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四单元过关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宦官专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现象,随侍君侧的宦官得到皇帝信任,便控制了国家的政柄。中国古代出现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是()A.宦官比大臣更接近权力中心B.皇帝年幼,母后主政C.宦官得到皇帝的信任,不受监督D.皇权至上答案:D解析:宦官并没有比大臣更接近权力中心,故A项错误;皇帝年幼,母后主政不是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宦官得到皇帝的信任,不受监督不是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因为皇帝独揽大权,皇权至上,所以随侍君侧的宦官得到皇帝的信任,便控制了国家
2、的政柄,故D项正确。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自秦以来辅佐天子处理国政的相位,至是废去,遂成绝对君主独裁的局面”。下列对“至是废去”原因的理解正确的是()A.仿效前代末期皇权稳固的做法B.六部名存实亡使皇帝萌生废相念头C.殿阁大学士篡夺相位对皇帝的鼓动D.皇帝认为宰相擅专威福,危及君权答案:D解析:根据“自秦以来辅佐天子处理国政的相位,至是废去”,可知这一官职是宰相,宰相制度的废除发生在明太祖时期,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是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加剧,故选D项。A项错误,前代没有废除宰相制度。B、C两项与此无关。3.有学者在研究16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
3、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者,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A.政府严厉打击民间贸易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C.倭患其实与日本人无关D.“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受“海禁”政策的影响,追逐利益的商人与倭寇勾结,造成了明朝的倭患问题,故D项正确。A、B两项都没有反映出材料的主旨,故排除。倭患与日本人存在密切关系,故排除C项。4.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议止通东西二洋,不得通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下列对该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朝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
4、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答案:C5.小明爱好读史书,最近准备写一篇小论文,他找到了相关资料,有内阁发展史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B.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C.浅议明清中央机构的变迁D.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资料内阁发展史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相关,故选D项。6.明长城“终明之世,边防甚垂,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防御”。明长城修建之初主要的防御对象是()A.匈奴B.倭寇C.蒙古族D.女真族答案:C7.1644年,清军进入北京后,即以礼改葬
5、崇祯帝,令官民服丧三日,并保护明帝诸陵,春秋祭祀。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A.把斗争锋芒指向农民起义军B.缓和民族矛盾C.笼络汉族地主D.保护中原文化答案:B解析:清军尊重明朝皇室,实际上是尊重汉族的表现,以此来缓和民族矛盾。8.军机处的印信收藏在皇宫,用时由军机处的军机副职章京亲到内奏事太监处“请印”,用完即刻送回。这最能说明()A.军机处处在皇权严格控制下B.司礼监的太监把持朝廷大权C.军机章京对军机大臣形成制约D.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军机处印信使用的严格程序,可知军机处处在皇权的严格控制下,皇帝将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故选A项。内奏事太监保管
6、印信,不能使用印信,不能反映其把持朝廷大权,排除B项;军机章京“请印”,不能说明其对军机大臣形成制约,排除C项;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拟写皇帝诏书,上传下达,其权力不同于宰相,排除D项。9.奏折是清朝特有的只有部分官员享有的向皇帝上奏的文书形式;与前朝在政府内部公开的奏章不同,其内容在皇帝亲自阅读之前是保密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奏折的重要机构。奏折制度的出现 ()A.有效杜绝了皇权的旁落B.保障了全体官员上递奏折的权利C.消除了君臣之间的隔阂D.有利于皇帝掌握信息的控制权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奏折是官员向皇帝上奏的文书形式,“其内容在皇帝亲自阅读之前是保密的”说明奏折制度有利于皇帝控制信息,D项
7、正确;杜绝了皇权的旁落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错误;B项中“全体官员上递奏折的权利”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消除”说法绝对。10.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设立后,使清朝“不至有权臣”的主要原因是()A.内阁与军机处相互制约B.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D.军机大臣奉公守法答案:B解析: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的直接监督下工作,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与材料中“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断不至有权臣”相符,故B项正确。11.我国在历史上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
8、效管辖。依据下列管辖措施判断,该边疆地区应是()A.台湾B.东北C.西藏D.新疆答案:D12.1661年,郑成功率军渡过台湾海峡,建立政权,史称明郑时期。他推行屯田,东南沿海人士与原住民共同赴各地大肆垦荒、耕织,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彰化、云林、新竹等地形成一大批村镇。这些现象()A.丰富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内涵B.削弱了清朝对闽粵的控制权C.彻底驱逐了英国来华殖民者D.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郑成功对台湾的开发,没有削弱清朝对闽粤的控制权,故排除B项;此时没有英国来华殖民者,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冲击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D项。郑成功对台湾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和经济的进步
9、,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丰富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内涵,故选A项。13.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机构执行。这是哪个时期的制度()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决策过程中没有宰相,说明宰相制度已经被废除,所谓的“幕僚”可能是明朝的内阁或者清朝的军机处,故D项正确。14.顺治十八年,湖广道御史李之芳上疏说:“山贼海寇何代无之,但当制驭有方,使民获宁宇,未闻堂堂天朝迁民避贼也。”“况沿海皆我赤子,一旦迁之
10、,鸿雁兴嗟,室家靡定,或浮海而遁,去此归彼,是以民予敌。”李之芳的上疏()A.针对的是当时明朝政府推行的“海禁”政策B.是对政府厉行“海禁”政策的积极响应C.认识到“海禁”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政策D.表明当时大多数官员反对“海禁”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顺治十八年”,可知是清朝而非明朝,排除A项。材料认为迁海令导致民众无以谋生,相聚为伍,对抗清廷,故排除B项,C项正确。材料只是个人意见,并非大多数官员的态度,排除D项。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远东是欧亚大陆上最后受到欧洲扩张影响的主要地区由于推行强硬的闭关自守政策,这里也没有潜在的第五纵队(注:内奸)可让欧洲人利用。”以下理解最
11、为准确的一项是()A.闭关自守的政策客观上起到了抵挡列强扩张的作用B.闭关自守的政策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C.列强的扩张遭到了殖民地人民顽强的抵抗D.列强的扩张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闭关自守的政策使得欧洲列强很难在远东地区扩张,即闭关自守的政策客观上起到了抵挡列强扩张的作用。但闭关自守的政策到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16.“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故明末称徽商为“徽州朝奉”。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A.徽商经济实力不断提升B.明朝商人社会地位较低C.徽商走
12、上官商结合之路D.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朝奉”是从官转向商人的代名词,说明明朝时期商人社会地位较低,B项正确。17.(2020山东卷)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黄宗羲的经济思想。题干材料的主旨是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他利用古代“圣王”的观念阐述其思想,重新定义了商业的地位,以区别战国以来统治阶级倡导的“崇本抑末”思想,实际上是提出新的
13、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黄宗羲对社会现实不满,但这并非他最终的目的,而只是其经济思想的前提,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思想主要是指对待学问的态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黄宗羲的经济思想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与资本主义萌芽并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18.明朝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在本草纲目序言中写道:“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这说明()A.本草纲目内容比较全面翔实,并涉猎多科B.本草纲目流传范围广泛,传播到海外C.本草纲目分类比较科学D.李时珍知识比较渊博答案:A19.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
14、、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该书()A.是传统科技的综合性著作B.是古代中国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C.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D.是科举制的产物答案:A解析:根据“全书收录了诸如榨油等生产技术”,可知天工开物是对传统科技的总结,故A项正确。“生产技术”不等于自然科学,也不能反映“最高成就”,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生产技术”,未涉及“生产关系”,故C项错误。明清科举考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天工开物不是其“产物”,故D项错误。20.“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也是18世纪以来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被尊称为泰西儒士”。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人物
15、B.称号C.地点D.时间答案:D解析:利玛窦是明朝后期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时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材料中的时间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1图2材料二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康熙中,谕旨或有令南书房翰林撰拟,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雍正年间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清赵翼檐曝杂记(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所示政治制度是哪一朝代开创的?图2所示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2分)(2)使中枢权力互相牵制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方法。请以图2所示政治制度的相关史
16、实加以说明。(4分)(3)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人认为,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参考答案:(1)朝代:秦朝。名称:三省六部制。(2)说明: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3)变化:由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再到军机处。说明:军机处的设置,削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等的权力;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各级城市普遍突破原有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随着
17、以商业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意识觉醒,促成了市民阶层的全面兴起。原本粗糙自然的民间文化突破下层社会的活动空间,跻身于主流文化行列。宋代的城市变革,实质乃是摆脱政治中心的附属地位,实现由统治据点向文明实体的飞跃。陈国灿宋代兴起的“城市文明”材料二在宋朝两浙地区,随着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材料三“丝”与“棉”闯入乡村的经济生活,从两方面推动了明清江南市镇的发展。市镇“牙行”“丝行”“布庄
18、”的发展,刺激了四乡农民从事商品性的经济作物和家庭手工业的积极性。震泽镇及其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丝绸之利”。市镇犹如遍立于江南河网上的桥梁,把全国对丝织品、棉织品的需求与市镇及四乡的家庭手工业生产连接起来,同时也使镇市的商业获得新的膨胀。摘编自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1)有学者认为宋朝的城市改革实现了向文明实体的飞跃。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两浙地区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地区市镇发展的表现。分析江南市镇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8分)参考答案:(1)观点:城市突破原有限制,从封闭
19、走向开放;市民阶层的壮大;词成为宋朝文学的主流形式。(2)新的经济现象:农村市场更加普及;市镇的出现和发展。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经济重心的南移。(3)表现:市镇的专业化发展;手工业与商业并举;市镇与乡村的经济联系增强。影响:使得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推广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刺激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821773年,来华传教士达478名。其中著名的有1582年来华的意大利人罗名坚,意大利人利玛窦(1583年),德国人汤若望(1622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59年)和1714年来华的意大利人郎世宁。中国基督教(天主教)徒人数:1589年,80人;1610
20、年,2500人;1617年,13000人。崇祯年间,38000余人。1800年(嘉庆五年),二十多万人。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据清文献通考统计,康熙朝廷共铸大小铜铁炮900余门,其中由南怀仁督造的火炮近500门,直接为平定三藩、收复雅克萨立下功勋。沈瑞英略论明清军事文化发展与西学东渐材料三徐光启等中国学者与多位传教士一起历时五年,完成篇幅浩大的崇祯历书。历书对一些欧洲天文史上比较重要的学说,包括哥白尼的学说,作了大量介绍。历书大量引用了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中的章节,还引用了很多图,并且把哥白尼作为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个天文学家之一。江晓原徐光启与材料四明末士人朱宗元曾说:“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1)根据材料,概括早期“西学东渐”的主要途径。(7分)(2)早期“西学东渐”有哪些历史意义?(8分)参考答案:(1)途径:传教士来华传教、制器、编书,介绍西学;中国学者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编译西方书籍。(2)意义: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