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 1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623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综合测评(一)(专题一、二)(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诗经商颂中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尚书认为商汤伐桀是“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这说明商朝政治的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社会等级森严C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D权力高度集中C材料中的文献资料共同说明了天命观对商朝政治的影响,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故选C项;A项符合商朝政治的史实,但题干材料未直接体现;题干材料也未体现社会等级森严,故排除B项;商朝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2古代中国存在许多同居

2、共财的家庭,如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宋朝陈兢一家“十三世同居”。上述现象反映了 ()A家国的紧密结合 B等级秩序森严C世卿世禄的延续 D宗族观念浓厚D“九世同居”“十三世同居”等反映了宗族观念浓厚,D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家”而未涉及“国”,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等级秩序的问题和世卿世禄的问题,所以B、C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3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秦以后,传国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A证明皇位正统合法 B体现专制独尊

3、权力C保证皇位世代永续 D震慑割据篡权企图A由材料信息可知,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从这八个字可以分析出帝王认为有了玉玺就有了上天的任命,具有了合法性,故选A项。4“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这主要归因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 ()A嫡长子继承制 B郡县制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B郡县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打破了血缘分封,与“统一政府”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一致,故B项正确。5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4、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C宋代采用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6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C材料中汉武帝设置中朝,主要是限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有利于加强

5、皇权,削弱相权,故C项正确。7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纵观这一现象,据此可知()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纷繁杂乱B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上升C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D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C材料仅体现了各个朝代设立不同的地方行政区划,无法得出管理纷繁杂乱,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疆域扩大导致管理困难的问题,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变化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地方最高一级,而基层的县制没有改变,这说明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故C项正确;秦代以后,中央集权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故D项错误。8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

6、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A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独有的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以公开竞争为核心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衰废于清末。科举制度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成为重要的理念。B、C、D三项说法与问题中“具有永久的生命力”要求不符,故选A项。9元代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其主要管理权如军权则由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上层担任,“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由此可见行省()A

7、执掌地方大权,形成割据之势B权在蒙古贵族,导致蒙汉分裂C代表了朝廷意志行事,有利于中央集权D体现了蒙汉各族的联合,以达长治久安C根据题意,元代行省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权力很大且由蒙古人担任,尽管汉人德望很高,但中央不任用。行省制的设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蒙汉分裂的史实,故B项错误;元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维护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行省制,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并未体现蒙汉各族的联合,故D项错误。10清朝在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卡伦、哨所、塘汛,并派兵驻守,并以驿站连接,形成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其深远意义是()A

8、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B推动了“改土归流”C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A项错在“开始”,B项“改土归流”早在明朝就开始了,D项不符合深远意义,只有C项符合题意。11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铺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D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D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所以排除A项;B项内容与明代内阁

9、的特点不相符,内阁不过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决策机构,所以排除;C项明显错误,六部直属于皇帝,与内阁无关。12皇帝下达给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通称为“廷寄”。“廷寄”制度反映出()A军机大臣掌握行政决策权B军机处权力大于内阁C军机处直接统领兵部D军机处提高清政府行政效率D材料反映了“廷寄”制度下机要文书不交内阁而直接经过军机处,这样就减少了一些行政环节而使清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故D项符合题意。13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0、)A皇权受到制约 B君主专制强化C世袭制度消亡 D地方权力削弱B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朝设置军机处,使封建皇权达到了顶峰,趋势上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B项正确。141792年,英国借口给乾隆皇帝祝寿,派出以马戛尔尼为首的访华使团来到中国,并趁机提出如下要求:划一块地方供英国商人居住,将几个城市开口通商,英国货物免征税或少征税。这些要求()A乾隆皇帝当场答应以示恩宠B鸦片战争以后基本得到满足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得到满足D八国联军侵华以后得到满足B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马戛尔尼的要求基本得到满足,故选B项。15有学者指出,

1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下列说法可以为之论证的是()A俄国妄图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取更多利益B英国通过“修约”意图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C清政府没有严格遵守南京条约的若干规定D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激怒了洋人B关键是结合两次鸦片战争来理解“延续”的含义。俄国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参战国,A项错误;两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意图打开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符合材料中的“延续”之意,B项正确;C、D两项不能体现。161840年12月,中英谈判在广州进行。琦善照会: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考虑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酌酬洋银五百万元”。不过,该银并非由中国

12、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琦善此举目的在于()A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 B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C维护满清王朝的体统 D尽快实现两国的通商C材料反映了1840年在中英广州谈判中,尽管琦善答应了英国的赔款要求,但仍坚持对属于中国查禁品的烟土不能以“烟价”的名目赔款,且声明该银并未经中国皇帝允准,可见琦善此举目的在于维护满清王朝的体统,故选C项。17下表反映的历史现象源于晚清()1838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年代18381842年1843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882 4952 090 406A.开放通商口岸 B划定“使馆界”C支付巨额赔款 D实行“门户开放”A根据题目中

13、的时间“18381847年”可知是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根据题目中从“18381842年”到“1843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的变化可知是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的影响,故A项正确;“划定使馆界”是在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内容,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支付巨额赔款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实行“门户开放”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于1899年提出的,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8与鸦片战争相比,甲午战争发生时,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列强侵华的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甲午战争后所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中,能够突出反映这一新变化的是()A割辽东半岛、台湾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白

14、银二亿两C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D通商口岸开放到长江上游C由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前以获取特权、倾销商品为主;甲午战争后以瓜分中国、输出资本为主。A、B、D三项不能体现新变化;C项是日本获得的新特权(其他国家也可以获得),实质上反映了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19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后果是()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B马关条约的签订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在旅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C从“20世纪的大幕拉开”“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可以看出,这是指1900

1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其最严重的后果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C项。201902年袁世凯在天津首创中国警察制度。这是对下面哪个不平等条款的应对()A南京条约:协定进出口货物关税B辛丑条约:天津不得驻扎中国军队C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D辛丑条约: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B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条约中规定天津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因此袁世凯在天津首创中国警察制度是对辛丑条约该条款的应对,故B项正确。21辛丑条约明确规定:“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其影响是()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B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C中外反

16、动势力开始勾结D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B“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说明中国的政治中心被外国驻兵所包围,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故选B项。22有人评论义和团:“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A行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B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C参与者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族性D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A由材料“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可知,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既具有爱国性,又具有非理性、盲目性,故A项正确。231933年

17、吴钊在复兴之基点中说:“中国今日外则国防空虚,丧师失地;国势岌岌,危如累卵。忧时之士,深虑神明华胄,将陷于万劫不复;于是大声疾呼,曰复兴!复兴!”下列符合当时情况的说法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B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共产党开始长征C部分国民党爱国将领积极抗战D东北、华北国土沦丧,一二九运动爆发C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共产党开始长征;1935年华北事变后,一二九运动爆发,A、B、D三项不符合题干时间。九一八事变后,部分爱国将领积极抗战,如1933年国民党将领冯玉祥和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坚决抵

18、抗,故选C项。2421世纪初,中国某市市民在一次集会上朗诵了自己的诗:“金陵噩梦连华夏,七十年来痛未轻。”此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卢沟桥事变 B南京大屠杀C华北事变 D日本战败投降B题中“金陵”是指南京,根据“七十年来”可知诗中叙述的事件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此“金陵噩梦”是指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故选B项。25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C配合了国民党徐

19、州会战的进行D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B题干中并未提到远征军赴缅作战,故A项错误;题干“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徐州会战,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

20、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诸侯王表材料三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1)

21、根据材料一,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4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可知该制度为郡县制,其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结合材料二中的信息“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即可得出,其结果是导致了王国问题。第(3)问,由材料三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针对这一情况,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答案:(1)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了统一。(2)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22、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3)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摘编自蔡尚思主编中国科举史话材料二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三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

23、人也。”(1)列举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4分)(2)根据材料一,从察举制度的名目来看其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这种制度存在哪些不足之处?造成了什么后果?(4分)(3)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科举制下也有许多科目,为什么“唐朝进士科特盛”?(2分)(4)简要评论材料三的观点。(2分)解析:第(1)问,古代选官制度有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第(2)问,据材料信息“孝廉”“才学出众”可以总结出是察举制,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可能造成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回答,第二小问结

24、合当时的国家环境和政策来回答。第(4)问,材料三主要讲述的是科举制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即可。答案:(1)先秦时期实行世官制,汉朝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及以后实行科举制。(2)主要标准:品德和才能。不足之处: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后果: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或者中央集权受到削弱)。(3)朝代:隋朝。原因: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注重能力,而且思想较为自由。(4)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这种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

25、它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恶劣。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材料二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秋风戒寒和议成,庙谟

26、柔远思休兵,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 材料四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不是如何实现现代化,而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而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4分)(2)

27、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三个条约签订的各自时间和背景。(6分)(3)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的根本原因。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2分)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小问,用材料二中“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可以说明中国的落后。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发展受挫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第二小问,综合四则材料可知,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到中日甲午战争,最后到八国联军侵华战

28、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答案:(1)共同认识: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或“界碑”(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结论:“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2)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背景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背景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背景是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求和。(3)根本原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主旋律:救亡图存(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4年10月,日本发布由日本中国通

29、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文中提到:“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据维基百科材料二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项目国力工业总产值(亿美元)生铁产量(万吨)钢产量(万吨)石油产量(万吨)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中国13.695.955.60.0210%日本60239.763539.380%项目军力总兵力(万人)有训练的后备兵源(万人)军舰(艘)军舰总吨位(万吨)飞机(架)中国

30、202.950665.9600(作战305)日本60余409.720077.12 625据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出兵中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批驳这一错误论调。(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劣势。在此等劣势下,中国为什么仍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4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材标题(即“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理解。(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以得出日本宣称出兵中国的目的是帮助中国人民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马关条约的影响方面来分析。第(2)问,从材料中对比中日实力的悬殊;第二小问,胜利的原因既有国共两党各自战场的作用,也有国际的援助,但最重要的是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第(3)问,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答案:(1)日本宣称出兵中国的目的是帮助中国人民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批驳: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大片领土给日本,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白银2亿两,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等等。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劣势:敌强我弱。原因:全民族抗战的实现,持久抗战方针的制定,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3)它是一场全民族的战争,它也是一次以弱抗强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战争,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