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知识体系|学法指导|(1)理解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2)了解两个文艺方针:“双百”方针、“二为”方向。(3)知道三个教育方针:“全面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三个面向”。(4)识记五大科技成就:“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银河号”、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5)注意三个发展阶段:“文革”前17年、“文革”十年、“文革”后(改革开放时期)。素养热词成就斐然的国防科技;创作自由的“双百”方针;服务经济建设的人民教育。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1“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及“左”倾思想影响,将学术问题、思想
2、问题当成政治问题进行批判,损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1956年1月,中共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肯定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3)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4)成就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5)意义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双百”方针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
3、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新中国时期“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红卫兵”、破“四旧”和江青等破除“文艺黑线专政”的鼓噪下,许多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文物被洗劫,文艺成就被抹杀,文艺人士遭批斗。出现了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只有“样板戏”一枝独秀的状况。3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明确方向: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2)表现:国家设立一批文
4、化艺术奖项,促进了文化精品的创作与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根据共同纲领规定的教育方针,新中国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新型教育制度。(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1954年宪法又正式将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3)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采用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4)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对教育的冲击:“文化大革命”时期,各学校的“停课闹革命”、知识青年的“上山
5、下乡”运动、改革教学体制和学校学制的“教育革命”等,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2)影响:使中国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1)推动教育发展的措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使各级各类教育都跨上了新台阶。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1980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6、(2)成就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均取得巨大成就。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无穷活力。现代中国的教育恢复高考制度是重建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壮举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对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发展科技的措施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成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吸
7、引海外的知识分子归国,政府还大力培养科技人才。1956年,国务院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2)成就国防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医学: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农业: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两弹一星”研制的目的“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的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2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原
8、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2)成就:在核技术研究和应用、空间技术领域、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领域、生物工程领域等五大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主题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一)家国情怀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史料一史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
9、,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新华社解读史料一反映了核武器的研发。在中苏关系恶化、帝国主义对中国封锁的情况下,中国为了应对险恶的国际环境,维护国防安全,集中力量独立自主地发展国防科技。史料二中“神舟”六号的发射注意计算经济效益及和平利用太空,反映出21世纪初期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而国际上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0、|历史解释|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阶段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以来背景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侧重点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以提高国防实力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影响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二)史料实证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成就史料2017年,中国科技史作为一个学科、一项
11、职业化和建制化的学术事业走过了一甲子岁月。随着编著古代科技史丛书,即26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顺利进行,我国学者们在思考如何尝试新视角、新方法和新范式。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开展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时尝试了社会史、文化史等视角同时深化文化遗产认知、科技典籍整理、科技与社会、科学传播等方面的工作,以期突破过去的“成就阐释”模式,努力在微观考释和宏观叙事方面有新作为。张伯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家六十年之探索(发表于光明日报2017年1月26日)探究材料体现了在新时期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取得哪些成就?有哪些新突破?提示成就:完成了古代科技史丛书的编撰;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等视角开始研究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深化了文化遗产
12、认知、科技典籍整理、科技与社会、科学传播等方面的工作。突破:在微观考释和宏观叙事方面有新发展,突破了“成就阐释”模式。|历史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政治: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民主法制逐步发展完善,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经济: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国力迅速增强,对科技的需求大大增强。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继承并借鉴中外优秀科研成果,并在创新中求发展。其他: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等。(2)不利因素主要在于“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
13、破坏;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历史上轻视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比较直接的是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普遍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相当一段时期闭关自守,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对应训练1(2019届江苏盐城模拟)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分配。”该决定()A成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根本指针B调整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C全面落实了“科教兴国”的战略D有利于
14、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解析:选D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应当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材料中“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有利于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故选D项;新时期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A项;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有步骤的改革,而非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中国于1995年宣布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与材料中“1985年3月”不符,排除C项。主题二|现代中国的教育(一)史料实证我国高校院系调整史料1952年6月至9月,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
15、造成了服务于集权体制的“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1952年的院系调整虽然能缓解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但其缺失不容轻忽。当时,中国政府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实况缺乏了解,将苏联的教育经验作泛政治化理解,甚至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混同起来,进而全面否定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也从过去的多元化改变成一元化。据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整理探究分析材料,指出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所造成的缺失之处。提示将教育政治化,全面否定了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
16、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变成一元化等。(二)时空观念中国近现代教育的目标史料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
17、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探究阅读材料,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说明。提示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说明: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历史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事业的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3制定新的教育办
18、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对应训练2(2019届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测试,10)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该时期我国()A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D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解析:选D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故A项错误;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是在改革开放
19、后,故B项错误;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说明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故D项正确。|A组|1(2017年全国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
20、教育的普及解析:选C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2(2017年全国卷,31)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析:选C题图中真实再现建国后妇女在冬天接受教育时的热情,属于现实主义绘画,故C项正确。3(2015年全国卷,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
21、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选D建国后我国的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利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D项正确。4(2013年全国卷,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选A材料列举的相关的史实有“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
22、了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B组|1(2019届江苏南通一模,9)下图漫画爆炸声中除旧创作于1966年,该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A成功步入航天时代B尖端科技领先美苏C国防能力已大大加强D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解析:选C中国核爆炸成功表明中国国防能力大大加强,故选C项;中国成功步入航天时代是在1970年,排除A项;中国核爆炸成功是在美苏之后,排除B项;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排除D项。2(2019届博雅闻道高三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1
23、6)1956年,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欧与幽丽叶(当时的译名)。由此可知,这次工作会议()A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B旨在恢复传统的戏曲剧目C促进了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D根除了“左”的文艺路线解析:选A由“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欧与幽丽叶”可见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都能上演,故A项正确;恢复传统的戏曲剧目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上演莎士比亚的作品,说明淡化了意识形态,
24、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左”的文艺路线才逐渐被清算,排除D项。3(2019届四川德阳一模,21)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C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D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解析:选B题干中提及新中国前期的四次扫盲运动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认同新中国政权,故选B项;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排除A项;高科技需要大学及科研人员的钻研,排除C项;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经费的
25、支撑,排除D项。4(2019届全国卷“超级全能生”高三26省9月联考,16)20002009年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12.6%。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B多样化办学推动高校的普及C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发展解析:选A据题干中“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正适应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故A项正确;题干中“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同于“高校的普及”,故B项错误;C项
26、中“满足了”表述不科学,故排除;“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繁荣文艺的方针,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5(2019届辽宁沈阳三模,31)1949年12月我国确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A扫盲教育已经基本完成B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科教兴国”战略出台D教育政策完全效仿苏联解析:选B根据材料“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可知,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2001年扫盲教育已经基本完成,排除A项;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出台,排除C项;材料表明这一时期注重高等教育,但未涉及效仿苏联,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