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柏拉图说:“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美的事物身上有丑的成分;好人有时候也会做坏事。”以下观点与之相似的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B“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C“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D“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2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实际上表明韩非子( )A科学分析历史变迁B要求国策与时俱进C要求继承历史传统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3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
2、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后来,适应这一“需要”的是( )A“民贵君轻”说B“五德始终”说C“知行合一”论D“天人感应”说4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 )A宗法制度逐步瓦解B吸收糅合诸子学说C科举制度开始创立D程朱理学日渐兴起5“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 )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6顾炎武既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又开
3、清代考据学之先河。乾隆、嘉庆学者推崇其考据学之建树,而道光、咸丰学者则重视其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A学者重视近代科学技术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7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残本),现存于甘肃武威市博物馆。推测该经是宋仁宗年问(11411195年)印本。“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有的行格歪斜,行距宽窄不一等。据此可知( )A雕版印刷己走向衰落B西夏印刷技术落后C宋代有了活字印刷品D印刷术己普遍应用8滇南本草(成书于1436年)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是明朝两部医药著作。滇南本草的一个版本中有
4、“玉米须”的记载,有学者据此推断玉米在哥伦布l492年到达美洲之前就为中国人所知。而该书的另一版本中出现了“本草纲目日”的字样。由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A玉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就已经传入中国西南B滇南本草不应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一手材料C滇南本草书中参考了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D本草纲目是中国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9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10如图为出土于湖北云梦
5、县睡虎地的秦简部分,该地出土的一千多支秦简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隶化特征明显。这说明( )A隶书是从李斯创制的小篆演化而来B雏形的隶书并非秦国一地所独有C字体的演进是循序渐进的创造性积累D秦统一文字的努力在统一六国前已经开始11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这反映了宋代以来( )A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B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C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D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12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战乱时代是做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
6、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 )A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B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评判历史受主流思想影响1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聘请洋人当指导,仿造西洋船舰火器;对于能制造西洋舰船火器的人,授予科甲出身。上述建议( )A推动西方文化传播B表明国人开始学习西方C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D促成了晚清军事近代化141868年,大学士倭仁认为中国人学“西学”,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认为“西学中源”,洋人只是对中国传出去的文化推陈出新,中国人学“西学”也无可厚非。相比之下,奕的看法( )A不利于洋务运动开展B对学习西学有双重影响C有利于民主思想传播D主张学习西
7、方民主政治1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了地学浅训;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B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C表明对传统文化认识走向理性D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16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A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B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D主张推翻君主制度17“他的思想
8、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他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把它们纳入儒家总的解释之中。由于他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都要多。”这段话适宜于评价( )A李鸿章和中体西用B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C胡适和新文化运动D孙中山和三民主义1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而引发的案件迅速增多,但在1901年后数量又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当时( )A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B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C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D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19民国元年中华书局成立,其
9、出版理念是“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这一理念旨在( )A促进社会大众觉醒B加快东西文化的交融C宣传实业救国思想D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20吴虞在1916年致陈独秀的信中强调:“不佞常谓孔子自是当时之伟人,然欲坚执其学,以笼罩天下后世,阻碍文化之发展,以扬专制之余焰,则不得不攻者,势也。”这表明吴虞( )A主张尊重孔子B认为孔子阻碍了社会进步C反对传统儒学D希望完全学习西方思想211919年8月,商务印刷馆出版了新体国语教科书,该书把生字单独列出并注音,练习有语言训练,课文材料非常口语化。经教育部审定后,成为国民学校教科书。这表明( )A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转
10、型B民主和科学已成为社会共识C白话文运动深入社会底层D学校教育全盘否定传统文化221923年底,北京大学在一次“民意测量”中表明,“新青年”和“进步青年”的标准,多以信奉“主义”为表征。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西学已被青年所接受B马克思主义传播迅速C社会思想非常活跃D新三民主义影响深远23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该思潮( )A是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B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D体现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24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
11、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 )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B中国具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因素C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D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251922年,毛泽东等人在萍乡创办了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夜校。工人按文化程度分为高低两班。晚上凭听课证上课。后来学校还设立了读书处,并备有工人周刊、劳动周刊、大公报等报刊,供工人业余时间自由阅览。工人补习夜校的创办( )A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B表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开始结合C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基础D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思想觉悟26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
12、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C强调应坚特新民主主义路线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27下表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古代史分期大讨论中影响最大的两种观点。这反映出当时西周封建说和战国封建说( )学说主要依据西周封建说私田构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宗法制则为其上层建筑战国封建说以“初税亩”为标志,地主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通过战国的变法夺取政权A官方意识形态影响学术研究B“双百方针”没有得到贯彻C土地问题是史学研究的重点D古代史研究很难有统一观点281979年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3亿人次,成为
13、后来难以逾越的高峰,电影界喜称为“中国电影复兴之年”,与此时电影大发展相关的背景是( )A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B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C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D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29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1952年,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 )A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育经验B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服务C背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D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301977年8月,中央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决议,改变之前“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高校招生方针,采
14、取新的“自愿报考、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针。此举( )A适应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B促进了高等院校课程体制改革C结束了科教领域“左”倾错误D解决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何休注春秋公羊传,将“内其国而外诸国”称为衰乱世,将“内诸夏而外夷狄”称为升平世。而太平世则是“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总的来说,天下观的基本观点就是天下一家,中国居中,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与中国对等交流,而华夷一体,中国教化四夷,最终形成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摘编自浅谈天下观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是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
15、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何休的天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天下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表 语文教科书的演变时期项目1908年吴曾祺版1935年叶圣陶版2013年版人教版语体白话文086120文言文7045860作者性别男267108166女0317核心思想以“八条目”修身为主,“八条目”指的是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民国“新修身”为主,包括孝道、兄弟、慈幼、公益、守法律、服
16、兵役、纳税等以新时代“素质教育”为主摘编自吴婷婷百年语文教科书选文文化分析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语文教科书演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从不同角度提取信息,说明须史论结合。)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有为曾经说道,越是了解“西学西理”,越觉“中学中理”之深邃广大。在他心中,中国古代淳美的社会风尚皆因孔子学说教化所致,相形之下,“近日风俗人心之坏”,令人痛心。欲挽救此种乱象,还须用“孔子旧方”。康有为遍考秦汉典籍,指出孔子最大的贡献在于改制立法。他进一步指出,孔子改制最核心的主张即三世进化,即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从君主制到立宪制再到民主制的进化,这是孔子借春秋而
17、阐发的微言大义。如此,则维新变法具有了理论上的合理性、必要性。 陈独秀认为“孔子的思想产生于两千年前,原本就是服务于封建君王的专制统治的,而今已是共和制孔子的言论就没有发挥作用的地方了”。孔教只是与帝制有“不可离散的因缘”,三纲五常违背了人的自由权利,缘此而生的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已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这种泯灭个性的儒家思想伦理禁锢,必须破除,“儒家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摘编自王鹏燕康有为的孔教观与五四时期的反孔思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与陈独秀思想观点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
18、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和陈独秀对儒学持不同态度的原因。成都七中20202021学年度上期高2022届高二半期考试历史答案选择题答案:15:CBDDA 610:DCBCC1115:ADCBD l620:ABBAC2125:ACDBD 2530:CADBA31、【答案】(1)天下观:强调以华夏政权为中心,通过教化周边民族,形成统一的国家秩序。原因: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儒学被确立正统思想。(2)内涵: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强调以仁义为本的天下观。评析:明清之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顾炎武的天下观体现了当时汉族士人批判君主专制,激励民族大
19、义的思想,影响了近代的民族、民主意识,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但仍未跳出传统的儒家思想藩篱。32、【答案】示例:信息l:语文教科书中白话文篇目增多,文言文篇目减少。说明:中华民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为了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普及,白话文越来越流行。信息2:语文教科书由以修身为指导思想,转向以素质为指导思想。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思想的更新,人才观的变化,教材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素质。33、【答案】(1)不同点:康有为主张借助儒家思想改善社会风气;借孔子学说推行君主立宪(托古改制)。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服务于专制;儒家思想不适应现实需要,应该废除。相同点:都主张学习西方,救亡图存。(2)原因:康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借孔子名望减少变法阻力;康有为个人经历。陈独秀: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西学进一步传播。