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测评: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798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测评: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测评: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测评: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测评: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测评: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测评: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测评: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测评: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测评: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测评: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造成全球各地普降酸雨的原因是大气中()A.二氧化碳的增加B.臭氧的增加C.氮、硫氧化物的增加D.放射性物质的增加答案C2.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数量持续大幅度增长,造成在我国有限的国土上人口密度过大的主要原因是()A.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C.性别比例适宜D.迁出率小于迁入率答案B3.下列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量使用农药会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不会污染土壤B.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不会造成土壤污染C.土壤污染会影响植物生长,也会影响人类健康D.土

2、壤中的重金属会一直留在土壤里,不会转移到农作物或其他生物体中答案C解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也会污染水体和土壤,A、B两项错误;人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土壤中的污染物会影响植物生长,也会影响人类健康,C项正确;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受到的危害越严重,D项错误。4.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B.C.D.答案C5.酸雨有很大的危害,能直接破坏庄稼、森林、草原,使土壤、湖泊酸化,还会加速建筑物、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及电信电缆的腐蚀。以下关于酸雨的说法,错误的是()A.造成酸雨的气体主要是CO2、NO2

3、和SO2B.对原煤采用脱硫技术是防治酸雨的措施之一C.用氨水吸收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废气不仅有利于防治酸雨,而且可制造铵态化肥D.火山爆发可能形成酸雨答案A解析CO2不是造成酸雨的气体,酸雨主要是由大气中氮和硫的氧化物过多引起的;原煤脱硫、氨水吸收废气中的SO2生成铵盐可减少SO2的排放,有利于防治酸雨;火山爆发会产生大量的SO2,可能形成酸雨。6.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辐射,因此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然而,由于人类排放含氯氟烃类气体,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了地球表面紫外线辐射增强。臭氧层耗损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是()A.海洋浮游生物种类增多B.人类皮肤病、白内障发

4、病率增加C.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受影响D.农作物可能发生定向变异,造成减产答案B7.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说法错误的是()A.温室效应是CO2分子将地球反射热释放出来,使地球升温B.温室效应会影响地球上的一些物种的生长、繁殖和分布C.温室效应会导致地球温度升高,使极地的冰盖开始融化D.温室效应会使全球的气候发生大规模变化,影响农业生产答案A解析CO2分子能吸收地球的反射热,减少热逸散,使地球升温,A项错误;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候异常,影响地球上的一些物种的生长、繁殖和分布,B项正确;温室效应会导致地球温度升高,使极地的冰盖开始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C项正确;地球变暖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

5、雨格局,使农业生产力下降,D项正确。8.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错误的是()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B.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重要依据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D.影响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原因主要是生殖年龄和个体数答案D9.人类活动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A.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B.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禁止游客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D.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经济作物的正常生长答案C10.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

6、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它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答案B1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动植物资源和它们的基因B.模仿蝙蝠发明雷达,这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C.建立国家公园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措施D.酸雨、土地荒漠化、水污染、食品安全等都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性生态问题答案C解析生物圈内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的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A项

7、错误;模仿蝙蝠发明雷达属于科学研究,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B项错误;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等,C项正确;酸雨、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等都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性生态问题,食品安全不属于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性生态问题,D项错误。12.某海域的斑马贻贝通过船舶压载水入侵到某湖泊,斑马贻贝因缺乏天敌而在该湖泊迅速繁殖,并逐步蔓延到该湖泊周边水域。给该湖泊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湖泊有着和海域相似的、适合斑马贻贝增殖的生态环境B.斑马贻贝的大量繁殖会增加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C.斑马贻贝入侵会

8、提高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从原海域引入斑马贻贝的天敌来防治斑马贻贝的泛滥答案A解析该湖泊有着和海域相似的、适合斑马贻贝增殖的生态环境,使得斑马贻贝在该湖泊迅速繁殖,A项正确;斑马贻贝的大量繁殖会导致本地原来物种大量减少,甚至使某些物种消失,降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B项错误;斑马贻贝的大量繁殖会导致本地原来物种大量减少,降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项错误;从原海域引入斑马贻贝的天敌可能进一步导致新的物种入侵,D项错误。13.下列有关传统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叙述,错误的是()A.传统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的过度开发、损毁、低效利用,造成巨大环境污染为代价的B.污染物的资源化是很难实现的

9、,故污染物是不可利用的资源C.生态农业是实现生态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D.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答案B解析传统经济发展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环境的保护,A项正确;生态经济的优点是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即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如对一个系统的污染物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技术进行回收和循环利用,不但减少了污染,而且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B项错误;生态农业是实现生态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C项正确;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协同发展,D项正确。14.我国是粮食生产与消费大国。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有

10、效的途径是()A.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B.围湖造田,增大耕地面积C.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D.开荒辟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答案A15.某草原上啮齿类动物以植物为食,下图表示啮齿类动物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啮齿类动物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B.植物的多样性与啮齿类动物的密度有直接关系C.啮齿类动物能对植物进行选择D.啮齿类动物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的种类数随啮齿类动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当啮齿类动物的密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继续增加,植物种类数却逐渐减少,由此可以判

11、断啮齿类动物的密度不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而是影响植物的多样性,A、B、C三项正确,D项错误。16.微塑料一般指的是毫米级别甚至微米级别的塑料碎片,微塑料可阻碍水中的光线传播,极易被海洋生物误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微塑料可降低海洋藻类的光合作用B.微塑料释放的有毒物质可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并通过生物富集,最终危害人类C.海洋生态系统在旅游观赏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它的间接使用价值D.海洋污染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微塑料可阻碍水中的光线传播,因此会降低海洋藻类的光合作用;食物链是有害物质富集和浓缩的途径,因此微塑料释放

12、的有毒物质可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并通过生物富集,最终危害人类;海洋生态系统在旅游观赏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海洋污染会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17.下列关于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答案A解析保护生物、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不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禁止开发利用,而是合理地开发和利用,A项错误;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

13、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同时也要保护野生生物的栖息地,B项正确;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C项正确;自然保护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D项正确。18.物种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要根据重点保护物种,如珍稀濒危物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野生动物的驯化近缘种等来确定优先保护物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迁地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将受保护的物种再迁入原栖息地,恢复其野生种群B.优先保护物种只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C.可通过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及自然保护区等来保护濒危物种D.种子库、精子库的建立可实现对优先保护物种基因的保护

14、答案B解析迁地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将受保护的物种再迁入原栖息地,恢复其野生种群,A项正确;优先保护物种可为人类提供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B项错误;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法,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迁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C项正确;科研人员通过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等以实现对濒危物种基因的保护,D项正确。19.低碳生活是指在生活中尽量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即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

15、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生活方式不属于低碳生活的是()A.使用节能家电产品B.使用一次性快餐盒C.减少空调使用D.出行搭乘公交车代替自驾汽车答案B20.为应对“垃圾围城”危机,很多省市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能量的循环利用C.微生物能分解垃圾,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此举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答案B解析垃圾分类处理能合理利用资源,减轻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项正确;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

16、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项错误;微生物能分解垃圾,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项正确;垃圾分类处理能充分利用资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D项正确。21.近些年,某些地区会受到雾霾天气的笼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雾霾中的颗粒物属于非生物成分B.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C.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雾霾可能降低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分析,雾霾可作为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繁衍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雾霾属于非生物成分,A项正确;雾霾的出现会在一

17、定程度上对生态系统造成干扰,但并没有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B项错误;雾霾会影响阳光的透射,从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故雾霾可能降低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项正确;雾霾在生态系统中可作为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的繁衍,D项正确。22.下图为“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的是()A.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使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B.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C.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D.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答案D23.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许多

18、水体因富营养化而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变。科研人员对某地富营养化的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质大为改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此类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过于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B.引进的芦苇、香蒲在与藻类竞争光照的过程中具有优势,抑制藻类生长繁殖C.该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的过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D.贝类、鱼类等的加入,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不利于生态系统能量的充分利用答案D解析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此类生态系统的自

19、我调节能力差,A项正确;水体中的植物在阳光、空间等方面存在竞争,引进的芦苇、香蒲在与藻类竞争光照的过程中具有优势,抑制了藻类生长繁殖,B项正确;该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的过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C项正确;据题干信息“经过一段时间,水质大为改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可知贝类、鱼类等的加入,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改善了能量流动关系,利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充分利用,D项错误。24.生物多样性指数是群落结构和功能复杂性的度量指标,地上生物量是指单位面积内植物地上部分的有机物的总量。下图为河西走廊某沙柳人工样地中沙柳种群地上生物量与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

20、是()A.沙柳群落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B.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大,该样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先增大后减小C.随着地上生物量逐渐增加,该样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先增加后减小D.先后种植的沙柳高低错落,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C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沙柳群落内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A项错误;种植面积增大,但单位面积内植物地上生物量不一定增加,生物多样性指数不一定先增大后减小,B项错误;由图可知,随着地上生物量逐渐增多,生物多样性指数先增加后减小,因此该样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先增加后减小,C项正确;沙柳的高低错落是种群中不同个体的差异,不能

21、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D项错误。25.保护珍稀物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片段化。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用于农业种植,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生存的,其余的陆地很多都在经历片段化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下图表示白脸猴的种群大小与种群持续时间的关系。下列关于栖息地片段化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小,个体生存机会越大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持续时间越长,是因为出生率高的缘故C.白脸猴种群越小,变异类型越少,遇到不良环境就容易被淘汰D.栖息地的片段化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答案B解析若栖息地范围较广,则种内斗争不激烈,个体生存机会增大,A

22、项正确;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持续时间越长,有可能是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增多,遇到不良环境容易生存下来,不一定是出生率高的缘故,B项错误,C项正确;栖息地的片段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5题,50分)26.(10分)某地进行的“莲藕生态养鱼”,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新模式。请回答下列问题。(1)藕田养鱼生态种养高效模式中,淡水塘中的荷花花色有粉色、白色和红色,具有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从科研角度分析该现象属于多样性。(2)为了获得更大收益,人们想清除池塘中各种野生植物,扩大莲藕的种植面积,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该种做法会使池塘生态系统的净化能

23、力(填“增强”或“减弱”)。答案(1)直接使用遗传(2)减弱27.(10分)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曲线。(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食草)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

24、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c(2)b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3)1.9628.(10分)太湖曾经因排放过多生活污水(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致使多次蓝细菌爆发,并导致水草死亡、水质恶化。近年来相关部门采取了向太湖投放鲴鱼和花白鲢等措施,使水体得以净化、水质明显改善,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渔民增收的“双赢”。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太湖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有。(2)实验证明用富含有机物的湖底淤泥来栽培花卉更利于花卉生长,原因是;氮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植物吸收的氮元素参与细胞内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有(举出两种)。(3)从种

25、间关系的角度考虑,治理太湖蓝细菌爆发的措施有(答出2点即可)。答案(1)蓝细菌、水草等(2)微生物能将湖底淤泥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蛋白质、核酸(3)引种荷花等挺水植物;投放以蓝细菌为食的鲴鱼和花白鲢等(合理即可)解析(1)蓝细菌、水草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太湖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2)用富含有机物的湖底淤泥来栽培花卉更利于花卉生长,是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有机物,微生物能将湖底淤泥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植物细胞中氮元素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有蛋白质、核酸。(3)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太湖水体恶化是由于排放的生活污水过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26、进而导致多次蓝细菌爆发,可以通过引种荷花等挺水植物(种间竞争)、投放以蓝细菌为食的鲴鱼和花白鲢(捕食)等措施来治理太湖蓝细菌爆发。29.(10分)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获得的福利。给人类带来福利的生态系统常常被描述为“自然资本”。由于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重要意义缺乏认知,人们对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并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此对生态系统服务体系的评价,成为目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常常被描述为“自然资本”,这份“自然资本”不仅包括不需要人类活动就已经存在于自然系统中的产品,还包括我们常说的的价值。(2)下图是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状

27、态、压力及其相应的关系的示意图。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高,则生态系统的能力相对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等。(3)土壤盐碱化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某村原本因为土壤盐碱化而致贫,后来利用盐碱地大面积种植耐盐的芦苇、盐角草和碱蓬等重要工业原料而脱贫,从研究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使能量持续高效地。答案(1)生物多样性(2)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自我调节环境污染(3)能量流动关系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0.(10分)高等植物凤眼莲可用于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蓝细菌

28、爆发程度对凤眼莲的治理效果会造成影响,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记录的8月份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细胞的结构特点来看,蓝细菌与凤眼莲的主要不同是蓝细菌。凤眼莲能够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这一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分析图1可知,蓝细菌聚集后,导致凤眼莲根区,会抑制凤眼莲根细胞的,造成根系发黑、发臭,导致老根大量脱落。(3)蓝细菌聚集造成的环境变化对凤眼莲有不利影响,但分析图2实验数据发现60 g/L蓝细菌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结合图1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抗逆性。120 g/L蓝细菌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的变化情况说明。(4)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

29、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答案(1)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间接使用(2)溶解氧含量低有氧呼吸(3)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对照组蓝细菌浓度过高,会影响凤眼莲的根系活力(或凤眼莲的抗逆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合理即可)(4)蓝细菌浓度过高解析(1)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凤眼莲是真核生物,二者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蓝细菌细胞中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凤眼莲能够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2)分析图1可知,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凤眼莲根区溶解氧含量低。氧气含量下降会抑制细胞的有氧呼吸。(3)分析图2可知,60g/L蓝细菌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对照组,结合图1推测可能是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抗逆性。120g/L蓝细菌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先上升一段后呈下降趋势并最终低于对照组,说明蓝细菌浓度过高,会影响凤眼莲的根系活力,即凤眼莲的抗逆性是有一定限度的。(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蓝细菌浓度过高,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 1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