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宏观把握历史时空时序|时空坐标|微观了解历史阶段线索|主旨概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春秋战国时期汉代两宋时期明末清初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知识主线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 位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科技: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文学:春秋的诗经、战国的离骚等;汉代的汉赋艺术:战国的帛画;魏晋时期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绘画方面有女史箴图洛
2、神赋图科技:隋唐时期发明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军事,发明活字印刷术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艺术: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画发展科技进入总结阶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主旨归纳(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2)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文学辉煌灿烂,书法、绘画、戏曲异彩纷呈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体系|学法指导|(1)把握一个“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2)注意两大“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
3、向封建制度过渡。(3)理解三种“思想”:儒家主张“仁”,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素养热词宽松的政治氛围与竞争的思想文化;社会大变革与众多的思想巨人。一、“百家争鸣”出现1背景(1)经济: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社会发生重大变革。(3)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学术环境宽松,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流派: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4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
4、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因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附近而得名。当时,这里集中了众多学者。稷下学宫既继承了西周官学的办学形式,又综合吸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长处,为先秦教育史
5、和学术史揭开了新的一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二、儒家思想1孔子(约前551前479年)思想主张影响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主张“克己
6、复礼”“正名”调整“礼”和“仁”的方法中庸之道以“德”治民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教育思想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世界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文化成就编纂“六经”,其言行被辑录成论语2.孟子(前372前289年)思想主张影响“仁政”(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并维护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违农时,宽刑减税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后人称之为“亚圣”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人生观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
7、义后利,舍生取义3.荀子(约前313前238年)思想主张影响政见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礼法兼施)(1)荀子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2)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3)战国后期,儒学成为百家中的大宗民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唯物思想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仁”和“仁政”“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8、;“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三、道家思想1代表人物(1)老子(生平不详,约前571前471年) “道”(核心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是永恒不变的;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不断转化,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小国寡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社会(2)庄子(约前369前
9、286年)“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齐物”: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逍遥”: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不公。顺应自然: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2影响(1)道家思想能指导我们调节现代化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保持协调与和谐。(2)道家的政治思想与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相通
10、之处。(3)道家的处世方法及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现代具有现实意义。(4)道家思想能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促进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发展。“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四、法家思想1内容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改革观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政见“法”“术”“势”相结合,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法治观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经济观重农抑商,保护小农经济2.代表人物战国时法家学派
11、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3影响(1)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2)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但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3)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天的“法治”思想,前者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法律是用来统治人民的;后者是要实现人民意志,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五、墨家思想1
12、创始人:墨子(约前468前376年)2主张“兼爱”墨家的“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与儒家重视等级名分的思想不同“非攻”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尚贤”主张治国以贤,反对任人唯亲“节俭”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3.影响(1)墨家思想反映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当时影响很大,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2)自汉代以来,由于受国家重农抑商和“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墨家思想逐渐没落。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
13、百姓的利益。主题一|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史料实证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史料孔子讲学图解读孔子讲学图中,孔子盘坐于台席,弟子跪坐于四周。众弟子年龄悬殊,衣着各异。图片反映了孔子重视“礼”,同时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历史解释|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
14、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学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二)史料实证先秦时期儒家的治国理念史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史料二“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史料三“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15、荀子王霸探究综合三则史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孔子等儒家学者治国理念的积极性。提示儒家的“仁”“仁政”“民本”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但其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历史解释|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对应训练1(2019届福建福州二模)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
16、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的思想()A重视宣传三代成就 B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C注重借鉴外来成果 D形成完整系统体系解析:选B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不等同于其主张目的在于宣传夏、商、周的成就,故A项错误;孔子思想“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并且主张“克己复礼(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周礼的要求)”,说明孔子思想有比较浓厚的传统色彩,故B项正确;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属于外来成果,故C项错误;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体系,故D项错误。主题二|“异彩纷呈”的先秦诸子思想(一)史料实证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史
17、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场大辩论最终哪家胜出,并说明原因。提示法家胜出。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道家的“无为”和墨家的“兼爱”都不符合时代要求和统治者阶级利益;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历史解释|诸子百
18、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二)家国情怀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史料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诸子百家基于对人性、自然、社会及历史
19、所作的不同理论的反省与思考,才提出各种不同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和纲领。而且,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鲜明的多元特征与强烈的原创精神,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探究根据史料,概括指出这些思想家发展学术思想的共同宗旨。提示共同宗旨:为统治阶级服务(或为国君提供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历史解释|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
20、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变法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对应训练2(2019届河南六市一模)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解析:选C材料主
21、旨并不是强调儒家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比较重视天人关系,故A项错误;墨家和儒家思想均是有为的,因此不能说二者思想可以互补,故B项错误;材料“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说明儒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故C项正确;早期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重视民众的作用,材料并没有涉及此项内容,故D项错误。|A组|(2015年全国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
22、选C古代儒家学者借古讽今,通过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理想化的政治诉求。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希望君主贤明,社会稳定,故选C项;儒家思想是汉代以后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较长时间内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儒家学者反对进行社会变革,且历史上的很多改革家也是儒家学者,故B项错误;复古只是儒家学者用来宣扬其政治主张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政治目标,故D项错误。|B组|1(2019届河北唐山二模)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A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B繁荣了春
23、秋时期的文化教育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解析:选A根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A项正确;稷下学宫繁荣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故B项错误;材料“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表明稷下学宫成为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错误。2(2019届广西南宁一模)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主张“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加强对民众的教化。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民本思想得以丰富B
24、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C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解析:选A荀子强调通过礼法并用加强对民众的教化,同时注重爱民,这是对民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故A项正确;汉代董仲舒将君权神授的思想融入到儒家学说中来,故B项错误;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尊君爱民”,都没有体现君民平等,故C项错误;荀子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不等同于法家思想被儒家思想全盘接受,故D项错误。3(2019届四川乐山一模)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这表明道家思想()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C不利
25、于天人关系的和谐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解析:选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蕴含了科学精神;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无所不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蕴含了人文精神,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故D项错误。4(2020届五省优创名校第二次联考)韩非子批判儒、墨两家靠仁义礼让来治理国家的主张,并强调“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韩非子此举旨在论证()A变革旧制的迫切性 B国策与时俱进的必要性C君主地位的特殊性 D儒墨复古主义的落后性解析:选C题干“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
26、说明君主的品质和能力在治理国家中尤为重要,即强调君主地位的特殊性,故C项正确;韩非子主张变法革新,但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韩非子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不会倒退,但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韩非子批判儒、墨两家靠仁义礼让来治理国家的主张,其目的在于论证君主地位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5(2019届广西桂林一模)墨家认为“天”与“鬼”是钳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有利于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这反映出()A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B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C墨家思想在争鸣中发展完善D墨家对儒家思想的扬弃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墨家而非儒家,故A项错误;由材料“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可知,墨家主张为了追求财富可以取消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具有实用主义的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墨家对待天命论、礼乐制的态度而非墨家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墨家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不能说明“扬弃”,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