、大爱,具有人性美:在押解阿都的过程中,他既防着阿都,又对阿都晓之以理,并将防止雪盲症的黑纱布让给阿都;危急时刻,不放弃阿都,将他脚上的绳子割断,救了阿都。(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答出“舍己为人”“善良”等亦可酌情给分。)10B【解析】“起为州祭酒”承前省略主语“陶渊明”,“起为”为谓语,“州祭酒”为宾语,意思是“陶渊明被起用

35、任命为州祭酒”,句意完整,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D;“堪”的意思是“忍受”,“吏职”为其宾语,承前省略主语“陶渊明”,意思是“他(陶渊明)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应在“吏职”后断开,排除C。本句翻译: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故选B。11B【解析】B“古代管理酒业的官员”表述错误。祭酒是古代主管学务官员,州祭酒相当于现在的一地的教育局局长。故选B。12A【解析】A“他写了归去来之后就辞去了县职”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可知,他是先辞官,后写的归

36、去来。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3(1)(他)不曾拜访过这些人,所到的地方只是田家家舍以及到庐山游观罢了。(未尝,不曾;造诣,拜访;之,动词,到;唯,只是;而已,罢了。)(2)随从询问他鞋子的尺寸,他便在座位上伸出脚让(他们)度量脚的长度。(左右,随从;履,鞋子;第一个“度”,尺寸;申,同“伸”,伸出;第二个“度”,动词,度量脚的长度,)14晋书用正面描写陶潜的隐逸者形象,比如用语言描写来塑造陶潜嗜酒如痴、为人清高的形象;对宋纤则运用侧面描写,如用太守杨宣和马岌的感叹、称颂来塑造宋纤超拔不群。参考译文:(甲)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

37、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实录。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

38、”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不久,朝廷征召陶渊明为著作郎,不去就职。后来他谢绝了所有州郡官的拜见。陶潜的乡亲有时备了酒邀请他,有时邀请陶潜一起喝酒坐坐。虽然不认识主人,他也很高兴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喝得畅快淋漓后就回家。不曾到过(游历)别的地方,只是去一些田间家舍和庐山游玩罢了。刺史王弘在元熙年间到达江州,很钦慕他,后来亲自造访。陶潜称病不见。王弘每每派人在路上等候,私下知道陶潜要往庐山,于是便派他的敌人宠通之等人带着酒,预先在半路上邀请他。陶潜一遇上酒,在野亭举杯便饮,快乐得忘记了赶路。这时王弘便出面与他相见,于是一起饮酒欢宴终日。陶潜没有鞋,王弘环顾左右命令为他

39、做鞋。左右询问他鞋子的尺寸,他便坐着伸长脚让他们度量。以后王弘再想会见他,便在草泽山间等候。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不喝,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他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诵。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文集流传于世。(乙)宋纤,字令艾,敦煌效谷人也。年少时有远大的志向,沉静不与世俗之人交往,在酒泉南山隐居。研究经纬之书,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州郡征召他不去就职。张祚时,太守杨宣把他的画像画在阁上,进出看见就赞颂说:“什么石头作枕头,什么水流漱口,品质真高洁呀,他的身体见不到,他的名声不能求取啊。”酒泉太守马岌是高

40、尚的人,他准备威仪,击铙敲鼓,造访他。宋纤身居高楼之内拒绝见面。马岌感叹说:“名声可以耳闻,但身形却不能看见,品德可以仰视可形体却不能一睹,我从今往后知道先生是人中的豪杰了。”15C【解析】C.“正值深秋”“秋意寒”错,由“梨花”意象可知应该是春天,是春寒料峭的时候。16这首词用“旗亭”“暮云”“沙鸥”“柔橹寒潮”“梨花雨”等意象,营造出凄凉伤感的意境,写出词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和无限眷恋不舍之情。词中“阑”“压”“暮”“寒”等字,凄伤婉转,与词人伤离惜别的凄凉之情融为一体,深远哀婉,十分动人。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离别的忧伤刻画成了一幅隽永的景致意蕴深远,极富感染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

41、赏析诗歌表现手法以及艺术形象的能力。从词中选择的意象来看,选用了“旗亭”“暮云”“沙鸥”“柔橹寒潮”“梨花雨”等意象:“江上旗亭”是离别的地点,在江边小酒楼里为朋友饯行。离愁难堪,更何况“送君还是逢君处”。过去欢乐地相逢在这个地方,而眼下分手又是在这同一个地方;以逢君的快乐衬托送君的悲哀。抚今追昔,触景生情,更令人不堪回忆过去。“暮云”“沙鸥”,苍茫的暮霭中,只有沙鸥在低暗的云层下飞翔,离别而去的朋友,犹如眼前这“天地一沙鸥”,行踪不定,浪迹天涯。“柔橹寒潮”,随着那令人闻之肠断的船桨声,朋友所乘之船与寒潮相逐逐渐远去,船橹击水声则愈来愈弱,而伫立江岸的词人的心情,即久久不能平静。“梨花雨”,

42、此时正是春天。潇潇暮雨洒江天,天解人意,好像为离别而洒泪,此时此地,此景此情,怎能不使人“添愁绪”呢!从用词的角度来看,选用了“阑”“压”“暮”“寒”等字眼,“阑”, 残,尽;“压”,写出云的低沉,压抑;“暮”,黄昏,暗含昏暗、压抑之感;“寒”,不仅指天气寒冷,而且指诗人的心境。这些字眼与词人伤离惜别的凄凉之情融为一体,深远哀婉,十分动人。全词情景交融,诗人借助景物将词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和无限眷恋不舍之情融为一体,意蕴深远,极富感染力。17. 【 答案】(1)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2)呕哑嘲哳难为听 如听仙乐耳暂明(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18D【解析】括号内的句子应该和前一段

43、的段首句句式一致,形成照应,排除AC两项。根据第二段的主体内容可知,本段主要讨论的是三星堆遗址的文明特征,体现了三星堆遗址的文明高度,所以用“文明高度”概括本段内容比“历史高度”更恰当,排除B项。19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与B项均为比喻。画波浪线句子本体是“中华文明”,喻体是“大树”。A.夸张,对偶,“万里”夸张,极言距离之远;“万里”对“百年”、“悲秋”对“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B.比喻,本体是“琵琶声”,喻体是“银瓶乍破”声、“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战乱之声。C.无修辞,借举止抒情。D.借代,反问,借“汗青”代指“史书”,“人生自古谁无死”是

44、反问。20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变得非常重要。最早的宝墩文化距今约4500年,可谓历史悠久,其积淀亦因之深厚。【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处是句式杂糅,“这就是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变得非常重要”是“这就是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和“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变得非常重要”的杂糅,任意保留一种句式即可;第二处是成分赘余,“最早的宝墩文化距今约4500年左右”重复赘余,去掉“约”或者“左右”。21.(示例)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温暖期气候较稳定每当疫灾发生时【解析】第一段中,第一句话是主

45、旨句。根据关联词语的提示,与“既受制约”结构上相照应,第一空的形式应该是“又受制约”,根据下文“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从自然规律看”两处确定要补写的关键词为“自然规律”。第二空前面是分号,前后两句语意形成对比,应该填写与“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相反的情况;第三段“疫灾”一词反复出现,为关键词,按照逻辑关系,应该是“在中国古代,什么情况下政府会怎样做”,据此推断应该与“疫灾发生”有关。22(示例)第一段: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第三段:疫灾的应对,既是政府的行为,又是民间的行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以及正确运用句式的能力。题目要求用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首先

46、应想到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有“不但而且”“既又”“一边一边”等。第一段中第一句是文段的中心句,且包含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符合要求,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第三段,关键词语是“疫灾”,根据“政府蠲免租税”“民间则捐钱捐粮”,可表述为“疫灾的应对,既是政府的行为,又是民间的行为”。23.【答案】例文:沉潜与成功昙花用一年的默默酝酿,才换来一夜的风姿绰约;蝉虫用四年的地下修练,才换来四周的放声高歌;企鹅用竭尽全力的沉潜,才换来迅猛的腾空而起自然现象向我们透示着一个哲理:沉潜是绚烂前的孕育,沉潜是高亢前的酝酿,沉潜是腾飞前的蓄势。在被动不利的形势下,采用沉潜的策略,往往能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从而获

47、取成功。从古到今,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无数的事实都为这条哲理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诠释。沉潜能使人反败为胜。公元前496年的吴越之战,越国败北,勾践请降。吴王夫差以越王质吴为条件,许降撤兵。勾践一如夫差手下忠实的臣子,听凭夫差呼于车前马后,甚至在夫差犯病时,勾践竟愿亲尝夫差粪便,以配合太医用药。三年,夫差为勾践的“忠诚”所动,如勾践所愿,他终于再次回到了越国。于是,他卧薪尝胆,整顿国政,励精图治;招贤礼士,重用能人;发展生产,安富救贫,使越国逐渐走向强盛,十年后,终于像企鹅一样“潜到适当的深度”,公元前475年,越国攻吴,吴国败北,夫差自刎。沉潜能使人优秀卓越。康多莉扎赖斯,这个名字让无数人艳羡而又

48、嫉妒。是的,一个黑皮肤的女人凭什么登上美利坚合众国国务卿的宝座?她出生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阿拉巴马州伯明翰,但她没有选择屈服,也没有选择武力抗争,而是选择了像企鹅一样沉潜。严酷的种族歧视让她相信这样一条严峻的真理:黑人的孩子只有做得比白人孩子优秀两倍,他们才能平等;优秀三倍,才能超过对方。于是多年之后,她凭借全面优秀的素质、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能力青云直上,画出“一道完美的”人生“弧线”。沉潜能使国家走向复兴。当年,邓小平同志根据复杂的国际形势,根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和面临的任务,高瞻远瞩,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国家发展战略,使中国经济走向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作为一个发展中国

49、家,我们不可事事都锋芒毕露,甚至以一种“大国主义心态”处理国际问题,热衷于在国际事务中起“带动”和“领导”作用,事事想冲在前面,那样就可能引起本可避免的、不必要的对抗。倘若我们当初不是像企鹅一样奋力沉潜,韬光养晦,能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吗?沉潜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像昙花一样不懈地蓄积养分;沉潜不是贪图安逸,而是像蝉虫一样默默地磨砺自强;沉潜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像企鹅一样奋力地下潜蓄势。它虽然充满寂寞与痛苦,却能让养分变得充足,力量变得强大,结果变得精彩。把沉潜作为我们人生的策略吧!不管目前我们的处境多么艰难,形势多么被动,条件多么恶劣,只要我们有了企鹅的智慧,就一定能“腾空而起”,抵达看似陡不可

50、攀的彼岸。【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材料讲述了无论中药,还是老汤,抑或是写文章,都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那就是炮制、熬制、删改、沉潜,这四个词语都是比喻性质,形象地说明引出话题并对“沉潜”一词加以提示“做好这些事,需要人静下心来,不急不躁,这就是沉潜”,由此引申出“做人做事都需要沉潜”,即做人做事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沉潜”有三个层次含义:一是指一种策略,一种权宜之计,一种智慧,属于谋略层面意义;二是指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三是指一种“忍”“韧”的哲学理念,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心理素养,一种内向、自省、锻造灵魂的手段。它当然可以指具体的人

51、或物,可以写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指抽象的哲学思辨。可以写韬光养晦积蓄的力量,更可以写果断出手的一鸣惊人。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面临重重困难,出头之日遥遥无期时,何不学学“中药”“老汤”的沉潜。这种沉潜绝非沉论,而是自强。如果我们在困境中也能沉下气来,在喧嚣中也能沉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感,专心致志积聚力量,并抓住适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地绝地反击。反之,一个人总是随波浮沉,或怨天尤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玩弄于股掌之间,直至筋疲力调。甘于沉下去,才可浮出来,沉潜原则,也适用于人的生存。上升到人生之道,便是要坚忍,耐得寂寞孤独,不急不躁、淡泊名利、精益求精。考生可以据此立意

52、作文。注意:本次作文的体裁限定为议论文。【立意】(1)成功源于静静的沉潜;(2)沉潜是为了蓄势;(3)沉潜,需要耐得寂寞,守住孤独。【素材】(1)企鹅的沉潜原则,其实就是养精蓄锐、蓄势待发的过程。过关斩将、杀敌无数的西楚霸王终不肯过江东,自刎乌江而死。“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一世之雄就这样随着江水的呼号和奔腾走了,就这样的离开了血雨腥风的岁月,踏上了 “保全面子”的征途。是豪气?是懦弱?一生寥寥数十载,他在刀光剑影中拼搏多年,与刀为影,与剑为伴,是何等的威风;身经百战,可谓占无不绳,攻无不克,是何等的英勇;起势于垄亩之中,将诸侯而灭秦,封王为侯,近古未尝有也;是英雄!他却不能换个角度想问题,只言“

53、天亡我也”;不能退一步,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跳江自尽,我只想说:是懦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不退一步,那只不过是从头再来!(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生命之意相和于此。沉潜,是生命之美的体现。南极的企鹅在上岸时的猛地低头,拼力沉潜,即使潜的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越大。但最后犹如离弦之箭的飞跃,却是那样的美丽。(3)沉潜,是生命之情的笔墨。“月暂晦,星常明。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此为情诗,却又情于万物,情于生命。“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沉潜,也是如此,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美满至极点,就要转变。从未尝过苦痛的人,可曾延续了祖先的荣光?道是“绮罗堆里埋神剑,箫鼓声中老客行。”世家子弟不郎不秀皆出于此。勾践的与民同劳,卧薪尝胆,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辉煌,嬴政的炳烛夜读,夙兴夜寐,才有了四海归一,永留青史的一笔激墨。沉潜,作用于生命,而生命却又构架起一个人鲜活的一生,用心去体会,用目去捕捉,用音去震撼,用笔去记录。你看,不远处又腾起一条巨龙,不知是你还是我,跃过了龙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