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6讲 实践的特征及其对认识的作用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基本类型,明确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积极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去。教学重点:1、实践的特征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和列举法教学过程:一、实践的含义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2、理解:(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区别。(2)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纯主观的思维活动不是实践。(3)实践是人的活动,但是并不是人的所有的活
2、动都是实践活动。如吃饭、穿衣和纯认识的活动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上的实践活动。这与庸俗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但是并不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那些人们纯粹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这就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3、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的手段是工具和其它设备。4、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含义是人们改造自然界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活动是人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目的,运用特殊设施和手段,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
3、包括改造自然和社会)地位作用最基本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基本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从前两种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具体表现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决定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社会生产的发展阶斗是阶社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集中表现: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使人类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具体()建立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和社会活动()获得应用型成果,直接手于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启示树立生产劳动观点
4、重视社会关系的改革(要树立阶级观点)重视研究和应用二、实践的基本特征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 对象、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够有目的的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体力 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就是
5、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这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 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 东西。改造
6、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是处在一定社会 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 总之: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 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实践的这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统一在任何一项实践活动中。用这一特征去否定另一特征的思想是错误的。 2、关于实践三特征间的关系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它们
7、的含义、意义、地位有区别。通过这三大特征把人类的实践活动与人的思维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和孤立的个人活动区别开来。坚持客观物质性是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坚持目的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而客观物质性是基础和前提,三者不能并列。其次,它们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正确理解三大特征的关系必须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出发。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确定,认识的结论是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同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后者除了来源,还有动力、标准和目的。(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同于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
8、一个实践,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以外,还可以通过读书学习间接经验。课堂思考: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如何?(1)含义: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的知识(经验)称之为直接经验。从他人哪里、书本上或其它途径获得的知识(经验)称之为间接经验。(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有来源于实践。但这并不排除通过读书、学习等获得间接经验(3)他人的经验、书本知识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仍来源于实践。人们在接受他人的经验、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时,仍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前提。要真正理解书本知识,还有待于自己的实践。(4)既要强调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又要看到他人的经验、书本
9、知识非常重要。人类的总体知识只能产生于实践,而个人知识的获得既可以通过实践,也可以通过学习。前者是知识的产生问题,是知识的“源”;后者是知识的传授问题,是知识的“流”。两者并不矛盾。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亲身实践,又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 认识的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不断涌现,这就会推动人们去探索、去研究。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人靠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很有限,思维器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 要不断地
10、认识世界就需要新的工具和技术手段。任何改造客观事物的工具,同时也是认识客 观事物的工具。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还制造了专门用于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望远镜、显微镜、雷达、人造卫星、电脑等。现代实践提供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日益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深入探索和研究客观世界的奥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们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的观点。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 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课堂思考:对待马克思
11、主义,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对待学习知识目的的两种态度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是把知识作为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或者作为鉴赏的古董,或者 作为哗众取宠的资本,如果是这样,学习的知识再多,也是毫无意义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投身实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决定了一切认识正
12、确与否最终只能由实践来检验。(1)原因:是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过程:一般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改造客观事物,如果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则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但是注意并不是“凡引导实践达不到预期目的的认识都是错误的认识”。因为任何理论都具有相对性和条件性,必须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系统考察实践结果。(3)防止:把主观认识或者客观对象当作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因为,它们都不具备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4)联系:“三个有利于”和“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5)注意:承认实践标准,但不能否认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
13、的。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指导实践。四、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1、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实践和认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否认前者是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后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2、基本方法(1)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实践、勤于实践和善于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发展、完善自己的知识;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提升自己素质;在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2)因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对实
14、践具有反作用,真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坚持真理、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3)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因此,我们青年应该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热点引导:1、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背景材料】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
15、思想武器。【分析点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我们党的思想的发展。(2)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是为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3)实践对认识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具大指导作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农村税费改革【背景材料】 据2003年7月16日人民法院报报道:新华社记者在湖北省大别山区采访,在农民
16、肖安民家发现一本完整记载了13年各项负担的“家账”。从这本“家账”中可以看出,税费改革前,农民负担逞上升趋势。而税费改革后,家民负担大幅度下降,生产热情有所回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方针,国务院决定20022003年进一步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范围,进行改革试点的省份主要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省,等积累起可行的经验,向全国农村推广。实践表明,中央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改革政策措施符合当前农村实际,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得到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 【分析点拨】1、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
17、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税费改革的方针政策,以及改革试点的经验来源于农村工作的实际和税费改革的实践。同时对不断扩大的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和农业、农村、农民工作起指导作用。且实践已证明中央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税费改革的实践是可行的。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税费改革堵住了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改善了干群关系,增加了农民收入,保护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农村生产力。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尊重农民的利益,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工作原则。针对练习1、在实践的基本特征中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是(C) A.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
18、动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D.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指(A) A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活动 B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它是处理人类社会关系的活动 3、浙江省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被专家认为是一个新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类型,显示出浙江及我国东南地区传统的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良渚文化之外的“第三力量”。这一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认识的根
19、本任务 A、 B、 C、 D、实践表明,中央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改革政策措施符合当前农村实际,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得到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农村的税费改革,依法调整和规范了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将农村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纳入法制轨道,堵住了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改善了干群关系,增加了农民收入,保护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农村生产力,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极大地促进了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据此回答45题4、农村的税费改革属于(B)A、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既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又是科学实验5
20、、实践表明,中央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极大地促进了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段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有(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反作用于生产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A、 B、 C、 D、6、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能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以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C)
21、A、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7、传统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这说明(B)A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C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合理性D通过实践,总会发现以往认识中的错误8随着改革的发展,我们党对股份制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五大提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党的十六大提出,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
22、会提出,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从对股份制认识的深化过程说明(B)A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的根本目的B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C认识的正确与否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D认识对社会实践的发展有重要作用9、材料: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理论;一个以这样的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党。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理论上的创新,每一个理论成果的产生,都大大地推进了我们事业的发展,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新的面貌。()上述材料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什么道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道理,说明为什么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
23、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多年来,我们党的每一个理论成果的产生,都大大地推进了我们事业的发展,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了新的面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要求我们破除思想僵化,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只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新任务的要求,并为之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推动我们的事业的健康发展。10、材料:海不辞水,始成其大,山不辞石,始成其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出
24、台是建立在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年的执政经验和对党内外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的,在近10个月的时间里,起草组纷赴全国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共召开12次全体会议,40多次工作会议,各类会议总计100多场,对决定稿反复修改,先后正式改稿50多次,才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献。答案:(1)认识是需要不断的发展、深化和向前推移,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 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对执政规律的反复探索就体现了这一点。(2)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完成。整个决定的形成过程和对执政规律的探索体现了这一观点(3)实践决定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出台是建立在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年的执政经验的基础上的,就很好地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同时,起草决定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这也体现认识的目的是实践等。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中国共产党对执政的实践和规律的探索与认识,对决定的学习必将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执政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