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讲 辛亥革命必备知识拓展融合【思维引领】辛亥革命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深刻影响?【素养点拨】1.时空观念:从20世纪初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到1912年辛亥革命的胜利,革命势力从南方长江流域发展到中国北方,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空的变换。2.唯物史观:要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辛亥革命的成果及思想实践的特点。3.史料实证:运用文献材料及后人研究评论性材料,解读、印证辛亥革命的特点、意义。4.历史解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
2、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等重要历史结论。1.条件:(1)经济:“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增强。(3)思想: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_、自由平等学说。天赋人权(4)组织。兴中会:1894年成立,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是第一个统一的_政党。(5)军事:1911年黄花岗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6)时机:四川发生 _,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占领武汉三镇。资产阶级革命保路风潮3.高潮:(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_成立,定都
3、南京。(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国民享有各种民主权利。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确立行政、立法、司法_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评价:a.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b.具有反对_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国民全体三权分立封建专制制度4.结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1)原因。清廷任命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替袁世凯撑腰。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孙中山被迫妥协。(2)过程。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
4、民国临时大总统。5.功绩:(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政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_,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3)思想:_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经济: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关键词汇】中华民国成立后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以图解史】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易错陷阱】1.正确认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广义上是指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狭义上是指武昌起义。2.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辛亥革
5、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等并未发生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 清末新政【情境素材】评析清末新政材料新政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传统的教育制度和伦理观念都朝着积极的方向演变;新军的编练无疑壮大了军事力量,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式学堂的建立培养了更多的现代化人才。但统治者始料未及的是,由于各项新政策的落实需要大量资金,其中尤以编练新军所需要的费用最为巨大,致使新政时期清政府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导致民众与政府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这个意义上,清末新政的实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重要铺垫。摘编自杨
6、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思维交互: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微点拨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关键能力获取与解读信息,评价历史观点的能力关键信息整篇材料以转折型句式对清末新政进行了评价,前半部分是对新政的肯定,后半部分点出了新政的不足或局限提示:作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评价清末新政。积极方面:在经济、军事、教育等多方面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消极方面:新政时期的苛捐杂税导致民众与政府矛盾尖锐,为辛亥革命作了铺垫。【史论阐释】一、清末新政的主要举措1.政治上:改革官制,裁减冗员;仿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法律,改大清律例为大清新刑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刑律;以司法独立和地方自治
7、为原则对地方官制进行厘定;1907年设立资政院,接着命令各省尽快设立咨议局和预筹各州县的“议事会”;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建立“责任内阁”(“皇族内阁”)。2.军事上:在各省编练新军;中央设练兵处,专门负责编练新军事宜。3.经济上:设立了商部,颁布商律,试办户部银行,在各省设立商会,这些标志着“推动实业发展”的政策得到实质性落实。4.教育上:设立学部,令各省广设新学堂;选派留学生,留学生归国一律赏给举人、进士出身;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变革。二、清末新政的作用及评价1.作用:(1)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8、。(2)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3)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4)振兴商务、奖励实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2.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2)消极:清末新政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并未使矛盾缓和,反而由于增税和不当举措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备选要点】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1.政治上,辛亥革命的主力新军,就是清末新政时期编练的,清末新政的预备立宪使立宪派离心,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2.经济上,奖励实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
9、的迅速发展,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上,派遣留学生出国、建新式学堂等扩大了新思想的宣传,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探究点二 辛亥革命【情境素材】1.辛亥革命的特点材料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特点。以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微点拨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10、、历史解释关键能力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关键信息材料主要围绕对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理解,抓住材料中“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来理解,主要说明了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政权转移,实现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结合中华民国成立的相关知识可作答提示:特点:以国会为中心;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相结合;通过和平方式结束君主专制制度而代之以民主共和政体。价值: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一“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
11、,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思维交互:陈旭麓先生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由。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关键信息从材料一反映的主权归属角度来看,主要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也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对材料二的解读注意从临时参议院是权力的核心的角度。分析大总统权力与临时参议院的关系提示:思想上,运用了西方分权制衡、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的思想;政体上,仿效了美国的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3.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
12、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维交互:(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关键信息根据材料一“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并结合辛亥革命的意义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说明即可提示: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13、确立了共和政体;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N.佩弗材料三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思维交互:(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关键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关键信息本题实际上
14、考查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教训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该问题提示:理解: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道路(或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史论阐释】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精神和局限性1.民主精神:(1)民主程序:由临时参议院制定,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2)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3)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内阁总理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
15、机制的运行。2.局限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袁世凯而设的,有“因人设法”之嫌;从中国后来的历史来看,它未能防止袁世凯的专制。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巨变产生的影响内 容意 义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国一体的观念国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否定了传统的臣民观念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现代民主政体否定了“人治”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 三、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转型1.政治层面: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性
16、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重大突破。2.经济层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经济工业化获得长足发展。3.文化层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提出三民主义、提倡资产阶级公民道德,对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习俗的改革、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4.从社会生活变迁角度: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名家评
17、史一、评价民国共和政体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的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解读】(1)辛亥革命建立起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缺乏生存的土壤。(2)辛亥革命的失败不是共和政体的失败,是中国探索民主政治道路的失败。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材料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
18、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陈独秀【解读】(1)肯定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2)指出了辛亥革命在民众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即没有动摇和消除封建思想对人们的影响。研透高考命题前瞻【考情播报】【真题示例】(2020全国卷T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解题思维】【已考真题】角度 辛亥革命(2013全国卷T29)现代化
19、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选B。A中清末新政虽有部分现代化的因素,但是其中的“君主立宪”却是一场骗局,反而加强了皇权,戊戌政变直接扼杀了戊戌变法,也是历史的倒退,故A错;C反映的是列强侵华加深的趋势,无法体现中国自身的现代化趋势;D中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没有推动中国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加固训练】“辛亥革命就推翻清朝这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但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由此可知,该言论认为辛
20、亥革命()A.尚未实现民族主义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取缔了不平等条约D.未能真正实现三民主义【解析】选D。通过题干内容可知,该言论主要论述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是没有完成全部革命的目的,即辛亥革命之后,没有建成三民主义宣扬的新中国,故选D;孙中山所主张的“民族主义”就是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在这一点上,“算是成功”,即实现了民族主义,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在辛亥革命之后,诸多与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没有被废除,排除C。【地方高考题组】1.(2019天津文综T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
21、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解析】选B。本题的时间是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反帝不明确,也不可能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故A、C、D不正确;材料体现了湖北革命军的革命目标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故B正确。2.(2018浙江11月选考真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
22、国临时政府实行()A.君主立宪制B.总统制C.责任内阁制D.君主制【解析】选C。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从这里可以看出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因此选C。3.(2018江苏单科T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解析】选B。由“近代四川”“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
23、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可知,与该民谣有关的历史事件是四川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后,清政府调集湖北新军入川引发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加速了清朝政府的垮台,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间是1851-1864年,与“光绪二十八年”不符合,A错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C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D错误。【待考预测】1.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颁布国民党宣言:“国民为国之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也,故颁其名曰国民党本党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宣言中不提民族主义,只提民权主义,这是因为国民党()A.认为辛亥革命后民族革命已完
24、成B.国民党以新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C.只以巩固共和实现平民政治为宗旨D.这时已不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国民党认为民族革命已经完成,在1912年8月所颁布的国民党宣言中便不再提及民族主义,只涉及民权主义,故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出现于1924年国民党召开的“一大”上,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C是对材料内容的重复,并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1912年的国民党仍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排除D。【加固训练】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中国民主进程进行过合理的设计,准备分三期逐步完成。后来“让位于袁(世凯
25、),便另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由此可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为限制袁世凯而制定B.有悖于民主共和精神C.坚持了基本立法原则D.实现了民主宪政目标【解析】选A。材料“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而制定,故选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而制定,符合民主共和精神,排除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不符合基本立法原则,排除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来被袁世凯废除,没有实现民主宪政的目标,排除D。2.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A.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B.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C.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D.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解析】选D。辛亥革命后,国人普遍接受“主权在民”理念,而国会政治却实施了13年就结束了,说明要实现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比较艰难,故D正确。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