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24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考纲展示考情回顾备考指南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019年:袁隆平的科技贡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和教育的发展与政治经济联系非常密切。掌握本专题的知识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农业新品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推动中国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文艺再次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新中国诞生后,国民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21世纪的崛起奠定了人
2、才基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2019年:“双百”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2020年:恢复高考制度;2019年:恢复高考制度;2018年:教育拨乱反正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基础知识填充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两弹一星”(1)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意义: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之列。2“东方魔稻”(1)研制: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2)意义: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在世
3、界各地推广。3“银河”系列计算机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4“神舟”号飞船(1)发射: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地送入太空。(2)意义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其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双百”方针的提出(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2)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和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3)意义:“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
4、景象。2曲折的年代(1)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2)“文化大革命”期间,“双百”方针再遭重创。3文艺的春天新时期,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继续贯彻“双百”方针,并提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学考真题对练1(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B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2(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1956年,陆定一在谈到中共中
5、央的某方针时说:“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该方针是()A“批评与自我批评” B“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56年中共提倡在文学艺术上要百花齐放、科学技术要百家争鸣,故本题选D项。3(2018广东学业水平考试)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旅美科学家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中国开始跨入“两弹一星”时代是在()A20世纪初 B20世纪三四十
6、年代C20世纪六七十年代D20世纪八九十年代C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故中国开始跨入“两弹一星”时代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1.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1)科技的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科学技术日益加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进程。(3)科技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4)科技发展促进教育和文化的发展。(5)科技的进步推动当今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
7、革。2“双百”方针提出的意义(1)“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3)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4)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最新模拟快练1(2020深圳学考模拟)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70年,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D“神舟五号”飞
8、船升入太空C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2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 700万公顷,平均产量达到了8吨每公顷;全球有近40个国家开展了研究和试种示范,推广面积约700万公顷。它归功于()A钱学森B邓稼先C袁隆平D杨利伟C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稻”,故C项正确。3(2020珠海学考模拟)“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他表明中国的航天技
9、术在21世纪已然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一评论指的是()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C“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D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地送上了太空,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中国的航天科技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故本题C项正确。41957年7月,周恩来在观看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演出后与艺术家们亲切交谈,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的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双百”方针的推动D文艺工作者的创
10、作热情高涨C根据材料“1957年7月”“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的繁荣景象”可知,正是“双百”方针的提出才使新中国文化事业走向繁荣,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毛泽东材料二“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寅初和吴祖光、新凤霞夫妇被打倒。材料三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
11、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1)材料一反映的“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了什么影响?(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通过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认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可知“双百”方针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
12、次和多样化格局。第(2)问,材料二中“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寅初和吴祖光、新凤霞夫妇被打倒,反映了“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严重破坏;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角度来认识“双百”方针的作用,是对材料一的继承和发展。第二小问,既要看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答案(1)实质: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在保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化格局。(2)问题:反映了“左”倾错误,导致了“双百
13、”方针的贯彻遭到严重破坏。影响:导致许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蒙冤受屈,长期受到歧视和压抑,严重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文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基本停止。(3)联系:材料三是对材料一的继承和发展,把“双百”方针的贯彻上升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角度来认识“双百”方针的作用。认识:中国共产党能够吸取教训,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说明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曲折。教育事业的发展基础知识填充1奠基(1)1949年建立人民教育事业。(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和政府制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
14、方针。2曲折(1)1958年的“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2)“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战线一片混乱,高考制度于1966年夏被废止。(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3发展(1)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指导方针。(3)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4)1995年,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学考真题对练1(2020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指出:“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恢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
15、”这反映当时国家()A实施“双百”方针B准备恢复高考制度C启动“希望工程”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B根据“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可知,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故B项正确;实施“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主要涉及科学文化工作,故A项错误;“希望工程”是在1989年启动的,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实行的,故D项错误。2(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1977年,中国在教育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启动“希望工程”B确立“科教兴国”战略C恢复高考制度D颁布义务教育法C1989年10月,共青团中央启动“希望工程”;1995年我国确立“科教兴国”战略;1977
16、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1986年我国颁布义务教育法。3(2018广东学业水平考试)1977年,国家开始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其中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的是()A恢复高考制度 B扫除文盲教育C通过义务教育法D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A1977年,国家开始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86年中国通过义务教育法,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D项错误。正确理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意义(1)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2)教育是科
17、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发展离不开教育。(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最新模拟快练1(2020清远学考模拟)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A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C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D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B“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说明当时中国注重技术教育并注重工人的教育,和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
18、工业的“一五”计划有关,所以选B项。2若为下图所示某书的第二章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第二章_?_第一节教育界的拨乱反正第二节为知识青年敞开大学之门第三节国家建设的人才培养A“双百”方针的提出B高考制度的恢复C国民经济的恢复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B根据题干图片的“教育界的拨乱反正”可知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故B项正确。3(2020汕头学考模拟)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表现在()A开展识字教育B恢复高考制度C制定义务教育法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1995年,党中央分析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进程,并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
19、大决策。4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表中高考录取率的变化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时间1977年1979年1984年1988年2008年2011年录取率%4.86.128.724.65772.3A在短时期内已经实现了普及B已经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C是在曲折中发展起来的D录取率是与经济发展一致的B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从不足百分之五增长到百分之七十多,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故选B项。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
20、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有11位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钱学森之问”反映了什么问题,举例说明应当如何解决教育领域的这些问题。(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高公民素质的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答案问题:(1)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我国教育取得不少成就。但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着不少弊端:应试教育;难以培养杰出人才。解决办法: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扫盲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通过义务教育普及了青少年教育;通过“希望工程
21、”有效缓解了贫困地区孩子的上学问题;通过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了公民素质。 一、选择题1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了()A加强国防力量B提高国际地位C建立科研体系D服务生产发展A根据材料中“战备”“上天、入地、下海”等信息可知,中国当时的科研战略旨在发展军事,以提高国防力量,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提高国际地位这一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科研战略主要是在军事领域,不能说是为了建立科研体系,更不是为了发展生产,故C、D两项错误。2(2020广州学考模拟)1964年1
22、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重要意义是()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C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C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故A项错误;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为中国进入联合国提供了可能,但并非主要条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且与史实不符,故D
23、项错误。320世纪60年代,中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以上的科技成果指的是()A火箭、宇宙飞船B原子弹、人造卫星C原子弹、导弹D氢弹、宇宙飞船C注意时间“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1999年发射“神舟一号”宇宙飞船,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1964年原子弹试爆成功,20世纪60年代中国导弹研制成功,故选择C项符合题意。420世纪70年代,国外媒体评论道:“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中国掌握了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这是因为()A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B第一座实验原子反应堆建成C第一
24、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D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故选D项。5美国普渡大学名誉教授汤巴来伯格评价中国某科学家:“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这段话反映了()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越式发展B中国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是对中国科学家的评价,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但他不是一位科学家,故A项错误;中国粮食产量提高并没有解决世界范围内的食
25、物短缺问题,故B项错误;1973年,袁隆平成功研制了“南优2号”杂交水稻,使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饥饿问题,故C项正确;“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6“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某位科学家的颁奖词中有:“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该科学家是()A袁隆平B邓稼先C李四光D钱学森A根据材料“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说明是解决了粮食问题,故本题只能选A项。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技术的开创者和带头人。7(2020佛山学考模拟)下列属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是()A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B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26、 D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D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2003年“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我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题干的时间是改革开放以后,故本题只能选D项。8慈云桂七绝银河颂云:“银河疑是九天来,妙算神机费剪裁。跃马横刀多壮士,披星戴月育雄才。”这首诗所描述的我国的科技成就是()A大亚湾核电站建成投产B超级杂交水稻选育成功C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D基因工程技术不断进步C由诗中“银河”“妙算神机”等信息即可判断银河颂描述的是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银河”系列计算机的
27、研制成功。9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蛟龙”下海,“神十一”飞天,“天河二号”计算机超级神速。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优秀科学家的努力B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C全国人民的支持D借鉴了外国先进科技成果B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有多方面,高科技成就的取得一定以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以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为先导,所以选B项。10“双百”方针一经提出,立即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使学术文化事业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这主要在于“双百”方针()A为知识分子创造了宽松环境B有助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C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D被确立为长期性的国家方针A“双百”方针是指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
28、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为知识分子发挥才能提供宽松的环境,促进学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A项正确。11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D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指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目的在于促进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以及发展;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
29、家争鸣”,是当时各阶级、阶层就其思想主张进行驳辩,故选D项。12毛泽东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在学术问题上允许发表不同意见B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自由讨论C在宪法范围之内允许任何争鸣意见D社会科学的争鸣要在宪法范围内A毛泽东的意思是让学术探讨实现自由。学术一般不涉及政治问题,即使涉及也是言论方式的争鸣,不是主观目的,不是敌我矛盾。所以B、C、D三项都没有反映这段话的实质。13(2020东莞学考模拟)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中国文学理论思想活跃,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等文化成果丰硕,出
30、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B百花齐放方针的作用C“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D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BA、B两项都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中国文化成果丰硕的原因,B项“百花齐放”是主要原因,A项是客观原因。141959年,茹志鹃创作的高高的白杨树富有人情味和人性色彩,写法上文笔细腻,清新明快,切入角度小,细节丰富传神,人物形象鲜明感人,但因被人指责没有描写“英雄人物”而遭多方批判。此类事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文艺批评的政治色彩逐渐浓厚B新中国文化事业万象更新C新中国的文艺成就被完全抹杀D文艺战线出现勃勃生机A根据题干“但因被人指责没有描写英雄人物而遭多方批判”可知A项正确。B、D
31、两项明显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C项表述绝对化。15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批示说:“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这说明()A毛泽东大力贯彻“双百”方针B“双百”方针在执行中遇到挫折C毛泽东提倡社会主义艺术D揭示了当时文艺界的突出问题B毛泽东揭示了当时的文艺界的突出问题,但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使许多知识分子受到政治批判,故选B项。16下图是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的情景,从中可获取的信息是()A1950年以后,我国开始大规模扫盲运动B我国开展“教育革命”C1982年宪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1
32、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义务教育法A根据材料中“工人”“速成中学”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扫盲运动。B、C、D三项与材料所反映的史实不符,排除。17某高校百年校庆展览中,有一则国家对课程设置调整的说明:废除训导、党义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等课程。这一调整发生于()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C训导、党义课程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年)教育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强化国民政府的一党专制,抗日战争时期大片国土沦丧,这个时期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高校主要还是
33、国民党的训导、党义课程,故A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战火再燃,政局动荡,此时中国共产党不具备进行教育改革的条件,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党的训导、党义课程早已经被废除,此时停课闹革命,个人崇拜盛行,故D项错误。18下表是1957年与196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是()年份学校数目招生人数在校学生1957年229所10.5万44万1960年1 289所32.5万96.4万A实行九年义务教育B实施“教育大革命”C“文化大革命”开始D高校扩招B1958年开始的“教育大革命”使学校数目、招生人数、在校学生数量都大幅度增加,我们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可得出结论。19(202
34、0汕头学考模拟)在一本大学招生宣传册中,有对该校本科生在校人数的介绍,也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等内容的介绍。请判断,这本宣传册最早应印制于()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C根据题干中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建立起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因此宣传册的最早印制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故选C项。20导致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应是()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D上图反映了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的情况。这是由于全方位教育改
35、革的展开,尤其是教育立法取得进展的结果,所以选D项。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材料二中国已成为第三个独立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世界出现了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在核能开发和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有哪些?(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结合时代
36、背景从政策、社会制度、经济、科学家的奉献精神等方面回答。答案(1)核能开发: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航天领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99年起,“神舟”飞船成功进行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2003年,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行了载人飞行。(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党和政府对发展科技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创新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22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
37、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初等小学算术科,自第三年起兼课珠算”;“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做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材料二下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中国某省教育的相关信息学校(单位:所)在校学生(单位:万人)小学中学高等学校小学中学高等学校1949年27 4766641
38、1933.891.771998年34 4804 635303(含两所民办学校)951571.551.4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要开发有关自然科学学科的全国统一标准,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列入5门核心课程(另外三门是英语、历史和地理)中。1986年,法国国民教育部公布高中课程改革计划,规定必修课设物理和自然科学。各国在课程的设置上,把人文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原联邦德国和英国都把人文科学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这其中,为了重建精神价值,恢复道德教育,各国都对道德价值观念和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越来越把道德价值观
39、念结合进“课程设计”和“校外教育设计”之中。摘编自卜玉华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主要变化。(2)材料三反映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课程改革的什么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逐条分类概括特点;根据材料二对比表格中数字概括教育的变化。第(2)问,“把人文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而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从科技发展,而人们的人文思想水平仍然不高的社会现实角度来进行回答。答案(1)特点:倡导男女平等;注重实践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废除封建教育,提倡共和、民主教育等。变化: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民办高校出现;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2)趋势:在课程内容上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并重。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国家间科学技术竞争加剧。(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