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656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1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知识体系|学法指导|科学技术(1)掌握四项“技术”: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水稻培育技术、生物技术。(2)理解两个“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文化艺术(1)注意两个“层面”: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2)理解两个“实质”:艺术民主、学术民主。教育事业(1)把握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新时期。(2)理解四项“决策”:恢复高考、科教兴国、“三个面向”、义务教育。素养热词成就斐然的国防科技;创作自由的“双百”方针;服务经济建设的人民教育。一、科技1“两弹一星”(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

2、面临核威胁。(2)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1964年,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2载人航天技术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果: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2)意义: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4计算机技术:1983年,研制成功“银河号”巨型计算机。5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依然完成了氢弹试验,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试验,这些成果在当时足以震惊世界。这些成就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排除“文化大革命”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辛勤劳动的成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必然产物。新中国高新科技发展的意义经济上,重大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科技因素;国防上,有利于我国国防事业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环境;政治上,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国际上,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二、“双百”方针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提出。3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

4、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4贯彻(1)成就: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2)经历挫折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表现: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作者多被划成“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危害: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3)文艺的春天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极“左”路线;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现:出现“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

5、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5实行“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1)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2)有利于促进文学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3)有利于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4)有利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现代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双百”方针“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文艺科研领域

6、应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与“伤痕文学”相比,“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三、教育事业1开基创业(1)制定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初: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建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事业。全面建设时期: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2)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遭到挫折(1)表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7、,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推荐制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2)危害: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了人才的缺乏和断层,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3复兴发展(1)教育改革时间措施“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制定义务教育法中等、高等教育改革20世纪90年代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教育投资:在实行国家拨款的同时,倡导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

8、3)边远和落后地区教育:国家加大推动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1964年,刘少奇主席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主张,即:半农半读或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工厂、机关的8小时工作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这种制度不仅能解决教育资源的不足,且通过全日制和半工(农)半读“两条腿走路”的形式,还能发挥农村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扩招,对个人而言,经过大学教育,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得到加强;对国家而言,不仅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而且改善了未来劳动

9、力的水平和结构,带动了教育事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主题一|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唯物史观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史料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的暂行条例,条例规定,一等奖奖金为1万元人民币。1963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条例,到1966年5月,批准了发明奖励297 项,当时仅对获奖者颁发发明证书,未颁发奖章和奖金。2000年,

10、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探究根据史料指出与新中国初期科技奖励相比,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何突出特点,并指出该奖项的设立所反映的时代要求。提示特点:奖励层次更高,奖金数额更大。 时代要求: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知识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历史解释|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

11、展提供了重要保证。(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5)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二)史料实证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史料“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新华社探究根据史料分析科技成就体

12、现出的时代特点。提示反映出21世纪初期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而国际上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历史解释|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阶段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以来背景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侧重点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以提高国防实力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影响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提高了

13、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对应训练1(2019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第二次素质测试)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三个核大国也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实行严密的封锁。上述情况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这说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A缺乏人才 B缺少技术C开局不利 D迎难而上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研制原子弹没有国际社会的帮助,在严峻的外部条件下开始自主研发,没有涉及中国原子弹研制缺乏人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研制原子弹缺乏外来的技术援助,但并不意味中国就缺

14、少技术,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在研制原子弹时遭遇了其他国家的技术封锁从而逼出了自主研发计划,体现不了开局之后是否不利,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在严峻的压力下,中国人没有屈服而是迎难而上,故D项正确。主题二|现代中国的教育(一)史料实证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史料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

15、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探究根据史料,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提示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全面发

16、展的人才。|历史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事业的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二)家国情怀高考制度恢复的意义史料恢复高考其实质是重新以知识取向来规范和引导社会,确立了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和知识在国家中的地位。高考用知识取向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准,知识就是生产力,开启了以知识作为社会

17、发展核心动力的现代化进程。重新肯定知识的价值,恢复知识的尊严,从政治上突破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阻碍,从这点上说,恢复高考就具有了拨乱反正的意义。张万余恢复高考: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新起点 探究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恢复高考成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新起点”的理由。提示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和公平的价值导向;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标志,有利于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以知识作为社会发展核心动力的现代化进程。|历史解释|多角度看待高考制度的恢复(1)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对在全社

18、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恢复高考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让一批具备接受大学教育条件的人实现了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如果不恢复高考、不让大学恢复秩序、没有正常的高等教育,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传承就会断裂。(3)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恢复高考制度,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对应训练2(2019届福建厦门期末)据下表,文盲率变化的主要原因

19、是()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扫盲工作情况统计表全国人口总数(万人) 15岁以上人口文盲总数(万人)文盲率(%) 1949年54 16780.001964年72 30723 32738.101982年103 18823 582181990年114 33318 00315.882000年126 7438 5076.722010年137 0535 4194.88A为人民服务的政权性质B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C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求D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解析:选A19492010年我国文盲率不断下降,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原因不同,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所以国家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0、,故A项正确;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到2001年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只是文盲率下降的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1953年“一五”计划实施,工业化开展需要各种人才,但这也只是原因之一,故C项错误;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文盲率下降,也只是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A组|1(2017年全国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

21、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解析:选C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与史实不符,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772001年高等学校在校人数的变化,没有体现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故B项错误;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恢复高考制度只是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并没有普及高等教育,故D项错误。2(2017年全国卷,31)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22、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析:选C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与图片内容明显不符,故A项错误;此时西方流行的画派是现代主义画派,现代主义绘画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与图片内容明显不符,故B项错误;图片真实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在冬天接受教育时的热情,属于现实主义绘画,故C项正确;图片内容符合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办学方针,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故D项错误。|B组|1(2019届天津部分地区二模)196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次爆炸的时间非常巧妙(联合国大会辩论开始前),而且速度快得异乎寻常,如果四大

23、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他们进安理会吧。”材料表明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主要意义是()A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B促进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C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D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解析:选C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1967年”不符,且氢弹爆炸成功不可能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故A项错误;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形成,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他们进安理会吧”可知,中国氢弹爆炸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世界格局多极化尚未形成,故D项错误。2(2019届百校联盟摸底考试)1985年,中共中

24、央决定: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分配。该决定的主旨是()A推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验B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激发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力解析:选D推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验是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的内容是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故A项错误;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指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材料的内容是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故B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90年代,故C项错误;“大力加强

25、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分配”表明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故D项正确。3(2019届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1956年,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政与幽雨叶(当时的译名),由此可知,这次工作会议()A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B旨在恢复传统的戏曲剧目C促进了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D根除了“左”的文艺路线解析:选A由材料“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

26、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政与幽雨叶”可知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都能上演,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传统曲目只是上演的一个类型而已,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同类型的戏剧上演表明淡化了意识形态,故C项错误;“1956年,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不能说明“左”的文艺路线已被“根除”,故D项错误。4(2020届江西南昌摸底)它的超重发射令世界震惊。它的出现证明“天大的事,文革中也不能耽误”,它还诞生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航天人的企业文化与精神。据此分析,它是()A东方红一号 B长征一号C南优二号

27、 D神舟一号解析:选A从题干中“超重文革中航天人”可得是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故A项正确;长征一号是1970年的运载火箭,故B项错误;南优二号是袁隆平1973年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故C项错误;神舟一号是1999年我国发射的宇宙飞船,故D项错误。5(2019届全国卷“超级全能生”联考)20002009年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12.6%。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B多样化办学推动高校的普及C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发展解析:选A材料中“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适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中“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等于“高校的普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目的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双百”方针,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