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600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第13题。1.下列关于对B层的叙述,错误的是()A.气温随着海拔的增加而上升B.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C.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D.能反射无线电波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反射作用最强,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A.A层B.B层C.C层D.B和C层3.图中A层主要的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B.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D.大气反射解析第1题,B层温度随着海拔的增加而上升;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能反射无线电波的是C层中的电离层。第2题,对太阳辐射起反射作

2、用的主要是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而云层和尘埃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对应图中A层。第3题,图中A层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答案1.D2.A3.C读北半球1月份和7月份气温(单位:)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图,完成第46题。4.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上升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C.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低D.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5.在平流层底部,冬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区域为()A.1020B.4060C.3040D.70906.对流层上部气温的垂直递减率远比下部高的主要影响因素

3、是()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条件C.下垫面性质D.热量来源和空气密度解析第4题,图中横坐标表示纬度和月份,左侧纵坐标表示高度,右侧纵坐标表示气压,从图中可看出对流层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高;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D项正确。第5题,北半球1月表示冬季,从图中可以看出平流层底部4060处冬季气温最高,B项正确。第6题,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因此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越弱,气温下降得越快,D项正确。答案4.D5.B6.D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第78题。7.“高处不胜寒”说明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

4、源是()A.a辐射B.b辐射C.c辐射D.d辐射8.“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与诗句中“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密切相关的是()A.a辐射B.b辐射C.c辐射D.d辐射解析第7题,读图分析可知,d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b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高处不胜寒”说明了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降低。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a,故高空离地面越远,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所以本题选A项。第8题,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因为阴天,大气逆辐射强,所以霜下得也晚了,c是大气逆辐射,C项对。答案7.A8.C读青海省兴海县某年12月121

5、5日气温变化表,完成第910题。日期白天夜晚天气风力最高气温天气风力最低气温12日晴微风8晴微风-1713日晴微风4晴微风-1714日晴微风2晴微风-1715日晴微风1晴微风-199.影响该时段气温变化的因素有()地面辐射弱冷空气强冷空气冰雪融化A.B.C.D.10.该地气温日较差大的主要原因是()太阳高度大白天气温高大气稀薄云量少A.B.C.D.解析第9题,表格中该时段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说明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影响该时段气温变化的因素有地面辐射,对;气温持续下降且有微风,说明受弱冷空气影响,对。第10题,该地位于青海省,海拔高,大气稀薄;持续晴天,云量少,白天大气削弱作用

6、弱,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这些是气温日较差大的主要原因,对。答案9.A10.B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挟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第1112题。1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12.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解析第11题,根据材料中云的形成过程可知,积云的形成与大气对流中的上升气流有关。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

7、流相间分布,上升气流可形成云,但下沉气流不能形成云,因此积云应呈间隔的团块状,而并非连续层片状;条带状与鱼鳞状都不是相间分布的。第12题,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近地面气温越低,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越低。一般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所以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此时。答案11.C12.A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第1314题。塑料大棚生产蔬菜示意图13.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A.光照太强B.热量不足C.气温日较差较小D.气温年较差较小14.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A.增强地面辐射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

8、的反射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D.减弱地面保温解析第13题,塑料大棚内晚上的气温不会太低,气温日较差相对较小,晚上气温高,蔬菜的呼吸作用比较强,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第14题,在大棚内洒水,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答案13.C14.C2020年8月4日下午2时,济南某普通高中的小李和小王两位同学在学校的地理专用教室结合所学的大气知识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来探讨热量在大气和不同下垫面之间的传递过程及其差异。实验过程可简要描述如下:(1)取甲、乙两个同样的空密闭容器,且两者内部均为10的干空气。(2)在甲、乙两容器内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水和干沙子,并将完全相同

9、的两个温度计(已清零)分别固定在水和干沙子内的相同深度上。(3)将两个密闭容器在同一时间并列放置在太阳下。(4)前半小时,持续观察并描述温度计的读数变化情况;1小时内,每隔10分钟进行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的读数。(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与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对照。结合以上描述和下面的图片信息,完成第1516题。15.下面关于前半小时内,甲、乙两容器内温度计的读数变化情况的描述,合理的是()A.同步升温B.无明显变化C.甲升温快于乙D.甲升温慢于乙16.在分析数据的时候,两位同学发现甲容器内温度计的读数均低于乙容器,原因可能是()水与干沙子的热力性质差异水与干沙子的热量传递方式相同,但干沙子的比热

10、容更大水与干沙子的透明度差异大水体存在蒸发散热的现象A.B.C.D.解析第15题,由材料可知,甲容器内为水,乙容器内为干沙子,沙子的比热容小于水,所以乙容器内升温速度快,故选D项。第16题,甲容器内为一定体积的水,乙容器内为一定体积的干沙子,水与干沙子的热力性质存在差异,导致干沙子升温速度快;水与干沙子的热量传递方式不同;水与干沙子的透明度差异大;水体存在蒸发散热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温度,故选D项。答案15.D16.D下图示意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记录的学校周边一隧道内部和外部的1月和7月平均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第1718题。17.表示1月隧道内平均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A.B.C.D.

11、18.此隧道()A.15时太阳辐射量最大B.内部温差比外部大C.午后内外的温差最大D.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解析第17题,1月气温低,故曲线和表示1月隧道内外平均气温日变化,7月气温高,故曲线和代表的是7月隧道内外平均气温日变化。7月隧道外升温快,气温日变化幅度大,曲线日温差较大,应为7月隧道外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曲线为7月隧道内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1月隧道外降温快,气温日变化幅度大,曲线为隧道外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隧道内日温差较小,曲线为1月隧道内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第18题,一天中太阳辐射量最大的时间一般在正午前后,A项错;由图可以看出,隧道内温差小,B项错;由图可以看

12、出,1月6时左右隧道内外温差最大,C项错;7月曲线相对曲线气温较低,说明夏季隧道内较凉快,1月曲线相对曲线气温较高,说明冬季隧道内气温较高,因此隧道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D项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17.C18.D19.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解析白天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A项错误;夜晚山坡比山谷上空相同高度的空气降温快,山谷盛行上升气流,山坡盛行下沉气流,B项正确;城市为“热岛”,盛行上升气流,C项错误;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是地表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下沉,D项错误。答案B在下图中,甲图表示

13、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乙图表示的是该地区海陆之间空气的运动。读图,完成第2021题。20.有关甲图描述正确的是()A.曲线表示的是海洋表面气温曲线B.曲线表示的是海洋表面气温曲线C.曲线所示气温日较差大是昼夜长短所致D.曲线所示气温日较差小是纬度所致21.由甲图推断,乙图中海风存在时间为()A.18时至次日7时B.7时至当日16时C.16时至次日8时D.6时至当日18时解析第20题,水的比热容大,其气温的日变化小,陆地比热容小,其气温的日变化大,故曲线表示的是陆地表面气温曲线,A项错;曲线表示的是海洋表面气温曲线,B项对;曲线所示气温日较差大是比热容小所致,C项错;曲线

14、所示气温日较差小是比热容大所致,D项错。第21题,海风存在的时间应该是海洋表面气温低于陆地表面气温的时间,结合甲图可知7时至当日16时海洋表面气温低于陆地表面气温,选B项。答案20.B21.B伊朗古城亚兹德位于热带沙漠地区,城中古老的“风塔”是一种用来通风降温的建筑设计。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图)。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可让人们享受到酷暑中的阵阵清爽。据此完成第2223题。22.“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A.便于室内空气流出B.便于采光C.便于室内热量散发D.便于室外空气流入23.有关室内空气的流动状况,说法正确的是()A.

15、从四周流向水池B.从水池流向四周C.中央为上升气流D.四周为上升气流解析第22题,“风塔”高于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便于室外空气流入,下沉到房屋底部的水池。D项正确。第23题,空气透过镂空处进入室内下沉到底部的水池,经水池降温后的冷空气,从水池流向四周的房间,起到降温的作用。B项正确。答案22.D23.B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面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其风力大,破坏性强。读南极大陆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完成第2425题。24.从形成过程分析,下降风现象和常见的大气运动现象相似的是()A.

16、海风B.陆风C.山风D.谷风25.在我国四个南极科考站中,下降风最为典型的科考站是()A.长城站B.昆仑站C.泰山站D.中山站解析第24题,由材料可知,下降风是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面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而形成的,其成因和山风相似,C项正确。第25题,由图可知,中山站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故其下降风最为典型,D项正确。答案24.C25.D二、综合题(共50分)26.(10分)甲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乙图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

17、B,C。(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填字母);全球变暖与(填字母)增强有关。(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高得多,据甲图所示原理分析其原因。(4)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据甲图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解析第(1)题,根据箭头指向可以判断A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第(2)题,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对应的是B;全球变暖与大气逆辐射增强有关,对应的是C。第(3)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四川盆地高得多。第(4)题,由图中曲线变化可以判断,阴天气

18、温日较差小,对应的是曲线。气温日较差小的原因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答案(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2)BC(3)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4)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晴天多,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的地面损失的热量较晴天多,气温比晴天时高。27.(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拉萨气温日较差大,气候独特,既有“日光城”的美誉,又有著名的“拉萨夜雨”。独特的高原风光,日趋便捷的交通,使拉萨成为新兴避暑旅游城市。材

19、料二拉萨位置(如下图所示)。(1)分析拉萨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2)分析夏季“拉萨夜雨”产生的原因。解析第(1)题,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大。河谷地形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增大了气温日较差。第(2)题,从山谷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夜间山谷中空气上升,成云致雨。答案(1)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大。河谷地形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

20、的冷空气(山风),增大了气温日较差。(2)拉萨地处河谷地形,容易形成山谷热力环流,夜晚由于谷底气温高,空气上升过程中成云致雨。28.(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冬季晴朗的白天,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如图所示)(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2)分析暖棚内气温比室外高的原因。(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图中循环气流的形成过程,并简单说明内室增温的原因。解析第(1)题,太阳辐射强弱取决于太阳高度的大小、海拔高低、昼夜长

21、短和天气状况等。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白天的太阳辐射强,晴天多也使太阳辐射增强。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加上海拔较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第(2)题,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气温升高,而棚内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故暖棚内气温高于暖棚外气温。第(3)题,热力环流是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垂直方向上,地表因受热引起空气的上升运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地表因受冷引起空气的下沉运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再因水平气压

22、梯度力,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由图可知,暖棚内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答案(1)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且海拔较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气温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3)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

23、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29.(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的一种空气流动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的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太阳高挂,不需要空调同样取得了纳凉的效果。材料二下面左图为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民居坐北朝南,屋前一般为水泥或石子院坝,屋后种植林木;右图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1)民居屋前铺设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2)冬季,白天人们紧闭屋

24、后窗户,开启前门。从气候角度分析此举的目的。(3)从采光条件分析该民居“坐北朝南”的原因。解析第(1)题,石子地面比热容小,升温快;林地比热容大,升温慢,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快了空气流动。第(2)题,四川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季风,紧闭屋后窗户可以阻挡北方冷空气进入,同时切断穿堂风;开启前门利于屋内与院坝之间保持对流,从而保持室内温度,同时使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疾病发生。第(3)题,从采光角度分析,四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全年正午太阳位于其正南,“坐北朝南”的设计,利于获得更多的光照。答案(1)石子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屋前石子地面屋后林木)增大了屋前屋后的温差,从而增强了屋前屋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加快了空气流动。(2)冬季紧闭屋后窗户可以阻挡北方冷空气进入,同时切断穿堂风;开启前门,利于屋内与院坝之间保持对流,从而保持室内温度,同时使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疾病发生。(3)四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全年正午太阳位于其正南,大门朝南(“坐北朝南”)的设计,利于获得更多的光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