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一、选择题(20题)1(2022河北唐山外国语学校模拟预测)下图是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煤产量和外销量变化示意图。19世纪末该企业的生产高涨()A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基本同步B主要满足洋务军事工业的需求C能够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D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步2(2022河南信阳高三阶段练习)德国在1870- 1913年,煤的开采量从2640万吨增至1亿9千多万吨。1913 年德国的钢铁产量已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机器制造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中电机制造和造船业的发展尤其突出。化学和电气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更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德国工业取得如此迅速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A
2、国家实现了统一B普法战争从法国取得了50亿法郎的赔款C施行推动工业发展的政策D德国工业起步较晚,采用新技术3(2022湖北荆州中学高三开学考试)下图为英国煤、钢铁产量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此图表的解释,合适的是英国煤、钢铁产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吨)A内燃机的应用带动了煤产量的增加B钢产量增加反映了汽车工业的发展C煤产量增加带动了工厂制度的建立D增加钢铁产量主要用于建造蒸汽机4(2022河南高三阶段练习)1960年9月,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并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1961年,第三世界部分国家在埃及纳赛尔、印度尼赫鲁以及
3、南斯拉夫铁托的领导下发起了不结盟运动。这些举动A阻碍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B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C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团结D消除了霸权主义负面影响5(2022山东日照一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发展迅猛。化学工业中,酸碱等基本化学品产量据世界首位,染料、医药、照相用化学品驰名世界;1913年德国电器制造产品占世界的35%;发电机、造船、汽车制造尤为突出。德国经济的发展突出表明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后起国家可以借助新科技实验弯道超车C工业化水平是影响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D统一的世界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6(2022海南模拟预测)到19世纪40年代中期,全德已建成20条铁路。当
4、时德国学者梅林认为:铁路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突破口,它开发了德国地下煤铁矿藏的财富,因而大力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据此可知,德国A工业革命开始于重工业领域B国内统一市场已经形成C铁路兴建利于促进国家统一D实行联邦制的形势成熟7(2022河南驻马店高三期末)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在群众对标准石油公司的谴责中正式颁布。在公众日益增长的声讨中,美国政府开始正视标准石油公司的扩张。1911年,最高法院裁定标准石油公司是一个垄断组织,违反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应予解散。这表明当时美国A公众舆论左右了政府政策B垄断组织不利于经济发展C深受自由主义政策的影响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8(
5、2022四川泸州二模)中国历史上黄河因自然变迁或人为因素曾多次改道。元明清时期,为了顾全大运河的水量,曾强逼黄河南流,使与淮水合流,这造成黄河水患频仍,淮水亦酿出大害。这反映了当时A水患治理成效不大B水患导致了漕运渐趋衰落C南方经济地位凸显D经济与生态矛盾不可调和9(2022贵州贵阳高三期末)明初,河北蓟州因蹊径狭小,林木茂盛,官军可以设伏,胡马不得直驰而被视为防范蒙元残部进攻的战略要地;但大力屯田开发后,沿边诸臣以营缮之故,辄伐木取材,不思为边关万世虑而致虏人犯塞,迄无宁时。这主要说明A蓟州战略地位从此下降B经济发展威胁边防体系C明朝无力抵御外敌进犯D环境保护关乎国家安全10(2022江苏连
6、云港高三期末)202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期间,中美两国承诺采取强化气候行动,有效应对气候危机。但在协定表决启动时,印度代表发展中国家要求将各国加速“逐步淘汰”煤炭使用承诺,改为“逐步减少”,经过紧急协商最后达成了协定。这一协定的达成表明A中美信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B多边协商原则利于应对全球问题C发展中国家主导气候问题的解决D积极推进减排降碳成为全球共识11(2021山西运城市新康国际实验学校高三阶段练习)明清时期,政府不断完善和细化中央和与地方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但仍然不能扭转自然环境恶化的的总体趋势,森林覆盖率每100年下降2个百分点。乡约、族规、宗教、道德等非正式环境制度
7、随之兴起。据此可知明清()A正式环境制度供给不足B民间环境保护制度将取而代之C融入世界体系风险加大D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转变模式12(2021辽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模拟预测)受黄河造地影响,黄河水泛滥。下图是光绪十九年山东蒲台迁民局颁发的迁民执照。这一执照出现的原因是()A清朝全国人口急速增长B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C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宽松D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13(2021全国二模)据下表可知朝代高峰人口(100万人)薪柴总消耗量(每年100万m3)毁林面积(每年100万亩)西汉(2年)595912.6东汉(105年)535311.3唐(775年)535311.3北宋(1109年)12112125.7
8、明(1592年)20020042.6清(1776年)26826857.0清(1848年)42742790.9A人地矛盾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B薪柴消耗是生态被破坏的主要原因C古代政府官员缺乏生态保护理念D古代人民生活方式未发生根本改变14(2022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上期末考试25)下表为秦汉中央设置的部分官职及职责,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朝代官职职责秦都水长丞掌“陂池灌溉,保守河渠”。西汉水衡都尉“掌上林苑,有五丞”,并负责林业方面的管理。东汉河堤谒者“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A政府重视生态资源保护利用 B统治者对资源进行巧取豪夺C北方中原地区生态状况良好 D
9、封建政权机构专业分工细致15(2021河北唐山二模5)明清时期,玉米、甘薯等作物引进推广,一方面增加了粮食供应,使得盈余的粮食可以投入市场出售;另一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得以前不能耕种的荒山、丘陵等得以利用。这表明作物的引进推广()A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 B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生活C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D促进了粮食贸易的发展16(2021广东肇庆二模1)图1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兴修的重要的水利工程。图中分别为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魏国的西门渠和楚国的芍陂。这些水利工程的兴修()图1A缘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推动了各地联系的加强C促使经济重心日益南移 D影响了各国的兼并战争17(2021广西桂林
10、崇左二模24)周、秦之际,黄河中下游地区农地垦殖规模快速扩大,然而国计民生对依靠山林川泽资源的采集经济仍具有很大依赖性。对此,国家则通过制定礼制禁令等方式强化对山林川泽的保护管理。先秦国家对资源的保护()A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 B根源于社会经济的转型C说明生态文明理念成熟 D反映出集权政府的形成18(2022河南省洛阳市高中三年级第一次统考24)有学者认为,从客观上看,后冷战时代以美国模式的全球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是不受约束的自由放任的全球化,它导致了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问题,也带来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等许多全球性问题。该学者意在说明()A全球治理体制
11、亟需变革 B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贸易体系C全球化的弊端十分严重 D多极化格局已成为时代的要求19(2022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高三模拟27)清代康乾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同时也出现许多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的问题;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这表明清代前期()A急需变革政治制度 B环境治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C社会生态危机显露 D高产作物引进引发社会矛盾20(2021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6)1979年,苏联一官方媒体评论道:“资本主义正在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灾难。唯有社会主义团结、人道的社会关系,才能使自然
12、与人类社会真正和谐共处。”这主要反映了该时期()A苏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B资本主义国家存在严重的生态危机C生态环境成为冷战竞争的宣传话题 D环境保护成效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二、材料分析题21(2022广东汕尾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0世纪之交,德国工业中心的上空长期为灰黄色的烟幕所笼罩,时人抱怨说,严重的煤烟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昼也需要人工照明。并且,就在空气中弥漫着有害烟雾的时候,德国工业区的河流也变成了污水沟。如德累斯顿附近穆格利益河,因玻璃制造厂所排放污水的污染而变成了“红河”;哈茨地区的另一条河流则因铅氧化物的污染毒死了所有的鱼类,饮用该
13、河水的陆上动物亦中毒死亡。到20世纪初,那些对污水特别敏感的鱼类在一些河流中几乎绝迹摘编自周国文主编生态和谐社会伦理范式阐释研究材料二在(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这些规定,基本上是各朝各代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诏告天下,如秦代的秦律田律、宋代的宋大诏今集等。而荀子王制更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摘编自李恩杰编文明中国书典环保中国材料三习近平生态价值观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全体民众的共同福祉,一方面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能够在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有序发
14、展,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另一方面,优关的生态环境能够提升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直观地满足人民对关好生活的向往,是创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必不可少的条件。(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业区污染的背景。(2)结合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读谈你对习近平生态价值观的看法。22(2022江苏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根据图1、图2信息,选择合适视角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参考答案:1A【解析】【详解】开平煤矿的产量和外销量明显上
15、升是在甲午战后,这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基本同步,A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开平煤矿主要是为了满足军事工业需要,排除B项;材料仅仅涉及到外销量,不能得出其对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抵制,排除C项;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标志近代化起步,排除D项。故选A项。2D【解析】【详解】德国在电机制造、化学和电气等方面的成就尤其突出,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德国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够充分利用新技术,D项正确;国家实现统一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无法解释化学和电气领域成就突出的经济现象,排除A项;获得赔款以及推行工业发展政策相比于技术而言,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项。故选D项。3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
16、知,从1770年到1891年,煤产量由300万吨增加到5700万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煤炭产量的增加为机器提供动力,刺激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大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因此带动了工厂制度的建立,C项正确;内燃机的应用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材料图示时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汽车工业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材料图示时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钢铁产量不断增加,但不能体现钢铁主要用于建造蒸汽机,排除D项。故选C项。4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60年9月,西亚产油国联合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1961年,第三世界部分国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结
17、合所学可知,第三世界国家联合发展,力量不断壮大,这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B项正确;材料中的两个组织对区域经济合作有一定促进作用,排除A项;第三世界国家并不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20世纪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排除C项;“消除了霸权主义负面影响”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B【解析】【详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两次工业革命基本结束,作为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的国家,德国能够充分利用新科技,实现弯道超车,因此才出现了化工、电器制造等行业的进步并世界领先,B项正确;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助于发展经济,但是不能解释化工、电器领先这一经济现象,排除A项;
18、材料没有涉及到德国国际地位,排除C项;D不能用来解释德国的特殊性,排除D项。故选B项。6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铁路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突破口”可知,德国铁路建设将分裂的各邦联系起来,“它开发了德国地下煤铁矿藏的财富,因而大力促进了工业的发展”说明铁路兴建促进了德国经济振兴,这些都为德国政治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德国工业革命开始于重工业领域,排除A项;1871年德国完成政治统一后才形成国内统一市场,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府开始正视标准石油公司的扩张,
19、最高法院认为“标准石油公司是一个垄断组织”,表明美国反对垄断,维护自由竞争,这说明美国深受自由主义政策影响,C项正确;公众舆论对政府政策有一定影响,“公众舆论左右了政府政策”夸大了其作用,排除A项;垄断组织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排除B项;20世纪三十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为了顾全大运河的水量,曾强逼黄河南流,使与淮水合流,这造成黄河水患频仍,淮水亦酿出大害”及所学知识可得,元明清时期采取的措施导致一些列的危害,黄河水患、淮河大害,治理的成效不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水患对漕运的影
20、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南方与北方的经济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经济与生态矛盾不可调和”说法绝对,只要采取合理的行为,人与自然是能够和谐相处的,排除D项。故选A项。9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被视为防范蒙元残部进攻的战略要地”“但大力屯田开发后不思为边关万世虑而致虏人犯塞,迄无宁时”等信息可知,河北蓟州因森林茂盛、蹊径狭小而被视为防范蒙元残部进攻的战略要地,但由于大力开发,过度开发后出现环境问题,这导致边关问题严重,说明环境保护关乎国家安全,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蓟州大力开发后导致的问题,没有体现蓟州战略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环境保护关乎国家安全,
21、没有体现经济发展对边防体系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蓟州大力开发而出现的问题,没有强调明朝无力抵御外敌进犯,排除C项。故选D项。10B【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可知,“202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期间,中美两国承诺采取强化气候行动,有效应对气候危机”,而在“协定表决启动时,印度代表发展中国家要求经过紧急协商最后达成了协定”,这表明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期间,中、美、发展中国家多边协商应对全球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印度代表发展中国家要求”,故A说法片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美两国承诺采取强化气候行动,有效应对气候危机”,未涉及“发展中国家主导”,排除C项
22、;材料未涉及“积极推进减排降碳成为全球共识”,只是煤炭使用承诺“逐步减少”,排除D项。故选B项。11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政府不断完善和细化中央和与地方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但是环境问题仍然恶化,说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转变模式,D项正确;“供给不足”不能体现,排除A;材料只说正式环境制度随之兴起,并不能体现取代,排除B;没有涉及融入世界,排除C。12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光绪十九年山东蒲台迁民局颁发了迁民执照,允许移民。原因是受黄河造地影响,黄河水泛滥。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由于人口急速增长,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引起垦荒造田运动,致使土地开垦过度,造成水土流失,
23、引发环境问题,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山东平阴出现了水患,不能说明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故B项错误;材料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宽松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故D项错误。13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从西汉到清代,人口不断增加,导致资源过度开发,森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故选A项;仅依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薪柴消耗是古代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CD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14【答案】A【解析】材料可见秦汉中央设置的几个官员职责都是河流、林业方面的工作,这说明当时政府设置了生态资源相关的专门职位,这是重视这方面工作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中“
24、保守”可见,统治者对水土资源主要是保护、管理,而非巧取豪夺,排除B项;材料中仅能看出秦汉中央设置了岗位,无法判断生态的状况被管理到什么状态,排除C项;材料中列明的部分官职只能看出当时封建政权机构中有生态资源方面的岗位,其他方面没有列明,无法判断封建政权机构专业是否分工细致,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增加了粮食供应,使得盈余的粮食可以投入市场出售”、“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得以前不能耕种的荒山、丘陵等得以利用”说明高产作物的引进改进了民众的生活,也涉及到了社会经济发展,故选B项;“增加了粮食供应”说明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并不能说明国人的饮食习惯改变,排除A项;C项只体现了题干中的后半部分内容
25、,以偏概全了,排除C项;D只体现了题干的前半部分内容,以偏概全,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兴修的水利工程一方面有利于农业灌溉增加粮食产量供应前线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运送军队和补给,故选D项;春秋战国兴修水利主要是为了农业发展的需要,不是为保护环境,排除A项;尽管水利工程能够有利于各地交流,但是由于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抵消了其作用,所以当时各地联系并没有因此加强,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排除C项。17【答案】B【解析】由材料“国家则通过制定礼制禁令等方式强化对山林川泽的保护管理”可知国家通过礼制、禁令等方式加强对山川的保护,限制依靠山川资源的采集经济,
26、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故选B项;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先秦时期具有一定的生态理念,“成熟”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先秦时期尚未形成集权统治,排除D项。18【答案】A【解析】由材料“导致了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问题,也带来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等许多全球性问题”可知两极格局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主导了全球化秩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亟需建立全球治理体制,故选A项;贸易体系只是全球化治理中的一个方面,排除B项;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弊端十分严重”不符合全球化的影响,排除C项;两极格局结束后,多极化格局趋势进一步加
27、强,排除D项。19【答案】C【解析】据材料“清代康乾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同时也出现许多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的问题;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可知清代前期,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紧张,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动荡不断,故选C项;材料说的主要是社会问题,并不是政治制度,排除A项;清代针对环境治理作出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明显,排除B项;高产作物引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排除D项。20【答案】C【解析】据材料“资本主义正在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灾难。唯有社会主义才能使自然与人类社会真正和谐共处”并结合所学知识,1
28、979年正处于美苏冷战期间,可知生态环境成为冷战竞争的宣传话题,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比,排除A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并未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排除B项;环境保护和社会制度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21(1)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人口密集;人类对自然环境无视(环保观念不强);城市化的发展。(2)特点:注重法律化;具体细致;理念先进;政府主导。(3)看法:指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在保持优美环境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根据“19、20世纪之交,德国工业中心的上空长期为灰黄色的烟幕所笼罩”得出工业革
29、命的开展;根据“因玻璃制造厂所排放污水的污染而变成了“红河”;哈茨地区的另一条河流则因铅氧化物的污染毒死了所有的鱼类,饮用该河水的陆上动物亦中毒死亡”得出民众环保观念差;而材料显示这些污染的高发区都是工业城市,人口众多,由此可推知与城市人口密集有关系。(2)根据“这些规定,基本上是各朝各代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诏告天下,如秦代的秦律田律、宋代的宋大诏令集等”可得出注重法律化、政府主导;根据“在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可得出具体细致;根据“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得出理念先进。(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
30、念,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的动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22视角视角解析环境史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变迁,不仅讨论人类本身的问题还探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工业化围绕不同历史阶段工业化的特征、表现及与环境的相互影响,阐释人类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认识。全球化世界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化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治理和应对。文明观既关注到工业文明,也关注到生态文明,将人类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发展观从以辆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观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观。【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从材料中的两幅图片信息可知,内容均与工业发展带来环境问题及全球环境保护有关,因此关于角度可从环境发展、工业发展、全球化、文明观及发展观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