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日:“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追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日:“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日:“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竞死。广之将兵,
2、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日:“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日:“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123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日:“传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日:桃李
3、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A 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既出塞,出东道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C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
4、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 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专以射为戏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 B C D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
5、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_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_ 答案与精析1D。本题考查理解常用实
6、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级为B。A项的“竟死”,依据“广讷口少言,专以射 为戏”可知,它是“一直到死”的意思。竟,终,尽,而不是“竟然”之意。B项的“将兵”是动宾结构。“广之将兵”,意思是李 广统率军队。c项“曲折”显然解释错误。“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意思是说,大将军卫青想上书向天子报告委曲详细的 军情。曲折,指委曲详细的军情,而不是指道路弯曲。可见前三项的解释都不正确。 2A。B项的两个“会”都是正好遇上的意思,都是动词;C项的两个“既”都是副词,表示“已经”之意;D项两个“无” 都是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无论”。而A项的两个“以”虽然都是介词,但意义不同。前一个是“凭”“凭借”;后一个是
7、 “用”“拿”之意。 3c。c项的上句说“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据此可知“饮食与士共之”的“之”就不可能称代前文的“赏赐”,而只能是本句的“饮食”。 4D。本题考查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能级为c。句为李广迷敌之计,与对部下“宽缓”无关;句分赏赐给部下,24 自然是对部下宽缓;句说李广的爱好;句说李广对部下的态度;句是李广自责,并为校尉开脱;句是写军中对李广自刎的伤痛之情。可见答案只能是D。 5D。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级为c。D项之错在“面对处罚”这一句曲解了文意,“刀笔”,古代竹简上记事,用刀子刮去错字。因此把有关公文案卷之事叫做刀笔,后世多指写状子的事。刀笔吏,指诉
8、讼的官吏。“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是李广自己说的话,表明他不愿面对刀笔吏,而不是无力请刀笔吏为自己辩护。 6大概是说李将军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或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句的能力,能级为B。句的重点有三个:一是“其”是表推测的语气词,应译为“大概”;二是“尽”,是竭尽之意;三是句式,全句是动宾倒置句,“之”是提宾的标志,即谓李将军。句翻译时应注意的是:及,到;知,熟知,译为“知道”,不准确;为,介词,后面省宾语“之”(他);尽,竭尽。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关键处要译得明白、准确,毫不含糊。 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裴矩字弘大,
9、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觚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成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日:“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叉兵入关,帝问矩方
10、略,矩日:“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日:“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日:“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日敬。 (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日:“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11、,君乐闻直方,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 款:至,到。鱼龙曼延、角觚:均为古代杂戏名。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成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
12、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入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评玠唐太
13、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25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_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答案与精析 1答案为c。c项“遇,的意思是“对待”,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是“以礼善待”的意思。 2答案为C。A项中两个“为”皆是表被动的介词,意思是“被”;B项中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意思是“来”;
14、D项中两个“因”都是连词,意思是“于是”。c项中,“成私哂其矫饰焉”中的“焉”很明显是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焉”则是代词。因此选C。 3答案为B。A项中第二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第一句是表明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第二句是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都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要求。 4答案为c。c项讲“裴矩向炀帝献计”,带有强烈的主动性,而原文是在隋炀帝询问裴矩方略的情况下,裴矩才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c项分析和概括有误。其他选项都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分析和概括无误。 5答案为B。司马光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就是强调裴矩之变非裴之变而是君王之功。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景随)。 6(1)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2)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