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过关练17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907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过关练17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东省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过关练17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东省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过关练17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东省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过关练17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东省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过关练17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广东省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过关练17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新人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广东省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过关练17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新人教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考点过关练17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考试要求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题组冲关题组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1列强的争夺加剧了巴尔干地区的矛盾冲突,在巴尔干地区参与争夺的列强主要是()A英国和德国B俄国和奥匈帝国C意大利和法国 D美国和日本B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而巴尔干半岛是俄国和奥匈帝国的矛盾集中地,故B项正确。2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一场战役:“战役之后各国被困在一个陷阱里

2、,这是一个在战争头三十天里没有打出结局而形成的陷阱,这个陷阱没有出路!”这场战役应是指()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A“各国被困在一个陷阱里”说明这次战役后战场形势呈现胶着状态,联系“大战初期”可知,这是马恩河战役,故选A项。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1/4,法国失去了1/3,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A解除了欧洲对殖民地的控制 B削弱了欧洲的经济实力C造成了欧洲的政治危机 D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B由材料“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1/4,法国失去了1/3,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法

3、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经济实力,故答案为B项。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东西方关系,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A注意题干关键词“决定因素”,一个国家的国家实力决定了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后,国际关系之所以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国家实力的对比没有根本性变化。核心精要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1同盟国与协约国2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1)直到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才真正形成。(

4、2)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具有扩张性。(3)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与利益分配方式不匹配导致了难以调和的矛盾。(4)工业革命为大国提供了战争所需的物质力量和各种技术手段。(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机器生产进一步普及,产生了大量失业人口,形成了庞大的兵源储备。3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题组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51917年,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的是()A工业革命 B光荣革命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C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6俄国十月革命率先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打开一个缺口,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此诞生,对俄国的历史

5、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A奴隶制度 B封建制度C资本主义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D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因此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可排除。7(20211月广东学业水平合格考)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议中指出,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根据这项决议,苏俄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B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920年年底,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转入和平建设后,遇到新的经济困难和危机,列宁从实际出发,放弃用

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认为必须实行新经济政策,故本题选B项。8苏联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A实行单一公有制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公私合营 D征收固定粮食税A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体制机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它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因此A项正确。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1二月革命的性质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扫除了封建残余势力,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因此它是一场无产阶级参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巴黎公社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革命,它是

7、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它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题组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91920年,印度国大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其根本目的是()A扩大国大党的势力 B反对英国殖民统治C取得印度自治 D提高民族自尊心C印度国大党的斗争目标经历了由争取“自治”到争取“独立”的变化过

8、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大党中的激进派曾提出过争取自治的主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国大党将争取“印度自治”作为斗争目标,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将争取独立作为斗争目标。10桑地诺被称为“美洲自由的标志”,关于其领导的抗美游击战争描述最准确的是()A反侵略战争 B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C爱国主义战争 D国内游击战争B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最终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因此其领导的抗美游击战争是一场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性质亚洲各国人民在这一时期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斗

9、争从性质上说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因为一方面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了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亚洲各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在不同程度上都依附于帝国主义,所以亚洲人民的任务既要反帝又要反封建,其性质是民族民主革命。2卡德纳斯改革引领墨西哥的现代化19341940年的卡德纳斯改革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运动,也是墨西哥向现代化演进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卡德纳斯在任期内,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组建新的政党,加速了墨西哥建设现代化上层建筑的速度。经济上,他实行国有化运动,建立民族企业,并进行土地改革,推行村社制度,标志着墨西哥开始从传统农业社会朝着现代工业社会演变。题组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1下表是1930年

10、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情况表,此表最能说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45.2%40.6%28.4%16.5%8.4%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B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D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D材料中德国的数据相对其他国家下降幅度不是最大的,因此不能说明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故A项错误;材料仅呈现五个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不能由此说明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1930年的情况,不能说明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五个资本主义国家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可得出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故D项正确。12“一枚炸弹在沈阳郊外的南满铁路路段爆炸,至翌日凌晨三点四十分,沈阳城

11、墙遭攻破,该城被占领。”材料描述的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C卢沟桥事变 D淞沪会战A根据材料信息“沈阳郊外的南满铁路”可知该事件是指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因此A项正确。13下列民族独立运动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是()A印尼反对荷兰的民族起义B尼加拉瓜桑迪诺抗美斗争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D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D14历史漫画是一种特殊史料,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观察下图漫画睁开眼睛,迫使美国“睁开眼睛”的历史事件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A英、法、美等战胜国建立的帝国主义统治新秩序崩溃B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成为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C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德国宣布投降,

12、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C1941年12月,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军基地,挑起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因此,选择C项。15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摘编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年份钢(万吨)煤炭(万吨)棉织物(亿平方米)谷物(万吨)1928425.13 55118.217 330

13、19401 831.716 592.327.159 564增幅(%)330.08367.2549.0930.48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材料三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陆南泉等苏联真相(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答案(1)政策:

1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粮食税)。(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作用: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为粉碎法西斯奠定基础。(3)认识:重视工业化;工农业协调发展。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威胁。直接原因: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同盟的形成。(2)特点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同盟内部存在矛盾和斗争,但合作始终是主流。(3)影响改变了法西斯国家与被侵略国家的力量对比。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胜利的信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2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1)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会议确定的战后世界新秩序,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2)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苏联解体标志其结束。(3)冷战:是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学习心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