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密启用前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1年冬季联赛(高一)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至第4页,第II卷第5至第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第II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
2、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出土了各种礼器-玉器、漆木器和特殊陶器等。这表明A.夏朝文明时代已步入 B.礼乐等级制度已出现C.建筑审美艺术已提升 D.国家初始形态已具备2.史记记载,西周时会盟由天子主持,春秋时“世道交丧”,礼仪性会盟消失,会盟由从天子转入大国国君主持,再落入卿大夫主持,甚至出现由夷狄主持会盟的局面。这一变化表明A.礼乐制度已经消失 B.会盟促进华夏认同C
3、.天子权力开始衰落 D.分封制度逐步瓦解3.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宣扬“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荀子倡导“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这表明儒家A.突出社会道德构建 B.适应时代发展要求C.代表新生阶级利益 D.认同百姓追求致富4.秦朝统一文字,建立了尊君抑臣的文书档案制度,出现了制、诏、奏、议等文书种类,臣僚上呈文书的抬头制度、避讳制度等均产生于秦朝。这说明秦朝A.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运行机制 B.提高了官僚办事效率C.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治理体系 D.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5. 表1西汉前期国家政策这说明西汉A.小农经济符合统治需要 B.世家贵族势力影响深远C.社会
4、治理措施日益完善 D.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6.汉武帝时“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令郡国举孝廉”。东汉建立后,“复增敦朴、有道、贤能、直言、高节、质直、清白、敦厚之类”,可以做官。这反映出汉代A.地方大族操纵选官权力 B.选官突出品德与能力C.官吏选拔日益公平公正 D.选官体现儒家价值观7.汉代交领右衽成为汉服规范,汉代考古资料中极少见到左衽服;三国嘉峪关曹魏壁画墓中贵族和平民的画像有很多都是穿着左衽服装;东晋世家大族和百姓南迁,左衽服带到江南,南京东晋二号墓女俑就穿着左衽窄袖衫。这一服饰变化反映出A.人口迁移改变习俗 B.汉服退出历史舞台C.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D.南北生活服饰趋同8.据此可
5、知,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A.只有一种观点表述正确 B.研究角度不同而趋于理解全面C.历史事实都具有主观性 D.综合多种认识就可以得出真理9.武则天时下诏修订氏族志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安史之乱以后,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军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职,上升为士族。这反映了A.唐朝鼓励士族制度发展 B.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C.科举制满足了平民参政 D.军阀势力威胁中央集权10.唐代马球由吐蕃传入,宫廷女子马球队,其竞技激烈性、危险性、观赏性使君臣士庶嗜之若狂。唐代诗歌有“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的描写。据此可知,在唐代A.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频繁
6、B.民族阳刚力量受到推崇C.诗歌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 D.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11.唐代敦煌莫高窟159号洞盛唐壁画中有僧侣们打坐后自我按摩的画面,也有士兵们操练后互相按摩的画面,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方式、方法形象化的表述。这些壁画A.讴歌了劳动人民的斗争 B.说明唐代中医技术进步C.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D.创作主要源于佛教故事12.宋仁宗说:“州郡设通判,本与知州同判一郡之事,知州有不法者,得举奏之。”知州总理一州兵民之政,却不专财政;通判同理郡政和各种经济专职,却不专军务。朝廷设立通判制度A.完善了司法制度 B.强化了专制主义 C.分化了地方事权 D.体现了重文轻武13.宋代科举
7、规定:考生入场,先要出示家籍证明,证明其出身,并且没有不孝悌的行为,不曾受到过刑责;其次,考生还得另外交一篇文章,以便核对考卷上的笔迹和姓名;考生还得经过严格的搜身,方能进场参加考试。这说明宋代科举制A.否定了官僚等级特权 B.杜绝了考试腐败行为C.完善了考试选拔程序 D.实现了选官一律平等14.元史地理志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之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说明元朝A.民族平等的意识增强 B.农耕文明向边疆扩展C.边疆内地管理一体化 D.行省制取代了朝贡制15. 表3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这反映出唐宋时期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
8、衡性C.北方人口不断南迁 D.国家统一促进人口增殖16.宋代“凡田宅、车船、牛马交易只凭契照,并在立契后两个月内到官府投税印契,只有经官印押的红契,才是钱主取得所买财产所有权的合法凭证”。如果“交易有争,官司定夺,止凭契约”。这表明A.宋代人身自由权放松 B.官府控制了民间贸易C.商业物权意识在增强 D.重农抑商政策已放弃17.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A.隋唐对外开放程度更高 B.宋朝政府对社会严格控制C.隋唐理学纲常束缚较少 D.宋朝理学伦理道德的影响18.明洪武时,批红是皇帝之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永乐时,秉笔太监阅览奏章。宣德时,命大学士教宦官识字,批阅奏章能力增强。正统以后批红
9、之权落入司礼监秉笔太监之手。这一过程反映了明代中后期A.决策程序发生变化 B.专制皇权渐趋衰落C.内阁丧失票拟职能 D.宦官专权加速明亡19.1570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1571年,在其妻三娘子劝说下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明朝开放互市,每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这反映出明代A.北方丝路开通符合人民的心愿 B.册封制度有效安定了北方秩序C.民族政策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D.南北和平取决于三娘子的劝说20.清代机密诏令、档案记载、奏议核查均由军机处负责。诏令密诣由军机处拟就,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也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
10、送皇帝。这反映出A.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 B.皇帝直接获取地方信息C.军机处决策效率提高 D.内阁行政功能完全丧失21.表5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据此推知,当时A.政府财政危机得到解决 B.中国外贸处于优势的地位C.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D.对外开放的程度逐步提高22.明朝中期常熟地主谭晓,低价购买空闲低洼沼泽地,雇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改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出现 B.粮食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农业多种经营发展兴盛 D.农副产品开始投放市场23.明中期大学士
11、丘?说:“今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矣。士之读书将以商禄,农之力作将以商食,而工而隶而释氏而老子之徒,孰非商乎?”明代学者归有光说:“古者四民异业,至于后世而士与农商常相混。”从中可以看出明代A.商业发展影响价值观念 B.工商皆本思想日益盛行C.心学否定传统伦理标准 D.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24.明清朝廷为标榜“文治”,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辑录了上古到明初的书籍8000多种,乾隆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在编纂时按照清廷的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这些史实说明,明清大型典集编纂A.源自于政治统治的需要 B.体现对传统科技的总结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文治学术
12、的影响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计52分。)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太宗坚持“四夷一家”的理念。平定西突厥后,唐政府在西域按照因地制宜、顺俗施化的羁縻策略,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建立直属州县制,如新疆东部一带,汉族较为集中,风俗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与中原相近,唐王朝便在这一地区建立与中原一致的行政区划,设立州、县、乡、里,直接进行行政管理。而在唐王朝控制的天山南北及中亚北部广袤地区,由于部族林立,社会经济文化与中原地区有着较大的差异,就以羁縻府州为主要管理形式。在这两套行政建制之上,另设直属于中央的最高
13、军事行政机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以总揽全局,保障着唐王朝在西北地区军政号令的统一。这种建立在人文关怀基础上的“一区两制”,在当时的世界政治舞台上是绝无仅有的。摘编自周德钧略论唐代治理西域的大战略材料二 康熙帝强调:“朕统一寰区,无分中外,凡有人民,皆吾赤子。”平定噶尔丹后,清政府在新疆地区主要也是采取军府制度,以将军所辖下的都统、参赞、办事、领队等各级驻扎大臣兼管民政。在地方行政方面,因当地民族成分复杂,居民的社会习俗各异,故又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和伯克制(类似于西南的土司)。新疆于1884年建省,虽然这一历史事件是新疆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就当时而言,以行省取代过去的军府制度,事实上
14、结束了新疆内部天山南北多种行政制度并存的状况,完成了区域一体化的政治追求,使新疆第一次实现了与祖国内地的行政制度的统一。清朝实施了比历代封建王朝更加有效的行政管理,使中华民族成为统一、疆域辽阔的国家。摘编自来仪略论清政府民族观及民族政策对促进各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与清朝在西北边疆治理上的异同。(1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西北边疆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摘编自李丹论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嬗变社会思想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关系密切。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
15、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改革,规定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户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
16、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明朝中期,豪民隐占田地,逃避赋税,“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致使政府财政危机日益加深,赋税与徭役日益加重,人民反抗频繁。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规定田赋中除政府所需要征收的米、麦实物外,其余所有实物均折银征收;所有名目的徭役皆折成银两分摊入田亩中;赋、役银合并后,直接交与地方官府,即“丁、粮毕输于官”,再由官府用银雇人应役。这样,赋税的征收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一条鞭法上承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摘编自朱绍侯著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明赋役制度改革的共同背景。(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明赋役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其原因。(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