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2课时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是()A.云贵高原B.东北平原C.东南丘陵D.塔里木盆地2.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A.凹岸侵蚀B.凹岸堆积C.凸岸侵蚀D.凸岸堆积解析第1题,地势平坦的地区河流以侧向侵蚀为主,因此会导致河流越来越弯曲,容易形成牛轭湖,B正确。第2题,河
2、流形成的早期,河岸比较平直,此时期的河流侧向侵蚀作用比较明显。河流在侧蚀过程中可能遇到河流两岸岩石软硬不同,较软的一岸侵蚀严重,逐渐形成凹岸,另一岸则为凸岸。此后河流凹岸不断遭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河道向凹岸一侧不断弯曲),所以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凹岸侵蚀,A正确。答案1.B2.A十二使徒岩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坎贝尔港国家公园之中,屹立在海岸旁已有两千万年历史了。这是澳大利亚最为传奇的海岸,这里有陡峭的石灰岩悬崖,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有精巧的拱门,还有被悬崖包围的神秘沙滩。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8个。读图,完成34题。3.关于图中海岸地貌的叙述,正确的
3、是()A.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B.a图形成时期晚于b图C.海岸被侵蚀会形成新的“使徒岩”D.悬崖是由内力作用产生的断层形成的4.十二使徒岩所在地区()A.降水季节变化大B.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C.以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为主D.人口稠密解析第3题,该处景观的形成以海水侵蚀作用为主,A错误。对比a图和b图可知,在a图时期,图中最前端石柱存在,到b图时期,该石柱坍塌,因此a图形成时期早于b图,B错误。随着海岸被海水侵蚀,不同部位侵蚀的速度快慢不一,会形成新的“使徒岩”,C正确。悬崖是由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第4题,该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A错误。该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的内部,B错误。该
4、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C错误。澳大利亚东南部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口稠密,D正确。答案3.C4.D右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56题。5.该沙丘位于()A.冲积扇B.冲积平原C.三角洲D.河漫滩6.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A.B.C.D.解析第5题,冲积扇发育在山前,多位于河流上游;冲积平原多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的地方;河漫滩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沉积形成;三角洲一般发育在河流下游入海口处。该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河床到河岸山地之间面积狭窄,可能形成规模较小的河漫滩,D正确。第6题,沙
5、丘形成主要受风力作用影响,迎风坡沙粒在顶部附近堆积,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平缓,背风坡较陡,C正确。答案5.D6.C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崩解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78题。7.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A.东北坡B.西北坡C.东南坡D.西南坡8.下列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是()A.温带荒漠地区B.温带草原地区C.热带雨林地区D.亚寒带针叶林地区解析第7题,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
6、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14时左右,此时太阳位于西南方向。夜晚气温不受坡向影响,所以日温差最大的坡向是西南坡,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西南坡,D正确。第8题,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C正确。答案7.D8.C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黄河,滋养着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保护好这条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1)黄河两岸,分布着大片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分别说出甲、乙、丙三地沙质沉积物的成因。(2)黄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是(填“上”“中”或“
7、下”)游的(填“流水”或“风力”)侵蚀作用带来的,黄河中游乙地的地貌特点表现为。(3)在黄河入海口处,因河流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请描述其形成的过程。解析第(1)题,从甲地的地理位置看,此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应该是沙漠,所以甲地的沙质沉积物应该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乙地位于黄河中游,处于黄土高原地区,因此乙地的沙质沉积物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丙地位于黄河下游,此处沙质沉积物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第(2)题,黄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是中游的流水侵蚀作用带来的,黄河中游乙地的地貌特点表现为沟壑纵横。第(3)题,在黄河入海口处,因河流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三角洲,其形成的过程是携带着泥沙的河流,
8、在河流入海口流速变慢,泥沙沉积。答案(1)甲:风力沉积作用。乙:风力沉积作用。丙:流水沉积作用。(2)中流水沟壑纵横(3)三角洲携带着泥沙的河流,在河流入海口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关键能力提升练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这种地貌被称为石环。读图,完成12题。1.石环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有()地形起伏较大岩块颗粒大小均匀有充足的水分气温在0 上下波动的时间持续较长A.B.C.D.2.下列地区中可能发育石环的是()A.撒哈拉沙漠B
9、.云贵高原C.西西伯利亚平原D.亚马孙平原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石环地貌形成时“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因此形成地区地形起伏应较小,否则融化的水可能会流失;“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说明岩块颗粒大小不均匀。错。石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形成,说明气温要能达到结冰条件,同时还需要充足的水分。B正确。第2题,石环要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撒哈拉沙漠和亚马孙平原位于热带地区,全年气候炎热,不可能发育石环;云贵高原位于亚热带地区,也不易形成石环;西西伯利亚平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可能发育石环。C正确。答案1.B2.C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
10、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图1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砾石滩照片,图2是带队老师提供给学生参考的河流不同流速下搬运物质颗粒的大小。读图,完成35题。3.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A.河源B.入海口C.凸岸D.凹岸4.使砾石变圆的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B.流水搬运C.流水沉积D.物理风化5.根据图2推测,从河流下游到该砾石河滩,看到的沉积物顺序最可能是()A.粗砂、细砂、黏土B.黏土、细砂、粗砂C.石块、粗砂、黏土D.鹅卵石、细砂、粗砂解析第3题,砾石滩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不会出现在河流的源头,A错误;入海口处河流流速慢,沉积物主要是颗粒较小的物质,颗粒大的砾石不会出现在入海口,B错误;根
11、据河流在凸岸沉积、凹岸侵蚀的原理,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凸岸,C正确,D错误。第4题,使砾石变圆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A正确。第5题,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流速减慢,颗粒直径逐渐变小,从下游到该砾石河滩,流速逐渐变快,故看到的沉积物的半径应从小到大,最可能是黏土、细砂、粗砂,B正确。答案3.C4.A5.B古湖泊是历史上存在,现在已经消亡的湖泊。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000年左右,最初是由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的,此后随着气候的变迁和海平面的变化,湖泊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因注入河流水,使其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下图示意莱州湾南岸平原
12、古湖泊的分布。据此完成67题。6.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A.向北推进B.向南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7.在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变化过程中()A.古湖泊面积增大B.古湖泊距海渐近C.河流流程加长D.河流流速减缓解析第6题,古湖泊位于现在的莱州湾南部海岸线以南,而古湖泊本就是原来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而成的,说明原来的海岸线在古湖泊附近,因此可判断海岸线总体向北推进。A正确。第7题,莱州湾南部海岸线向北推进的过程中,湖泊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使得古湖泊距海渐远,B错误。不断有河流携带泥沙注入古湖泊,泥沙淤积使得古湖泊
13、面积逐渐变小直至消失,A错误。因为海岸线向北推进,河流由南向北流入莱州湾,其流程加长,C正确。河流的流速不受海岸线变化的影响,D错误。答案6.A7.C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
14、其提供论据。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解析第(1)题,沙源来自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作用,从这两方面思考即可。根据材料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携带的泥沙量大,在M处沉积;从图中来看,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且该地冬春季节风力强劲,此时河床裸露,风力携带沙尘在此沉积。第(2)题,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从图中来看该县城位于河谷中,且河谷走向与冬春季节的风向一致,因此易于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故风力强劲。第(3)题为开放性试题,无论选择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论据能够支撑观点即可。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
15、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观点A: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或观点B: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地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