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2内容(1)农业: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2)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3评价(1)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2)失败原因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苏共提出
2、的“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原因: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内容(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2)农业: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3结果(1)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局限: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原因: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2措施:开始阶段主要进行
3、经济改革。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3局限性: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宏观决策缺乏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政策无法真正实行。4结果: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最终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讨论交流1有人说,改革中的赫鲁晓夫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种说法合理吗?为什么?提示:合理。赫鲁晓夫一方面挑战着旧的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并没有彻底摆脱旧体制框架的
4、束缚。讨论交流2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突破了旧体制的束缚,为什么仍以失败而告终?提示:忽视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改革阻力重重。1赫鲁晓夫的改革打破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推行新经济体制。()3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然后进行政治改革。()4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主题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材料一: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
5、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张建华俄国史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请分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提示:(1)进步的
6、因素: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反动的因素: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2)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为什么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提示:因为经济上最尖锐的问题是农业发展的严重滞后。苏联的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赫鲁晓夫的农
7、业改革有何历史意义?提示:(1)它揭开了苏联经济改革的序幕,冲击了当时日益僵化的经济体制。(2)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抓住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这一重大问题。(3)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取得了一定成效。 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提示:(1)相同点:都是为了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都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都是在斯大林模式下进行的局部调整;都在
8、农业、工业方面进行了调整;改革过程中都脱离了苏联实际;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都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没有找到适合苏联国情的发展道路。(2)不同点:内容: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于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收效甚微,以他的下台告终。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前期取得一定的成果,后期陷入困境。主题二戈尔巴乔夫改革材料一: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材料二: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材料三:2001年俄罗斯科
9、学研究院就“苏联解体主要原因”进行的民意调查表明:有44%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应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请分析:1材料一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什么问题?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提示:1.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2经济改革严重的决策失误;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3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戈尔巴乔夫“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
10、济”,其实质是什么?提示: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苏联三次经济改革最终结果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提示:三次改革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同: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的经济改革给中国改革带来什么启示?提示:(1)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的控制或照搬苏联模式。(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3)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方向。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提示:(1)相同点: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都在
11、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都脱离了苏联实际。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2)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即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模式,只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贸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苏联解体的含义、原因、影响。提示:(1)含义:有两层:一是国家解体,即苏联分裂成多个独立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解体,即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2)原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12、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策略。根本原因: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3)影响:对国际关系: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推动了“一超多强”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并陷入低潮,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失败,苏联解体的教训也成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宝贵财富。题组一赫鲁晓夫改革1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B)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列宁于1924年逝世,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从5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是
13、二战后首先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6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是继赫鲁晓夫之后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80年代进行改革,其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故D项错误。2赫鲁晓夫对苏联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改革,其措施中我国可以借鉴的是(D)A推行政治多元化B盲目地扩大玉米种植面积C强化了阶级斗争D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解析:赫鲁晓夫改革中,扩大集体农庄经济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我国农村改革起到借鉴作用,故答案为D项。3“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
14、蛮干”主要表现在(B)A实行余粮征集制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废弃部门管理体制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赫鲁晓夫不顾苏联各地气候、土壤条件,强求各地扩种玉米,乱指挥,导致粮食减产,故选B项。4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B)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
15、的局部改革,故“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B项;“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是指没有改变原有体制,并非单单指农业方面,故A项不选;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的政策,故C项不选;苏联的改革目标并不是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而是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D项不选。题组二勃列日涅夫改革5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的苏联领导人是(C)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关键信息“工业方面”。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6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
16、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B)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解析: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点在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指的是计划体制的弊端,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依然是社会主义,所以政治倾向并未发生转变,依然没有打破斯大林体制,故C、D两项错误。7下图中1971198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的主要原因是(C)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B苏联领导人推行“新经济政策”C领导人过分追求稳定,趋于保守D戈尔巴乔夫
17、“加速发展战略”失败解析:19711980年属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趋于保守导致了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C项正确;19711980年不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采取的措施,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而非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D项错误。题组三戈尔巴乔夫改革8苏联解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是(A)A戈尔巴乔夫 B勃列日涅夫 C赫鲁晓夫 D叶利钦解析:戈尔巴乔夫在位期间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1991年)的直接原因,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间(19641982年),苏联还没解体,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在位期间(19531964年),苏
18、联还没解体,故C项错误;叶利钦是苏联解体后首任俄罗斯总统,故D项错误。9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A)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斯大林体制,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10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D)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解析:本题要求回答三者的共同点,A仅适合于赫鲁晓夫;B仅适合于戈尔巴乔夫;C仅适合于勃列日涅夫;D属于三者推行改革的背景,故属于三者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