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度山西省高平一中、阳城一中、高平一中实验校三校高二年级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古代先秦、秦汉史+选修1、2、3。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殷王朝的政治性赏赐中,赐贝是最普遍的形式。据统计,赐贝上的铭文占殷王朝赏赐类铭文的80%。其他赏赐物较罕见,有玉、积等,约10例,且各自数量都很少,难以充当仪式或制度中的通用物品。这一状况A.突显出
2、赐贝的货币价值 B.说明区域经济交流频繁C.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D.反映出商品经济的规模2.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常见到称号为“妇某”或“子某”的人员在执行着商王委派给他们的重大国家事务,如主持祭祀、率兵征伐、组织向商王的贡纳等。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多认为这些“妇某”“子某”是商王的近亲。这反映出商代A.官僚制度初步形成 B.开始确立“家天下”体制C.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D.血缘政治色彩浓厚3.下图为周代分封制度示意图。据图可知,分封制的实质是A.天下共主 B.利益分配 C.划分等级 D.授土授疆4.西周分封对象主要是姬姓贵族,同时还分封了黄帝、舜、夏禹、商汤之后;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舜
3、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封殷贵族微子于宋(今河南商丘)。这些做法A.拓宽了边疆范围 B.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C.强化了宗法认同 D.增进了华夏族群的认同5.西周统治者基本上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统治思想,把“天”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但是改朝换代的政治现实,又使他们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由此可见,西周的统治者A.具有一定的民本理念 B.对自然现象格外关注C.将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重视宣扬“君权神授”6.周宣王讨伐谋杀鲁懿公的伯御,引起诸侯不睦。因此,他想物色“能训导诸侯者”,最终选择了孝公(鲁懿公之弟),这与孝公能敬事耆老、善于倾听耆老教训并加以践行有很大关系。
4、这反映出当时A.宗法制丧失规范社会的效能 B.周天子权力受到分封制约束C.西周政治具有耆老政治特点 D.敬事耆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7.声教(声威教化)是先王之道的重要部分。礼记.乐记日:“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这反映出A.儒学倡导道德教化 B.礼乐制度的重要性C.声教具有政治功效 D.以礼人法的必要性8.在西周时期,战争被作为刑罚的一种,属五刑之首。到春秋时期,代天罚罪的主角由天子变成了诸侯。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争霸战争规模空前 B.天子仍具至上权威C.分封体制趋于瓦解 D.诸侯维护礼乐规则9.春秋时
5、期,晋国因“楚材晋用”而成霸业;战国时期,秦国自孝公以后形成了客卿制度。这些事例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A.人才流动趋于频繁 B.血缘政治受到冲击C.各诸侯国重用士人 D.职业官员有序流动10.史载,春秋时期的楚国同一地区、同一式样、同一形制的漆器,其长、宽、高误差仅在毫厘之间。可见,楚国的漆器生产A.创造性受到极大限制 B.技艺水平比较高超C.工匠依附于官府生存 D.主要满足民间消费11.战国时期的秦国国相范雎提出“三重选官法”,即一重客卿,二重军功,三重律令,提倡选用懂法的官吏。这表明秦国A.逐步实现中央集权体制 B.正式确立了官僚政治C.法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 D.宗法关系束缚的减弱12.荀子
6、认为,“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君主“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故“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荀子这一观点A.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执政理念 B.对君主的品行提出了要求C.迎合了强化君权的时代诉求 D.促进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13.战国时期,齐国王室田骈曾在齐国稷下学宫任职,因有人向齐王进谗言而被迫出走至薛地,颠沛流离之际得到孟尝君的收容和礼遇。被孟尝君问及是否怀念国都的生活时,田骈说自己格外想念那个进谗言的人,并解释说自己能够投在孟尝君门下,吃、穿、行条件远胜于昔日,多亏此人。田骈的解释体现了A.道家福祸相依的理念 B.墨家重视贤才的主张C.法家对名与利的推崇 D.儒者独善其身的追
7、求14.上古帝王多有巡狩传说,秦统一后,秦始皇的巡游天下之举被视作对上古圣王的仿效,他将出巡时间定于“中月”,这与上古帝王出巡时间的选择相合。秦始皇此举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缓和了秦朝的社会矛盾C.保证了地方政局的稳定 D.彰显大一统的政治理念15.儒家博士批评秦始皇“事不师古”“专任狱吏”和“乐以刑杀为威”,其后遭受焚坑之祸。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主要是因为A.儒学难以适应时代发展 B.集权体制要求思想统一C.儒者批驳诸子百家思想 D.制度创新广受社会非议16.史载,在秦朝,“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到汉初,则“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这一变化说明
8、汉初A.君主专权局面形成 B.皇权威势相对削弱C.丞相地位遭到削弱 D.丞相摆脱皇权束缚17.秦统一以后,在乡里设置三老。三老不是行政职务,亦无正常俸禄,由民间有名望的人担任,掌管乡民法制教育、耕战教育和尊卑教育。可见,乡老制度A.有利于国家对地方的治理 B.实现了基层民众自主管理C.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 D.完善了中央官僚政治体制18.秦汉时期,朝廷在西北、北方、南方边疆新设立不少郡,在这些郡“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成,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据此可推知,秦汉边郡的设置A.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 B.加速了农耕文明的外传步伐C.推动了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 D.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
9、保障19.汉初,物价腾跃、米至万钱。晁错认为仅靠法令难以发挥效力必须别有用策,故提出“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上许之。晁错这一建议A.延续了重农抑商政策 B.解决了汉初粮食问题C.旨在打压富商的经济 D.埋下土地兼并的隐患20.汉文帝在诏令三公九卿、郡守、诸侯王举贤良的同时.增加了“上亲策之”这一程序。这一程序的设置A.强化了国家对官吏选拔的掌控 B.完善了察举制选拔的程序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使才学成为官员选拔的标准21.汉初,统治者“除挟书律”,制礼作乐,设立儒学博士,谥号中加“孝”。这反映出汉初A.儒学治国功能受到重视 B.儒学独尊地位得到巩固C.统治阶级推
10、崇儒道互融 D.统治阶级调整治国政策22.西汉昭帝时,霍光得到昭帝的全面信任,因而得以独揽大权,政事一决于光”,丞相变成了执行官吏。当时霍光对国家事务进行决策主要是通过A.中朝 B.御史台 C.枢密院 D.中书省23.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二十家子古城遗址中发现了西汉时期的冶炼厂,出土了大量铁制农具。这些文物可用于研究西汉时期A.中原农耕方式的外传 B.屯田制度的实施范围C.边疆地区农业的发展 D.边地战事的频繁程度24.古代政论家王符指出:“(东汉)群僚举士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东汉A.人才选拔弊端日益暴露 B.朝廷整顿吏治收效甚微C.地方
11、官员主导人才选拔 D.贤人政治受到士人推崇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本卷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做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9题为选做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社会制度的调整,礼崩乐坏成为富有时代特征的显性文化。此前累世传承的国家宗教祭祀系统以及神学体系,随着人文精神的兴起而被逐渐破坏。战国中晚期的秦国诸君多表现出尚法重刑的执政趋向,宗教意识则相对淡漠,国家宗教系统与神学体系的发展亦显缓慢而迟滞。秦始皇承数世余烈,开创旷古之业,更把此种风气推于极致。在秦帝国神权系统的建构过程中,秦始皇孜孜不
12、倦地追求长生之术。其实是欲以个人神权取代此前的公众神学系统,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国家宗教系统与神学体系的紊乱与崩溃。摘编自袁宝龙秦汉时期国家宗教与神学体系的整合与建构材料二在汉承泰制的时代视野下,汉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探索与建构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秦人既有的文化遗产。直至汉武帝时,始承汉初以来丰硕的文化遗产,革易旧制,锐意创新,国家宗教与神学体系的建构,遂得达于大成。汉武帝的神权改造与统一表现出鲜明的“去秦朝化”特征,去除战国秦代的区域性倾向,完成了对全国山川神祗的整合,堪称一场意义重大的文化大变革。汉代国家宗教与神学系统的整合与统一,对于汉代帝国政治文化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汉武帝通过对这一重要文
13、化资源的整理改造,进一步提升了西汉帝国的凝聚力,对汉民族的形成帝制时代政治文明的演变发展皆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摘编自蒲慕州追寻一已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国家宗教系统与神学体系的紊乱与崩溃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国家信仰文化体系发展特点和历史影响。(14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信仰文化体系的理解。(3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民不得不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压迫之下呻吟,乡土难以自治、个性难以发扬、改革的动向难以成器、创新的萌芽难以生长、庞大帝国
14、体制的厚重和停滞追根问底,都要溯源到早产的统一帝国,钳制民意,轻视地方,以暴力维持统一,扼杀了任何可能出现的新生机。摘编自李开元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对“早产的统一帝国”的评价是否恰当,并说明理由。请考生从2729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自建安十三年(208年)以来,曹操以丞相之官号令天下,独自控制着财政收支的重大决策权,中央没有设置财政主管机构和主管长官,重大财政事务多派他官负责执行。黄初元年(220年)十月,魏文帝曹丕以魏代汉后,国家财政事务由作为政务管理中枢的五曹尚书及尚书郎分管,其中,“置度
15、支尚书寺,专掌军国支计”,左民尚书以及民曹、仓曹也负有相当重要的财政管理职责。建安年间的“大农”官职被改为“大司农”,名列九卿,以管理全国粮仓的出纳政务为主要职责;同时少府主管帝室消费事务的职责明显加强,兼具财政与民政双重管理职责的典农职官系统最终消亡。这种演变趋势与曹魏代汉之后财政管理体制逐渐脱离战时财政状况是相适应的。这体现了曹魏财政制度在汉唐财政制度变迁中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摘编自陈明光论曹魏财政管理的专职化演变(1)根据材料,概括曹魏国家财政管理改革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魏国家财政管理改革的历史作用。(9分)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6、材料上甘岭战役是美军发动的,旨在冲破五圣山(位于朝鲜半岛中部)的阵地,进而摧毁中朝军队中部战线的重大战役。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开始至11月25日结束,历时43天,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取得胜利。在战役开始前,志愿军一方面通过宣传进一步强化官兵积极防御的思想,另一方面进行了粉碎敌“秋季攻势”的政治动员,增强了部队保卫阵地的决心;同时,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工事,增强了志愿军的防守韧性。上甘岭战役中,山地攻防的特性决定了火炮的远程攻击不可或缺;而残酷持久的坚守特性,则决定了充分的后勤供应不可或缺。在实战中,志愿军针对上甘岭战
17、场的环境和敌我具体情况,创造并运用了依托坑道、反复争夺的系统战法。有人说过,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战役开始的。摘编自张陈上甘岭战役的制胜机理(1)根据材料,概括志愿军取得上甘岭战役胜利的主观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志愿军取得上甘岭战役胜利的意义。(9分)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库柏是19世纪前半叶美国作家中把大海同文学创作紧密结合,并在领航人等作品中弘扬海洋文化和传统、强调美国的海洋属性的重要作家之一。19世纪前半叶,美国雄心勃勃的上升崛起势头,以及库柏的海军经历使其从航海经历中获得了关于大海与美国命运关系的深刻认识,由此催生了他强烈的
18、海洋民族主义思想。他认为美国的国民性格天生就是海洋性的,“美利坚民族的习性和追求比任何民族都具有更强的海洋属性”,并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具有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富有海洋性格的美国英雄水手的光辉形象。美国环海的独特地理环境使海洋与美国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美利坚民族的海洋意识在同英帝国的无数次海上战争历练过程中得以强化和升华。库柏的海洋民族主义思想,作为美国民族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助于增强美国的民族凝聚力。摘编自段波库柏小说中的海洋民族主义思想探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库柏海洋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库柏的海洋民族主义思想。(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