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历史教学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400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历史教学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历史教学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历史教学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历史教学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历史教学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历史教学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历史教学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历史教学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历史教学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历史教学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列举了苏联不同历史时期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适当补充形象化史料,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

2、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3、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三、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四、学情分析对于本节课学生虽然有所了解,但是知识专业性很强,因此应该把降低知识的难度作为我们授课的重点。五、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

4、生归纳各次改革的基本特征,抓重点内容进行精讲,注意详略得当,剖析与讲解相结合。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练习。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导入新课教师讲述: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分别进行了改革,他们的改革各有成败,深刻了影响了苏联的局势,最终导致了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这

5、节课,我们来看看这三位领导人的改革。(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赫鲁晓夫改革1、 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改革?材料展示:1931-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联人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段错误!超链接引用无效。告诉我们了什么信息?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粮食短缺等。改革目的在于摆脱困境。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阅读历史纵横思考:

6、如何评价“秘密报告”?积极:否定斯大林模式及个人崇拜值得肯定;消极:全盘否是的极左思想,容易造成思想混乱,走向另一个极端。2、改革内容:1)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 收购 制,提高收购 价格 ,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 家庭副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 玉米 。2)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 管理权 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如何?结果:收效甚微,1964年10

7、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4.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 科学认识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合作探究】1: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8、(1964-1982)教材主要介绍了改革的内容,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1.内容1)企业管理: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 集中 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 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2)工业(重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目的: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2.结果(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3、阅读课本99页表格思考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合作

9、探究】2: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 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 斯大林模式 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 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 工业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问题及影响【阅读下面教材,自主归纳】1)经济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结果:.缺少 宏观决策 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2)戈尔巴乔夫把

10、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 苏联解体。3、思考: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僵化,苏联经济发展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合作探究】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何异同?相同:改革 经济 体制。不同: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 农村 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人民公社制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末能真正深入到经济体制的弊端中。阅读学思之窗: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思

11、 考: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答案要点: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知识小结】面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试图改革,赫氏、勃氏修修补补,戈氏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改革都没有根本上纠正斯大林体制的错误,以至于积重难返,失去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12、。当堂检测1.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斯大林的逝世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3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4二战后,

13、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A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D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参看答案:A C B C(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我们已经学习了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课后练习。九、板书设计(一)、赫鲁晓夫改革1、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改革内容: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取消

14、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 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2)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结果:收效甚微4.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内容1)企业管理: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错误

15、!超链接引用无效。;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2)工业(重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目的: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2.结果(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3、阅读课本99页表格思考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问题及影

16、响1)经济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结果: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2)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解体3、思考: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僵化,苏联经济发展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十、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通过学习,认识到苏联改革的原因,明确苏联改革问题的原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教学中的不足,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参与课堂教学,以便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学

17、校临清二中学科历史编写人齐有锋审稿人阎明刚课前预习学案设计 一、预习目标1、了解二战后苏联改革的过程。2、认识二战后苏联改革的原因及过程。3了解二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危害。二、 预习内容一、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改革?1、 的弊端2、改革内容:1)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 方面。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 制,提高收购 ,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 。2)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 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赫鲁晓

18、夫改革的结果结果: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4.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内容1)企业管理: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2)工业(重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 目的: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2.结果(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19、。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问题及影响1)经济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结果:缺少 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2)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 。课内探究学案一、 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能力培养:通过对

20、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二、学习过程1、课前预习检查,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指名学生阅读回答预习所列问题。2、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改革?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合作探究二】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讲解: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 斯大林模

21、式 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 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 工业 。【合作探究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何异同?相同:改革 经济 体制。不同: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 农村 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人民公社制的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末能真正深入到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反思小结】面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试图改革,赫氏、勃氏修修补补,戈氏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改革都没有根本上纠正斯大林体制的错误,以至于积重难返,失去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当堂检测1. 20世纪50年代中

22、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斯大林的逝世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3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4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A社会

23、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D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参看答案:A C B C课后练习与提高1二战后,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率先进行改革的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2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A.思想领域 B经济体制 C政治体制 D军事体制3下列选项,哪一项不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 A.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C.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D.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4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陷入困难的

24、根本原因是( ) A.个人崇拜盛行 B.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 C.政治生活僵化 D.对外扩张5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说明了( ) 这是由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必然结果 个人也能够改变历史 统治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 改革一定要从政治改开始 A. B. C. D.6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B.改革中阻力重重 C.改革后期按计划顺利进入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并举时期 D.改革效果不佳7关于苏联的经济改革,下列表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 A.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

25、上没有突破 C.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8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归于失败的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旧体制根深蒂固 B不切实际的指导思想 C本人作风缺乏实事求是 D急躁冒进,脱离实际的口号9.赫鲁晓夫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是因为( )A苏联的农业经济基础雄厚B苏联农业发展迟缓,粮食供应困难C苏联工业持续高速发展,没有问题D 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一一摘自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

26、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一一摘自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三 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个人副业的各种农产品的义务交售,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58年同19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增加33%,奶增加27%,蛋增加44%羊毛增加91%。 材料四 1953年至1964年

27、,农庄数目从93300个减为38300个,平均每个农庄的农户从1950年的不到100户扩大到1965年的426户。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农庄转为农场,加上在垦荒区建立的农场,使得国营农场的总数从1953年的4857个,增加到1964年的l0100个。(农庄)还是集中劳动,按劳动日分配,吃大锅饭。 一一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当代史 材料五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一一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从列宁到赫鲁晓夫时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认识的演变及其实践效果。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什么突出特点?这种观点与上述几则材料有何联系?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