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5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基础勤梳理名篇名句不离口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 , 。 , ”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再一次有了地烘托了“,”之情状。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 , ”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 , ”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 ,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 , 。 , ”,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5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 , , ”的长叹
2、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为狼与豺 10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z)嗟。易错成语勤温习1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作者罗贯中运用生动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胸无城府却又自作聪明、十分迂腐可笑的蒋干形象。(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褒义。不能表示缺乏谋略。) 2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如履薄冰,比喻行事特别谨慎,存有戒心。只能用于主观心理,不能表示客观存在的危险状态。) 3即使得了冠军,也不能对同伴侧目而视,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侧目而视,又恨又怕地看着。不能形容骄傲自满。) 4人代会下午3时开幕,不
3、到2时,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就站满了严阵以待的记者。(严阵以待,指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敌人。记者严阵以待,准备对付谁呢?)5他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不比喻言行不一。) 写作素材常积累备考话题:利己与利他经典素材:郑和是一个航海家,率领船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他带着天朝上谕,所到之处,送陶瓷,送丝绸,送茶叶。他送去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的文化,同时也收获了异域文化,更有礼赞和膜拜。他是东方的“礼”,是东方的智慧。当哥伦布带着他远洋的发现,成为了西方殖民者在海上旅行的明灯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殖民者的先驱
4、,为了东方的黄金,为了东方的丝绸而来。所到之处,带给土著居民以灾难,带走了车载斗量的财富,留下了殖民地上泣血的控诉。所以郑和的航海史是金色的,处处焕发着“双赢”所带来的人伦光辉;所以哥伦布的航海史是血色的,处处浸染着贪婪所带来的罪恶。时新素材:在非洲某个国家内。那个国家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有一天,有个长发的洋妞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约15分钟。没有侍者前来招待
5、她。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的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向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清词丽句背一点1雄鹰振翅高飞,划过长空。那一片湛蓝包容了它的不羁,承载了它的稳重,为此,蓝天才多了一分神秘,多了一分美丽。鲤鱼摆尾洄游,穿透碧波。那一片汪洋容许了它的活跃,收留了它的灵动,因此,大海才多了一分迷人,多了一分澄澈。黄鹂枝头高唱,划破密林。那一片苍郁容纳了它的不安,守护了它的机巧,于是,森林才多了一分深邃,多了一分安适。2昭君出塞,流传千古。匈奴停兵请求和
6、亲,增强和睦,共谋稳定。为了黎民苍生,为了边塞稳定,昭君,和平的使者,为双方的百姓带来了和好的福音。这又是一种双赢的智慧。子期伯牙,共奏高山流水之音,和谐的旋律使彼此陶醉,对他们来说,这不算是双赢吗?刘邦项羽,为争天下而涂炭生灵,最终项羽乌江自刎,刘邦也要用数十年来休养生息,这能算是双赢吗?3玫瑰与花刺相遇,各自告别了俗艳与尖刻,成就了傲视群芳的铿锵战将。乔丹与皮蓬相遇,各自告别了独角戏与狂傲腔,成就了历史上的神话公牛。你与我在生活中相遇,请告别猜忌与功名,成就双赢的和谐篇章,垒起更高的人生峰塔吧!4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
7、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5要是生活在人群当中,那他就绝对不应该摒弃任何人只要这个人是大自然安排和产生的作品,哪怕这个人是一个最卑劣、最可笑的人。我们应该把这样一个人视为既成的事实和无法改变:这个人遵循一条永恒的、形而上的规律,只能表现出他的这个样子。如果我们碰 到一个糟糕透顶的人,那就要记住这句话:“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我们就是不公正的,我们也就等于向这个人发出了生死决斗的挑战。技能再提高第一章:文言实词探究文言实词的准确意
8、思主要从两个方面思考:1看题内。要注意结合所给文言文本身语段,主要是语境和前后文的句法进行推断;2想题外。若结合语境仍不能得出,则要联想课外的与这个实词有关的现代汉语词汇和其本身音形上的特点。即内外结合。主要方法有:一、语境推义:这是在做文言文词语类题目的时候,最直接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根据一个多义词在句子中的上下文,来确定该词在这一特定语境中的含义。无论是在字词题中,还是在翻译题中,都可以用这个办法来确定某个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具体做法或说思维过程是,当一句话中有一个词意义难以确定时,可以先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而把难以确定意义的词空置出来,形成一个填空练习,然后选择最适合句义、
9、文义的词语填空,借此确定词语的意义。如:需确定“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组”的意义,可先译为:“当他用()捆绑燕父子的时候”。然后依据句意,空格中填入绳子较为合适,且“组”又带有“纟”字边,从字义和“丝线”之类有关,从而可以确定“组”的含义是“绳子”。二、句法推义:一方面,文言文中常有互文、对偶、排比等形式的句子,其对应结构中的字词意义往往有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关系,根据文言词句在结构上的这种对称性特点,可以断定该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从而推断出该词的词性和词义。另一方面,根据与某文言实词进行搭配的前后词语的意义、词性,通过语法功能来确定多义字词的准确义项。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
10、入”中“殚”与其对应位置的“竭”,应是相近的关系,故可推出其词义为“竭尽”。三、语汇推义:这大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一是成语(成语实际是连结更紧密的合成词)。1合成词当能拆开时,则先将拆开后的每个语素各自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合并成一个现代汉语短语,再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古今意思是否相同的判断。例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先把“指示”分开进行分别的翻译,则“指”是“指出,用手指”的意思;“示”是“看”的意思,合起来则为“用手指给谁看”,适合原文的语境,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是指“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意思显然不同。2成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11、。“素”可想成语“素昧平生”中的“素”是“平素,往常的”,由此断定词义。四、音形推义:这个方法也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形推义,一是以音推义。1以形推义。如下面句子“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砺”不清楚,可根据句子“砺”的前面是“金”,表铁的东西;后面是“则利”,表锋利,从文意我们可以推断它可能是一种石,而“砺”本身又是“石”旁,故可基本判定其应是“磨刀石”。2以音推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蚤”依本义在句子中讲不通,以同音、或同声符字“早代替,文意正好通顺,可推知:蚤通早。在做题时,运用以上四种文言实词推义的方法,要注意两点:注意顺序,综合运用做题时要按照“语境推义句法推义语汇推义音
12、形推义”的顺序来进行操作。还要强调一下“古今异义”和“通假字”文言文中出现的“双音节”与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有下面四种对应情况:词词:古代也是一个词,但词义、色彩已有不同,如“亲戚”,古代指直系亲属,现在词义范围扩大,泛指与母系一方有亲缘关系的人;词组一词;古代是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的词组,而现在已是固定的双音词,如“地方”,“地”指“土地”,“方”指“方圆”,合起来应为“土地方圆”,而现在则是一个固定的词,指某个地方;伪双音节词双音节词:在古汉语中,两个不相关的单音词碰巧连在了一起,但不是词组,只是形式上与现代汉语相同。如“昨日入城市”中的“城市”,“城”是城市义,而“市”是“做买卖”的意思,合起
13、来应为“到城里做买卖”;偏义复词并列合成词: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而这一对词语若在现代汉语中仍存在,则往往是两个语素是并列关系的合成词。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中的“作息”,只有“作”的意思,而无“休息”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指“工作和休息”两个方面。辨析古今异义双音节词用先拆后合法:不能拆开时,则证明这个词的意义很固定,往往是古汉语中的专用词语、双声叠韵词,这一类的词一般和现代汉语同义。例如: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伶官传序)。因此,当遇到难以确定含义的文言词时,就可以从现代汉语中找出含有该文言词的并列关系的
14、合成词,或含有这个文言词语的成语,借助合成词或成语中其它语素的意义或整体意义,来确定文言词语的意义。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通假字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书写或传抄笔误,或为图省事有意写了笔画较少的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别字,后人沿用下来,约定俗成,也就成了通假字。在阅读文言文时,如果遇到某个字在句中用它的本义、引申义都解释不通时,就可以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一般地说,以下三种情形可以通假:声旁字和形声字可以通假,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句中“禽”通“擒”,“禽”是“擒”的声旁字;声旁相同的形声字可以通假,
15、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墨子公输)句中“距”通“拒”,都是以“巨”为声旁的形声字,有时候,形声字还可以和它的声旁字通假,如:“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句中“指”通“旨”,“旨”是“指”的声旁字。第二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主要从词义、词性、关系、语气四个方面进行辨析。一、辨词义考试说明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里实际是两个方面,一是“常见的”,一是“在文中的用法”,具体做法是分三步走。一译: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二代:再将其代入文段中的语句,看是否成立,若不成立,不能讲通,则说明虚词意义不同。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16、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将第句中的“其”的意思翻译出来,可译为“他的”,表第三人称;二代,将“他的”代入第句,显然不成立,不能说成“而我也后悔他的随着他们”,证明两个“其”意义不同。二、辨词性若两句中的虚词词义相同,按题干要求,仍需进行解析时,就要看它们之间词性的区别了。有些虚词的意义相同,但或者词性不同,或者用法不同,或者词性用法均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分析其词性和用法方面的不同。分析其词性和用法,主要是从前后与这个虚词搭配的词语的属性来进行分析。这实际上与上面的辨析词义是相关联的思维过程,即词义相同辨词性,语法功能看搭配。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
17、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两句中的“以”都可以翻译成“因为”。二看词性,第句“以”后是名词“物”,由“以”引起,可见“以”在这里是一个介词;第句中的“以”后面是“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样一个分句,“以”的前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也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用“以”连接,所以这里的“以”是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的连词。可以辨析出两句中的“以”词性不同,一为介词,一为连词。三、辨关系考试说明中要求考查的18个文言虚词中,常用的表连词且能表多种关系的虚词有“而”、“且”、“其”、“若”、“则”、“以”等6个。这里需要按照“删换替代”的顺序依次做三方面的工作:1一“删”定连词。当两句中的虚词词
18、义相同时,我们首先要确定这两句中的虚词是否是连词,办法是将考查的虚词删去,若读起来仍然通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则表示这个虚词在这里的词性是连词,因为只有删去连词,才会出现这种结果;2二“换”定并列选择,即采用换位法,将连词两边的分句替换位置,若句意不变,则证明这个连词表示的是并列关系,因为只有表并列关系时,两边的分句才可以互调(若是疑问句,则表选择关系);3三“替”定其它关系,就是根据上下句的文意,将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连词,或说,用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连词去替代,看是否成立,若成立,则表明这个连词表示的就是这个现代汉语所表示的这种关系。常用的表关系的替代关联词有:表承接然后、于是、就。表递
19、进而且。表转折但、却、可是。表假设如果、假如表因果因为、由于表目的来、用来。表结果以致、到了地地步。表修饰地四、辨语气区别同是表示某种语气的两个文言虚词,首先要分析其是做副词还是做助词。这主要从位置上来区别,一般来说,语气副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是用来修饰这个动词或形容词的,对动词和形容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而助词往往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或是用在句首引起某种语气,亦或用在句尾强调某种语气。而结构助词一般用在句中,连结句子中两个成分,起到使句法清晰的作用。无论是助词还是副词,当其表达某种语气时,一般和现代汉语的某些助词或副词相对应,可以根据这种对应关系,来判断其表示的是哪种语气。一般来说,
20、其表达语气与其翻译成的现代汉语对应情况如下:表测试、商量语气大概还是:其皆出于此乎。表命令、判断语气一定就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表疑问语气呢,吗:万钟于我何加焉。表感叹语气啊:虽鸡狗不得宁焉。表祈使语气吧: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表反问语气难道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陈述或舒缓语气了,或不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表句中提顿一般用于句中,但不译: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凑足音节一般用于句末,不译:顷之,烟炎张天以上是对文言虚词进行辨析时的一般顺序,但在做具体的题目时,要注意以下两点:讲求顺序,综合运用。讲求顺序先看大区别,再看小区别:由于学生文言知识多少的差异,
21、不可能对所有的文言虚词都能辨析地非常清楚,这时,就要考虑几个选项中,哪一组的区别最大词义、词性方面的,哪一组的区别较小关系方面、语气方面的。将自己认为区别大的作为“虚词有差异”的一项。综合运用:在辨析的思维过程中,有时只用一种方法就可将辨析清楚,有时需要按照从词义到词性到关系到语气的顺序来辨析,要看具体情况。基础提升练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赵希乾传赵希乾,南丰东门人,幼丧父,以织布为业。年十七,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往问吉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验,言母命无生理。又往卜于市,占者复言不去,希乾踟蹰不去,曰:“何以救母病?”占者恶其烦数,曰:“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
22、之耶?”希乾归,侍母左右,见痛益危笃。时日光斜射床席,形影孑立,寂寂旁无一人。希乾忽起去,笥中得薙发小刀,立于窗外,剖胸,深寸许,以手入取其心,不可得。忽风声震飒,门户胥动,以为有人至。四顾周章,急取得肠,抽出,割数寸。盖人惊则心上忡,肠盘旋满胸腹云。希乾置肠于釜上,昏仆就室而卧。顷刻,母姑来视病,见釜上物,以为希乾股肉也,烹而进之母。再视希乾,则血淋漓心腹间,不能出声,始知希乾为割心矣。 赵氏故宋裔,为南丰巨族。宗党以为奇孝,供赡其母子,而更教之读书,学使者侯峒曾闻其事,取充博士弟子员。崇祯壬午,以恩诏天下学,选一人贡于成均。学铰者吴石渠,既考试毕,进诸生而告之回:“百行以孝为先。赵希乾割心
23、救母,不死,不可以寻常论。建武多才,校士衡文,希乾不应入选。今欲诸生让贡希乾,以示奖劝。”诸生成顿首悦服。于是以希乾选补壬午恩贡。又三四年而有甲申、乙酉之变,希乾避乱山中,将母不遑,遂卖卜,逃走于四方,以养其母。又十余年,母寿八十余而卒。 予自幼时常见希乾过先君谈,饮食起居如常人。面黎黝,高准方耳,睛光满眸子,颀然而长,多浑朴之风。自是希乾少家居。母死未十年,而希乾亦卒,年六十一。 甘表曰:朝廷不旌毁伤愚孝,尚矣。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汤公惕庵最恶言希乾事,予则以为应出特典,一加旌赏。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24、然旌而不传不若不旌而传也。安得龙门之书以施于后世哉?呜呼,古今忠孝之士,非愚不能成。而世之身没而名不传者,又何多也?悲夫! (选自虞初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占者恶其烦数 恶:厌恶B昏仆就室而卧 仆;仆人C以示奖劝 劝:勉励D常见希乾过先君谈 过:拜访(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烹而进之母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B又往卜于市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何以救母病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D予则以为应出特典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
25、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B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C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D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希乾的母亲生病,他日夜祈祷,希望用自身代替母亲生病,但没有效果,后来接受占卜者的建议,割心救母,才最终治好了母亲的病。 B赵氏宗族的人因为赵希乾孝敬母亲,纷纷供养他们母子,并教他读书。吴石渠因为感动于他的孝道,把本应落选的赵希乾选补为恩贡。 C
26、为了躲避甲申、乙酉战乱,赵希乾带着母亲四处奔走,甚至为了赡养母亲,曾经以占卜为业,又过了十多年,他母亲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D长期以来,朝廷一直不倡导伤害自身这种愚昧的孝顺行为,汤惕庵先生也讨厌谈论赵希乾的事情,但作者却认为应当大力表彰他的这种精神。(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3分)(2)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3分)(3)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4分)【答案】(1)B (2)A (3)D(4)A(5)(1)母亲患病一个多月,(赵希乾)日夜祈祷自己代替母亲(生病),(但母亲)没有稍稍好转。(3分,
27、每句翻译正确得1分)(2)你母亲的病一定没法治好了,要想痊愈,恐怕要割心救她了吧?(3分,每句翻译正确得1分)(3)然而赵希乾一个念头的诚心,好像有用来感动天地、抗拒鬼神的办法,难道不应该(可以)嘉奖吗?(4分,“一念之诚”1分,“有以”1分,“嘉”1分,“岂哉”1分)【解析】(1)【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本题可以采用第二种办法,从语境辨析。“昏仆就室而卧”,“仆”可联系成语“前仆后继”,也可联系语境,“形影孑立,寂寂旁无一人”,“仆”不能译为“仆人”,而应该译为“倒下”。A项的“占者恶其
28、烦数”中的“恶”可联系语境代入试试;C项,“以示奖劝”中的“劝”可以联系“劝学”,译为“勉励”。D项,“常见希乾过先君谈”“过”可以联系“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进行解决。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2)【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掌握的情况。文言虚词要注意意
29、义和用法,平时要记忆经典的例句。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比如“以”,以后面是名词,以是介词,以后面是动词或句子,以是连词;三与固定短语有关。A项均为连词,表承接。B项均为介词,前一个引出处所,到;后一个引出对象,对于。C项前一个为介词,表凭借;后一个为连词,连接“传”与“示”。D项前一个为副词,却;后一个为副词,就。【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比如本题是要求选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故可以看虚
30、词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是否一样。如本题A项中两个“而”都位于两个动词之间,故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B项均为介词,前一个引出处所,到;后一个引出对象,对于。C项前一个为介词,表凭借;后一个为连词,连接“传”与“示”。D项前一个为副词,却;后一个为副词,就。(3)都表扬他,还有谁能不表扬他呢?【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
31、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
32、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如本题这句话主要是辩证地议论赵希乾的孝心的,观点是“不可法而可传”,传扬什么,继续找“孝行所感”,做到何种程度“剖胸断肠”,结果“天之所以旌”。然后再寻找断句的标志,一看表示对话的词语“曰”,
33、再看名词,“事”“天”“谁”,还要结合前面所说的论证逻辑关系。(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原文“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是占卜的人厌恶他,损他的话,并不是给他的建议,所以选项“接受占卜者的建议”说法错误,与原文不符。【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
34、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如本题A项原文“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是占卜的人厌恶他,损他的话,并不是给他的建议,所以选项“接受占卜者的建议”说法错误,与原文不符。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5)恐怕要割心救她了吧?(3)“一念之诚”一个念头的诚心;“有以”有的办法。“嘉”嘉奖。【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本题可以参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做法。文言文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
35、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如“嘉”嘉奖;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主语或宾语翻译时要补出,如“(赵希乾)日夜祈祷”,“身代(母)”,“(母)不少愈”。【参考译文】赵希乾传:赵希乾,是南丰东门人,幼年丧父,以织布为生。十七岁时,母亲患病一个多月,(赵希乾)日夜祈祷自己代替母亲(生病),(但母亲)没有稍稍好转。前往向占卜的人询问吉利不吉利,占卜的人的推测一向灵验,说母亲性命没有活的可能。
36、又到市集上去占卜,占卜的人也说不吉利。赵希乾徘徊不肯离开,说:“用什么办法可以治疗母亲的病症?”占卜的人讨厌他频繁询问,说:“你母亲的病一定没法治好了,要想痊愈,恐怕要割心救她了吧?”赵希乾回到家中,侍奉在母亲左右,看见母亲的病情更加危重。当时阳光斜斜照在床上的席子上,只有自己和影子孤立无依,孤寂地旁边没有一个人。赵希乾忽然起身离开,从竹筐中取得剃发的小刀,站在窗外,剖开胸膛,深一寸多,把手伸进去取自己的心,没能取到。忽然风声飒飒,门窗都震动起来,认为有人来了。环顾四周非常恐惧,仓促中取得肠子,抽出来,割下几寸。大概说的是人在惊慌时就忧虑不安心脏向上悬起,肠子迂回重叠布满胸腹。赵希乾把肠子放在
37、锅上,(然后)昏迷仆倒在内室。不一会儿,姑母来探望母亲的病情,看见锅上的东西,认为是赵希乾大腿上的肉,煮了给他母亲吃。再看赵希乾,心腹间鲜血淋漓,不能出声,才知道赵希乾为他母亲割了心。赵氏是宋朝皇族后裔,是南丰的大家族。宗族的人认为他非常孝顺,供养他们母子,并且又教导他读书。学使者侯峒曾经听说他的事,录取他补充博士弟子数额。崇祯壬午年,皇帝降恩诏书天下学子,选拔一人进入大学。学使者吴石渠,考试结束,召见各位考生告诉他们说:“百行以孝道为先。赵希乾割心救母,没有死,不能用平常的事来看待。建武多才俊,(如果)考评士子比较文章,赵希乾不应该入选。现在想让大家把选拔机会让给他,来表示奖励劝勉。”考生们
38、都点头心悦诚服。于是把赵希乾补选为壬午年间恩贡。又过了三四年发生了甲申、乙酉年间的变乱,赵希乾到山中躲避战乱,携带母亲生活不安定,于是以占卜为业,四处奔走来赡养他的母亲。又过了十多年,母亲活到八十多才去世。我从年幼的时候时常见赵希乾造访先父(和他)交谈,饮食起居和平常人一样。面色黝黑,高鼻梁方耳朵,眼睛炯炯有神,身材很高,气质深厚淳朴。从此赵希乾很少在家中居住。母亲死去不到十年,赵希乾也去世了,年龄六十一岁。甘表说:朝廷不表彰伤害身体这种愚孝的做法,时间很久远了。然而赵希乾一个念头之间的诚心,好像有用来感动天地、鬼神的办法,难道不可以嘉奖吗?汤惕庵先生最讨厌谈论赵希乾的事情,我却认为应该制定特
39、别典章,加以表彰奖赏。大概事情不可效仿但可以传扬,使人们知道孝行感化的程度,虽然剖开胸膛割断肠子然而没有死,难道不是上天在以此来表彰他吗?上天都表扬他,还有谁能不表扬他呢?然而表彰了却不为他作传,不如不表彰却为他作传啊。怎么能够让史书记载并在后世流传呢?哎,从古至今忠诚孝顺的人,不是愚笨之人不能成就。然而世上的人死去名声不能流传的,又有多少呢?可悲啊!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景公爱槐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 其女往辞晏子之家,托曰:“负郭之民贼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
40、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之,笑曰:“婴其耽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 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曰:“所忧何也?”对曰:“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妻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
41、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曰:“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民之明者。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僻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予民也。”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
42、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女往辞晏子之家 辞:辞别B君树槐县令 县:通“悬”,悬挂C不益刑 益:增加D又不以私恚害公法 恚:怨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吏拘之,且加罪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B进而问焉 拔剑切而啖之C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D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 其皆出于此乎?(3)下列用“”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B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
43、槐之法出犯槐之囚C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D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命令,碰撞槐树者受刑,损伤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撞了槐树,遭到拘捕,并被判罪。 B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并耐心倾听她的诉说。 C撞树者的女儿就其父误撞槐树一事向晏子进言,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但不应因此伤害国君的大义,最终打动了晏子。D晏子劝谏景公,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提并论,悖逆民心,难以有效地治理国家,最终使景公幡然醒悟。(5)翻译文
44、中划线的句子。(10分)(1)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4分)(2)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6分)【答案】(1)A (2)B (3)D(4)C(5)(1)勇敢之士不会凭着人多势强去欺凌孤单弱小的人,英明仁慈的君主更不会违背正确的事理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评分标准:4分,“以”“孤独”“拂是”“所欲”的翻译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2)榨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的嗜好贪欲,就叫做贪婪残暴;推重(自己)喜好玩赏的东西,把它们抬高到与君主的权威相似的地位,就叫做悖逆正道;(随心所欲地)处以重刑或死刑,罚不当罪,就叫做残忍
45、暴虐。(评分标准:6分,“穷”“崇”“拟乎”“逆”“不称”“贼”的翻译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解析】(1)愿得充数乎下陈。”是“往”的目的,意思应该是“致辞”。【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本题可以采用第二种办法,从上下文上辨析。“崇断狱精审”,“其女往辞晏子之家 ”中的“辞”如解释为“辞别”则是动词,与“往”意思相反,逻辑上讲不通;“辞”根据“托曰:负郭之民贼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是“往”的目的,意思应该是“致辞”。B项的“君树槐县令”中的“县”的意思根据
46、第一段解决;C项,“不益刑”中的“益”可以联系前面的句子“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进行理解,译为“增加”。D项,“又不以私恚害公法”可以联系“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进行解决。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B均是连词,顺承。A兼词,“加罪于他”;助词,放在“少
47、”后表示时间不久。C的人;表原因。D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词,表揣测。【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比如本题是要求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故可以看虚词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是否一样。B项中两个“而”位于两个动词之间,且动作之间有先后顺序,故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A项,两个“之”前后词的词性不同,前一个“之”后面是名词“子”,而后一句“之”后面是动词“知”,同时动词后面没有宾语,故这是倒装句式,这两个“之”的用法就不同;C项用“位置法”和“替换法”确定其可能
48、的用法。“焉”字在线性句子中的位置只有这样几 种:(1)“焉”处于词尾,有动词词尾,有形容词尾如本题“少焉”,这类“焉”相当于词尾“然”凡位置处于词尾且能用“然”来替换的都是词尾助词。(2)“焉”处于句尾,有“代词”、“助词”、“兼词”三种用法,可用“替换法”区别出“代 词”用法,如“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这类“焉”相当代词“之”凡位置处于句尾且能用“之”来替换的都是代词,但本题“且加罪焉”显然不能只是用“之”代替,“且加罪之”缺少介词,添加“于”,因此为兼词。“焉”字处于句首 (或动词之前,因有时主语省略,为减少区分难度,统称为句首),有“疑问代词”、
49、“疑问副 词”两种用法。C项两句“者”都是特定代词,但意义不同。“者“作代词时,一般附着在某一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或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的短语后,表示与其前面词语意义相关的人、事、物、时等等,情况比较复杂,要结合语境来翻译。“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结合语境译为“的人”,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译为“的原因”。D项。解答虚词题的思路:熟记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3)再看谓语动词“出”“罢”“拔”“废”“出”,且可以看出以“景公”为主语的几个句式是大致相同的
50、。【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
51、“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
52、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如本题的专有名词“晏子”“公”,谓语动词“出”“罢”“拔”“废”“出”等等。(4)的道义”,这是打动晏子的原因。【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
53、能准确地答题。如本题C项“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但不应因此伤害国君的大义,最终打动了晏子”错,应是“认为碰了一下树,就要治父亲的罪,这样做会伤害英明君主的道义”,这是打动晏子的原因。所以选项曲解文意。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5)【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先抓主语,比如“勇士”“明惠之君”;再抓重点词语,“以”,凭着,“孤独”,形容词作名词,孤单弱小的人;“拂是”,违背正确的事理;“所欲”,想做的事。第二句中,抓重点词,“穷”,形容词作动词,榨尽
54、;“崇”推重;“拟乎”与相似;“逆”悖逆;“不称”与不符合,不相当;“贼”根据语境译为“残暴、暴虐”。【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如本题“君”“民”;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如“孤独”,形容词作名词,孤单弱小的人;。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穷”,形容词作动词,榨尽;“贼”根据语境译为“残暴、暴虐”。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
55、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景公有一株心爱的槐树,命令官吏们小心地守护着它,树旁立了一根木桩,上面悬挂着牌子,写着他的命令:“触碰槐树的人应受刑罚,损伤槐树的人应处死刑。”有一个人没有听说过这一命令,喝醉酒后误撞了这棵槐树。景公听说后说:“这是第一个触犯我命令的人。”派官吏拘捕了他,将要治他的罪。那个人的女儿前往晏子家中,托守门的传话说:“我是一个家背靠着外城居住的女子,有话请转达相国,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甘愿在相国的后庭里充一充数(做侍妾)。”晏子听了这话,笑着说:“我难道是沉溺在美色中的人吗?为什么年老了还有女子投奔我呢?虽然这么说,这件事一定有原因吧。”于是传令把那
56、个女子带进来。那女子进了门,晏子远远望见她,说:“奇怪呀!从她脸色上看,心中一定有深深的忧伤。”于是上前问那女子说:“是什么事情让你忧伤呢?”女子回答说:“国君种了棵槐树,旁边悬挂着命令,触碰它的人判刑,伤害它的人处死。我的父亲迟钝愚昧,没有听到命令,官吏将要对他治罪。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设置政令,不随意削减俸禄,不私自增加刑罚,也不因为私怨而破坏国家颁布的法令。不因为保护禽兽而伤害人民,不因为保护草木而伤害禽兽,不因为保护野草而伤害禾苗。我们的国君因为要保护他所喜爱的树木,就要杀死我的父亲,让我成为孤儿。这个命令已经对人民实行,成为国家的法令了。虽然如此,但我听说过这样的话
57、:勇敢之士是不会凭着人多势强去欺凌孤单弱小的人,英明仁慈的君主更不会违背正确的事理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就好比亲手烹饪鱼鳖的人那样,只要除去它们的腥臊部分就可以了。现在国君向百姓发布的命令,如果有利于在国内建立良好的秩序,而且对后世也有好处,那么我父亲被处死也是应该的,我为他收尸也是合理的。但是现在的命令却不是这样,太过分了啊!因为碰了一下树木,就要治我父亲的罪,我担心这样做会伤害明察官吏的法令,进而伤害英明君主的道义。邻国要是听说了这件事,都会说我们的国君喜爱树木而看轻人命,怎么可以这样呢?希望相国明察我的话,来正确裁决违反君主禁令的人。”晏子说:“这样太过分了!我将替你向国君解说这件事。
58、”派人送她回家。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晏子向景公报告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榨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的嗜好贪欲,就叫作贪婪残暴;推崇自己喜好玩赏的东西,把它们抬高到与君主的权威相似的地位,就叫做悖逆正道;随心所欲地处以重型或死刑,罚不当罪,就叫作残忍暴虐。这三种行为,是治理国家的大祸患。现在国君耗尽人民的财力,来置办漂亮的饮酒膳食用具,准备了众多的钟鼓乐器,修建了极度豪华高大的官室殿堂,推行这么大的暴政。您推崇观赏玩乐的东西,为喜爱的槐树悬挂上特别保护的命令,乘车经过的人要加快车行速度,步行经过的人要快步离开,槐树的威严竟然和君主相当,这分明是悖逆民心的做法。触碰槐树的人要判刑,伤害槐树的人要
59、处死,这分明是罪与刑不相当,(轻罪或无罪却处以重刑或死刑),这是对人民最严重的残害。君主您享有国家,没有向人民展现出仁义道德的行为,可是暴、逆、贼这三种邪辟的行为在国内却很盛行,我担心这样做是不能够治理、爱护人民的。”景公说:“如果没有大夫您教诲我,我几乎要犯大错,从而危害到国家。现在得到了大夫您的教导,真是国家的福气,我接受您的教诲了。”晏子退朝以后,景公下令立即免除看守槐树的差役,拔掉悬挂令牌的木桩,废除伤害槐树治理的法令,释放因触碰槐树而被拘捕的囚犯。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瑶芳楼记宋濂瑶芳楼者,常熟虞君子贤燕居之所也。瑶芳者何?古桐琴之名。子贤以重金购得之,间一抚弄,其声翏翏然
60、,如出金石,如闻鸾风鸣。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子贤乐焉。则以谓世之名楼者众矣,高骈之“迎仙”。谓其溯遐情也,其失也诞;韩建之“齐云”,谓其凌高清也,其失也侈。吾皆弗敢蹈其非。欲专斯楼之美者,舍斯琴也,其塾能当之?遂以瑶芳名其楼。当风物清朗,白月独照,神情遐冲,夐出世外。子贤棕冠鹞氅,自函道而升,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演而为紫琳之操。英辞曰:“有坚者,石中含精矣;其石白如肪,煜有瑛矣;五音繁会,铿然而呜矣。”客有与子贤同志者,从而和之。曰:“艳质兮非华。阳卉兮非奢,折秋馨兮遗所思,望美人兮天涯。”歌已,相视而笑。金华宋濂闻其声,嗜曰:“古之人好楼居者,岂欲夸靡丽而为荣观哉?盖临阴幽之室
61、,则其情敛而聚;处阳明之居,则其情畅以舒。随境而迁,因物而著,其亦人理之常者乎!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和之正,其于学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所以先生长者,无故不去之,盖有以也。虽然,君子盖不物于物。不物于物,则凡纷然而来前者,皆吾性情之发舒。或悬崖邃壑,或平墅旷林,虽非层构,可以阖辟阳阴,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曲涧流泉,复助之为声势,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太和融洽,内外无间,有不啻听子贤之琴于兹楼之上矣!此无他,达人大观,无地不为楼,无声不为琴也。苟局滞于一室之间,适其意则有之,而蹈道则未也。有若子贤,盖道而有所得者,故濂敢以是说告之。”子贤绝出流俗之上,吾友杨君廉夫
62、板称其为人,谓笃于士行而犹孝其亲云。 (逃自宋濂散文选集,有删改)【注】翏翏:1,象声词,长风声高骈:唐朝人,曾建迎仙楼。下文韩建,唐末人,曾建齐云楼。夐:xing,远。函道:楼悌。紫琳之操:琴曲名。(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熟虞君子贤燕居之所也 燕:安逸,安闲B吾皆弗敢蹈其非 蹈:遵循,沿袭C岂欲夸靡丽而为荣观哉 夸:奢侈,过度D随境而迁,因物而著 著:显露,显明(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五音繁会,铿然而鸣矣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B处阳明之居,则其情畅以舒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C其亦人理之常者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苟
63、局滞于一室之间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琴音之美妙、音乐之功用的一项是A如出金石,如闻鸾凤鸣 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和之正B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神情遐冲,复出世外C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 其于学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D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 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历史上的“迎仙”“齐云”两座名楼为例,指出它们在命名上分别失之“诞” “侈”,意在肯定虞子贤以古桐琴为楼命名的做法。 B作者曾经与虞子贤一起在月夜登楼,子贤抚琴弹奏;作者继而与子贤唱和,借鲜花、香草、美人表达了对高洁品行的仰慕与追求。C作
64、者认为,修养高深的人无论面对什么景物,都能养性怡情,即使从清风流泉中也可 获得美妙的享受,如同在瑶芳楼上听虞了贤弹琴一样。D作者在文中既为瑶芳楼作记,也通过写虞子贤为楼命名和弹奏古琴表现子贤高雅的品 格,同时还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1)欲专斯楼之美者,舍斯琴也,其孰能当之?(3分)(2)所以先生长者,无故不去之,盖有以也。(3分)(3)子贤绝出流俗之上,吾友杨君廉夫极称其为人,谓笃于士行而犹孝其亲云。(4分)【答案】(1)C(2)D(3)A(4)B(5)(3分)想要独享这座楼的美名的,除了这把琴,又有谁能适合它呢?(重点注意“专”“舍”“当”的翻译。)
65、(3分)因此年长有学问德行的人,没有缘故就不会远离(或“舍弃”)它,大概是有道理(或“原因”)的。(重点注意“去”“盖”“有以”的翻译。)(4分)虞子贤远超世俗之人,我的朋友杨廉夫先生极力称赞他的为人,说他努力践行读书人的操守,还能尽心孝敬他的父母等等。(重点注意“绝出”“流俗”“称”“笃”的翻译。)【解析】(1)据语法关系,所以“夸”须作动词来解释,译为“夸口,夸耀”。【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本题可以采用第一种办法,语法结构,C项“岂欲夸靡丽而为荣观哉”中的“夸”前面是能愿动词“欲”,所
66、以“夸”须作动词来解释,译为“夸口,夸耀”。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D项均为介词,在。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B连词,表并列;介词,表凭借,凭的身份。C语气副词,表揣测;人称代词,他的。【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
67、理解B。【技巧点拨】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比如本题是要求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故可以看虚词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是否一样。A项第一句中的“而”连接状语“铿然”和动词“鸣”,意为怎样的声音,表修饰;第二句“而”连接两个动词,动作有先后关系,表承接。B项第一句中的“以”连接“畅”和“舒”,用法相当于“而”,且所连的两词无先后顺序,两者位置可以互换,因此“以”表并列;第二句中的“微贱”表示身份地位,所以“以”为介词,表凭借。C项第一句“其”位于句首,根据“亦人理之常者乎”句意,“其”表揣测;第二句“其”后加名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68、“他的”。D项两句“于”加表处所、地方的名词,作介词,译为“在”。(3)项“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和“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都表现了琴音之美妙。排除法,选择A项。【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不是太难,做题时要仔细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分析好题干后最好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的题干是“分别表现”“琴音之美妙、音乐之功用的一项是”,据此排除B项,因为它们都表现琴音之美妙,C项“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描述人的动作行为;“其于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表现音乐之功用;排除。D项“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和“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都表现了琴音之
69、美妙,也排除。(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选项“作者继而与子贤唱和”说法错误,原文是“客有与子贤同志者,从而和之”,所以与虞子贤唱和的是“客”,不是作者。【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
70、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B选项原文“客有与子贤同志者,从而和之”,选项“作者继而与子贤唱和”说法错误。(5)超出;“流俗”形容词作名词,世俗之人;“称”,称赞;“笃”,努力。【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如“专”,独享;“
71、舍”,除了;“当”,适合;“称”,称赞;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第三句中的“子贤”“杨君廉夫”。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能力捷进测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
72、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
73、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
74、【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请立诸子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
75、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14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76、5分)【答案】9D10C11B12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13D14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解析】9试题分析:根据上下文,即使圣人重生,也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因此D项“不能易也”中的“易”是“改变”,而非“交换”。【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
77、法、语法分析法、联想迁移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法等。此题只要根据上下文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该“易”为一词多义,文中“甚易制”中的“易”是“容易”的意思,而此处是说圣人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是“改变”的意思。【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综观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文言虚词的考查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但不代表可以忽视文言虚词。高中阶段要求考生把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必须将这18个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牢记在心,并掌握一定的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和步骤。做题时,考生首先在脑海中检索该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再将之代入到考查的语句中,结合语境判
78、断、确认。11试题分析:B项中“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解答此题,一要结合原文,通过上下文语境判断大致语意是否正确,二要将翻译过来的句子与文言中的原句仔细对比,看是否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歪曲文意等错误。12试题分析:重点词语的翻译:(1)为,创造,1分;失时,违背时代,1分;句意1分。(2)已,停止,1分;篡弑,篡位弑君,1分;大意,1分。【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
79、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为”“失时”“已”“篡弑”等词语的落实,翻译完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其次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再拿选项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比较,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时效、时间、因果等方面。常犯的错误有: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混淆已然未然等。14试题分析:考生解答此题时要
80、看清题目的要求,题干中明确说明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判断的直接依据”,根据文中“故柳宗元曰”可知,前面的分析,即柳宗元说这句话的依据,也是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而前面的内容即汉高帝和张子房分封诸侯王的事情。考生可概括表达为: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等。其次要看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什么人什么事,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最后到文中筛选信息,看清楚是要求用自
81、己的语言表达,还是用原文回答,抑或两者皆可。【参考译文】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
82、天下一直都苦于战斗不止,正因为有诸侯王。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 苏子(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违背时代。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
83、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能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违背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它不对。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难道只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
84、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
85、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二、【18届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
86、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
87、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
88、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注:檥(y倚):整船靠岸。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王军壁垓下 壁:壁垒B田父绐曰:“左。” 绐:欺骗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悬赏2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古时座次尊卑有别,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B古代地名有很多习惯称呼或叫法,比
89、如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的“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而赤壁之战:“江表英雄,咸归附之。”中的“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C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作者为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10篇,50余万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名字”古今的理解不同。古代,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而字,则是成年后举行冠礼时取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如诸葛亮字孔明,杜甫字子美,名与字为同义词,互作解释;司马迁字子长,韩愈字退之,名与字则为反义词,从反面作解。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
90、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答案】1A2C3A4(1)即使长江以东的父老兄弟怜惜我让我做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呢?(2)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解析】1试题分
91、析: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推断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必须将该词放入句中,将句放入语段中,结合前后文进行推敲理解,不能孤立去理解这个词,更不能以现代汉语中该词的常见义项来代替它在文中的特殊含义。A项王军壁垓下,壁应是垒筑壁垒的意思。点睛: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
92、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2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3试题分析: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
93、一小点,主要是:(1)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2)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3)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4)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5)凭空添加,无中生有;(6)强加因果关系。A项中,主客体颠倒。是刘邦及诸侯在项羽的军营外唱楚歌。点睛:作答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型,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等。做题时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对比对即能发现问题。4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
94、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纵:即使 ;江东:长江以东;王 :让做王。第二句中,购:悬赏征求;为:替,给。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参考译文:项王的部队在垓下扎营驻守,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追),(项羽)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骓马不奔跑可将
95、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 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http:/wwwslkjorg/b/284html,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
96、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死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
97、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 。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 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
98、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凭借项羽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才是项王。”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说完便自刎而死。三、【18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
99、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键,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一日,辞宋将军曰:“
100、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鬻篥数声。顷之,贼二十馀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
101、不复至。1下列各句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貌甚寝 寝:丑陋。B故尝与过宋将军 过:访问。C时座上有健啖客 啖:谈话。D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扣:通“叩”,询问。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B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C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D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3下列对大铁锤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介绍宋将军
102、的“工技击”“雄健”,是为了衬托大铁椎的勇武。用了以勇衬勇的表现手法。B文中描写了大铁椎的外貌和言行,表现了大铁椎身怀绝技,轻捷善战的个性特征。C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说明他是一个胆小鬼。D“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这几句渲染了战前的肃杀气氛。4翻译下列句子(1)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2)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3)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答案】1C2B3C4(1)陈子灿、高信之等人和大铁椎一起睡下后,半夜间,大铁椎说道:“我走了!”说完他就不见踪影了。(2)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
103、我到某处决斗。(3)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实词的理解,理解实词关键点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本题中“啖”是“吃”的意思,“健啖客”是饭量很大的客人。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
104、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写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是侧面衬托大铁椎。不能说宋将军是胆小鬼。4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第一句关键点补充省略部分如 “(大铁椎)说道”;“讫”,结束,完结;第二句虚词“且”,将要;“期”,约定;第三句“矜”,怜悯;“听”,“允许”。参考译文:大铁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
105、在宋将军家里遇见了大铁椎。宋是怀庆青华镇人,擅长搏击,七省爱好技击的人都来向他学习武艺,人们因他长得雄伟健壮,所以叫他宋将军。宋将军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力气大,善射箭,比陈子灿大七岁,小时候同学,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访问过宋将军。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吃饭以及拱手行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迭围绕着,象锁上的链子,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他很少跟人们交谈,说话象湖北一带的口音。问他家乡在哪,姓甚名何,都不作回答。我们同住一个寝室,到半夜,客人说:“我走了。”话音刚落,人就不见了。陈子灿见窗门都关着,就吃惊地问高信之。高信之说
106、:“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不穿袜子,用蓝手井包着头,脚上缠着白布,除了大铁椎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携带,而腰带中裹着很多银子。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陈子灿一觉醒来,客人却已打着呼噜睡在床上了。有一天,客人向宋将军告辞说:“我当初听到你的大名时,把你当作英雄豪杰,但是现在看来你和你的门徒不能委以重任,我将走了。”宋将军竭力挽留他,他就说:“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我到某处决斗。”宋将军高兴地说:“我骑着马带着弓箭来助战。”客人说:“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杀个痛快。”宋将军向来自以为了不
107、起,并且也很想看看客人的本领,就竭力请求客人同往。客人没办法,就带他一起走。将要到达决斗的地方,客人送宋将军登上一座荒废无人的堡垒,说:“你只许观看,千万别作声,以免让强盗们发觉你。”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客人骑马飞驰而下,吹了几声觱篥。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拥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客人,客人大喊着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强盗围成环形向前进逼,客人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忽然听到
108、客人大声呼喊道:“我走啦!”尘灰滚滚,朝着东方飞马而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四、【18届广东省东莞市实验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母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且前日
109、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
110、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 如:到去B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枉:白白地C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 要:通“邀”,邀请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就:完成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B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C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D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111、是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B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2)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答案】1B2C3D4(1)(严仲子)来到齐国,齐
112、国有人说聂政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在屠户中间隐身埋名。(2)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实词带入原句中根据语境进行推断,B项“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意思是“不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枉”应解释为“屈尊”。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题依据“顶针”结构断句;最后一句不可读断。所以选B项。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
113、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或”,有人;“聂政勇敢士也”,判断句;“避仇隐于屠者之间”,状语后置。第二句得分点:“谢”,谢绝;“辞”,辞别。参考译文:聂政,轵邑深井里人。因为杀了人,为了躲避仇敌,于是和母亲、姊姊一起到了齐国,以屠宰为业。隔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严仲子怕侠累杀他,逃离韩国,到处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来到齐国,齐国有人谈到聂政,说他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而在屠户中间隐身。严仲子登门拜
114、访,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埋葬已毕,在除去丧服之后,聂政说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鼓刀屠宰;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我待他极为淡薄,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称,而严仲子又奉上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纵然没有接受,但他这样做,只是说明他对我是知遇很深的。再说前些时候他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尚在。(没有答应他。)现在老母享尽天年,我将要为知己的人效力了。”于是西行来到濮阳,见严仲子,说道:“前些时候我所以没有答应您仲子,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世了。仲子想要报仇的对象是谁?请让我来办理此事
115、吧!”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小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居处警卫十分严密,我想派人刺杀他,但始终没有人能办成。现在幸蒙足下不弃,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一同去。”聂政说:“韩国和卫国,中间相距不很远,如今要去刺杀人家的国相,这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不可能不发生失误,发生了失误,机密就会泄露,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聂政自带利剑到了韩国,韩相侠累正坐在府上,手持兵器侍卫他的人很多。聂政径直闯了进去,上阶刺杀了侠累,两旁的
116、人顿时大乱。聂政大声呼喝,击杀数十人,然后自己削烂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随即死去。五、【18届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陈襄,少孤,出游乡校,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时学者沉溺于雕琢之文,所谓知天尽性之说,皆指为迂阔而莫之讲。四人者始相与倡道于海滨,闻者皆笑以惊,守之不为变,卒从而化,谓之“四先生”。襄举进士,调浦城主簿,摄令事。县多世族,以请托肋持为常,令不能制。襄欲稍革其俗,每听讼,必使数吏环立于前。私谒者不得发,老奸束手。民有失物者,贼曹捕偷儿至,襄语之曰“某庙钟能辨盗,犯者扪之辄有声,余则否”。乃遣吏先引以行,自率同列诣钟所祭祷,阴涂
117、以墨,而以帷蔽之。命群盗往扪,少焉呼出,独一人手无所污,扣之,乃为盗者。知河阳县,始教民种稻。富弼为郡守,一见即礼遇之,及入相,荐为秘阁校理、判祠部。知常州,运渠横遏震泽,积水不得北入江,为常、苏二州病。襄度渠之丈尺与民田步亩,定其数,授以浚法,水不复积。知谏院,改侍御史知杂事。论(王安石)青苗法不便,且言韩维不当为中丞。皆不听,襄以言不行,愿补外。安石欲以为陕西转运使,帝惜其去,留修起居注。逾年,安石又欲出之,帝不许。寻直学士院,安石益忌之,擿其书诏小失,出知陈州。卒,年六十四,赠给事中。襄莅官所至,必务兴学校,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既亡,友人视其箧,得手书累数十幅,盈纸细书,大抵皆民
118、事也。在经筵时,神宗顾之甚厚,襄以司马光至于郑侠三十三人对,谓光等皆股肱心膂之臣,不当久外。谓侠愚直敢言,发于忠义,投窜瘴疠,朝不谋夕,愿使得生还。帝不能尽用。(节选自宋史陈襄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犯者扪之辄有声 扪:按,摸 B扣之,乃为盗者 扣:拘押,扣押C擿其书诏小失 擿:揭发 D朝不谋夕 谋:预料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校,又称乡学,是古代政府开办的地方学校,通过乡试成了生员才有资格就读。B摄令事,“摄”在这里指官员代理某个官职的工作,也指官员兼任其他官职的工作。C赠给事中,赠在这里指赠官,古代朝廷给已死的官员或其父祖加封爵位或官职
119、。D经筵,中国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襄做事不苟同流俗。他和朋友陈烈等四人提倡新的文风,宣传了解天命觉悟本性的主张。虽然当地百姓一时并不理解,但最终还是被陈襄等人教化了。B陈襄为官不惧奸邪和强权之人。他在浦城审案时让多位官吏参加,使坏人的各种伎俩无法得逞。他批评青苗法,得罪了王安石,王安石总想撵他到京外为官。C陈襄积极向朝廷推荐人才。他在河阳时教农民种植稻谷,富弼很欣赏他。陈襄一当上宰相就把富弼推荐给朝廷。此外他还向皇帝推荐了司马光等许多人。D陈襄关心百姓生活。他曾利用大钟巧妙地给百姓找出真正
120、的盗贼,还详细记录要办理的与百姓有关的各种事务,曾设法解决了苏、常二州的滞水问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遣吏先引以行,自率同列诣钟所祭祷,阴涂以墨,而以帷蔽之。(2)襄莅官所至,必务兴学校,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答案】1B2A3C4(1)就派遣吏卒先带着(疑似小偷的人)前去(寺庙),自己带领同僚到钟所在的位置祭祀祷告,暗中把墨汁涂抹到钟上,用布幔把钟遮蔽起来。(2)陈襄(做官)到任职所在的地方,必定致力于兴办学校,平日用心把讨论研究百姓的利益和困难当作最紧急的事(来做)。【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B项“扣之,乃为盗者”的“扣”,结合前后文语境
121、可知,应该是询问、审问的意思。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不是陈襄推荐了富弼,是富弼推荐了陈襄做秘阁校理等官职。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遣”译为派遣,“同列”译为同僚,“所”译为的地方,“阴”译为暗中。(2)“所至”译为所在的地方,“讲求”译为讨论研究,“急”译为最紧急的事。点睛: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
122、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陈襄,幼时丧父,出外到乡校游学,与陈烈、周希孟、郑穆是好朋友。当时读书人都沉浸迷失在注重修饰文词的文章中,(对儒家)所说的了解天命觉悟本性的学说,都指责是思想言行不合实际而没有人来研究这样的学说。陈襄他们四个最先一同在沿海地区提倡这些学说,听到的人都笑话(他们),惊讶不已,他们坚持这样做不改变,最终(大家)都听从了他们并且受到教化,(人们)称他们为“四先生”。陈襄考中进士,调任为浦城主簿,代理县令事务。浦城县有很多世代显贵的家族,把私相嘱托,对(政权)把持横行当作平常的事,县令不能控制(这个局面)。陈襄逐渐改变这个习气,每次审理诉讼案件,一定让多位官吏围着站在自己面前
123、。(这样一来),私下进见(说情)的人没法说话,参与此事的老到奸滑的官吏毫无办法。百姓有东西被偷了,抓捕盗贼的官员抓了(疑似)小偷(的人)送到,陈襄告诉他们说“某座寺庙里的钟能够辨识出盗贼,偷了东西的人摸钟就会发出响声,其余的人摸应该不响”。就派遣吏卒先带着(疑似小偷的人)前去(寺庙),自己带领同僚到钟所在的位置祭祀祷告,暗中把墨汁涂抹到钟上,用布幔把钟遮蔽起来。命令这些小偷到布幔里去摸钟,过了一会喊他们出来,只有一个人手上没有被墨汁染黑。审问他,就是那个偷东西的贼。(陈襄)担任河阳县令,开始教导农民种植稻谷。富弼作郡守,一见到就用优厚的礼节对待陈襄,等到富弼做了宰相,还推荐陈襄去做秘阁校理、监
124、管祠部(事务)。(陈襄)担任常州知州,运河的水从旁边冲到了太湖,积存的水不能从北边泻入长江,成了常州、苏州两地的灾害。陈襄估算了运河的长度和百姓田地的面积,确定了数字,把疏通的办法交给他们,滞水不再积留。在谏院任职,又改任侍御史知杂事(官名。唐朝置,以年深御史充任,总管御史台庶务。五代沿置,以郎中、员外郎一人兼任。宋初因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去“知杂事”之号,置侍御史一人,为御史台副长官)。批评王安石青苗法不合理,而且进言说韩维不应当任命为中丞。(皇上)都没有采纳(这些意见),陈襄因为这些建议没有被接受,想到京城之外任职。王安石想把他安排去做陕西转运使,皇上舍不得他离开,留下
125、他编写起居注。过了一年,王安石又想把他弄到外地去,皇上不答应。不久到学士院任职,王安石更加忌惮他,揭发他书写诏书中的小的过失,让他出京到陈州当知州。(陈襄)去世,年龄是六十四岁,被追封为给事中。陈襄(做官)到任职所在的地方,必定致力于兴办学校,平日用心把讨论研究百姓的利益和困难当作最紧急的事(来做)。他去世以后,朋友察看他的书箱,找到了他亲手书写的几十张文稿,纸上写得满满的,都是很细的字,大多是(与)百姓(有关)的事。(陈襄)在给皇上讲解经籍的时候,神宗对他关怀很优厚,陈襄拿司马光、郑侠等三十三人作为(对皇上)的回答,说司马光等人都是辅佐得力可做亲信的大臣,不应当让他们长期在外地做官。又说郑侠朴实直爽敢于说话,(言语)都是出于忠诚正义,流放(南方)瘟疫(多发)的地区,早上无法预料晚上的事,(非常危险),希望让他能够活着回到京城。皇帝没有全部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