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390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44页
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高考真题+模拟新题)课标语文K2011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万贞文先生传清全祖望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窃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浸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

2、“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

3、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忧,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尝有他称也。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师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衿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衿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惟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

4、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课标语文4.K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生欲豫焉豫:参与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课标语文4.K D【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D项,“归”应是使动用法,“使归”。课标语文5.K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课标语文5.K C【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C项,均为介词,把。A项,代词,他

5、/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连词,于是/介词,通过。D项,副词,才/副词,竟然。课标语文6.K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

6、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课标语文6.K A【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A项,“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有误。应是“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所引发的事,使兄长对万斯同刮目相看。课标语文7.K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译文:_(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译文:_课标语文7.K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第(1)句,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骇”与“然则”;第(2)句,最容易出错的

7、地方是“走”“道”“退”。【答案】 (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参考译文】 万斯同先生,字季野,鄞县人,是户部员外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从小就桀骜不驯,不肯服服帖帖地跟随他的几个兄长,所到之处总有很多的破坏,他的兄长也都忽视了他。万泰想把他送到寺庙,不久因为他的顽劣,将他关闭在空房子里。万斯同看到架子上有几十册明代的历史资料,读了以后非常喜欢,几天就读完了;又看到有经学之类的书,也全读完了。从空房子里出来后,于是常常跟

8、在兄长的后面,听他们谈论。一天,长兄万斯年在家里开课,万斯同想参加,长兄笑着说:“你知道什么呀?”万斯同回答说:“看诸位兄长所为,也很容易呀。”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于是就从经义中选了题目考他,(万斯同)洋洋洒洒数千字,一会儿就完成了。长兄十分惊诧,拿着文稿哭了,把这件事告诉了户部员外郎说:“差点儿耽误了我的弟弟。”户部员外郎也惊愕地说:“差点儿耽误了我的儿子。”从这一天开始给万斯同添置了新衣新鞋,送他到私塾读书。过了一年,把他送到梨洲先生那里接受学业,梨洲先生将他安置在最好的位置上就座。万斯同读书一目数行,犹如大海决堤,然而他坚守先儒的告诫,认为

9、没有益处的书不要看,没有益处的文章不要写,所以,他没有什么书不读,但是能够辨识出其中的要义。清代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学问丰富渊博的学者,浙江巡道许鸿勋推荐了万斯同,由于万斯同极力推辞才作罢。第二年,诏令修撰明史,昆山人徐元文请万斯同先生参与,当时史局中聘用的士人可享受七品的俸禄,称为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想引用成例把(七品俸禄、翰林院纂修官)授给万斯同,万斯同请求让他以平民的身份进入史局,不要官衔,也不拿俸禄,总裁答应了他。诸位纂修官将稿子交来后,都送给万斯同修订审核,万斯同审阅完,告诉服侍的人说: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补进去;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可以参照校对。服侍的人按照他的话去做,没

10、有有差错的。明史稿五百卷都是万斯同亲自定稿,虽然后来不完全是万斯同的原文,然而看万斯同的底稿,完全可以自成一书了。万斯同刚到京师时,当时的舆论认为他的专长在于史学,等到昆山人徐乾学守丧期间,万斯同与他交谈丧礼,人们才知道万斯同对经学的精通,徐乾学于是就请万斯同编纂了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等方面的书二百多卷。当时京师才子贤士荟萃,每人都把各自的特长展示出来,而万斯同最低调,然而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一般的士人,没有不尊称他为万先生的,而万斯同与别人往来,他只自称为“布衣万斯同”,不曾有别的称呼。万斯同为人随和,平易近人,十分儒雅,然而内心耿直。原来督师的亲家正担当要职,乞求史馆对于原督师稍微宽容

11、,万斯同则将他的罪过一一列举告诉他。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而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钱忠介公的儿子窘迫至极,万斯同为了帮他谋求一个职位而十分劳累,最终也没有如愿,然而万斯同没有感到倦怠。父亲的朋友冯跻仲的几个儿子被没收到勋卫家做奴仆,先生为他们赎身使他们得以回归。不意气行事,不大张旗鼓,尤其喜欢奖掖后生,惟恐失去人才,在集会中诚恳地反复申明自己的意愿,或许他就是孔子所说的身体力行的君子啊。去世后,他的门生给了他“贞文”的谥号。课标语文K 2011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

12、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阵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

13、;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注】 :弯曲。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涔:积水。课标语文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难成而易败者败:毁坏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易:平坦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反:返回,这里指收回

14、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略:简略课标语文6.D【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D项“略”的意思应该是“主要的”。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主要采用把解释带入到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另外也可从语感、语境及语法这三个角度来分析,即把解释带回语境,看语感上是否通顺。这个地方的语境指的是一件完整的事件,而不是单纯的一两句话,也可以从该词语在句子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

15、来确定其词性。D.课标语文7.C【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C项都是连词“假使”;A项都是连词,但第一句表转折关系,第二句表递进关系;B项第一句为介词“替、给”,第二句为动词“作为”;D项第一句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臣下”,第二句为名词“下属”。本题考查意义及用法,把实词与虚词结合起来进行考查,是今年北京卷的一大特点。所用材料均来自于课外,涉及虚词的用法意义及实词的一词多义。考生在备考时要切实把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词、虚词熟练掌握,注意联系语境,联系所学知识来进行相关的推断。课标语文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目中有疵,不

16、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以为平D遁逃奔走,(然)不死其难,不可谓勇课标语文8.D【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D项中“遁逃奔走,不死其难”句间关系不是转折,应该是并列关系。以这种形式考查文言句式的方式比较新颖,它把文言句式里面的省略句与虚词的考查相结合,并且也涉及考生的翻译能力,可谓一举三得。文言文句子之间往往不加关联词语,翻译它们时要灵活加上,对于句间关系的把握要结合完整的事件来进行分析,理清各分句阐述的主要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辨别。课标语文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

17、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关注。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课标语文9.B【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B项对于材料证明的观点分析错误,属于对文意的曲解。“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分析错误,这些材料是为了证明如何处理小事与大事的问题。文言文阅读中的理解考查,实质是准确翻译前提下的内容理解,综合性较强,被称作压轴题。此题信息量大,得分率低。解读此题除了加强训练外,对题中几种错误项的设置方法应谙熟以达到“知己知彼”,增大

18、做题准确性。【参考译文】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说但不能做的,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有些事情是既难做成又相当容易做坏的。这四方面的策略,只有圣人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时刻留意。小事委曲,大事伸张,圣人有这样的处事原则;小处可以弯曲,大处必须站直,君子有这样的行事原则。周公有杀害亲兄弟管蔡的精神负担,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夺国政的恶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的正义行为弥补了杀害兄弟的缺憾,齐桓公用称霸天下的功绩抵消了他的丑事恶名,所以两位还都算是圣贤者。假使因为别人有些小的过失而抹杀了他的优点,那么天下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所以,眼睛稍有疵点,但只要不妨碍看东西,就不必用火炙烤;

19、咽喉稍有不适,只要不妨碍呼吸,就不必凿开喉管。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尽管小土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但这一地带仍不失平坦。水流急得会激起波浪,有时浪头高达数尺,但河水仍不失平静。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打仗,屡战屡败,丢失国土数千里。假使曹沫不作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在阵中拔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的败将。然而,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害臊,他所感到的耻辱是不能很好地建立功绩就死去。于是他在后来的齐鲁柯地会盟中,拿着三尺宝剑,逼着齐桓公归还夺走的土地,这样使他在多次战争中丧失的土地于片刻之间便收了回来。他的大智大勇也传遍天下,并为鲁国立下了功绩。管仲辅佐公子纠并不成功,是不能说他聪明的;管仲又

20、在公子纠和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而敢于牺牲性命,这就不可以称他为勇敢的;管仲在被小白关押期间,并不感到这是耻辱,这就不能称他为贞节的。有了这上述三种行为,一般的平民都不愿意与他交朋友,君子更不愿意以他为臣子了。但管仲却能使自己从牢狱中解放出来,并受到齐桓公的重用,执掌了齐国大政,九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假使当初管仲在身处绝境身陷囹圄之时,就献出了生命,不从长计议,哪会有以后帮助桓公称霸天下的功绩!今天如果君王评价他的下属,不考虑他的功绩,不看到他的主要优点,而只是计较他的小节问题,这便是失去贤才的做法。所以其人只要有大德,就不必过分计较他的小节;如果他有可称赞的地方,就不

21、必对他的不足之处吹毛求疵。牛蹄踩出来的水塘是长不出鱼的,蜂巢里是容不下鹅蛋的,这说明狭小的东西是容不下大东西的。课标语文10.K 2011北京卷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5分)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 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 修 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 人 之 为 学 者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 辨 之。(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课标语文10.K 2011北

22、京卷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断句)。做断句题时,考生要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解决难点。断句的主要方法有:抓住修辞特点来断句;分析文言结构来断句;抓住标志性词语来断句;借助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来断句。本段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中间涉及的儒家思想经典对考生来说并不陌生。本段在结构上采用对比,所以可以先从“今人之为学者”处断开,然后把握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也”“矣”“然”。【答案】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

23、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说明:单斜线处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语文K2011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

24、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

25、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节选自明史熊鼎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8C【解析】 延:招请,邀请。“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每年必考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考查是动态语境中的辨析,要理解动态语境中的陌生意义,就必须注意上下文语境,注意整个语句的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

26、,断章取义。其次要注意文言实词知识的灵活熟练运用,最起码要熟练掌握文言实词知识,比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知识。本题的“长”读“zhng”,通“掌”,无论知识还是文句理解,都非常熟悉,便立即排除;“结”在“结乡兵自守”中显然是“聚集、聚合”等意,也可立即排除;“赞”在“留愈幕府赞军事”句中显然是“辅佐、协助”等意,亦可立即排除。最后要注意古代文化常识,现代汉语词汇积累,这些都是能够迅速做出判断的必要知识。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复以细故烦御史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知

27、寇伪降,密疏论之A B C D9D【解析】 “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个考点几乎每年必考,这是由于所选文言文多来自史传文,而史传文都是评述某个人的生平事迹的,这就决定了“筛选文中的信息”考点的高频率出现。本题中反映的是主人公辞官不就的品德,是主人公说的话,说的是朝廷命令御史察访,反映主人公判案迅速,都与题目要求不合,故选D。【点拨】 这种题目的解法主要是排除法,比如一看马上就可排除,于是就只剩下C、D两项了,再看看又能迅速排除C,很快就可选出答案。考试过程中必然要讲求点儿效率,而排除法的运用帮助很大,效果也很明显。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

28、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觉察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10C【解析】 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的理解。

29、能力层级为C级。C项中根据文中的信息“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可知,迁走的是凶恶残暴、称霸一方的“方氏”。故选C。【点拨】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重点。文言文关于这个考点的设题最难,排在三道题目之后,就是明证。但相对于现代文阅读鉴赏来说,能力层级还只是C级“分析综合”。四个选项的内容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只要找准原文所在文段、层次,仔细对照,这种题目就不难解答。语文11.K2011全国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译文:_(2)帝遣使

30、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译文:_语文11.K2011全国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句中难点有“奏罢”“不职”“数十辈”“列部”,这些都是理解句子的关键。“奏罢”是两个词,“上奏并罢免”之意;“不职”意为“不称职”,是“不称职”的简称;“数十辈”关键是“辈”字的理解,其实根据文章大意,很容易理解为“数十人”;“列部”就是“各个部门”之意。【答案】 (1)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2)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点拨】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个考点年年必考,是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的考查。要做好这道题,

31、就必须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如“单音词”意识,利用古代文化常识理解内容的意识,自觉运用“实虚词知识,句式知识、史传文知识”的意识,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沟通的意识,古今生活沟通的意识。尤为重要的是提升整体阅读理解的意识。【参考译文】熊鼎,字伯颍,是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聚合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威胁他投降,他不答应。邓愈镇抚江西,多次招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说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辅佐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恐,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

32、。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出御史。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伪官悍将两百人,非常凶暴。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不停地分辩,几百个老百姓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

33、上司问起我们为什么放出怎么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的人!”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申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熊鼎要考察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皇帝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卫经历是明

34、朝锦衣卫中的官职名称)。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使者慰劳,赐给他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知事杜寅都被朵儿只班杀害。课标语文K2011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

35、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李侯真定

36、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注】 某:我。 甃结:砖块建筑。 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 徙倚:来回走动。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旧人:有资历的老臣。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舟次彭泽 次:排列B芜秽充斥 秽:杂草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D起佐郡 起:起任22011福建卷 A 【解析】 次:住宿,停留。

37、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登者忘其险焉日就圮毁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必能有为无疑矣A BC D32011福建卷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筛选能力。题干包含两个重要的筛选条件,一是“新修”“亭”,包括“新修”的起因、经过、结果等;二是“直接”,句子本身与“新修”“亭”无关的不能选。在题干所给的六个句子中,写作者公务的内容和目的地,与“亭”无关;写旧亭的特点,与“新修”无关;写作者对李维肃的赞赏,与“新修”“亭”都没有直接关系。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

38、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露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D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4. B【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牧羊亭”是对原文“至牧羊亭上”的错解,原文的停顿应是“至/牧羊/亭上”,意思是“甚至在亭子里牧羊”。考生答题时,应注意到全文的“亭”均指“一柱峰亭”(包括新、旧),此外并没有写到别的亭子。另外,“虞集认为彭泽县令失职”也不合原文,应是“彭泽县令自感失职”。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

39、一柱”,可乎?(3分)译文:_(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3分)译文:_5【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第(1)句中的得分点为 “新”“其”“更”,“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新修建”;“其”为指示代词,译为“那”;“更”作副词,可译为“重新”。第(2)句的得分点为“观”“少”以及省略句式,其中“观”根据上下文,可译为“考虑,体察”,“少”为通假字,通“稍”,稍微。翻译时,应记得补出全句主语“我”,介词“以”的宾语“之”(这,此)。重要提示:由于福建高考对文言虚词和句式没有单独命题考查,因此,所考查的翻译句,往往会有意识地选择含有虚词和句式考点的句子,考生判断句子的得分点

40、时,应注意将这两个考点内容考虑在内。【答案】 (1)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参考译文】元仁宗延祐五年,我奉天子的命令,到临川征召吴幼清先生。七月二十八日,船停靠在彭泽。第二天去攀登小孤山,看到小孤山雄伟突出险峻壮观的景象,不由得豪情勃发,想起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登上这座(小孤)山时,没有一个不(因此)觉得心胸开阔,乐于登山后的眼界高明,目光远大,觉得没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小孤山)原来有一座亭子在半山,(站在亭子里)完全可以把天下的流水容纳在自

41、己脚下,把万里美景尽收眼底。(登山之人)轻松自在地坐在那里欣赏景色,可以度过一整天。(亭子的)石级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栏杆扶手完整坚固,能让登山的人忘记了它的险要。这座亭子大概是宋朝江州守臣厉文翁修筑的,距离现在已经六十二年了,因为看守此亭的人存心不诚,(以致于亭子)一天天倒塌毁坏。每登一级台阶,都要等两脚站稳,就怕倒塌倾覆。(现在)甚至有人在亭上牧羊,弄得荒芜肮脏不堪,竟使人一点也不能在亭上来回走动。这时彭泽县令在场,也为此感到羞愧而激怒,(他们)振足精神,要铲除荒秽,把亭管好。问看亭人的意见,看亭人却回答说:“(小孤山)不属于彭泽县管辖。”他们这才一起含怒而无奈地离开。 第二

42、天经过安庆,安庆府判李维肃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他。他说: “这是我管辖的土地。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所以称一柱的原因,是因为它卓然独立,不偏向哪边,也不倚傍什么,而江水的侵凌撞击,从四面八方一起涌来,亭子始终也不会因此而动摇;使它具有排斥上天,浇灌太阳之势,即使穷尽天下所有骄横强悍的力量,也都将拜倒驯服在一柱亭下,听从一柱亭的命令而离开,不是这个山峰,那么有谁能够抵挡(这种力量)呢?要修建的一柱峰亭那高峻特立的模样,现在好像已在我的眼前了。你应当为我记录下它。” 李先生是真定人,在朝廷做官几十年,历任郎官,被称为有资历的老臣,他文雅有高材,以正直有骨气作

43、为自己的操持,很是被迎合世俗风气的人们所顾忌。很久之后,才被任命为安庆府判。有的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李维肃认为不值得与他们计较。(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况且一座微小的亭子,对于郡政并没有大的损益。(李维肃)到这里上任不到十天,一旦知道自己应当做的事,立即把它作为自己的责任,由此可以推想而知(李维肃)对于兴办那些比筑亭更重要的大事,一定能够有所作为,我对此确信不疑。 课标语文K2011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

44、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45、。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课标语文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苦:痛苦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纵:腾跃C官夔州游击,夔

46、关临峡 官:做官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抵:碰到课标语文5. C【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苦”应为意动用法,“以为苦”。B项,“纵”的意思是“放”。D项,“抵”的意思是“到达”。【解题基本思路】 做这类题目,可以把实词代入语言环境,进行推测。推断词义有如下方法:根据上下句的逻辑关系推断词义。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A项中“苦”是个形容词,后边不能带宾语,带了宾语,就必须活用为动词,结合上下文,应该是意动用法。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来推断。课标语文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A BC D

47、课标语文7. B【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交代了罗提督所做的事情,不能表现其足智多谋。说明罗提督改邪归正。表现罗提督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均不符合题意。做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是否是写的这个人;能不能体现该种精神,如不能,即可排除。做题时,可用排除法,先找出最不能体现该精神的一句,即可排除两项,然后再找出剩余两项的区别,进行分析,就可选出正确答案。课标语文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

48、辉煌战果。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课标语文8. D【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罗提督功成名就后”错误,原文“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并没有功成名就的说法。“让他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属无中生有。该题常见的设错角度有如下三个:不是这个人做的事说成是他做的;不是这一时间做的说成是这一时间做的;不是在这个官位上做的说成是在这个官位上做的。课标语文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9、(4分)罗 既 官 游 击 乃 遣 人 访 其 妻 以 重 金 赎 还 为 夫 妇 如 初 报 其 鬻 身 救 夫 之 义 也 此 事 不 足 训 然 以 视 少 共 艰 苦 既 贵 而 厌 弃 其 糟 糠 者 其 厚 薄 之 区 殆 不 可 以 道 里 计 天 生 豪 杰 磊 磊 落 落 安 得 以 道 学 家 之 律 绳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课标语文9.(1)【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这段话是对罗提督的评价,以议论为主,所以找出一些虚词和固定短语,就容易断句了 。如:“乃、然、其、安” 这几个虚词应在句首,“以重

50、金赎还”是固定结构。【答案】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解题基本思路】 文言文的断句是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根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常用于句首的虚词“乃、然、安”等,常用于句尾的“也”等。还可以通过文言句式、对偶等来断句。(2)【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句中要注意“募”“匿”等词的翻译。句中要注意“历”“其事”“洵”等词的翻译。【答案】

51、 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罗)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参考译文】 东乡人罗提督的作战功劳,在圣武记中记录得详细。他的智慧和能力也可以隐藏起来,并不仅仅凭借武力称雄一时。罗提督曾经率领部队进入南山,搜查残余的叛贼。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每天清晨一定要用火枪吓唬它们。罗提督问其中的原因,让村民捕捉一只猴子,剃掉了它身上的毛,画它的脸成为大眼等各种各样丑怪的模样。第二天等猴子们来到后,放那只猴子离开,猴子们都很恐惧逃跑。以后再也不来了。罗提督做官担任夔州游击大将军,夔关紧邻峡谷,山中水流迅速很急,一泻千里,盐枭到了这里鸣

52、金叫喊,越过夔关,船上都安装了炮械,两边系着长长的竹,弯如弓箭。别的船追来,砍断系的绳子发射,船一定会翻,人们不敢触犯他们。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等船经过时,靠在船边锯船的舵,到达夔关恰巧锯断,船不能前行,碰上礁石船被撞坏,就把那些盐枭全都抓住。罗提督年轻时行为恶劣,多次偷窃,县令抓住了他,用杖刑将他打死,把他丢弃在野地里。他半夜苏醒过来,爬到一位老妇人家里,老人救济他。于是改过自新,投奔军营,骁勇善战超过同辈。正当赵金龙发动叛乱,罗提督接受任命,和总督卢公坤前往平乱。叛贼已经困顿,将要被擒住。这时宣宗让皇室禧恩尚书前来督军,还未到,其他人都商议等禧恩

53、到来,罗提督说:“围困叛军时间久了,军队会懈怠,叛军必定会逃跑。”于是违背众人建议,打了一仗,把叛军几乎全部歼灭。罗提督常常对别人说起自己平生做贼的事情,从不隐讳,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改过自新后,才娶妻子,突然得了奇怪的病,用了各种药方都没有治愈,一个道人来到他家说:“有个药方可以救你,只是需要三十千钱才能配药。”罗提督自己考虑家里贫穷,哪里有三十千钱,告诉他的妻子说:“我有病,将要死了,你也会饿死。如果卖了你,得到钱买药,我们两个都能活下来。”妻子哭着答应了,病果然好了。罗提督做了夔州游击将军后,于是派人寻找他的妻子,用重金把她赎回,像当初一样做夫妻,报答她

54、卖身救丈夫的大义。这件事不值得作为典范,然而拿他和那些年轻时共患难,富贵后讨厌抛弃他们妻子的人相比,谁的品行高谁的品行低,大概不可以用道学来衡量。天生豪杰,襟怀坦荡,怎么能用道学家之规范来拘束他呢?语文K 2011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谏成帝营陵寝疏西汉刘向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

55、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

56、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埠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注】 锢:用金属溶液填塞

57、空隙。语文10.K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迫卒:急促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 物故:死亡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顾:回头语文10.K D【解析】 顾:反而,却。【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在平时的复习中积累,还要学会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推断。语文11.K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A.B.C.D.语文11.K B【解析】 本题题干要求选择符合“薄葬”与“厚葬”的两项。A.第一句是用棺椁进行丧葬的历史,第二句是“厚葬”。C.两句均属于“厚葬”。

58、D.第一句是“薄葬”,第二句是“厚葬”与“薄葬”的后果。只有B项符合要求。【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筛选信息,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明确筛选的范围;其次要根据要求,仔细比对,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语文12.K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

59、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语文12.K A【解析】 张释之向文帝进言的目的,并不是说“厚葬”容易被发掘,而是讲明厚葬的危害劳民伤财,让人们产生怨气,造成国家的不安定。【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中能力层次最高的一项,它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抽象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着眼于“推论”和“概括”。语文13.K 2011湖北卷 请把第三大题

60、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4分)(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3分)(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3分)语文13.K 2011湖北卷 【解析】 (1)句注意“厚衣”“封”“树”“以”等词语,以及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2)句注意“亡”“凿”“藏”等词语。(3)句注意“以”“安神”“则”等词语。【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层级为B级。高考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实词、虚词),以及重要文言句式。同时要掌握一

61、定的方法:留、换、补、删、调、变。【答案】 (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2)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3)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参考译文】我听说贤圣的君主,广泛地观察结局和开始,透彻地了解事理,而做到是非分明。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回头对群臣说:“唉!用北山石头做椁,哪里能动得了它?”张释之进言道:“如果里面有值得要的东西,即使坚固如南山仍然有缝可钻;如果里面没有值得要的,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忧伤的?”死是没有终极

62、的,但国家有兴亡,所以释之的话,是为无穷的未来作打算。孝文帝感悟,便实行薄葬,不建山坟。易说:“古代下葬,用薪覆盖,藏在原野中,不做坟堆,不种树,后世圣人改变这种习惯用棺椁。”制作棺椁,从黄帝开始。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阴,坟冢都很小,葬品微薄。文、武、周公葬在毕,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没有坟冢。这是圣帝明王贤君智士深思远虑传之无穷的打算。到吴王阖闾,违背礼节厚葬,十多年后,越人挖开了他的墓。秦始皇帝葬在骊山的阿房,下面铸塞三泉,上面加建山坟,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水银做成江海,黄金做成凫雁。天下人深受其劳役之苦而造反,骊山的建造未完,而周章的百万军队已兵临其下了。项籍烧了他的宫室建

63、筑,到那儿的人都去挖掘。以后牧童丢了羊,羊进入始皇陵的洞穴,牧童举火把照明找羊,失火烧了葬椁。从古到今,丧葬没有比始皇更盛大的,几年之间,外遭项籍之灾,内受牧童之祸,不是很可悲吗?所以德行越笃厚的人埋葬越微薄,智慧越深的人埋葬越简约。没有德智的,葬得越厚,坟冢越高,宫庙越华丽,被挖掘得越快。由此看来,明暗的征验,丧葬的吉凶,显而易见了。陛下即位,亲身从事节俭,开始建第一个陵,形制约小,天下没人不称赞贤明。到迁徙昌陵,把低处填高,积土成山,打开百姓的坟墓,总共数以万计,修建城邑,时间紧迫,耗资一亿多钱。死者怀恨于地下,活人在地上忧愁,怨气感动了阴阳,又加上饥馑,死去和流亡的人有几十万,我十分悲伤

64、。陛下非常仁慈笃厚,聪明通达盖世,应弘扬汉家美德,发扬刘氏善行,光大五帝、三王,但却和暴秦乱世的君主竞争奢侈,攀比坟墓,违背贤智者的意愿,失去万世的安宁,我私下替陛下感到羞愧。孝文皇帝削坟薄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效仿;秦始皇增山厚葬,因奢侈产生忧患,足以为借鉴。最初陵墓的规模,应听从公卿大臣的意见,来使百姓安定。课标语文K 2011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严祺先文集序归庄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

65、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

66、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选自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注】 浼(mi):玷污。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5B【解析】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B项,拔:超出。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67、是()A则或咎其欲出者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C【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句子“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为人称代词,用作定语“他的”,与它用法与意义相同的是C项中的“其”。A项,“其”为指示代词,那,那个;B项,“其”为人称代词,用作主语,他;D项,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感 愤 郁 塞 触 事 而 发 故 其 文 立 言 之 旨 多 今人 之 笑 为 迂 者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

68、者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7A【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应注意文言文句式特点及文意的起承转合,本题中的“感愤郁塞”“触事而发”在文意上既贯通又自成两节,应断开;后面一“故”字领起下文,所以“故”之前亦断开;后面文句意为今人多嘲笑其迂腐,因此在“多”之前要断开8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4分)8【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的能力。文章比较了韩文公与严祺先的文章被世人讥笑的不同,韩文是因为文辞,而严文则是其“立言之旨”,但作者却“余独不以为迂”。【答案】 因为严

69、祺先的文章:命意立论,卓尔不群,不被世间平庸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讥笑;说理叙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只答“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或“文辞之工如此”也可)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3分)译文:_(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5分)译文:_(3)则余亦迂甚矣哉!(2分)译文:_9【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三个句子中没有很多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在于落实好每句中实词的意思。(1)中的得分点有“起”(振起),再就是句子通畅;(2)中的得分点有“谓”(说)、“文章”(名词作动词,写文章)、“论”(说)、“去”(去

70、除或除去);(3)中主要是句式和语气,这是一个感叹句,翻译时一定要表达出这种情感和语气。文言文的翻译前提是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其次,关注句子中的文言现象,如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审视句子特点。再者,逐字对应翻译,作好换、留、删、补、调,要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的翻译,这些字词是得分点,要与上下文对应。最后注意句子前后的通顺。【答案】 (1)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2)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3)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参考译文】韩愈的文章,振兴了八个朝代衰靡的文风,他的诗也怪异奇特,独辟蹊径自成一派,而考亭先生

71、(朱熹)曾经批评他的世俗,说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就是这样。难道不是凭借他急切地求知以谋求仕进,其志向在于好的利禄吗?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现在天下有很多文人,他们身处在落后愚昧之地,而在有道德有学识的人那里通达姓名,早晨写了一篇文章,晚上就雕刻印制,往往形成一个长卷,求见贵人以及结交知名的人士时,拿着它作为见面礼。像这样,文章虽然好,但流于世俗了。我读严祺先的文章,很是感叹他能够正直敢言超凡脱俗。无锡自从顾端文、高忠宪两位先生讲道东林书院后,过去继承的绝妙学问,流风遗俗不远。严祺先在他的家乡,诵读前人的遗作,沐浴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蒙受儒家的感化,

72、精通经学。平日注重名节,谨慎行动,看待世上的功名利禄,好像受到玷污一样。感慨愤怒抑郁堵塞时触事而发,因此他的文章的立意主旨常被现在的人笑话为迂腐。韩愈曾经说:“别人笑话他,他却感到很高兴。”人们笑话韩愈,只是因为他的文辞被世俗取笑,好像特别不凡的一代儒宗;如果立意的主旨被世俗笑话,不是又比古人更高一等吗?即使这样,(如果)让韩愈生活在现在的世界上,他立意的主旨,应当也像严祺先的迂腐,一定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被大儒取笑。严祺先的文章,我看见的只几十篇,无论论理,还是论事,都清新明快严肃峭拔,恭谨温顺的儒者却用笔能够杀人,文章言辞的工整就像这样!然而我认为文章言辞的工整,现在世上那些不免于

73、世俗的文人,也许有的能够做;严祺先正直敢言超凡脱俗的原因,在于立意的主旨,世人都笑话他是迂腐的人。世人都笑话他迂腐,我却不认为他迂腐,而是欣赏感叹惊诧,那么我也是非常的迂腐了!课标语文K 2011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陈公弼传苏轼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

74、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震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

75、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恕,故严而不残。(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课标语文5.K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县大耸耸:震惊B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C甲不能戢士 戢:约束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课标语文5.K B【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易”应解释为“轻视”。课标语文6.K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3分)()公戒而舍之

76、公禁之,民不敢犯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ABCD课标语文6.K D【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严而不残”是就陈公弼的仁慈而言的,是言其“威严而不残忍”,只讲陈公弼“严”的一面,讲陈公弼防盗效果。课标语文7.K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C淮南发生

77、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课标语文7.K C【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安排他到鄂州做官”错,文中为“诏复以正民为鄂州”,陈公弼只是“言正民无罪”。课标语文8.K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下余家。译文:_(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译文:_(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译文:_课标语文8.K 【解析】 (1)翻译关键实词

78、“淫”“勒”,定语后置句“巫为农者”;(2)关键词“身”“持”“发”;(3)关键词“贷”“流”“以”。翻译时应注意逐字对译,适当进行语序调整。【答案】 (1)拆毀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2)(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3)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军士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参考译文】陈公弼,名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考中进士。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的国师,结交权贵,肆意谋取不法利益,大家都很怕他。陈公依法抓捕处置了他,全县大为震惊。离开长沙去雩都任职。官吏曾腆轻视法令,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而轻视陈公。陈公就

79、任的那天,首先查得他的重大罪责,曾腆扣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当地的巫师每年收敛百姓钱财祭祀鬼神,称为“春斋”,说如果不祭祀就会有火灾。陈公禁止祭祀活动,老百姓不敢违反规定,结果也没发生火灾。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震荡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管束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率士兵在水边阻

80、止抵御盗贼。(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士兵都如同木偶人一样笔直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当官的和士兵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自己的罪。淮南发生饥荒,安抚和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尽职,王正民因这事被免职。朝廷下诏让陈公乘坐驿车去取代他。转运使让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征调大米从而免除那里的徭役,共征调了十三万石,称为“折役米”。米价飞涨,老百姓饥荒更加严重了。陈公到任后就废除了“折役米”制度,并且把这事上奏给朝廷,又上言说王

81、正民没有罪过,在任治政有方。朝廷下诏又任命王正民为鄂州知州。调任庐州知州。屯驻在寿春的强悍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没有谋反的数百人被迁到庐州。士兵惶惑不安。一天,有人暗中进入公府将要做对陈公不利之事。陈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军士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担任京西转运使。石塘河服役的士兵发生叛乱,为首的周元在汝洛一带名声大震。陈公得知此事,当天就率轻骑兵前去查办。斩了周元示众,其余反叛的士兵全部如当初一样去服役。不久,(陈公)退休死去,享年六十四岁。陈公为人仁厚宽容,所以为官严厉但不残暴。课标语文K2011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

82、2题。始汲黯为谒者,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黯多病,赐告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

83、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注】 谒者:官名。告:休假。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揖客:只揖不拜之客。课标语文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比:并排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课标语文10.D【解析】

84、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夺:改变。A.“比”的本义为“并列,并排”,说文中有:“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如: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B.“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矫”即假托之意。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列传)“指”为“旨”的通假字,即意旨,文中就是这个用法。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如果不通顺可能有误。也可以用知识迁移法,“夺”在陈情表中学过“舅夺母志”,“夺”意为“改变”。课标语文11.B【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A.“以”均表目的,用来,连词;B.表承接,于是,就,连词 /表转折,却

85、,连词;C.均为介词“替”;D.均为介词,“在”。江西卷高考语文对文言文虚词的考查和全国各省市一样,是课内课外结合。备考时不要抛弃课本,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无疑会提高答题的正确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先把这个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可翻译成同一个词,意义是否一样。然后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最后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课标语文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

86、奏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课标语文12.C【解析】 本题是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这是2011年江西高考新增的考点。要正确断句,理解文意是根本,但在分析时,还是有一些方法的。比如,分析词语,进而分析它所作的成分,如本题中的“上”,“上”意为皇上,名词。既可为主语,亦可为宾语,划入句首作主语,划入句

87、尾作宾语。显然,将“上”视作主语语势更畅。且在文言文中,省略宾语应较省略主语更频繁,在划分句读时要特别注意。课标语文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4分)译文:_(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4分)译文:_(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4分)译文:_课标语文13.【答案】 (1)因为(汲黯)多次直言进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注意“数”、“内”、“迁”的用法,每字1分,大意1分)(2)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奉”、“亢礼”各1分;“与”

88、省略“之”即“对待他”1分;大意1分)(3)(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贤:意动用法1分;所疑:疑难大事,1分;加:更,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向皇上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看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方便,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中的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

89、令的惩罚。”武帝认为他贤德就赦免了他的罪。因为(汲黯)多次直言进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治理郡里的事务,只是关注重大的事情罢了,并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汲黯身体多病,武帝多次特许延长他休病假的时间,还是没有痊愈。庄助又替他请假,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然而他能辅佐年少的君主,坚守已成的事业,(用利)引诱他不会来,(用威)驱赶他不会去,即使有人自称像孟贲、夏育一校勇武非常的勇士,也不能改变他的志节。”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

90、到汲黯,就很接近了!”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的印信到军营,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皆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的礼仪相待。有人劝汲黯说:“大将军位尊权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凭着卫青的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吗?”卫青听说这件事,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踞厕:坐于床侧。一说,坐在厕屋里)接见他。丞相公孙弘燕在汉武帝闲暇时被召见,汉武帝连帽子都不戴;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

91、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课标语文K 2011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

92、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曰:“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

93、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注】 安堵:安居。课标语文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仍充岭南采访使充:代理。B庆礼躬至其境 躬:亲自。C遂罢镇兵五千人 罢:撤去。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 乖:背离。课标语文4.A【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充”在文中意思是“任职、充任、充当”。课标语文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3分)()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94、 独庆礼甚陈其利更于柳城筑营州城 招辑商胡,为立店肆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 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A BC D课标语文5.A【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是皇帝下令筑城。是说宋庆礼为政的结果。都不属于宋庆礼“雅有方略”这一内容。课标语文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

95、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准则,于是加谥为“敬”。课标语文6.B【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另址”说法不合原文。原文中是“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即又在原来的柳州城再建营州城,而不是另外选址。其中的关键词“更”是“复、在、又”的意思。课标语文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

96、年所。课标语文7.【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译出大意给2分;“功役”“嗤”“切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大意给3分;“苦节”、“所”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答案】 (1)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2)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参考译文】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人。参加明经取士考试,中举后授官卫县县尉。武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接受诏书在河北截断通向塞外的居庸、岳岭、五回等路,用来防备突厥,特地征召宋庆礼来谋划边关事务。宋庆礼素来有策略,桓彦范十分尊敬宋庆礼。不久宋庆礼升任大理评事,仍担任岭南

97、采访使。当时崖、振等五个州的首领,相互侵犯掠夺,偏僻荒远的风俗不安定,(朝廷)承前例派遣官吏,(都因)惧怕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没有敢到(那里)的人。宋庆礼亲自到那些地方的境内,询问民风民俗,把祸患幸福告诉(百姓)。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得以安居,于是撤去镇守的军队五千人。唐开元中,宋庆礼任河北支度营田使。当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便于控制奚、契丹。武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事治理背离方向,两个番邦反抗背叛朝廷,州城被他们攻陷,那以后营州城转移到幽州东面二百里的渔阳城,在那里重新设置都督府。唐开元五年,奚、契丹各个民族前来通好归附,唐玄宗想在原来的旧城址柳城恢复营州城。侍中宋璟坚决地争论,认为不可以,唯

98、独宋庆礼深刻地陈述在原来的旧城址柳城恢复营州城的好处。皇帝于是下诏让宋庆礼等担任使者,又在柳城建筑营州城,发动差役一个月就完毕。不久升宋庆礼为御史中丞,兼任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处,并且招募聚集胡地商贾,为他们设立店肆。几年时间,营州城国库充实,居住的百姓逐渐富有殷实。宋庆礼为政清廉严正,而且在治理政事上勤勉,为官所任职的地方,人们、官吏不敢违犯。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唐开元七年死,追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奏议说:“宋庆礼过于刚就容易折断,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朋友),在东北的战事,所杀的人有上万数。按照给谥号的方法,喜好玩弄花样自以为是的叫专,请

99、求赠谥叫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反驳曰:“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家庭是快乐的场所,他却唯独在驿站安身;稼穑是艰难的,他却能让军队的粮仓充实。从事辛劳屈辱的事情却在心理上从来不懈怠,坚守贞操的规范且能尽自己的全力。在这些方面有一个,人们都难以做到。请将所议赠谥之事,再下达给太常,(宋庆礼)众多平素品行的事迹可以寻找,改变名称的法则不要落下啊。”于是赠谥为“敬”。课标语文K 2011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

100、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

101、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

102、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 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9B【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常见实词的理解能力。B项中的“渝”即“矢志不渝”中的“渝”,意思是“改变”。10C【解析】 这道题考查“理解常

103、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引出动作的对象,不译/介词,同;B.表修饰关系,前面的动作是后面的动作的方式/表转折关系,意思是“但”;C.表假设关系,意为“那么”;D.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省刑罚,薄赋敛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齐国百姓,公之本也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ABC D11A【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是桓公听了管子的建议之后所施行的措施,是间接体现;是具体的措施,不能直接表现。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10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12C【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辨析能力。文中管仲并没有表达反对观点,只是谦虚地说自己不是那种靠征伐帮帝王称霸天下的臣子,并且告诉桓公称霸所要做的具体事情。课标语文13.把文言

105、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3分)译文:_(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3分)译文:_(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4分)译文:_课标语文13.【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1)注意三种句式特点: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使动句。(2)注意省略句、“正”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3)关键词是后一个“事”字,这是一个动词,前面“从其本”是状语。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

106、,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要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答案】 (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3)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参考译文】桓公向管仲问如何治理百姓(的问题)。管仲回答说:“凡治理百姓的,(一是)必须知道他们的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四是)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注意这四点,就足可以治理

107、百姓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仁慈,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点,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的人,百姓就相信他;行仁政的人,百姓就感念恩德;严肃的人,百姓敬畏他;有礼的人,百姓就赞美他。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百姓想要的就不要强加于他们,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啊!”桓公又问道:“我想修明政事谋求定时会盟诸侯,可以做到吗?”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可以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什么才是爱民之道呢?”管子回答说

108、:“您修明国家之事,大臣修明家族之事,使他们事业互相连接,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亲近国家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士,让他们为国家施行教育,人民就有礼了。(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这些就是爱民之道。”桓公坐在朝位上,管仲、隰朋晋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却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

109、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船桨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来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能听到治国之道把国家治理好呢?”管子回答说:“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拱手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就是您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税赋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顿,而国家让百姓做什么事竟没有时间限定。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怕死罪;按照规定时间为国家做事,百姓就不愁劳顿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

110、(算是)听到了教导,我不敢私自决定,要告知先君才行。”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门前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用忠信昭示近处的人,用礼义昭示远处的人。这样施行了几年,百姓好像流水一样归附(齐国)。语文K2011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 ,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

111、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鹜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

112、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止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语文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113、正确的一项是()A徐至庭前徐:缓慢。B安可厕诸君子间 厕:置身。C惠之谷 惠:赠送。D刺船而去 刺:乘坐。语文8.D【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刺”,是“撑”的意思,即撑船而去。“刺船”就是“撑船”的意思。语文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B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试问徽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语文9.D【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A项前句“而”为连词,表转折,却;后句“而”为连词,表修饰,地。B项前句“其”为代词,那

114、;后句“其”为副词,表祈使,一定。C项“何”为疑问代词,是前置宾语,“何在”即“在何”,在哪里;“何以”即“以何”,凭什么。D项均为介词,译为“用”“把”“拿”。语文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C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语文10.B【解析】 本题考查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原文中“众愈疑辄侮

115、之”,没有嘲笑的意思。语文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5分)(2)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5分)语文11.【解析】 本题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1)采分点是,要补出省略的主语;禇币,纸币;易,交换,买;弗之顾,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前置,应为“弗顾之”。(2)采分点是,策,鞭打,骑着;蹇,跛,行走困难;布衣,代指平民百姓;“得非乎?”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答案】 (1)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

116、口,(那家)人不理睬他。(2)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的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徽之吧?”【参考译文】我们乡里的吕徽之先生,安家在仙居的万山,学识广博,能写诗文,别人提的问题没有他不知道的,然而他常常逃离他的名声,靠耕种打鱼来供养生活。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他慢慢地走到庭院,听见东边阁屋里有人按音韵在作有关雪的诗,有一个人得到“滕”字韵,苦吟而作不出,徽之先生不由得失声而笑。阁屋里的显贵子弟们听到了,就派身边跟随的人责问他。先生起初不说话,众人更加感到疑惑,就亲自出来见他,只见先生头上未戴帽子,穿着短衣,脚上穿着

117、布袜草鞋,就侮辱他,并询问众人被他嘲笑的原因。先生不得已,就说:“我是想举滕王蛱蝶图的故事的。”众人这才叹服,邀请先生进去坐下。先生说:“我这样的形貌,怎么能置身在君子之间呢?”众人愈发坚决地邀请他,于是进入阁屋。众人用“藤”、“滕”韵请求先生补足诗句。先生就执笔写道:“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鹜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众人再次请他连接“昙”韵诗,他又随笔写了一个讫,便走出门去。众人留他,却留不下来。问他的姓和字,也不回答,都惊讶地说:“曾经听过吕处士的名字,想要见一面却不能,先生难道是那个人吗?”先生说:“我是农家人,怎么知道吕处士是什么人?”众人赠送他谷种。他怒声说:“我怎

118、么能收取不义之财?一定要买谷种。”就撑船而去。显贵们派人远远地尾随其后。道路非常偏僻遥远,记下了他住的地方然后返回。雪晴之后,显贵们前往拜访他,只见到草屋一间,家里空空如也,非常贫困。忽然米桶中有一个人,竟然是先生的妻子。因为天气寒冷,所以才坐在米桶中。试着问先生在什么地方,她回答说:“在溪边捕鱼。”才知道真是吕徽之先生。到了溪边,果然见到了他。把特意来问候感谢的想法告诉他。先生隔着溪水对他们说:“各位先到家里,我捕到鱼,定当换了酒让各位饮。”过了一会,先生拿着鱼和酒回来了,尽情欢饮之后,才各自离开。先生回到中途,夜晚很黑,不方便行走,暂时在一露棚下休息。恰逢主人从外面回来,竟像是曾见过面的人

119、,问他从哪里来,告诉了他事情的始末。主人高兴地说:“这原来就是我平日想见的人。”把他作为上客留宿,第二天早上,客人告别。主人跟随他的踪迹去找他,先生已经迁居了。又有一天,先生和陈刚中治中在路上相遇。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徽之吧?”说:“对。你莫非是陈刚中?”说:“对。”两人紧握双手,就像得到了一生的欢乐,一块谈论驴的故事。先生说一件事,治中对一件事,相互说到了四十件事,治中停下了。先生说:“我还记得有某人写了某书,某人出了某传。”又说了三十多件事,治中深深地敬佩他。课标语文K 2011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会试录乡试录主考

120、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别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

121、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注】 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122、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尊: 年长受尊崇B请者必当其人当:充当C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 累:堆砌,累积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9B【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当”意为“权衡是否合适”。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10A【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尚且。B.介词,在。C.用于句中,表示停顿。D.表转折,意为“却”。11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两序,非体也无所发

123、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AB. C D. 11C【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是作者叙述一个事实,是自此以后出现的现象。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12D【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中“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有误,原文说“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是

124、说“自古写序文的,都是像后世宗师这样的人才做的”。课标语文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3分)(2)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2分)(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3分)课标语文13.【解析】 (1)“自审”是宾语前置,要翻译成“考虑(或审视)自己”;“让”意为“推让”。(2)“足下”是敬称,译为“您”;“并”译为“共同、一起”。(3)“汲”的本义是从井里打水,取水。而“汲汲”则专门形容急切的样子,表示急于得到的意思。“不吾知”是一宾语前置句,要调整为“不知吾”, 译为“不知道我”。【答案】 (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

125、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参考译文】会试录乡试录都是主考官在书前作序,副主考官在书后作序,这是他们的职责。只要是书也都是这样。比如国家刚建立时,府州县志写成后,一定是推举这个地方有学识的人中年长受尊崇并且有文采的来写序,如果没有的话就由这个府州县的官员来写。所请的人必须是适合的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写序的官员,他的文采必须很好,他对于这本书也必须有贡献,这样才不会被这个地方的人责备。这个地方的有学识的人,如果他的文采很好,对于书也有贡献,那么官员是不敢作序的。如

126、果有独到的想法,则作者可以自己作序不推让给地方和官员,只要这样做的人,就是尽职尽责。所以,序只有一篇,有的另有阐明的,则叫做后序。也有只记录成书时间而没有序的,现在却有两篇序,有的甚至不止三四篇序。有两篇序,不符合体例,不是适合作序的人作序是不专业的。世上的君子不好学却好多说话啊。如果对书的内容有所发现和明示,可以作序。如果没有什么发现和明示,只记录成书的时间就好。人的毛病在喜欢给人作序。唐朝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以来给书作序的,都是像后世宗师这样的人才做的。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想为您还没写完的文章作序,这实在是不可以啊。”读了这段话,现在那些喜欢给人作序的人应该停止了。娄坚在重

127、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序要叙述作序的意图,大概是开始于子夏为诗经作序。后来刘向以校书为职业,每编辑一册就作序,很是文雅。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自以为名声不是很大,求皇甫谧为自己作序。所以作文的人多托付别人作序用来传名。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惟恐人们不知道我。至于后来文章流传的时间长了,留存的刻本也许模糊不清没法看了,缮写后重新刻印,于是人们再写一篇序,这时则应该记叙重新刻印的原因。而现在所记述的,不是追述议论过去的贤者,妄自作优劣的论断,就是过分地称赞为好事,过多地用一些宣扬的辞藻,这些都是我所认为不可取的。”读了这段话,如今喜欢给古人文集作序的人也应该停止(那么做了)。课标语文K 2011课标全国

128、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

129、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

130、于阵,年六十二。(节选自宋史何灌传)课标语文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课标语文4.C【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敛”应为“停止、退缩”之意。课标语文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或著崖石皆没镞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得善田二万六千顷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 BC D课标语文5.D【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行事有成”是

131、指做事情有成效,有效果。虽表明何灌的军事才干,但其措施实施后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不符合“有成”的题干要求;表明何灌高超的箭术,且为偶尔;说何灌向皇帝申请的变通做法。课标语文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

132、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课标语文6.D【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错在“何灌阻止溃退未成”,原文中无此信息。课标语文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课标语文7.【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文中句子注意标准(信、达、雅)和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1)句重点把握“整”(整理)、“

133、中”(射中)、“诵叹”(赞叹)、“劳”(犒劳)。(2)句重点把握“乞”(请求)、“控守”(把守)、“隅”(边角)。【答案】 (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担任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对他说:“你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位子。”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并告知辽国人,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恨率兵马侵犯边境。何灌面对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而且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震惊地把他当成

134、是神人,就顾虑重重停止不前并退去了。其后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从前这件事,历数到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何灌担任河东的将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穿透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就撤兵走了。张康国向徽宗推荐何灌,徽宗召见了他,询问起边境之事,何灌以御榻为桌案,以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 何灌担任提点河东刑狱,升任西上阁门使、兼任威州刺史、沧州知州。因为治理沧州城障有功,再升为转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

135、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承载船只,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辆,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章递上去,朝廷应允了。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岷州知州,在任上他引来邈川水灌溉千顷闲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又调任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遭受旱灾,则人民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刚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弓箭手七千四百人,是当时其他几路中最多的。何灌陪辽国使者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

136、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你。”何灌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升任侍卫步军都虞候。金兵大举南侵,朝廷把精锐骑兵都交付给梁方平镇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的军队也望风而溃逃。黄河南岸无一人抵御敌军,金兵于是直逼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对城池抗敌共三天,身受重创,陷入敌阵中阵亡,享年62岁。(一)课标语文K2011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

137、时李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

138、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注】 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佗:他。课标语文16.K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明经第:考取B. 子无为

139、嫌 嫌:疑忌C. 俾其守约束 俾:使D.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课标语文16.K D【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方:比拟、相比。这个选项的设置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因很少接触作为“比拟,比方”这一意思的“方”,学生很有可能将其视为“仿”的通假字,就容易受其所提供意思“仿效”的暗示。试用代入法来检测,我们还是发现译为“仿效”不太妥当,而译为“比作”比较合适。当然,做题的时候,还要结合排除法来确定答案。课标语文17.K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 D.课标语文17.K B【解析】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正确

140、理解的能力。A.第一个“所”是助词,第二个“所”是代词。C.第一个“以”是并列连词,同“而”;第二个“以”表修饰,同“而”。D.第一个“于”是介词,译为“在”;第二个“于”是介词,译为“和”。B.两个“因”都是连词,译为“于是”。对虚词的理解,一定要有语法分析的意识。课标语文18.K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B文章描写李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

141、言,成功说服了高宗。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课标语文18.K D【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辨析相关信息的能力。原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语句“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根据“执法平恕”,可知后文中的“迁”应为“调任”或“升职”,而并非“贬谪移职”,故答案选D。做此类题目,一定要有文本意识,回到具体语境中去,一点一点地比照,不遗漏信息。命题人往往也是在一些小的信息上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课标语文19.K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诸 司 奏 议 悉 心 纠 驳 故

142、帝 委 之 或 时 移 疾 佗 宰 相 奏 事 帝 必 问 与 文 瓘 议 未 若 不 者 曰 往 共 筹 之。课标语文19.K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反复阅读语段,首先要基本理解大意,知晓大概句读。然后在关键处细作推敲。首先“诸司”是主语,而“悉心纠驳”的主语应该是张文瓘,“故帝委之”又是另起一句。“或时移疾”的主语又改变为张文瓘,因为后文“帝必问”句有所显示。如此类推,找到句子的主谓宾是断句的关键。另外,要掌握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比如“故”“或”“者”“曰”等。【答案】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课标语文20.

143、K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分)(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课标语文20.K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若:连词,至于。焉:疑问代词,哪里。赠:动词用作名词,赠送的方式。(2)抚:安抚,抚慰。而:表因果的连词。监:教训。察:省察。 文言文翻译强调整体理解,重点突破,理顺句式,一字一译。首先回到原文,确定语句大意,这样不至于犯低级错误;其次,看看有无特殊句式,试着理顺;再看关键词,是否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最后组织答案。【答案】 (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

144、方式来警策)呢?(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参考译文】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隋朝大业末年,搬家到魏州的昌乐。(张文瓘)幼时父亲就去世,他侍奉母亲、兄长,以孝敞、友爱闻名。贞观初年,(他)考取明经博士,补任并州参军。当时李是长史,(李)曾经感叹说:“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李升迁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都为李饯行,李把佩刀、玉带赠给属僚二人,但是没有东西赠送给文瓘。文瓘把心中的疑问向李请教,李说:“你不要有什么猜疑。像属僚中的某些人,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把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的某些人

145、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把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约束。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呢?” 李就极力推重引荐张文瓘。(张文瓘)又升迁为水部员外郎。当时张文瓘的兄长张文琮是户部侍郎,按照当时的为官制度,兄弟不能同时在朝廷为官,张文瓘调出京都任云阳令。张文瓘被多次授官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升迁东台侍郎、与东西台三品同级,于是跟李同任宰相。不久主持左史事。 当时唐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又征讨四方少数民族,京师马厩养官马万匹,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逐渐空虚。张文瓘进谏言说:“王者养育百姓,使百姓安逸就会富足而且安康,使他们忧劳就有怨恨而致反叛。秦、

146、汉时期广征四夷,大建宫室,到秦二世时就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百姓人口减半。所以制治应在国家没有动乱之时,保国要在朝廷没有危险之际。人没有永远不变的心,(而)对仁需要归心。我愿意去安抚百姓,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高宗皇帝认为张文瓘的谏言很正确,(因而)赐给(张文瓘)缯锦百段,因为(张文瓘)的谏言裁减了几千匹京师马厩里养的官马。 (张文瓘)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到十几天,裁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的人没有怨言。(张文瓘)曾经患小病,囚犯纷纷吃斋祈祷,希望(张文瓘病好)马上回到岗位上。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仁恕,人们把他比作唐初

147、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后来(张文瓘)官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许多囚犯听到张文瓘升官调离大理寺,(人人)都垂泪,(张文瓘)得人心就是这样。(张文瓘)性格严肃正直,不曾曲法宽容。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有时张文瓘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瓘讨论过了吗?”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有时(奏事人)说:“已经和(张文瓘)议过。”皇帝就说上奏的事都准奏了。语文K 2011重庆卷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江公皋传清蓝千秋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

148、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因勅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越四岁,移刺柳州。

149、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愿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邃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及,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曰:“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

150、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曰:“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有删节)【注】 逋赋:拖欠的赋税。渠魁:首领。军兴旁午:军队征敛繁多。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籍:登记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D公仰视木顾使者曰 顾:回头看8B【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采用代入法与排除法

151、解答,结合上下文,采用语境分析法是上上策。B项,趣:催促。文言实词词义可采用语境分析法、位置定性法、代入验证法、成语联系法、联想推断法、结构分析法等进行合理推断。另外,望文生义的选项往往是错的。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性敏慧,弱冠举于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饷应期至,军乃戢守臣当先以身殉柳民欢呼戴上恩德A BC D9B【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此类试题的前提是读懂题干和原文(尤其是选项今译)。题干中的“有声绩”是“有好的名声和政绩”的意思。题干明确了筛选的标准:江皋“有声绩”,缺一不可。写江

152、皋为官前刚成年就中举了,与“政绩”无关,可排除A、C两项;是皇帝对守臣的要求,与江皋“声绩”无关,可排除C、D两项;写柳州百姓因免除了劳役(砍伐巨树)之苦而感激皇帝,可排除C、D两项。信息筛选与整合是阅读的一项基本能力,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中,因此也是各类阅读题考查的重点。除了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外,还可以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另外,语言运用或材料简析题中也经常用到这一知识点。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B江皋能体谅民情

153、。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10A【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A项有效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开头。A项“承担”“离去”错,根据上下文,将“任”解释成“担保”,将“归”解释为“返

154、回”“归家”更为合理。解答此题前需通读全文,把握原文大意,再找到选项的信息源,进行仔细比对。分析概括与筛选整合信息密切相关,可采用信息提取法与题面验证法作答。首先要通读原文,找到选项在原文中的信息源,然后进行比对,看看是否有曲解、夸大、错位、混淆等问题。此类试题常见的干扰有:故意嫁接,两事糅成一事;张冠李戴,偷换表述对象;内涵不清,前后顺序颠倒;望文生义,故意错解关键词;无中生有,或混淆已然与未然、原因和结果、或然和必然。语文11.2011重庆卷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3分)译文:_斥止验问得实,立缚

155、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4分)译文:_(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3分)君 子 之 于 射 也,内 志 正 外 体 直 持 弓 矢 审 固 而 后 可 以 言 中 故 古 者 射 以 观 德 德 也 者 得 之 于 其 心 也。(明)王守仁观德亭记语文11.2011重庆卷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迫:被所迫;藉:依靠。实:实情;斩以徇:斩首示众;省略成分的补足。(2)“内”与“外”相对,可断开;虚词“而后”、“故”、“者”可以断开;两个“德”之间应当断开。翻译题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解答翻译题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评分细则中往往以

156、文句大意的赋分来体现)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评分细则中体现为采分点),采用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方法进行翻译。备考要树立采分点意识,它往往涉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用法等知识点。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近年兴起的一种题型。读懂句意是断句的前提。另外,还可以根据标志词、语法结构等辅助断句。【答案】 (1)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2)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

157、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参考译文】江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江皋)才思敏捷、聪慧,刚成年就在乡试中中举。不久,又中了进士,拜授为瑞昌县令。瑞昌隶属九江,环山靠湖,百姓贫困,又多盗贼,拖欠的赋税日积月累。江皋到任的时候,前任县令共三任因此而获罪被捕,其中一人竟被牵累致死,妻子儿女不能归家。江皋慷慨陈词,禀告知府,亲自担保所拖欠的赋税,释放了全部前任县令,使前任县令和妻子儿女归家。县里的城郭和护城河,崩塌堵塞了旧河道,江皋捐献俸禄首倡集资修筑河堤。为了长久完满考虑,百姓称之为“江公堤”。这时,福建、湖南告警。瑞昌与楚地相邻,奸邪之人趁机暗地里干些剽掠的事情,官

158、吏们商议发兵征剿,江皋说:“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于是勒令乡里的堡长宣告、晓谕利害得失,督促男丁中身材壮实、勇敢的人巡察,不时刺取他们的首领,并击杀了他,盗贼于是平息下来。不久,(江皋)迁任巩昌太守。这时,大军入蜀,途经巩昌,军队征敛繁多,百姓疲惫困顿,士卒日益骄横悍暴,有人掠夺百姓,没有敢呵斥的人。江皋巡行所属部域,外出郊野,看见几个骑兵飞奔而来,突然超过官车,(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又过了四年,(江皋)升迁为柳州刺史。柳州偏僻、地处南服,

159、风俗粗犷、剽悍。这时新收纳粤西,官兵留下来镇守柳州。军中很多人掠夺妇女,(被夺的妇女们)哭泣着想要回家。江皋禀报上级,发檄文给守营长官登记所掠夺的(妇女)赶赴郡里申斥他。并恳请愿回家的(妇女)估量远近发放资费遣返,共几百人。第二年,柳州统帅死了,军饷不能为继,士兵们穿上甲胄在军门哗变,江皋迅速应对,与他们约定满月发给军饷,士卒相信江皋,渐渐离去了。(江皋)立即发加急公文上告台省催促发放军饷。军饷按期到达,军队才安定下来。粤西的山高峻险拔,柳州更是深邃险峻,很多山石并立,刀削斧砍也没有办法达到,(这里)有很多巨大的树木。这时皇帝正修建太和殿,使者采集树木将要到达柳州,柳州人特别惊恐。不多久,使者

160、到了,江皋立即叫柳州百姓来询问所出产的巨木的地点,并令其作前导,江皋骑马携带着使者前往巡视巨木。走了几里,到了极高的山峰下,山石嶙峋,树木茂密挺拔、突出,向下面对着山崖,马不能前行。江皋解下马鞍,蹲坐在地上稍事休息,邀请使者徒步登山,使者面有难色。江皋说:“皇上命令,巨木如果能弄出来,守臣应当率先以身殉职。”于是穿上短衣拄着竹杖,扶着两个小吏先登山,使者勉强跟随他,到了半山崖,没有了路,没有放脚的地方。江皋仰视巨木回头看了看使者,说:“如何?”使者非常害怕,大声呼叫急切返回,说:“(巨木)确实是不可砍伐的。”江皋说:“巨木果真在这儿,有赖使者替(我们)向皇上报告不可取的情况。”使者于是返回,奏

161、请免除(砍伐巨木),柳州百姓欢呼、感激皇上的恩德。江皋卒于康熙乙未年,享年八十一岁。江皋性情廉洁清明,所以所在之地都有声望和政绩。(江皋)为人孝敬(父母)、友待朋友,性情恬淡,通达时务,熟悉吏事。(江皋)始终品性洁白,守节如一。贤能通达,(人们)都赞叹、仰慕他。2011巢湖一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9分)年富,字大有,怀远人。本姓严,讹为年。以会试副榜授德平训导。年甫逾冠,严重如老儒。英宗嗣位,上言:“府军前卫幼军,本选民间子弟,随侍青宫。今死亡残疾,佥补为扰。请于二十五所内,以一所补调,勿更累民。”议多施行。迁陕西左参政,寻命总理粮储。又会计岁用,以筹军饷,言:“臣所部岁收二税百

162、八十九万石,屯粮七十余万石。其间水旱流移,蠲逋负,大率三分减一,而岁用乃至百八十余万,入少出多。请减冗卒,汰驽马,杜侵耗之弊。”帝可其奏。三边士马,供亿浩繁,军民疲远输,豪猾因缘为奸利。富量远近,定征科,出入慎钩考,宿弊以革,民困大苏。迁河南右布政使。富至河南,岁饥,流民二十余万,公剽掠。巡抚于谦委富辑之,皆定。景泰二年春,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提督军务。时经丧败,法弛,弊尤甚。富一意拊循,奏免秋赋,罢诸州县税课局,停太原民转饷大同。富遇事,果敢有为,权势莫能挠,声震关中。是时,富威名重天下,而诸豪家愈侧目,相与摭富罪。山西参政林厚力诋富,帝曰:“厚恕富、诬富耳,朕方付富边事。”削厚官。天顺元

163、年革巡抚官,富亦罢归。顷之,石彪以前憾劾富,逮下诏狱。帝问李贤,贤称富能祛弊。帝曰:“此必彪为富抑,不得逞其私耳。”贤曰:“诚如圣谕,宜早雪之。”果无验,乃令致仕。四年春,户部缺尚书,李贤举富。左右巧阻之。帝语贤曰:“户部非富不可,人多不喜富,此富所以为贤也。”特召任之。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吏不能欺。由是部事大理。富廉正强直,始终不渝,与王翱同称名臣。宪宗立,富请黜左布政孙毓,吏部尚书王翱论富侵官。富力辩曰:“荐贤为国,非有所私也。”因乞骸骨。帝慰留之,为黜毓。顷之,病疽卒。(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改)【注】 蠲(jun):免除,除去。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164、分)()A富至河南,岁饥饥:饥荒B权势莫能挠 挠:阻挠C果无验,乃令致仕 验:检验D帝慰留之,为黜毓 慰:抚慰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年富为民办实事的一组是(3分)()请于二十五所内,以一所补调,勿更累民量远近,定征科,出入慎钩考,宿弊以革而诸豪家愈侧目,相与摭富罪奏免秋赋,罢诸州县税课局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A B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富在陕西管理粮食储备时曾上书,他管辖的地区费用大,收入少支出多,可裁减闲散多余兵员,淘汰劣等军马,奏章被采纳。B河南闹饥荒,众多的百姓流离失所,不法者甚至公开抢劫掠夺,河南巡抚于谦对年富十分信任,委

165、任他安抚,百姓终得到安定。C年富果断勇敢有所作为,曾经因为廉洁正直得罪了一些官员,他们就罗织罪名诋毁、诬陷年富,山西参政林厚就是其中之一。D李贤推举年富担任户部尚书,遭到一些大臣的强烈阻止,皇帝认为年富贤明,特意授职,年富上任后严格支出收入,控制犯罪。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年甫逾冠,严重如老儒。(3分)译文:_(2)顷之,石彪以前憾劾富,逮下诏狱。(4分)译文:_(3)户部非富不可,人多不喜富,此富所以为贤也。(3分)译文:_1C验:凭据、证据。2B是说年富遭到有钱有势人家的愤恨。是说年富在户部任尚书时勤敏于政事。3D“强烈阻止”不对,文中说“巧阻”,

166、是委婉巧妙地阻止。“控制犯罪”不对,纯属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年富不让一些官吏欺瞒他。4(1)年龄刚刚超过二十岁,严肃稳重得像老年(年长)的儒生一样。(“甫”“冠”各1分,大意1分)(2)不久,石彪因为从前的怨恨弹劾年富,年富被逮捕投入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以”“憾”“逮”各1分,大意1分)(3)户部不能没有年富,人们大多不喜欢年富,这就是年富被称为贤能的原因。(“非”“所以”各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年富,字大有,是怀远县人。本来姓严,错成“年”。他凭借会试中副榜授官德平县训导。年龄刚刚超过二十岁,严肃稳重得像老年(年长)的儒生一样。明朝英宗皇帝继位,年富上书说:“皇帝亲军中府军前卫的补

167、充兵,本来选自民间百姓人家的子弟,随时侍奉在太子身边。现在(因为)死亡或残疾,全部补充兵源会成为打扰百姓的一件事。请求从二十五个驻军卫所内,用一个卫所的兵士补充选调,不要再牵累老百姓了。”(年富)上书中所议事情多数被实施执行。年富升任陕西左参政,不久任命他负责管理粮食储备。又恰逢计算每年用粮情况,用来筹划军费,年富(上奏章)说:“我所管辖的地区每年收两次税共一百八十九万石,囤积粮食收入七十多万石。这期间水灾、旱灾(人口)流动、转移,免除拖欠、亏欠(的赋税),大概三份要减去一份,可每年的费用就达到一百八十余万石,收入少支出多。请求裁减闲散多余的士卒,淘汰劣等马匹,杜绝侵占耗费资源的弊端。”皇帝同

168、意了他的奏折。边疆的兵士马匹,(钱粮等)按需要而供给的数量浩大繁多,军民因远途运输而疲乏,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因为这个缘故做违法的事情牟取利益。年富计算路途远近,核定征收赋税,支出或收入(一律)谨慎地探求考核,过去的弊端得以革除,老百姓的困苦得到大大缓解。(年富)升任河南右布政使。年富到河南,那年闹饥荒,流离失所的百姓有二十多万,(不法者)公开抢劫掠夺。河南巡抚于谦委任年富安抚流亡百姓,(河南流亡的百姓)都安定了。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春天,年富凭借右副都御史身份出任大同巡抚,管理军政事务。当时经历丧乱战败,法律松弛,弊端尤其严重。年富一心一意抚慰体恤民众,上奏请求免除了秋赋,撤除几个州县

169、的税课局,停止让太原的民众从大同转运出粮饷。年富遇到大事,果断勇敢有所作为,权势不能阻挠(使他屈服),声名震动关中。这时,年富的威望名声远扬于天下,可是许多有钱有势的人家更加憎恨(他),互相收集年富的罪名。山西参政林厚竭力诋毁年富,皇帝说:“林厚怨恨年富、诬陷年富啊,我正交付年富边防事务。”免除林厚官职。天顺元年朝廷革除巡抚官职,年富也被罢官回家。不久,石彪因为从前的怨恨弹劾年富,年富被逮捕投入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皇帝征询李贤,李贤称赞年富能够祛除弊(端)政。皇帝说:“这一定是石彪被年富遏制,不能够满足他的私欲罢了。”李贤说:“果真如圣上所说,应该尽早洗刷年富的罪名。”果然没有证据(说明年富有

170、罪),就下令让年富辞官退休回家。天顺四年的春天,户部缺少尚书(一职的人选),李贤推举年富。皇帝身边一些大臣委婉地阻止让年富任户部尚书。皇帝对李贤说:“户部不能没有年富,人们大多不喜欢年富,这就是年富被称为贤能的原因。”特意召年富任命他担任尚书官职。年富斟酌赢利和亏欠,严格地支出、收入,亲身参加计算,一些官吏不能欺瞒他。因此,户部事情得到了很好的办理。年富为官清廉正派刚强正直,自始至终不改变,与王翱一同被当时的人们称作是有名的大臣。明宪宗立为皇帝,年富请求罢黜左布政使孙毓,吏部尚书王翱说年富侵夺官职。年富全力争辩说:“举荐贤良人才是为了国家,没有个人的私心。”于是请求辞官告老还乡。皇帝抚慰并挽留

171、年富,罢黜了孙毓。不久,年富生疽病(毒疮)死亡。2011山西四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9分)|训练14新课标语文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郡顾野王十余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

172、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献,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

173、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节选自新唐书 虞世南传)【注】 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 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上之所好,下

174、必有甚者A B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虞世南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他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有时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B虞世南和哥哥世基一起在隋朝任职。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世基,但他学问渊博,也不像哥哥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C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借鉴汉文帝时陇右地震,采取郡国不来朝贡,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稳定局面。D在皇上作宫体诗叫虞世南依韵唱和这件事上,虞世南认为皇上作的诗诗体不雅正,担心自己唱和的诗一旦流传于世,会引起不好的影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75、。(10分)(1)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5分)译文:_(2)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5分)译文:_1C方:比拟,比方。2D是说虞世南安于贫困,有节操;是说虞世南对待兄长的深厚情谊;是说皇帝听从虞世南劝谏。3D“此诗一传”,指皇帝写的宫体诗一旦传开,不是“自己唱和的诗”。4(1)虞世南多次上表请求退休,皇帝不接受他的请求,并升任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又改任秘书监。(“乞骸骨”“听”“辞”各1分,大意2分)(2)皇上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派遣使者赈济灾民,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大多予以赦免。(“然”“赈”“狱”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虞世南

176、,是越州余姚人。他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他的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前后十多年,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甚至几十天不洗脸梳头。他的文章委婉多彩,他很崇拜仆射徐陵的文章,徐陵也说虞世南的文风颇像自己,因此虞世南得以文章著名。陈朝天嘉年间,他的父亲虞荔逝世,虞世南由于过分悲伤,损害了身体,几乎坚持不住。陈文帝敬重虞荔的品德高尚,又了解到他的两个儿子都很博学,派人到他家里帮忙照顾,召任虞世南为建安王的法曹参军。陈朝灭亡,和哥哥世基在隋朝任职。世基的文章清劲,超过了世南,但丰富广博不如世南,二人在当时都有很高的声望,所以评论者将他兄弟二人比作晋朝的陆机、陆云兄弟。在隋炀帝杨广做晋王的时候,

177、和秦王杨俊递相征用他们。大业年间,虞世南多次变动官至秘书郎。隋炀帝虽然喜欢他的才能,但对他刚正的性格很头疼,所以并不怎么重用他,七品官当了十年也得不到升迁。虞世基机敏而善于奉承,隋炀帝很喜欢他,于是日益尊贵显赫,妻妾的穿戴和王公贵族一样,虞世南家里却清贫节俭,但他一点也不改变自己的节操。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后,又将杀虞世基,虞世南抱住虞世基号啕大哭,并请求代兄而死,宇文化及不允许,虞世基被杀,虞世南悲痛过分,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他随宇文化及来到聊城,被窦建德俘获,任他为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消灭了窦建德,任他为王府参军,转为记室,又升任太子中舍人。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封他为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

178、。当时虞世南已年老体衰,多次上表请求退休,皇帝不接受他的请求,并升任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又改任秘书监,封爵为永兴县子。虞世南外貌儒雅谨慎,从外表来看,似乎连身上的衣服也不能承受,但内心意志坚强,议论政事坚持正确意见。太宗李世民曾说:“我和虞世南讨论古今之事,即使有一句不合适的话,都会惆怅怨恨得不行,他的态度竟是这样诚恳!”贞观八年,虞世南晋封永兴县公。当时陇右一带发生山崩地震,大蛇不断出现,山东和江淮一带大水成灾,太宗为此忧虑,问虞世南该怎么办,虞世南回答说:“汉文帝元年,齐地楚地的二十九座山同日发生山崩,大水从地下涌出,汉文帝下令,各郡国不要来朝贡,给天下人以恩惠,使得远近的人都

179、欢乐融洽,也没有造成灾害。现在蛇出现在山岭沼泽,这正是它生活的地方。还有山东长期下雨,江淮一带闹水灾,恐怕有无罪而被捉拿入狱的冤情存在,应当检查在押囚犯,或许还能符合天意呢。”皇上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派遣使者赈济灾民,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大多予以赦免。皇上曾经作了首宫体诗,叫虞世南接续原韵唱和,虞世南说:“圣上作的诗确实好,但诗体不雅正。上面有所好,下面必更有甚者,臣恐怕这诗一传开,天下就会风靡起来。所以不敢奉诏唱和。”皇上说:“我是在试你的。”赏赐给他布帛五十匹。皇上多次外出打猎,世南为此上疏劝谏,都受到赞扬和采纳。皇上曾叫他把列女传写在屏风上,当时没有作依据的本子,虞世南便默写了一遍,结果没有一个字写错。皇上常称赞他有五绝: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文词,五是书法。虞世南开始跟随僧人智永学习书法,穷究其要领,他的墨迹为世人所收藏珍爱。去世时,享年八十一岁,皇帝下诏陪葬昭陵,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