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语文 编写人:王秋霞 审稿人:薛惠新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导学案课前预习案预习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2通读全文,把握文章思路。一.作家作品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1818年5月5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曾先后进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投身于政治斗争,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奔走呼号,不断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1847年和恩格斯一起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他们的学说,深刻论述了无产阶级革
2、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思想,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指南。十九世纪五十、六十年代,马克思一面组织和领导欧洲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于1864在伦敦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一面进行大量写作和研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于1867年发表资本论第一卷。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期间,受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托,写了法兰西内战,深刻地总结了公社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883年3月14日病逝于伦敦。其著作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写作背景1835年8月12日,就读于特里尔中学的马克思完成了他的中学毕业考试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阅卷老师批阅后,评论道
3、:“思想丰富,精采有力,值得赞许”,校长威登巴赫读后也赞扬:“此文以思想丰富和结构严谨而引人注目。”这年,马克思只有17岁,在这样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季节,他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规划和设计。他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慎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三、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恪()尽 菲()薄 啮()噬()吮()吸 估()计 无瑕() 教诲() 累()赘() 2词语解释 鬼迷心窍:_ 至高无上:_ 恪尽职守:_ 妄自菲薄:_
4、 无可非议:_ 战战兢兢:_四、阅读课文并填写文中的表格:我的自白答案:三、(1)略(2)2.鬼迷心窍:受迷惑,犯糊涂。 至高无上:最高,没有更高的。 恪尽职守:严格遵守自己的职责。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指责。表明言行合乎情理。战战兢兢:课文里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四、略课内探究学案案一、 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缜密的思维逻辑和睿智的思想;2、体会设计未来的重要性,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初步设计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在文中把相应的语句画出来,并概括出要点。探究二:前面我们讲了在选择职业时要遵循的原则,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马克思认为
5、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探究三:我们应如何尝试去设计人生、规划未来,选择我们的职业?三、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题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
6、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1文中加红的“两种利益”指的是_。 2文中所说的伟大人物、最幸福的人、理想人物具有怎样共同的特征? 3在作者看来,卓越诗人、伟大人物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区别? 4上面这段文字在语文表述上有怎样的特点?试举例说明。参考答案
7、:1.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 2.不囿于个人。 3.一个只为自己劳动,一个为人类福利而劳动。 4.使用排比句,增加语言气势,如第3节用大致相同的句式(历史承认经验赞美宗教本身也教诲)说明伟大人物、最幸福的人、理想人物具有共同的特征。运用对比,突出伟大人物。课后拓展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题。(一)悼念玛丽居里德爱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
8、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也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
9、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1、玛丽居里是伟大的科学家,文章对玛丽居里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2、作者认为玛丽居里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靠的是什么? 3、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这里的“一小部分”指什么? 4、下面五个要点的哪三个是概括最后一段话必不可少的? A居里夫人伟大的道德品质推动了时代和历史的发展。 B欧洲的知识分子应当学习居里夫人的道德品质。 C欧洲科学事业落后的原因是科学家们缺乏崇高的道德品质。 D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将成为
10、欧洲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E欧洲光明的未来从根本上说有赖于学习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二)漫步在凋零的树林刘湛秋 一个阳光如水的深秋,我在林中漫步。 我为那疏朗和高远而迷惑了。盛夏所给人的那种局促感和拥挤感顿时消散,目光犹如自由飞翔的小鸟,几乎碰不到多少屏障。 身边的树或曲或直伸向天空。由于抖落了许多叶子,枝干显得更清晰了,在湖水般天空的反射下,勾勒出遒劲的线条。从这些线条织成的网纹中看过去,大自然更富有奇幻而不可捉摸的风韵。 我踏着沙沙响的落叶,偶尔伸出手去接一片在微风中旋转的枯黄的或暗红的落叶,体验着身心的轻快。我仔细的辨别落叶上绻曲的脉络,闻着那干涩的气味;而且,随着脚步的移动,谛听
11、着落叶发出的声音。 我望着树,树也望着我。我们没有语言的交流。也许,在这孤独和静谧中,我们之间存在着宇宙间神秘的信息。 那么,失去春日里地多么光彩灿烂、鲜艳妩媚的绿叶,它会惆怅或悲哀吗?在飒飒的秋风中,它是否在沉湎于对往昔的回忆? 我踏着沙沙响的落叶,心中犹如飘着森林上空没有被遮蔽的云,一会儿是晴朗的白云,轻快自如,一会儿又是阴沉的乌云,秤砣般压迫。 突然,我感到从沙沙响的落叶里,从裸露的枝干上,发出那有如竖琴的柔音; 可爱的人,你们真奇怪,干嘛为我们落叶儿苦恼? 抱歉,打扰了你、我秋天的兴致。其实,我也只是一闪念。 不,你不是为我们树而苦恼,是苦恼你自己,苦恼你们,苦恼你们的民族! 我像有隐
12、私被揭穿那样,那声音继而像单簧管; 你们人的生性就是害怕失去,而我们从不惧怕失去! 有死有生才是大自然!只有凋零才有新生!害怕抖落枯叶就不会滋生新芽! 那声音突然前行,像音乐戛然而止。我的思维也突然中断,它需要短暂的休息。 当我重又漫步前行,似乎身上也凋落了许多枯叶。 其实,人也是自然,怎么留恋身上的枯叶也无济于事,最后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消亡。而一个民族或历史,如果过多地偏爱那一度辉煌的绿叶,枯萎了仍旧一年年地去背负 落叶如潮,秋风如梦。此刻,我的心完全恬静了。我感到我和树的信息已完全相通。至少,我可以如此处置自己。 因失去而快乐,因凋零而发出魅力 四季就是辩证法,而承认却又痛苦 我把我心中波
13、涌出的诗句,写在一片凋零的黄叶上。(选自忧郁的微笑) 5、阅读文章前五段,概括作者深秋林中漫步时周围环境的特点。 6、第7段中“心中”“一会儿是晴朗的白云,轻快自如,一会儿又是阴沉的乌云,秤砣般压迫”,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 7、请分别说明下面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我像有隐私被揭穿那样。 (2)似乎身上也凋落了许多枯叶。 (3)我可以如此处置自己。 8、下面对原文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化大为小,小中见大,通过对树木的凋零与再生,四季的轮回与更替等现象的观察与感悟,揭示了自然的生死代谢乃至历史民族盛衰沿革的客观规律,构思巧妙,启人心智。 B文章脉络清晰,行动
14、上由漫步林中到踯躅凝思再到漫步前行,情绪上由轻快自如到惆怅苦恼再到恬静释然,彼此照应,自然推进,不留斧痕。 C散文创作追求个性化,本文以热烈、奔放的语言再现了深秋辽阔疏远的景象,意境开阔,风格粗犷,个性色彩鲜明。 D文章第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作者面对一片令人轻快的深秋美景,对春日的灿烂妩媚产生了眷恋,从而引发了疑问和感慨。 E作者心境无比超脱,既然生命注定凋零,既然万物注定消亡,人又何必去作无济于事的奋斗与挣扎,这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参考答案:(一) 1.道德品质、伟大人格、科学功绩 2.大胆的直觉、对工作超出想象的热忱和顽强 3.品德和热忱 4ABD (二) 5疏朗、高远、奇幻、静谧。 6作者一方面为深秋凋零的树林那特有的景致感到轻快自如,同时又为落叶飘零、韵华落尽、春光已逝感到无限的惆怅和悲哀。并由此联想到个人、大众乃至民族的类似遭际,不无感慨。7(1)我不是为树苦恼,而是为自己,为我们,为我们的民族苦恼,这一点被树看穿。 (2)摒弃了以前的片面认识,对自然、人生和民族有了更新的认识。 (3)我可以辩证地认识失去与拥有、凋零与再生的关系,达观地对待生命中的失去与凋零。 8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