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516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共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弟子三千,出身贫寒不少。如子路为“卞之野人”,子张是“鲁之鄙家”等。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 儒学受到诸侯重视B. 孔子反对等级差别C. 贵族政治渐趋松弛D. 士人入仕途径畅达【答案】C【解析】【详解】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出身贫寒”,说明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被打破,贵族政治渐趋松弛,C项正确;春秋时期儒学并未受到诸侯的重视,A项错误;孔子主张贵贱有序,排除B项;士

2、人“入仕途径畅达”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2.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怎样才得安定?孟子答:统一才能安定。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荀子也主张天下为郡县,四海成一家。这说明儒家的政治理想( )A. 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B. 抑制了贵族统治的暴政C. 成为秦统一的理论基础D. 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孟子“统一才能安定”的观点和荀子天下“四海一家”的主张,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符合战国时期人民厌恶战争,要求统一的愿望,A项正确;儒家希望国家统一的思想主张不能说明其“抑制了”贵族统治的暴政,B项错误;秦朝统一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并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

3、项。3.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A. 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 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等信息可以看出,佛教徒如此主张是为了让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利用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力传播佛教,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适应儒家思想,没有反映传统价值观的变异,排除A项;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社会主流思

4、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道教与儒、佛的关系,排除D项。4.明清之际,黄宗羲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顾炎武提出“众治”的主张。王夫之认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上述思想( )A. 是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开始B.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 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D. 体现了宋明理学的反思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众治”和“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等反对君主专制的观点,体现了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对宋明理学的反思与发展,D项正确;明清之际没有走向近代化的社会基础,思想界没有走向近代化, A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思想界并没有受到西

5、方“启蒙思想”的影响,B项错误;三人的思想并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C项错误。5.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科技发展到宋朝,呈现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已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英国的水平。为论证该观点,你选择的论据应该是( )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指南鱼的制作、火箭等火药武器的使用和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均为宋代科技成果,符合题意,B项正确;蔡伦用树皮、麻头等造纸,发明蔡侯纸是在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CD三项错误。6.鸦片战争,中西会面,三千年一大变局,西人面对的是闭塞的中国,国人面对的是陌生的西方。为此,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搜集资料,编写书籍,如林

6、则徐的四洲志、梁廷柑的海国四说、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舍的赢寰志略等。这些书籍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A. 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动向B. 积极探寻强国御侮的策略C. 全面展现救亡图存的热情D. 着力提升民众素养的意愿【答案】B【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编著海国图志等史地著作,主要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积极探寻强国御侮的策略,B项正确;林则徐等人面对大变局进行的探索,是被动的,非“主动”,A项错误;“全面”救亡图存和“着力提升民众素养的意愿”开始于甲午战争之后,CD两项错误。7.1869年美国人丁匙良在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时,曾增设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体

7、育课程。他在同文馆记中记述:“同文馆学生不愿意习体育,认为有失尊严,他们只能慢慢地踱方步。中国学生是没有粗野游戏的,如足球、棒球等类。”由此可见,当时中国A. 竞技体育活动项目极其稀少B “向西方学习”新思想尚未萌生C. 传统观念制约近代教育转型D. “中体西用”主张受到学界推崇【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同文馆学生不愿意习体育,认为有失尊严”信息可知,“举步要稳重端正”的传统礼仪观念制约了近代教育转型,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学生碍于传统观念不愿学习体育,并非是当时竞技体育活动项目稀少;B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地主阶级开始睁眼看世界,

8、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学界对“中体西用”主张的推崇。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提出了要“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的主张,并且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在此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是A. 用西方先进文化改造中国社会B. 全面否定并遗弃中国传统文化C. 各领域全方位地接受西方文化D. 在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制【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是英语“民主和科学”的音译。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陈独秀想以代表

9、西方文明的民主和科学,救治中国政治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改造中国社会,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和遗弃的态度,该表述也没有体现对西方文化的利用;C选项表述并不全面,并未体现陈独秀改造中国社会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9.1945年9月,毛泽东在重庆回答外国记者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问题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解说A. 结束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B.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C. 表明要实

10、践中国革命的阶段目标D. 加速了抗战的胜利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时的言论表达了其促进民主,和平建国的思想,要实践中国革命的阶段目标,故C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的相关内容,A错误;中共七大的召开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B错误;1945年8月15日,日本已经宣布投降,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联系所学重庆谈判的背景分析解答。10.1951-1952年,4200万农民参加了冬学,有数百万人进了为工农开办的业余学校,还有众多工农进入高校学习。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A. 教育发展过快过多B. 受到“双

11、百”方针的影响C. 群众建设新中国热情高涨D. 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新中国初期,工农群众掀起进入冬学、业余学校和高校学习的热潮,反映出作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积极提高文化水平,建设新中国的热情,C项正确;建国初期广大工农群众获得受教育权,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学习,不能说明教育发展的“过快过多”,A项错误;“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排除B项;直到1965年国民教育体系方初步形成,排除D项。11.1949-1955年间,900多位留美学生经过坎坷挫折回到祖国。其中,钱学森、郭永怀等是在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得以回国的。留美学生的回国( )A. 受到“向科学进

12、军”热潮感召B. 说明中美关系出现了缓和C. 反映美国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表明新中国重视科技人才【答案】D【解析】【详解】国家制定政策,通过谈判等外交努力,帮助钱学森等留美学生冲破阻挠,成功回到祖国,反映了新中国对科技人才的重视,D项正确;“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是1956年提出的,排除A项;建国初期特别是朝鲜战争时期,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战争政策,封锁、遏制新中国,当时中美关系紧张,美国并不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C两项错误。12.15世纪后期意大利人比昂多开始使用“中世纪”一词,斥之为“黑暗时代”,并为人们普遍接受。世纪许多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对“中世纪”的负面观念开始转变。世

13、纪中期,考古学的进展和学者的研究,使得“黑暗时代”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历史事实具有不确定性B. 中世纪孕育了近代文明C. 借助考古才能抵近真相D. 后世的研究更具客观性【答案】B【解析】【详解】19世纪以来,随着大量历史文献与文物的整理、研究,人们发现中世纪孕育了近代文明,不是“黑暗时代”,转变了对“中世纪”的负面观念,B项正确;历史既成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不确定的,A项错误;考古不是了解真相的唯一途径,C项错误;不能迷信后世的“研究”,与客观史实相比,后世的研究会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具有主观性,D项错误。13.大约从1350年兴起的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经历了两个世纪

14、的辉煌后开始衰落,运动的中心向北欧和西欧转移。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 欧洲经济格局的变化B. 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兴起C. 西欧社会转型的完成D. 意大利宗教迫害的加剧【答案】A【解析】【详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衰落下去,故答案为A项;欧洲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是16世纪末的尼德兰革命,排除B项;这一时期属于封建社会后期,社会转型没有完成,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随着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一些商业城市衰落了,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城市发展起来,从而对文艺复兴的进程也产生了

15、影响。14.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A.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B. 民族意识逐步形成C. 文艺复兴渐入高潮D. 宗教改革纵深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文字“更崇拜母语”“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将圣经翻译为本国民族语言的做法促进民族意识逐步形成。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民主是针对专制而言的,材料强调的是要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且宗教改革时期尚未进

16、行政治制度方面的建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翻译圣经为民族语言的做法是宗教改革时期而不是文艺复兴时期,排除;D项,宗教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但不是纵深发展。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宗教改革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改革的重点转向教义及宗教仪式,但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15.意大利的薄伽丘通过小说歌颂现实生活,反对等级观念;德国的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挑战教皇权威;法国的伏尔泰等人主张天赋人权、民主自由,抨击专制制度。这反映出A. 反封建斗争形式日益多样化B. 人文主义深人发展C. 思想解放曲折反复D. 欧洲社会矛盾中心不断转移【答案】B【解析】【详

17、解】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强调的是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肯定,反对教会对人性的压制,宗教改革要求打破教会和教皇的权威,促进人性解放,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主义,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说明人文主义精神不断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文艺复兴时期反对的是教会对人性的压制,并未上升到反对封建制度,A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思想解放不断深入,未体现出曲折反复,C选项排除。欧洲社会矛盾中心不断转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6.17世纪的英国思想家霍布斯认为,人们相互之间订立契约,将自己在自然状态下所拥有的这些权利授予一个人或一群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一群人不是定约者而只是权利的受托者。据此,霍

18、布斯意在A. 肯定分权的必要性B. 主张直接民主C. 强调限权的合法性D. 否定君主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人们相互之间订立契约”,将自然“权力授予”政府,政府“只是权利受托者”,人民才是定约者,霍布斯的这一观点,意在强调君主或政府受人民委托,权力合法且有限,C项正确;材料没有对“分权”、 “直接民主”等问题进行阐释,也没有否定“君主”的合法性,排除ABD三项。17.卢梭设想了一种取代基督教的“真诚教”,其依据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情感,是一种心灵的“真诚”。对卢梭非议颇多的伏尔泰也十分赞赏。卢梭的这一设想( )A. 消除了与伏尔泰的分歧B. 体现了对教权的眷恋C.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19、D. 忽视了人的理性价值【答案】C【解析】【详解】卢梭用“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情感”、“心灵的真诚”代替基督教的价值观的设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C项正确;“消除了与伏尔泰的分歧”与伏尔泰“对卢梭非议颇多”不符,A项错误;尊崇“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情感”说明卢梭反对眷恋教权,B项错误;忽视了人的理性价值与卢梭等人反对基督教不符,D项错误。18.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明确规定,安妮女王之后国王必须是国教徒,应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的索菲亚(詹姆士一世的外孙女)及其后裔继承。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根本性的政治理念是( )A. 天赋人权B. 嫡亲血缘C. 权力制衡D. 社会契约【答案】A【解析

20、】【详解】王位继承法中议会对国王继承条件的决定,打破了传统的“君权神授”说,强调了“主权在民”,其思想理念的根源在于天赋人权,A项正确;王位继承法中体现的不是“嫡亲血缘”的政治理念,不是对权力的制衡,BC两项错误;社会契约思想是具体表现,其根源是天赋人权思想,D项错误。19.1710年英国文学家塑造的一位科学业余爱好者在遗嘱中把“保存死毛毛虫的秘诀”和“保存老鼠的秘诀”传给了亲朋好友。这位爱好者是当时很多贵族的真实写照。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当时英国( )A. 科学研究的热情高涨B. 文艺复兴的兴起C. 达尔文进化论刺激科研D. 贵族势力日益衰败【答案】A【解析】【详解】18世纪初贵族们珍藏保存动

21、物尸体的方法,体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热情高涨,A项正确;18世纪初文艺复兴运动已经结束,B项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在19世纪中期才提出的,C项错误;贵族热衷科学技术研究,不能说明贵族势力“日益衰败”,D项错误。20.1735年,林奈采用了按植物性器官进行分类的方法,引发巨大震动与尖锐批评。但几十年后,这个“性系统”就在欧洲取得了压倒性胜利。这一结局说明( )A. 细胞学说的建立B. 科学摆脱了宗教束缚C. 近代科学体系最终形成D. 林奈分类法具有合理依据【答案】D【解析】【详解】林奈的生物分类方法从受到“尖锐批评”到取得压倒性胜利,导致这一结局的原因在于其分类法依据科学合理,D项正确;细

22、胞学说研究生物个体,与林奈的生物群体分类法研究方向不同,A项错误;林奈分类法的胜利不能说明18世纪科学“摆脱了宗教束缚”,B项错误;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是牛顿力学体系的确立,C项错误。21.1880-1900年成为博物学的黄金时代。到1900年向公众开放的自然博物馆,德国有150个,英国有250个,法国有300个,美国有250个;全世界有超过200个植物园。这反映了当时( )A. 人们崇尚自然放弃宗教信仰B. 博物学成就领先其它学科C. 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D. 科学进步改变人们生活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1880-1900年成为博物学的黄金时代,各国的博物馆的大量向公众开放,说明当

23、时自然科学进步影响了民众对生物学的态度和观念,D项正确;公众参观博物馆不能证明人们放弃了宗教信仰,也不能说明博物学领先其他学科,AB两项错误;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重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排除C项。22.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是西方文明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其间文学艺术的成就令人炫目。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下列著名作品,描述或描绘的共同主题是( )A. 热情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B. 以美好理想和憧憬彻底检视和抨击当时社会C. 揭露或推翻19世纪中后期法国社会的黑暗统治D. 反映世界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进步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法

24、国文艺界用浪漫主义歌颂革命精神,用现实主义批判现实问题,描述或描绘的共同主题是揭露或推翻19世纪中后期法国社会的黑暗统治,C项正确;悲惨世界与红与黑的主题不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A项错误;“彻底揭示和抨击当时社会”与自由引导人民的浪漫主义风格不符,B项错误;世界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进步趋势不是这三部作品的共同主题,D项不符合题意。23.列宁说过,“(巴黎公社)通过革命后取得了政权广大无产阶级群体在未经任何特别复杂的立法手续程序,就实行了社会制度民主化,从而废除了根深蒂固的官僚制,实现了官吏由广大人民及其无产阶级通过选举的制度而产生”。这说明巴黎公社A. 彻底废除了生产资料

25、私有制B. 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原则C. 获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D. 未借鉴资产阶级民主成果【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社会制度民主化”“官吏由广大人民及其无产阶级通过选举的制度而产生”可知,巴黎公社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这一原则,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一次无产阶级当政的伟大尝试,没有彻底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故A项与史实不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没有发动广大农民,C项错误;虽然巴黎公社打碎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了新型民主政治,但这不能说明它没有借鉴资产阶级民主成果,故D选项错误。24.二战后的“冷战”主要是美国和苏联之间具有全球影响的对抗。在美苏

26、双方最初走向“冷战”的时候,发生在1949年的几件大事尤其引人注目。下列相关史实不属于其中表现的是A. 朝鲜半岛先后建立韩国和朝鲜B.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华盛顿建立C. 中国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D. 德国分裂为西德和东德两个国家【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韩国和朝鲜,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提出和德国分裂都是发生在1949年,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符合题意的答案为A选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类的进步是如何保住的呢?通过人类的理性力量。这

27、种对理性的信任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基本特点。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们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校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为最终的裁决。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康有为努力改革的中心目标是以西方为主要模式,以求中国政治、经

28、济以及学术思想的改变。方法是按照近代西方的样板,以缓进的步调,使古老的中国传统进入近代世界的价值系统。中国的专制必须结束;但考虑到政治发展的阶段,它必须先经过君主立宪制的中间阶段,然后才能达到完全的民主。落后的农业经济必须改为工业经济;私有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化,才是其原动力。在近代生活方式到来之前,必须先有社会与思想上的准备;但本土文化中的有效因子不能一扫而光。摘编自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核心及其内涵,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目标,并评价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答案】(1)核心:理性主义

29、内涵: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或宗教宽容);政治方面:主张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影响:进一步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理性得到张扬;促进了科技和近代工业的发展;为西方近代民主革命和政权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2)主要内容:主张用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保留传统文化的有效因子。中心目标:以西方为主要模式,以求中国政治、经济以及学术思想的改变。评价:在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康有为的思想直接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爱国的进步思想,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本土文化中的有效因子持保留态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

30、承与发展,其思想为后来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解析】【详解】(1)核心:根据材料一中“对理性的信任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内涵:根据材料一中“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为最终的裁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宗教和政治等方面,分析理性主义的内涵。影响:根据材料一中“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解放、科技和近代工业发展、西方民主革

31、命和政权建设、世界各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等方面,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2)内容:根据材料二中“中国的专制必须结束先经过君主立宪制的中间阶段,然后才能达到完全的民主”,“落后的农业经济必须改为工业经济;私有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化,才是其原动力”,“在近代生活方式到来之前,必须先有社会与思想上的准备;但本土文化中的有效因子不能一扫而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说明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心目标:根据材料二中“康有为努力改革的中心目标是以西方为主要模式,以求中国政治、经济以及学术思想的改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中心目标是,以西方为主要模式,以求中

32、国政治、经济以及学术思想的改变。评价:根据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目标,运用唯物史观,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肯定康有为思想的爱国、进步和启蒙的同时,明确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对后世具有借鉴作用。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举行一次有三百名中小学生参加的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列举出自己崇拜的人物,部分统计1919年,江苏第一师范对三百名中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列举出自己崇拜的人物,部分统计崇拜孔子153人,孟子61人,王阳明10人、苏格拉底、梁启超、牛顿、培根、卢校等各1人。孙中山87人,梁启超51人,孔子、孟子各20人,苏格拉底、华盛顿各18人,牛顿、培根

33、、卢校各12人,蔡元培8人,李大钊3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上述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看法:中学生的人物崇拜变化反映了民主科学成为时代主流。说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参与民主政治: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因此,1919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的中学生主要崇拜的人物是孙中山、梁启超,而孔子、孟子的地位下降。新文化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启蒙思想,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因此,苏格拉底、华盛顿、牛顿、培根、卢梭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力增强。由此可知:民主科

34、学成为时代主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示例二看法:中学生的人物崇拜变化反映出当时思想信仰呈现多元化。说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参与民主政治,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因此,1919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的中学生主要崇拜的人物是孙中山、梁启超。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因此,孔子、孟子思想影响力仍然强大。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民主科学,因此,苏格拉底、华盛顿、牛顿、培根、卢梭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力增强。十月革命影响下,1918年李大钊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综上可知,思想信仰的多元化反映了当时不同派

35、别道路探索的多样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其他看法看法1:孙中山地位上升,成为被崇拜者的第一人;说明:孙中山为保卫革命果实,发起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宣扬民主共和思想,社会影响力提升。看法2:崇拜孔子、孟子的人数减少。说明: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尊孔复古”,提倡民主科学,儒学的权威被打倒,孔孟思想被全盘否定。看法3:梁启超、苏格拉底、华盛顿、培根、牛顿、卢梭等人的崇拜者人数大大增加;说明: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积极引进和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牛顿、培根、卢梭等西方科学家、思想家的影响在扩大。看法4:马克思、列宁和李大钊榜上有名。说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

36、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和列宁得到了当时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崇拜,李大钊因宣传马克思主义知名度提升。(以上“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解析】【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分析表格内容,从中找到1913、1919年江苏中小学生崇拜的历史人物的身份、类别特征、数据变化、发展趋势等,表明个人观点即看法,然后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表现或背景,最后对个人看法进行总结、升华。解答过程中注意观点明确,层次清晰,逻辑清楚,论从史出。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改革是从马丁路德开始的。日耳曼民族和拉丁民族相比处于一个“二等公民”的角色,拉丁民族成为日

37、耳曼民族和上帝交谈的中间人;意大利人经常把德国当作他们的粮仓和钱库;教俗之争德意志圣神罗马帝国处于劣势;德意志文化(日耳曼文化)被人瞧不起。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一统天下的专制格局,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崛起,有利于自由精神的发展;把中世纪曾经对立的东西统一起来,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强调信仰,同样也成为压抑科学精神崛起的一个重要的障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扼杀新兴科学思想的刽子手,主观上以及开创的那种精神氛围是非常保守的。罗马天主教会不妥协地与新教斗争,引发了三十年战争(1638-i648年)。随着对战争和宗教的反思,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一个宗教宽容的时代,宽容是科学、理性的温床,

38、17世纪,科学和民主逐渐发展起来。摘编自赵林基督教和西方文化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教改革的意义。【答案】(1)原因:日耳曼民族地位低;罗马教会掌握着日耳曼民族赎罪权;德国资本主义发展使人们对罗马天主教庭的长期盘剥日益不满;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教俗之争处于劣势;德意志文化被歧视。 (2)意义: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新教提倡的勤劳节俭的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促进了新教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脱离罗马教廷民族教会的建立,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对宗教战争的反思,

39、17世纪开创了宗教宽容的时代,为民主和科学逐渐发展创造了条件。【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日耳曼民族和拉丁民族相比处于一个二等公民的角色”,“拉丁民族成为日耳曼民族和上帝交谈的中间人”,“意大利人经常把德国当作他们的粮仓和钱库”,“教俗之争德意志圣神罗马帝国处于劣势”,“德意志文化(日耳曼文化)被人瞧不起”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地位、宗教地位、经济矛盾、思想解放、教俗关系和文化地位等方面,分析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原因。(2)意义:根据材料中“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一统天下的专制格局,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崛起,有利于自由精神的发展”,“把中世纪曾经对立的东西统一起来,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宗教宽容的时代,宽容是科学、理性的温床,17世纪,科学和民主逐渐发展起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解放、社会生活、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国家形成、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宗教宽容、民主和科学发展等方面,分析宗教改革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